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性能復合材料是以高模量、高強度、耐高溫和輕質等優(yōu)質性能著稱的一類新型材料,并且具有優(yōu)良的結構設計性和優(yōu)化性,主要應用于航空、航天、國防、汽車、建筑、機械制造和電子電器等領域。高性能復合材料樹脂基體通常分為兩大類:熱塑性和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由于在品種、韌性、成型時間、可回收利用、結構設計性等方面都優(yōu)于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從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高性能復合材料以碳纖維為主的增強基體形式主要分為:短纖維、長纖維和連續(xù)纖維。短纖
2、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在力學承載上有限,連續(xù)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在成本上過高。在此背景下,本課題采用長纖維增強熱塑性樹脂基復合材料。
本文以本課題組自主研發(fā)的含二氮雜萘聯(lián)苯結構的聚芳醚砜酮(PPBESK)樹脂作為基體,長切碳纖維(T700SC-12K,25mm)為增強材料,PPBESK分子主鏈中引進了“扭曲非共平面”的雜萘聯(lián)苯結構的引入,賦予了該聚合物耐高溫(Tg=265℃)、高力學強度,并且可溶解于常見溶劑(氯仿)等獨特的性
3、能,故采用溶液浸潤法,探究了開煉機碾壓法、溶劑沉降法、超聲波振動法和超聲二次浸潤法制備復合材料預浸料對LCF/PPBESK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超聲波振動法制備預浸料工藝得到的復合材料綜合力學性能最優(yōu),其最佳的碳纖維含量為45%,并且詳細地探究了成型工藝中不同的因素對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從SEM中分析可知超聲波浸潤效果最佳;從DMA、熱膨脹系數(shù)和熱容分析中可知 LCF/PPBESK復合材料具有很高的耐熱性能和良好的隔熱性能。采
4、用超聲波浸潤工藝制備LCF/PPBESK復合材料樣板,考察了測試樣板在干濕態(tài)不同溫度的環(huán)境條件下的力學性能,結果表明材料在150℃綜合力學性能最佳,在干態(tài)時拉伸、彎曲、壓縮強度分別為244MPa、279 MPa、169 MPa;濕態(tài)時拉伸、彎曲、壓縮強度分別為168MPa、227 MPa、98 MPa。相對于常溫下,其他溫度測試條件下的力學性能保持率很高,尤其是在高溫150℃的力學性能已經超過了常溫的力學性能;濕態(tài)下的力學性能相對于干態(tà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連續(xù)纖維增強雜萘聯(lián)苯聚芳醚樹脂基復合材料的研究.pdf
- 國產碳纖維增強環(huán)氧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雜萘聯(lián)苯聚芳醚復合材料單向板的制備與性能.pdf
- 芳綸纖維增強可溶性聚芳醚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界面表征及性能研究.pdf
- 碳纖維織物增強聚苯硫醚基復合材料成型工藝及性能.pdf
- 連續(xù)纖維增強熱塑性聚胺醚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長碳纖維增強聚酰胺6制備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研究.pdf
- 碳纖維增強樹脂復合材料制備及其性能研究.pdf
- 短碳纖維增強聚醚醚酮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磺化含二苯基雜環(huán)聚芳醚砜膜材料的制備與性能.pdf
- 碳纖維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高介電聚芳醚腈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pdf
- 酞菁銅-聚芳醚腈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概述
- 聚芳醚腈-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碳纖維增強木纖維-聚乙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碳纖維表面改性及其增強石英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短碳纖維增強聚乙烯樹脂復合材料制備與性能研究.pdf
- 改性碳纖維增強尼龍復合材料的制備與研究.pdf
- 碳纖維-聚芳基乙炔復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