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的悲劇性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論文希望以悲劇的視角來觀照古代戲曲,梳理出古代戲曲對悲劇性意蘊的表達方式及其演化軌跡,論述其在審美風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并從文學觀念、文化傳統(tǒng)、社會思潮等方面探討形式背后的意義及產(chǎn)生的原因。 盡管抒情詩的傳統(tǒng)和曲本位的觀念使悲情苦境成為古代戲曲表達悲劇性意蘊最重要的方式,但隨著文人化進程的加深,悲情悲緒的客體化走向也愈益明顯,突出表現(xiàn)在悲劇性境遇的營造上。這不僅標志著文人觀照抒寫苦痛方式的變化,也標示著悲劇意識在戲曲文學中的成

2、熟,并推動了偉大悲劇杰作的誕生。而這種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會現(xiàn)實與文學觀念等內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劇作家的結果。 從悲劇意識角度來看,大團圓模式是古代戲曲用以拯救苦難,彌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體現(xiàn)了人類渴望從災難與痛苦中被解救出來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體到戲曲敘事層面,劇作家總會設計一個甚至幾個人物形象充當苦難的見證者和挽救者,借以表達其拯救愿望,宣揚其救世理想,而大團圓結局則是拯救實現(xiàn)的重要標志。然而,傳統(tǒng)的寫意創(chuàng)作原則使大團

3、圓的內涵與形之式間發(fā)生了分裂,從而出現(xiàn)了團圓主義背后的悲劇性問題。從團圓模式內涵的變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變軌跡中,不難發(fā)現(xiàn)古代戲曲有一個從大團圓到悲劇化的發(fā)展歷程,并以悲觀幻滅為其總結性的審美風格,這一風格的形成可以說是文人救世理想長期影響滲透的結果。 作為戲劇文類之一種,古代戲曲在話語類型、結構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統(tǒng)等方面有著不同于西方戲劇的特點,因而在悲劇性意蘊的表達中形成了陰柔、婉約、感傷、凄美、悲涼等風格特色,并帶來了文本存

4、在形態(tài)的復雜性和多種可能性。 中國傳統(tǒng)文藝思想中雖沒有悲劇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統(tǒng)的悲劇理論,但對悲劇之美的欣賞卻有著深遠傳統(tǒng),并在戲曲評點及其理論思想中得到了承續(xù)與深化,這些均為古典悲劇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典悲劇觀的最終形成大致可從三個層面來看:“怨譜”說與“苦境”論繼承了悲怨傳統(tǒng)及詩歌意境理論,對悲劇風格及情感效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嘆等人的悲觀主義審美趣味自覺以痛苦作為審美觀照對象,從而使戲曲批評跳出了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