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是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inus thunbergii、赤松Pinus densiflora等的主要蛀干害蟲,有較強的攜帶擬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和B.corneolus Massey等非病原線蟲的能力。目前在我國,對于褐梗天牛生物學特性的研究以及預測預報的測定尚未有詳細記錄。本
2、人對褐梗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預測預報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褐梗天牛在泰安地區(qū)2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在木質部坑道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褐梗天牛成蟲羽化始于5月中下旬,成蟲期長達4個月,6月中下旬出現(xiàn)羽化高峰,8月初幾乎看不到褐梗天牛成蟲,8月中旬再次出現(xiàn)羽化小高峰。6月上旬~10月初為幼蟲孵化期。4月下旬褐梗天牛開始化蛹,6月中旬達到化蛹盛期,9月中旬化蛹結束。
2.褐梗天牛成蟲咬一
3、橢圓形羽化孔爬出,咬食新鮮的松針補充營養(yǎng)。成蟲咬食后,松針依然保持綠色,但有明顯點狀刻痕。成蟲羽化出孔當天交尾,第二天便可產卵。褐梗天牛主要的交尾方式為背負式交尾。成蟲交尾自5月下旬至9月下旬進行,一生最多可交尾8次,交尾期平均4d左右,每天的10:00~11:00和19:00~20:00是交尾高峰期。褐梗天牛雌、雄成蟲的平均壽命分別為12.24±0.264d和18.83±0.560d,兩者之間有顯著性差異。褐梗天牛成蟲的產卵前期比產卵
4、期長,產卵前期平均為8.05d,而產卵期平均是3.15d;日產卵量最多可達217粒/頭,平均單雌產卵量為157.6粒/頭,單雌產卵量最高為440粒/頭。褐梗天牛的卵自第3d開始孵化,第8d達到孵化高峰,第14d孵化結束,平均孵化率為68.13%。初孵幼蟲開始取食樹皮,隨后不斷向內啃食木質部,形成直線型或“L”型圓柱狀蟲道,有明顯的排糞孔,被害處排出大量細碎粉屑。褐梗天牛老熟幼蟲化蛹前有兩種狀態(tài):活動減緩,或是沿蟲體縱向劇烈旋轉。室內飼養(yǎng)
5、的褐梗天牛的蛹重為0.21±0.012g,而林間采集的蛹重為0.34±0.010g,兩者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室內飼養(yǎng)和林間采集的褐梗天牛的蛹期分別是6.56±0.341d和6.38±0.320d,兩者之間差異性不顯著。
3.補充營養(yǎng)材料對褐梗天牛成蟲交尾、生殖力及卵孵化率有一定的影響,發(fā)現(xiàn):褐梗天牛的補充營養(yǎng)方式為點狀式啃食。供試營養(yǎng)源對褐梗天牛的交尾時間有一定影響。褐梗天牛咬食油松時,卵的孵化率最高可達98.86%,平均孵化
6、率為78.13%,平均單雌產卵量為320粒/頭,是目前單雌產卵量和卵孵化率最高的處理。褐梗天牛取食不同營養(yǎng)源的單雌產卵量依次為:油松>糖水、黑松、醋、雪松>華山松、赤松>清水、空白>糖醋液,糖醋液處理的單雌產卵量是84粒/頭。褐梗天牛取食不同營養(yǎng)源的卵孵化率依次為:油松>黑松、赤松、糖醋液>雪松、醋、華山松、清水>糖水、空白,糖水和空白處理的卵孵化率分別是57.88%和57.28%。
4.通過測量褐梗天牛幼蟲各生長過程的頭殼寬
7、度、前胸背板寬度及體長,發(fā)現(xiàn):褐梗天牛幼蟲為6齡。計算Brooks指數(shù)和Crosby指數(shù),發(fā)現(xiàn)Crosby指數(shù)均小于0.1,表明本試驗采用的劃分指標是合理的。其中頭殼寬度可作為褐梗天牛幼蟲的最佳分齡指標。
5.測定褐梗天牛雌蛹重并計數(shù)相應的單雌產卵量,總結出褐梗天牛雌蛹重與生殖力的關系:褐梗天牛雌蛹重最大值為0.67g,最小值為0.17g,平均雌蛹重為0.4374±0.0076g;雄蛹重最大值為0.37g,最小值為0.1g,平
8、均雄蛹重為0.2547±0.0065g。褐梗天牛雌蛹重與單雌產卵量呈正相關的線性關系,即褐梗天牛單雌產卵量隨著雌蛹重增加而增長,其回歸預測式為y=-177.621+866.469x,r=0.963。褐梗天牛的單雌產卵量最高可達440粒,最低為7粒。
6.褐梗天牛蛹期有效積溫K=(143.988±35.33)日度,發(fā)育起點溫度 C=(9.475±3.36)℃。SSI擬合結果顯示,褐梗天牛蛹的發(fā)育起點溫度應為10℃左右,且28℃為
9、蛹發(fā)育的最佳溫度,與室內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度較高。有效積溫法預測的褐梗天牛成蟲發(fā)生期(始期為5月20日,始盛期為6月15日,盛期為6月27日,盛末期為7月27日,終期為9月28日)較實測日期(始期為5月20日,始盛期為6月14日,盛期為6月25日,盛末期為7月26日,終期為9月26日)推遲,誤差范圍0~2 d。
7.褐梗天牛成蟲發(fā)生期期距預測法的預測公式為始盛期:F=Hi+(15.31±2.88);高峰期:F=Hi+(10.53±2
10、.57);盛末期:F=Hi+(13.26±2.93)。成蟲發(fā)生期的期距法預測結果(始盛期為6月15日,高峰期為6月25日,盛末期為7月27日)與實測日期(始盛期為6月14日,高峰期為6月25日,盛末期為7月26日)有0~2d的誤差。
8.以紫薇、廣玉蘭、合歡等15種植物的開花時間對褐梗天牛成蟲發(fā)生期進行物候預測,觀察發(fā)現(xiàn):褐梗天牛成蟲的始發(fā)期與木繡球開花的盛末期、玫瑰和野薔薇開花的始盛期及苦楝的始花期一致。褐梗天牛成蟲的始盛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雙條杉天牛生物學特性及成蟲的風洞行為.pdf
- 成山林場松褐天牛和褐梗天牛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生物防治研究.pdf
- 松褐天牛室內飼養(yǎng)、幼蟲齡期及成蟲產卵特性的研究.pdf
-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生物學特性和交配行為的研究.pdf
- 褐梗天牛半人工飼料、齡期劃分及松褐天牛低溫解除滯育的研究.pdf
- 楊樹粒肩天牛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防治試驗.pdf
- 華山松大小蠹生物學特性及成蟲聚集行為的研究.pdf
- 桑天牛卵嚙小蜂(Aprostocetusprolixus)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草地螟滯育影響因子研究及滯育后成蟲生物學特性變化.pdf
- 眉斑楔天牛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飼料研究.pdf
- 油茶物候期及開花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青楊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innaeus)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pdf
- 光梗蒺藜草(cenchruscalyculatuscav.)生物學特性的初步研究
- 森林蟲害發(fā)生動態(tài)及江西松褐天牛適生性研究.pdf
- 銹色粒肩天牛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與生物防治技術研究.pdf
- 云南省不同地區(qū)松墨天牛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pdf
- 冷蒿種子生物學及生殖生物學特性的研究.pdf
- 桔小實蠅的生物學特性及發(fā)生與防治
- 三角褐指藻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及轉基因初步探索.pdf
- 褐飛虱眼色分化機制初探及對生物學特性的影響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