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以來漢族作家“邊疆敘事”的文學史意義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新時期以來漢族作家“邊疆敘事”的文學史意義</p><p>  [摘 要] 邊疆對于內地主流文化區(qū)域內的漢族作家,具有“異域文化”的特質。新時期以來,漢族作家在對邊疆異域的想象中,流溢出不同于內地中原或東部沿海文學的異質元素,彰顯出獨特的文學史意義。他們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文化及宗教生活的描寫,使特殊的邊緣文化群落和宗教題材進入了當代文學的表現(xiàn)領域。通過對邊疆大自然的復魅書寫與動物重塑,樹立了自然

2、倫理的尊嚴;通過對邊疆神性文化的推崇,表達了一種對過度理性的反思。同時,他們的邊疆敘事小說,也為當代文學帶來了更加豐盈的想象力,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容量和剛健的風格等諸多新的審美氣象。 </p><p>  [關鍵詞] 新時期;漢族作家;邊疆敘事;文學史意義;價值取向;審美氣象 </p><p>  [中圖分類號]I206.7 </p><p><b>  [

3、文獻標識碼]A </b></p><p>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1-0082-06 </p><p>  在新時期文學中,有一種令人矚目的現(xiàn)象:創(chuàng)作主體是生活在內地主流文化區(qū)域內的漢族作家,由于社會時代情勢或個人興趣愛好所致,他們或者長期生活于邊疆地帶,或者短暫偶涉邊疆,他們將筆墨傾注邊疆區(qū)域,突出表現(xiàn)迥異于內地主流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風情和生活體驗。神秘

4、而遙遠的邊疆地帶(如西北邊疆之新疆,西南邊疆之西藏、云南,東北邊疆之大興安嶺、內蒙大草原)成為了他們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與表現(xiàn)空間。如王蒙、紅柯、董立勃的新疆小說,鄭萬隆、遲子建的東北邊疆小說,馮植苓、老鬼、姜戎的內蒙古草原小說,馬原、馬麗華、范穩(wěn)、楊志軍、杜光輝、寧肯等人的“西藏小說”。 邊疆于他們來說,具有“異域文化”的特質,故其小說在對邊疆異域的想象、描摹與呈示之中,流溢出不同于內地中原或東部沿海文學的異質元素。也正是這些異質元素為新時

5、期小說帶來了諸多新的維度與面相,從而彰顯出獨特的文學史意義。 </p><p>  一、表現(xiàn)向度的延展拓寬 </p><p>  很顯然,中國邊疆地區(qū)如新疆、內蒙古、西藏、東北、云南等地,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域,從地理和文化意義上來說,具有某種邊緣性和異質性。長期以來,當代文學慣有的敘事邏輯起點,是偏重于對內地中原或東部沿海等文化區(qū)域內的“生活”的發(fā)現(xiàn)和開掘,如革命歷史小說、傷痕小說、反思小說

6、、改革小說、新歷史小說、新寫實小說,無不是迎應著主流文化區(qū)域內社會前行的步伐與內地人的世俗所需。 </p><p>  20世紀50―60年代,即便有大量的邊疆革命題材小說及建設邊疆、開發(fā)邊疆的小說涌現(xiàn),但作家依然是把主流文化預設為敘事的原點,從主流文化的視域打量著“邊疆”,且?guī)в忻黠@的集體化敘事風格,亦即“邊疆”總是主流文化要“化”之對象,亦如張檸所說:“對邊疆的花草樹木、山水荒漠進行‘二度敘事’,目的在于建構

7、一種美學和行政管理學合二為一的新型詞語系統(tǒng)和想象方式。大雁落腳的地方草美花香,瀾滄江邊的蘆笙戀歌,蝴蝶泉邊梳妝的美女,吊腳樓里的姑娘,天山腳下姑娘的曼妙舞姿,蒙古包里的馬頭琴和歌聲,雪山下的哈達與青稞……通過修辭想象,美的自然、美的姑娘、美的愛情這種‘天人合一’神話,與緩解城市管理壓力、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現(xiàn)實律令渾然一體,既是命令也是誘惑?!盵1]也就是說,彼時的“邊疆”在文學中慣常被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處理,邊疆自身的文化特質沉埋于內

8、地主流文化的強勢軀體之下。 </p><p>  新時期以來,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則以個人化經歷或體驗作為敘事原點或者邏輯起點,撇開對“邊疆”進行政治化、意識形態(tài)化處理的路徑,多以邊疆少數(shù)民族信仰和文化作為敘事核心,對邊疆的文化事象與文化生態(tài)表現(xiàn)出了巨大的熱情,對邊疆文化真實、生命真實和存在真實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他們對邊疆的異質文化與生活的態(tài)度,不再如20世紀50―60年代的邊疆小說那樣強調主流文化對邊疆的

9、改造,而是一再強調邊疆的異域文化和異域生活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文化的多樣生態(tài)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他們不是以批判、否定、改造、化成的態(tài)度對待邊緣文化群落,而是能夠以一種寬容、平和、同情、羨賞的心情來觀照、理解和表現(xiàn)邊疆。比如王蒙的新疆小說對維吾爾族文化和生活的表現(xiàn),就豐富了當代小說的題材維度,他的《在伊犁》系列,從新疆的城鎮(zhèn)、農村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宏觀與微雕、粗獷與精細相協(xié)同的筆墨,描繪了一幅綿密而濃烈的新疆(特別是伊犁河谷)版

10、的“清明上河圖”式的社會風情畫卷。他細致而精彩地描寫新疆伊犁各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方式、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各種禮儀交際等日常生活,為我們提供了真切而全面的新疆文化記憶的底版。同樣是新疆題材</p><p>  與此相關的是,或許這種展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他者化”的眼光,但畢竟對邊緣的特殊文化群落進行了多方位的表現(xiàn)和描述,也正是通過表現(xiàn)少數(shù)民族異樣文化與異樣人生,一方面有效地緩釋了當代文學題材單調與貧困的格局

11、,豐富了當代文學的文化維度;另一方面,又承擔著少數(shù)族群文化資源的留存功能,具有人類學的意義,尤其是作為異域文化想象的文本,描繪了漢族寫作主體在異質文化中的穿行與體驗,為讀者建構了不同文化之間交往、互動、雜糅的“異度空間”。 所有這些,都對中國當代文學重視主流文化空間的單一向度是一種矯正與修補,是新鮮而有開拓性的。由此言之,“邊疆敘事”在一定意義上拓寬了文學的表現(xiàn)疆域,同時,為新時期文學尋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如上所述,在小說表現(xiàn)

12、向度的拓展上,新時期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使邊緣的特殊文化群落進入了當代文學的視野。除此以外,還有一個突出的貢獻,即是正面直接肯定地描寫了多種宗教生活,跳出了在當代文學之初一貫對宗教予以貶抑性描寫的框架,“宗教”長期被視為欺騙和麻痹人民“鴉片”的固化形象得到了改寫。 </p><p>  中國當代文學由于對現(xiàn)代性敘事的追求,大多數(shù)小說是與宗教疏離,有時宗教甚至成為小說揭露批判的對象。如20世紀50―60年代的革命

13、歷史小說,宗教往往成了階級敵人興風作浪的工具;20世紀80年代,小說基本上承擔政治啟蒙的現(xiàn)實效用,精神文化意義在強大的政治思想的遮覆下,難覓蹤跡;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商業(yè)化和市場化的沖擊下,雖然小說擺脫了政治話語的拘禁,可是順應著市場化的潮流,墮入了形而下的層面。盡管當代小說亦有與宗教的“牽手”,但絕大部分作品不是正面表現(xiàn)宗教,宗教在小說中只是作為表達某種意蘊主題的附件而存在,或曰宗教實為一幌子而已。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禮平

14、的《晚霞消失的時候》,作者借對上帝的皈依來超越政治和歷史苦難;20世紀90年代,張承志以帶有強烈宣教色彩的《心靈史》,表達在哲合忍耶那里尋找人生真諦和心靈歸宿的渴望;史鐵生則從自身的苦難出發(fā),以《我與地壇》、《宿命》暗喻著通過受難和救贖為自己活下去尋找牢靠的理由。不難看出,這些作品是作家在借助宗教表達對現(xiàn)實與歷史問題的思考,或者完成作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建構,宗教只是作品的外殼與主題資源,而沒有成為作品的敘事內核與題材對象。 <

15、/p><p>  不同的是,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出于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膺服,作品直接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宗教生活進行全方位的表現(xiàn),對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予以贊賞、推崇,宗教生活本身構成了作品唯一的題材對象和主題訴求。如薩滿教是東北邊疆一帶少數(shù)民族信奉的一種宗教,曾一度在文學中被歸入非理性、原始性和異常迷信之中,像蕭紅的《呼蘭河傳》對于薩滿教巫師“跳大神”坑死小團圓媳婦的描寫,就是把薩滿教作為迷信害人的工具來看的。而鄭萬隆的

16、《我的光》、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則描寫了薩滿教的精神內涵、祭祀形式和活動方式及自然崇拜等,深入挖掘了薩滿教所顯露的當代意義。流行于中國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內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區(qū)的藏傳佛教,不僅構成了馬原、范穩(wěn)、楊志軍等人的藏文化小說的基本要素,而且鑄就了當代文學中難得一見的宗教題材小說。范穩(wěn)的《水乳大地》最主要的篇幅和最重要的關節(jié),是寫宗教密切相關生活,它狀繪了在滇藏交界處藏傳佛教、天主教、東巴教等多種宗教之間的辯論、

17、斗法、爭鋒、糾纏,直到和諧共處、水乳交融的情景。另一部小說《悲憫大地》更是專注于對藏族生活一個維度亦即宗教生活的描述,小說重點講述了在漫長的轉經朝佛路上,阿拉</p><p>  正如邁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學》一書所說:“描寫地區(qū)體驗的文學意義以及寫地區(qū)意義的文學體驗均是文化生成或消亡過程中的一部分。它們并不因作者的意圖開始或停止,不寄居在文章中,不局限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推廣,也不因讀者的類型和特性而開始或結束,它們

18、是所有這一切或更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們是意義歷史的螺旋式上升的所有時刻。”[2]而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對邊緣特殊文化群落的關注,對少數(shù)族群宗教生活的正面描寫,正是這樣的“地區(qū)體驗”或寫“地區(qū)意義”的文學,這樣一類具有“地區(qū)意義”的文學作品,在文化趨同的全球化語境下顯得風姿綽約,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是“意義歷史的螺旋式上升的所有時刻”。 </p><p>  二、價值取向的嬗變崛起 </p>

19、<p>  考察新時期以來漢族作家 “邊疆敘事”的小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小說中所呈示的價值取向的革命性與顛覆性,同樣是值得重視的:一方面,他們在呈現(xiàn)邊疆“異域風情”的同時,提供了一種新的自然倫理,即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自然不再是簡單的物質改造的背景或者表情達意的工具,而是飽含自身魅力的精神實體;另一方面,他們在對自然的含魅書寫過程中,亦帶來了對于“神性”的張揚,即對具有神性色彩的文化表現(xiàn)出高度的認同與尊崇,這

20、恰與當代中國作家長期以來追求理性的現(xiàn)代性焦慮相比,構成了明顯的反動。 </p><p>  其一,自然倫理的矗立。我們知道,根據現(xiàn)代性的人類主體性原則,認為自然是人類征服、改造、索取的對象,自然界的一切動物、植物都被視為無意識,也無目的性、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被動之“物”。在中國的語境下,現(xiàn)代性是最迫切的訴求,中國對現(xiàn)代性的滯后有著強烈的峻急感和焦慮情結,對自然世界的改造、向自然山水索取豐厚的物質回報,亦就成

21、了現(xiàn)代化追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途徑。于是, “與天斗,與地斗”,高呼“喝令三山五岳開道,我來了”,成了召喚民眾追趕現(xiàn)代性的國家政治的巨型話語。文學作為社會現(xiàn)代化實踐的重要內容和實踐方式,呈示“自然”的可改造性與被動性,便成為這類表達現(xiàn)代性焦慮與峻急感的當代中國小說的敘述策略。小說中,自然多是人物描寫的烘托與陪襯,或主人公的人格象征,或作家隨意搬用的道具,最突出的例子莫過于“文革”小說中的一些自然物象,如大雪、青松、烏云、雷電、太陽、北斗星

22、、黃土鋪撒的金光大道等,都成了淺顯直露的隱喻,淪為了承載一定的政治甚至階級內涵的簡單道具。 </p><p>  但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則開啟了新的敘述策略――作家不再強行征用自然,以此作為單純的渲染和烘托,或當作某種抽象觀念或者人物的隱喻與象征,而是努力表現(xiàn)大自然的自在與自足性,呈示邊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魅力,樹立大自然倫理的尊嚴。 </p><p>  對自然倫理的矗立,主要從兩個

23、維度展開:一是“自然復魅”。他們筆下的邊疆自然世界,都有著靈魂、性格、意志和力量,賦予自然一種主體性言說。紅柯的新疆小說則以張揚的激情與令人生畏的筆觸,書寫著西部自然的強大與冷酷、粗獷與野蠻,對自然充滿了近乎神圣的推崇與贊美。《雪鳥》里那條狂暴的奎屯河,不管天有多熱,河里的水“永遠是冰冷的,雪水刺人肌骨。婦女下水會喪失生育功能”。《打羔》中,沙暴來臨之時,就跟一道黑墻一樣把天和地砌在了一起。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初到新疆,遼闊的荒野和雄奇

24、的群山以萬鈞之勢一下子壓倒了我,我告誡自己:這里不是人張狂的地方。在這里,人是渺小的,而且能讓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助?!盵3]楊志軍的《環(huán)湖崩潰》中的青海湖以奔突的生命力傲視著人類:“那青色開始跳蕩了,隨疾風迎面呼嘯而來,像猛獸的群體直面人類的挑戰(zhàn)?!鼻嗪:缤冏髁思柴Y的石破天驚、顛天撲地的生命潮,那富有彈性的渾寬的前額,那富有旋律的激情以白沫形式的大口噴吐,那用雄壯的壯麗繪染而就的深不見底的眼睛,逼視著人類的渺小。還有他的《

25、藏獒》中的黨項山不時閃射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威光,“黨項大雪山氣勢逼人,似乎就在頭頂?shù)奶炜?,就?lt;/p><p>  而漢族作家的邊疆小說卻多有對非理性的“神性世界”的敘寫,他們無意在小說中詮釋這種神秘力量的來源和出處,而是把它看作對內地世界那無所不在的理性的反撥和顛覆,對“邊疆”一種古老的精神存在和思維方式的堅定持守,由此對當代小說長期以來唯理性至上的價值取向形成一種對抗。正是邊疆的“神性書寫”,給當代文學帶來的是

26、不可小覷的改造和提升,一方面它豐富了當代作家觀照世界和人生的審美視角,另一方面為當代文學提供了超越現(xiàn)實和理性層面的另一種價值取向。 </p><p>  他們對神性張揚,要么直接原生態(tài)敘述理性無從解釋的自然或生命現(xiàn)象;抑或精彩塑造許多先知先覺的具有預測能力的神秘人物形象。這些異乎尋常的、憑依理性無力解釋的自然或生命現(xiàn)象或者神秘人物,于他們的邊疆小說而言,則變成了建構“邊疆”靈性勃郁的全息世界的一種值得歌贊的神秘情

27、調與文化特質。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敘述了“我”能夠懷孕“與水狗有關”,“我”制止了丈夫獵殺水狗媽媽,因為“我”想到還沒見過媽媽的小水狗“睜開眼睛,看到的僅僅是山巒、河流和追逐它們的獵人,一定會傷心的”,此后不久,等待了三年的新的生命氣象終于降臨“我”的肚腹。這種被理性嗤之以鼻的樸素信念,卻傳達出邊疆少數(shù)族群不同于內地的寶貴的生命態(tài)意識:人護佑弱小的動物,動物的神性會給人帶來福祉。紅柯的小說具有濃郁的神性色彩,筆下的人物充滿著神奇

28、性、夢幻性,《西去的騎手》中的馬仲英是神話中的“不死鳥”,多次死而復生,幻化成了一匹大灰馬,《金色的阿爾泰》中的營長長成了一棵樹;姜戎的《狼圖騰》中畢利格老人總是料事如神;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妮浩能預測生死、祈雨滅火。這些具有神性色彩的人物,跨越了理性話語的邏輯,取消了過去慣常的“迷信”</p><p>  如果說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大量作品曾經一度激情“招募”理性精神,那是對理性所伴附著的進步精神的急迫尋

29、求,體現(xiàn)了一個時期人們對現(xiàn)代性的熱切渴望;那么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小說對神性如此的鏈接,則是對現(xiàn)當代文學篤信理性至上的一種反撥,標示著作家對神性的消解與人的墮落的憂患,他們試圖借助邊疆的“神性”文化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理性秩序的拒絕,從而展示漢族作家面向邊疆文化尋求生命個體覺醒與自我救贖的生命形態(tài)和軌跡。 </p><p>  三、審美氣象的異質煥然 </p><p>  邊疆的文化相對于文化中

30、心而言,毫無疑問,是一種邊緣文化。邊緣文化作為處于高度文明中心的邊緣區(qū)域的文化,國家權力的控制相對薄弱,保存了相對自由活潑的形式與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tǒng),富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當漢族作家來到邊疆以后,邊疆文化特有的質素給長期處于中心文化區(qū)域的他們帶來了強大的沖擊波,邊緣的粗樸、原始、單純、人性的健朗、生命的雄強給他們以“震驚體驗”;自由的心態(tài)和奇崛獨特的自然人文風貌亦給他們帶來了令人迷醉的“審美光暈”。這一切都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

31、的元素和有益養(yǎng)分。 </p><p>  考察他們的“邊疆敘事”小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呈現(xiàn)邊疆生活經驗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審美經驗:一方面,他們對邊疆的文化生態(tài)的書寫,尤其是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宗教文化的關注,使其作品充盈著更大的精神容量,呈現(xiàn)出想象性與超越性;另一方面,面對邊疆獨有的野性、原始和不受羈束的情感,漢族作家的敘事心態(tài)極度自由與放松,小說的語言往往是詩性飛騰、生氣豐饒的。與那些表現(xiàn)內地生活的當代文學作品相比

32、,他們的邊疆敘事矯正了中國文學某種陳舊的書寫模式與痼疾,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可能性。 </p><p>  首先,想象力更見豐盈。當代文學曾多在政治和現(xiàn)實的雙軌中蹣跚,似乎很難舒展想象的翅膀,尤其是近些年來,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導風尚是寫實,如“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的新寫實小說、“學習微笑”與“分享艱難”的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雖然這類小說正面迎視了社會境況和世道人心,在突出文學的當下性上,是頗有貢獻的,但其中虛構、

33、想象的弱化與萎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事實上,文學不僅是反映的鏡子,也是創(chuàng)造;不止是認識論,還有審美論,不止是再現(xiàn),還要表現(xiàn)、幻想、虛構、夸誕、假定與變形。對于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而言,由于邊疆生活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方法似乎很難滿足他們表現(xiàn)邊疆生活的需要,有意識地把荒誕派、超現(xiàn)實主義、意識流、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新的藝術理念和敘事方法引入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成為漢族作家不約而同的選擇。正是這些新的藝術質素,重新給當代文學吹進了想象與

34、夢幻之風,使文學重新回到了文學的本質,回到了文學的想象與夢幻世界之中。范穩(wěn)的《水乳大地》這部小說想象力飛騰,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魔幻和空靈的場景比比皆是,重構了一種本土文化的絢麗與神奇。比如死而復生的凱瑟琳,騎著羊皮鼓飛行的敦根桑布喇嘛,滾動的有知覺的頭顱,手</p><p>  再次,凸顯剛健的美學風格。伴隨著對世俗生活的回歸與惦念,當代文壇的整個趨向抑或是“一地雞毛”式瑣屑的輕舞飛揚,抑或是“一個人的戰(zhàn)爭”或“

35、私人生活”閨房游戲的幽閉,抑或是官場內幕的曝光,抑或是職場的勾心斗角??傊?,安于描繪現(xiàn)實生活的蠅營狗茍,深陷于表現(xiàn)日常生活的奔走忙碌,迷戀于輕靡頹廢的狹小格局……似乎是多數(shù)小說的趣味特質。然而,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卻給當代小說提供了一種新的美學形態(tài)。他們對邊疆的描寫,充滿著蠻荒、樸野、獷悍、粗豪、雄強的生活趣味,作品呈現(xiàn)出恢宏博大、浩蕩磅礴、精力彌漫、渾融雄厚的氣勢之美,讀者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力量與心靈震撼。鄭萬隆的書寫東北邊疆的“異鄉(xiāng)異聞

36、”系列,呈示著郁勃的生命活力,粗礪坦蕩的感情及延續(xù)生命的方式,小說給人一種來自東北叢林特有的獷悍之美;楊志軍的《環(huán)湖崩潰》、《藏獒》三部曲,杜光輝的《可可西里》系列,對雪域高山生活的描寫,小說不時閃射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高原威光,令人敬畏。紅柯的小說更是一種長天大野、駿馬烈風的剛健風格?!段魅サ尿T手》中的馬仲英,充溢著屢遭艱險而不屈的生命崇高之氣,《烏爾禾》中海力布的倔強頑強的精神,都體現(xiàn)出陽剛與雄偉之氣。 </p><

37、p>  著名學者楊義論述北方民族文化與古代文學關系時指出:“由于北方文學的地理和民族等原因,它對中國文學總體格局的參與和改造,豐富和改變了中國文學的內在特質,給它增加了不少曠野之氣和陽剛之美?!盵7]于當代漢族作家的“邊疆敘事”而言,換幾個詞匯,此論斷同樣適用。正是由于邊疆地理和民族原因,“邊疆敘事”對當代中國文學總體格局的參與和改造,豐富、改變了當代文學的內在特質,給當代小說增加了曠野之氣和陽剛之美。 </p>&

38、lt;p><b>  [參考文獻] </b></p><p>  [1] 張檸,行超.當代漢語文學的“邊疆神話”[J].文藝研究,2011(2):7. </p><p>  [2] 邁克?克朗.文化地理學[M].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42. </p><p>  [3] 紅柯.敬畏蒼天[M].上海:上海人民出

39、版社,2002:5. </p><p>  [4] 曹文軒.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xiàn)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57. </p><p>  [5] 阿爾貝特?史韋茲.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88. </p><p>  [6] 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董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21.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