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被子植物的生活周期經歷了從二倍體孢子體世代到單倍體配子世代交替的過程。兩倍體孢子是通過配子體發(fā)育、雙受精形成合子以及胚胎發(fā)育來實現的。大孢子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形成一個有功能的大孢子母細胞,而后進行三次有絲分裂,依次形成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和最終的八核胚囊。此時的八個核被中間的大液泡分到兩端,每端各有四個核。隨后,兩端各有一個核向胚囊中央遷移靠近,最終融合形成極核,經過細胞化形成一個中央細胞。此時的胚囊為“八核七細胞”胚囊,即三個反足細胞,
2、含有雙倍體核的中央細胞,兩個助細胞和一個卵細胞。在受精前,三個反足細胞發(fā)生程序性死亡而降解。
目前對乙烯信號通路的研究比較深入。在正常生長條件下乙烯濃度較低,乙烯受體處于激活態(tài),與CTR1激酶結合,抑制了下游的信號途徑。當植物受到外界刺激時,經過一系列級聯反應,乙烯的產量增加。當受體結合乙烯時,CTR1從乙烯受體上解離。乙烯通過EIN2的傳遞使轉錄因子EIN3/EIL1積累。而EIN3的含量受EBF1/2這兩個F-BOX蛋白參
3、與的泛素化降解過程來調控。EIN3/EIL1作為轉錄因子可以激活乙烯相關基因的表達從而完成各種生物學過程。
目前關于乙烯對植物生殖發(fā)育影響的報道甚少。有報道稱乙烯合成酶的抑制表達導致大孢子不能發(fā)生,胚珠不能發(fā)育成熟。此外,乙烯在成熟胚囊中參與助細胞在受精時的降解,ein3eil1雙突變體表現出在胚胎和胚柄發(fā)育中存在缺陷。
乙烯信號通路中的兩個F-BOX蛋白EBF1和EBF2調節(jié)轉錄因子EIN3的降解。本研究將介紹EB
4、F1和EBF2的缺失會導致胚珠發(fā)育缺陷從而影響植物受精。ebf1和ebf2的單基因缺失純合突變體沒有明顯的表型,但構建雙突變體之后發(fā)現無法得到純合突變體植株。通過遺傳分析發(fā)現EBF1和EBF2共同影響了胚珠體發(fā)育。細胞學觀察發(fā)現雜合突變體植株的胚珠雖然都能發(fā)育到最后期而未出現停滯的現象,但是發(fā)育過程不同步。但ebf1ebf2ein3三突變體能夠得到純合植株,證明胚珠在ebf1ebf2ein3三突變體背景下能夠發(fā)育正常,這說明在胚珠發(fā)育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香榧雌配子體的發(fā)育過程和敗育研究.pdf
- 冷蒿孢粉學及雌配子體發(fā)育研究.pdf
- 溫度誘導的脂質運載蛋白(TIL1)參與擬南芥雌配子發(fā)育研究.pdf
- 水稻雌配子發(fā)育相關基因FGA1的克隆與初步功能分析.pdf
- 融安滑皮金柑2n雌配子誘導研究.pdf
- 乙烯信號調控擬南芥發(fā)育時相轉換的分子機制.pdf
- 乙烯利對大鼠生殖和行為發(fā)育的影響及機制探討.pdf
- 靚精對豬配子及胚胎發(fā)育的影響.pdf
- 胚胎停止發(fā)育的分子免疫機制研究.pdf
- 大白菜不同三體額外染色體雌配子傳遞率差異的研究.pdf
- 基于Reelin蛋白研究先天腎虛影響大腦皮質發(fā)育的分子機制.pdf
- Flg22及其衍生多肽誘導的海帶(Saccharina japonica)雌配子體防御反應研究.pdf
- 乙醇對斑馬魚早期胚胎發(fā)育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研究.pdf
- 杉木合子胚和雌配子體蛋白質與金屬元素分析.pdf
- 乙烯利誘導玉米節(jié)間縮短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pdf
- 蕨類植物的繁殖與配子體發(fā)育研究.pdf
- 玉米葉耳發(fā)育調控的分子機制探究.pdf
- 體外施加乙烯對擬南芥雄蕊發(fā)育的影響.pdf
- 苯并(a)芘對線蟲發(fā)育和行為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pdf
- 擬南芥Cd脅迫下乙烯誘導合成的分子機制和乙烯的作用機理初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