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a10230e3-5279-43b7-82b7-cdfd2cdebed1/a10230e3-5279-43b7-82b7-cdfd2cdebed1pic.jpg)
![灌注超聲導管輸出能量及其損傷效應的實驗研究.pdf_第1頁](https://static.zsdocx.com/FlexPaper/FileRoot/2019-3/19/13/a10230e3-5279-43b7-82b7-cdfd2cdebed1/a10230e3-5279-43b7-82b7-cdfd2cdebed11.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超聲既是一種波動形式,又是一種能量形式。當一定劑量的超聲在生物體內傳播時,可引起生物體的功能或結構發(fā)生變化,這便是超聲生物效應,按其作用機制分為機械效應、溫熱效應及空化效應等。超聲對生物組織的作用取決于上述三種效應的總和。超聲心肌消融就是利用超聲生物效應造成符合臨床要求的心肌損傷灶,達到破壞病灶的目的。射頻消融是利用射頻電流通過心肌組織時產生的電磁熱引起組織升溫、干燥,造成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治療目的。超聲導管消融的基本構想是通過置于心導
2、管頂端的換能器釋放超聲能量直接作用于心內膜表面,利用超聲生物效應(主要是熱效應)造成心肌損傷?! ∫酝难芯勘砻鳎曄诓粌H損傷面積大,消融深度可控,且不要求象射頻導管與心肌界面的緊密接觸,故有利于房顫的消融。國內一些學者亦在動物實驗中觀察到超聲消融可在入心靜脈口形成完全持久的電隔離,且未見管腔急性和慢性狹窄,操作亦較簡單,表明超聲用于房顫的消融可能優(yōu)于射頻電流。而且超聲能量在較低的預設溫度加熱(如50℃時)不會剝脫內皮,所以很少發(fā)
3、生血栓并發(fā)癥和再狹窄。本研究采用IBI公司生產的新型的灌注超聲導管,由于該型導管剛剛設計完成,并未投入臨床使用。本研究希望通過動物在體實驗來確定采用該型導管消融時的最佳輸出功率及最佳輸出時間。結論:1.該導管輸出功率30W和40W時,在股方肌和心肌損傷范圍穩(wěn)定可靠,輸出功率高于或低于此值損傷范圍均明顯增加或減少,但并不適宜;30W和40W可作為在體進一步實驗的推薦功率。2.該導管在輸出功率不變時,損傷范圍與輸出時間無關(時間≥30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灌注超聲導管電學隔離犬肺靜脈的研究.pdf
- 經食管超聲引導聚焦超聲導管消融左側星狀神經節(jié)的實驗研究.pdf
- 多功能心腔內超聲導管經心內膜藥物投遞的實驗研究.pdf
- 多功能心腔內超聲導管消融犬左室乳頭肌的實驗研究.pdf
- 經球囊超聲導管對犬腔靜脈、肺靜脈電隔離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 基于超聲導波的管道損傷檢測技術研究.pdf
- 鋼筋腐蝕損傷超聲導波檢測技術.pdf
- 預應力鋼絞線超聲導波檢測技術實驗研究.pdf
- 鋼絞線缺陷超聲導波檢測信號特性實驗研究.pdf
- 船用復合材料板損傷的超聲導波檢測研究.pdf
- 管狀結構中超聲導波檢測特性實驗研究.pdf
- 超聲導波在鋼絞線中傳播的時頻能量分析.pdf
- 鋼筋腐蝕損傷超聲導波檢測技術(1)
- 高能非聚焦超聲照射對豬肝急性損傷效應的實驗研究.pdf
- 基于超聲導波的錨固區(qū)鋼絞線損傷識別方法研究.pdf
- 基于超聲導波的尖軌探傷的數(shù)值仿真與實驗研究.pdf
- 超聲導波管道缺陷檢測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研究.pdf
-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其腎損傷的實驗研究.pdf
- 板狀結構損傷超聲導波監(jiān)測及診斷技術.pdf
- 超聲導波信號與管道缺陷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