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由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Bgt)引起的小麥白粉病是世界各小麥產(chǎn)區(qū)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制約著小麥產(chǎn)量。目前為止,國內(nèi)外科學家已鑒定出60多個抗白粉病基因,但只有少數(shù)幾個基因成功應用于小麥的育種實踐中,且隨著抗病品種的大面積種植,這些抗性品種正在不斷喪失抗性。因此,需要持續(xù)開發(fā)和鑒定抗病新基因。中間偃麥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2n=42, JJJsJsStSt)是多年生小
2、麥野生近緣植物,蘊含著大量優(yōu)異基因,免疫白粉病等多種小麥真菌性病害,是普通小麥遺傳改良的基礎,其中一些抗病基因已被廣泛應用于小麥抗病性的遺傳改良。
CH09W83是八倍體小偃麥TAI7047的高代衍生品系(BC2F5),系譜為“晉太170*2/TAI7047”,TAI7047是從中間偃麥草與小麥的雜交后代中選育而來,系譜為“太原768/中間偃麥草(Z1141)//晉春5號”。本研究利用 CH09W83構建了CH09W83/臺長
3、29、CH09W83/晉太170雜交組合的遺傳群體F2,F3和BC1進行了遺傳分析、細胞學鑒定,并對來自CH09W83/臺長29雜交組合的F2抗性分離群體及其F3家系,采用SSR分子標記技術對抗性基因進行了染色體定位,主要結(jié)果如下:
(1)用7個白粉菌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對野生親本中間偃麥草、八倍體小偃麥 TAI7047、CH09W83及各小麥親本進行苗期抗病性鑒定,結(jié)果表明,CH09W8
4、3在苗期免疫或高抗7個白粉病菌株,包括毒力最強的E09、E20和E21,而TAI7047和CH09W83的3個小麥親本晉太170、太原768、晉春5號均感白粉病,因此推測CH09W83的抗白粉病基因可能來源于八倍體小偃麥TAI7047及野生親本中間偃麥草。
(2)以中間偃麥草基因組DNA為探針,中國春基因組DNA為封阻的分子原位雜交結(jié)果中沒有發(fā)現(xiàn)黃綠色的中間偃麥草染色體或片段,說明中間偃麥草染色體片段可能很小,無法檢測到。染色
5、體配對構型結(jié)果顯示90%以上的細胞減數(shù)分裂中期I具有21個二價體,說明CH09W83與小麥染色體能正常配對。因此,CH09W83可能是一個小麥–中間偃麥草的隱形異源滲入系。
(3)用白粉菌菌株E09接種CH09W83/TC29的雜交后代F1、F2、BC1及F3群體,調(diào)查其抗感分離比,結(jié)果F1均感病,說明CH09W83對白粉病的抗性是隱性的;F2群體及BC1群體抗感分離比均符合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F2:3家系抗感分離比符合1:2:1
6、,表明CH09W83對白粉菌E09的抗性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暫將其命名為pmCH83。
(4)采用分離群體分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用SSR標記對來自臺長29/CH09W83雜交組合的133個F2:3家系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抗病基因與SSR標記Xgwm193、Xgwm251、Xwmc652、Xgpw7272連鎖,且與兩翼鄰近標記Xwmc652和Xgwm251的遺傳距離分別為3.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偃麥滲入系抗白粉病基因分子定位及HMW-GS遺傳分析.pdf
- 源于偃麥草小麥白粉病抗性的遺傳與基因定位.pdf
- 小偃麥新種質(zhì)抗性評價及抗條銹基因初步定位.pdf
- 五爪麥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pdf
- 黃瓜白粉病抗性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pdf
- 小偃麥及其衍生后代對白粉病和禾谷孢囊線蟲病的抗性研究.pdf
- 小麥新種質(zhì)N95175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標記的遺傳分析.pdf
- 小麥新種質(zhì)N9659抗白粉病的遺傳分析.pdf
- 亞麻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pdf
- 小麥種質(zhì)92145E8抗白粉病基因的遺傳分析與定位.pdf
-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發(fā)掘、種質(zhì)創(chuàng)新及分子標記定位.pdf
- 小麥新種質(zhì)N9628-2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遺傳分析.pdf
-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檢測及其抗性評價.pdf
- 小偃麥矮稈種質(zhì)系的遺傳分析及矮稈基因標記定位.pdf
- 黃瓜白粉病抗性基因挖掘.pdf
- 抗白粉病小麥-中間偃麥草種質(zhì)系的選育與鑒定.pdf
- 西葫蘆抗白粉病遺傳分析及基因定位初步分析.pdf
- 黃瓜白粉病抗性遺傳分析及相關QTL初步定位.pdf
- 抗禾谷孢囊線蟲和白粉病小麥新種質(zhì)的培育與抗性評價.pdf
- 小偃麥滲入系抗條銹基因分子標記與遺傳定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