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潛育性稻田由于其排水不暢,造成稻田土壤通氣不良、還原性有毒物質累積、養(yǎng)分有效化過程受阻以及土壤生產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我國的水稻高產穩(wěn)產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過去的研究僅局限于工程措施改良潛育性稻田,對施肥等農藝措施研究不夠。本文通過田間小區(qū)試驗,研究了幾種施肥措施對桃江縣板頁巖母質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和寧鄉(xiāng)縣第四紀紅土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的土壤的理化性質以及作物生產力的影響,以期為這兩類退化稻田的改良修復提供依據(jù)。 主要研究結果如
2、下: 1、供試施肥措施在不同母質發(fā)育的潛育性土壤上對提高潛育性水稻土壤的生產力的影響不同,在板頁巖母質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上的效果要好于第四紀紅土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在板頁巖母質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上,以NPK+有機肥處理的增產效果最好,其次分別是NPK+過氧化鈣,水稻專用肥以及NPK+硅肥處理,早稻分別比CK.(NPK)處理增產15.3%、10.2%、10.5%和2.4%,晚稻分別比CK(NPK)處理增產14.6%、9.0%、6.2%和
3、3.9%。各處理之所以能提高水稻產量,主要是因為它們能改善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各處理的有效穗、實粒數(shù)和千粒重均有所提高。在第四紀紅土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各施肥處理的水稻產量也略高于CK(NPK)處理。 2、在不同母質發(fā)育的土壤上不同施肥措施對改善潛育性稻田土壤氧化還原狀況的效果不同。在第四紀紅土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中,五個施肥處理間土壤還原物總量和活性還原物含量沒有顯著差異,可能主要是第四紀紅土發(fā)育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原因。在板頁巖
4、母質發(fā)育的潛育性稻田中,NPK+有機肥處理的還原物總量和活性還原物含量均有所增加。各施肥處理的亞鐵含量均比對照(NPK)處理減少,其中,水稻專用肥處理減少最多,其次分別是NPK+過氧化鈣,NPK+有機肥處理以及NPK+硅肥處理。 3、不同施肥處理對潛育性稻田土壤速效養(yǎng)分的影響不同。NPK+有機肥處理能提高早稻不同時期的土壤速效N、P含量,NPK+硅肥處理能提高早稻不同時期的土壤速效鉀含量;各處理均能提高水稻生育中后期土壤速效磷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質炭對潛育性稻田水稻營養(yǎng)的影響.pdf
- 長期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退化稻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修復研究.pdf
- 幾種鈍化材料對稻田鎘污染修復效果及其對土壤質量的影響.pdf
- 稻田幾種常用殺蟲劑對擬水狼蛛的亞致死效應.pdf
- 生物質炭對鉛鎘復合污染稻田土壤修復效應研究.pdf
- 扎龍濕地生態(tài)退化分析及修復措施研究.pdf
- 幾種植物對菲、芘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應與機制分析.pdf
- 施肥對稻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的影響.pdf
- 施氮肥對幾種旱地土壤呼吸和紅壤性稻田碳排放的影響.pdf
- 施肥對瑪曲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響.pdf
- 60Co輻照處理對水稻育性的效應研究.pdf
- 鄉(xiāng)土草本植物對干熱河谷退化土壤修復的生態(tài)效應及機制研究.pdf
- 生物質灰渣對退化土壤修復作用研究.pdf
- 不同施肥方式對稻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其產量的影響研究.pdf
- 長期施肥對稻田土壤氮素轉化特征及酶活性的影響.pdf
- 不同施肥措施對土壤磷素有效性影響研究.pdf
- 幾種常用的口腔修復體對磁共振成像影響的對比性研究.pdf
- 高產稻田土壤肥力特征及其退化研究.pdf
- 施肥類型與開墾年限對延邊稻田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pdf
- 幾種小麥族禾草遠緣雜交后代育性恢復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