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高寒草甸主要類型的植物量動態(tài)及其在24年前的變化.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天祝金強河地區(qū)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征進行了調查,并與24年前該草地植物量動態(tài)變化進行了比較分析。選取了東祁連山常見的4種高寒草地植被類型:線葉嵩草草地(Kobresiacapillifoliapasture)、莎草-禾草草地(sedge-grasspasture)、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grass-forbsemi-artificialpasture)和珠芽蓼草地(Polygonumviviparumpasture),取樣地為1981

2、年和1985年原樣地。各類型草地均為冬季草場,夏季休牧。對各草地植物群落種類組成、結構及其數量特征、土壤理化性質、地上、地下植物量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 1.在長期放牧利用造成草地退化的過程中,群落物種組成、結構和多樣性都發(fā)生了一定改變。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的物種多樣性和均勻度相對于其它樣地較低,而優(yōu)勢度和豐富度相對較高;線葉嵩草草地、莎草-禾草草地、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珠芽蓼草地的多樣性指數分別為2.49、2.74、2.

3、66、2.86;均勻度指數為0.82、0.85、0.76、0.88。說明培育措施會導致群落多樣性和均勻度降低。 2.土壤類型多屬于高山草甸土,主要理化性質各樣地間存在一定差異。同一樣地0-50cm深度內表現為:容重自上而下逐漸增加,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呈現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趨勢,表現出明顯的表層聚集現象。C/N值介于17~28之間。 3.各樣地地上主要植物類群及總植物量季節(jié)動態(tài)均呈現明顯的“單峰”

4、曲線,其峰值一般出現在8月下旬。生長季內,主要植物類群及總植物量季節(jié)動態(tài)呈現差異(P<0.05),并能用多項式方程很好擬合。植物量(gDM/m2)峰值4個樣地分別為148.67、157.33、417.33、134.00。 4.各樣地地下60-80﹪的植物量分布在0-10cm土層中。用y=axb能夠很好的表達在生長季內各土層的平均根量。4個樣地0-10cm的地下植物量約占地下總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別為58.57﹪、65.72﹪、75.

5、02﹪、67.48﹪。 5.各樣地地下總植物量與活根、死根在整個生長季內均呈“V”型曲線,其最低值一般與地上植物量峰值同期出現即8月下旬。生長季平均,4個樣地地下植物量(gDM/m2)分別為4027.85、3031.47、2648.36、5852.77。比較而言,地下部分最大植物量出現在珠芽蓼樣地。 6.各樣地地下/地上植物量(R/T)比值,以地上植物量達到極大值時的R/T比值為準,分別為20.64、15.16、5.83

6、、32.37。相比較珠芽蓼樣地最大,而禾草-雜類草樣地最小。但R/T值季節(jié)變幅較大,即返青期最大,8月底最小。 7.地上部分的凈生產量(gDM/m2.a)以珠芽蓼草地最低,為122.26,而培育的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的最高,為391.07,提高了68.74﹪。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gDM/m2.a)相反,以具肥大根莖的珠芽蓼草地最高,為3494.64,而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最低為440.36。地下不同深度的凈生產量在垂直高度上

7、具有明顯空間分布特征。全群落的凈生產量與地下部分相同,珠芽蓼草地和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分別為3372.38、303.22。 8.通過對4個樣地24年的比較發(fā)現,無論地上還是地下植物量均呈下降趨勢,表明目前各樣地正處在退化演替階段。以各樣地6個月地上植物量(gDM/m2)的平均值計,4個樣地24年變幅分別為258.34(1981)-99.84(2005)、297.5(1985)-95.1(2005)、387.49(1981)-3

8、48.22(2005)、425.53(1981)-84.40(2005),各減少了61.35﹪、68.03﹪、10.13﹪、80.17﹪。地下死根/活根重量比值4個樣地分別為3.47、4.40、3.48、2.20,顯著地高于24年前同一樣地對應值為0.88、2.00、0.42、0.54,即目前草地活根量均遠遠低于死根量。以同一樣地各月的平均值計4個樣地R/T值變幅分別為19.98(1981)-46.45(2005)、18.0(1985)

9、-29.5(2005)、10.10(1981)-7.48(2005)、13.14(1981)-64.65(2005),顯然,除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的R/T比降低外,其余樣地均顯著增加。地上部分的凈生產量1981年的測定值均高于2005年;而地下部分除禾草-雜類草半人工草地,2005年的測定值均高于24年前;全群落的凈生產量與地下部分的變化相同。 通過對4個草地地上群落和地下根系組成及結構的季節(jié)動態(tài)變化的24年比較發(fā)現,這幾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