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對目前黃淮海平原潮土區(qū)普遍實施的覆蓋式秸稈還田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發(fā)的秸稈深埋還田技術,并通過連續(xù)5年(2011-2015)的大田定位試驗進行檢驗。系統(tǒng)比較了秸稈移除、秸稈覆蓋還田、激發(fā)式秸稈深還(秸稈與無機氮肥或有機氮肥配施進行深埋,并于行間種植作物)的3種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團聚體形成、土壤有機碳累積、土壤養(yǎng)分和冬小麥產量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黃淮海平原潮土區(qū),土壤機械穩(wěn)定性團聚體主要分布于>20
2、00μm粒級中,0-10cm土層占41.09%-52.25%,在10-20cm土層達45.47%-62.46%,且下層該粒級團聚體數(shù)量高于上層,激發(fā)式秸稈深還改變了各粒級團聚體的含量組成,在減少A(>2000μm)粒級團聚體的同時,增加了B(250-2000μm)和C(53-250μm)粒級團聚體含量,配施有機氮肥(雞糞ISOM)的改良效果優(yōu)于配施無機氮肥(化學氮肥ISF),在上層土壤中差異較為顯著,在下層土壤中則差異不明顯,其中ISO
3、M處理效果最顯著。
該地區(qū)水穩(wěn)性土壤團聚體主要分布于250-2000μm,秸稈覆蓋還田及常規(guī)施肥措施均能夠促使土壤團聚體粒徑由53-250μm向250-2000μm轉移,但秸稈覆蓋還田措施對于微團聚體向細大團聚體的轉移促進作用更強烈,激發(fā)式秸稈深還措施不僅促使了土壤粒徑由53-250μm向250-2000μm的轉移,同時>2000μm粒級的百分含量也顯示出增加趨勢,且下層土壤中以上所述各種狀況沒有上層顯著,但是,存在該趨勢,故
4、隨著試驗年限的增加,這種效果可能會更加顯著。
激發(fā)式秸稈深還能顯著增加>0.25mm水穩(wěn)性團聚體含量(WSAC(>0.25mm)),上層土壤團聚體的增加數(shù)量顯著高于下層,且其增加主要是由53-250μm向250-2000μm轉移的土壤粒徑貢獻而來。上土層平均重量直徑(MWD)和幾何平均直徑(GMD)數(shù)值整體高于下土層,且分層土壤中各處理均表現(xiàn)出MWD和GMD均表現(xiàn)出ISOM>ISF>ISFR>SFR>SF0>NSFR>NSF0
5、的規(guī)律,與WSAC(>0.25mm)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Da(分形維數(shù))值則呈相反規(guī)律,與WSAC(>0.25mm)呈顯著負相關關系。所有土壤穩(wěn)定性指標均表征ISOM處理促進土壤團聚體的穩(wěn)定性效果最佳。
土壤有機碳主要包含在250-2000μm和53-250μm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激發(fā)式秸稈深還在對原狀土壤有機碳的增加上差異達到顯著水平,0-10cm土層增幅達31.66%-43.95%,10-20cm土層對土壤有機碳的增加量達
6、76.72%-112.5%,下層土壤有機碳含量高于上層,其中激發(fā)式秸稈深還配施16%有機氮肥處理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
對不同粒徑團聚體有機碳含量,兩層土壤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含量均表現(xiàn)為粉粘微團聚體(<53μm)>粗大團聚體(>2000μm)>細大團聚體(250-2000μm)>微團聚體(53-250μm),潮土區(qū)土壤有機碳主要位于<53μm的粉粘微團聚體和>2000μm粗大團聚體之中,另外,各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含量均表現(xiàn)為
7、上層高于下層,土壤有機碳的增加比率則表現(xiàn)為下層高于上層,激發(fā)式秸稈深還主要增加0-10cm微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和10-20cm細大團聚體中的有機碳。
在0-10cm土層中,激發(fā)式秸稈深還主要增加細大團聚體中的游離態(tài)顆粒有機碳(fPOC)含量和微團聚體中的閉蓄態(tài)顆粒有機碳(oPOC)含量,且該土層中,團聚體中的有機碳主要由礦物結合態(tài)有機碳(MOC)組成。在10-20cm土層中,激發(fā)式秸稈深還主要增加細大團聚體中的fPOC和oPO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組分的影響.pdf
- 秸稈還田和免耕對土壤有機碳特性及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影響.pdf
- 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及速效養(yǎng)分的影響.pdf
- 玉米秸稈還田深度對土壤有機碳組分及酶活性的影響.pdf
- 秸稈還田方式對土壤有機碳固定及作物產量的影響.pdf
- 長期連作及秸稈還田棉田土壤有機碳組分變化研究.pdf
- 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pdf
- 滴灌農田施用有機肥對土壤有機碳組分與土壤團聚體的影響.pdf
- 長期秸稈還田對連作棉田秸稈腐解特性及土壤有機碳平衡的影響.pdf
-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團聚體輕組碳的影響.pdf
- 秸稈還田對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結構及有機碳穩(wěn)定性的影響.pdf
- 旱地秸稈覆蓋免耕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pdf
- 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元素組成及化學結構的影響.pdf
- 中國東北樣帶土壤有機碳對環(huán)境變化響應的研究.pdf
- 馬尾松人工林林窗對土壤有機碳及團聚體的影響.pdf
- 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及團聚體特征研究.pdf
- 秸稈還田下土壤易變有機碳及相關酶活性研究.pdf
- 壟作免耕對稻田土壤有機碳累積及其穩(wěn)定性的影響.pdf
- 施加畜禽養(yǎng)殖廢棄物對土壤有機碳累積與遷移的影響.pdf
- 耕作方式與秸稈還田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特性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