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鄱陽湖濕地生物資源的開發(fā)是江西省鄱陽湖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典型濕地植物藜蒿是鄱陽湖享譽盛名,具較高食用和藥用價值的蔬菜。鄱陽湖沉積物和濕地表土的重金屬污染已經(jīng)較為嚴重,生長于其上的藜蒿吸收、富集這些重金屬將威脅著人群健康。因此,有必要搞清藜蒿吸收重金屬的規(guī)律和特征,以為評估和降低藜蒿食用的風險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文采集了鄱陽湖典型區(qū)域的濕地土壤及長于其上的藜蒿,利用盆栽試驗模擬水生環(huán)境、旱濕交替環(huán)境和旱地環(huán)境種植藜蒿,并與
2、湖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下采集的藜蒿和其根周土進行對照,分析藜蒿中砷、硒和鎘在植株的分布,及環(huán)境條件、生長期對藜蒿吸收、富集這三種重金屬的影響。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從藜蒿對三種元素吸收和轉運特點可看出:藜蒿對鎘和硒的吸收能力強于砷,但鎘具有更高的根莖轉移系數(shù);鄱陽湖藜蒿莖中砷的含量在食品污染物限量水平上,食用存在著潛在的危害;由于藜蒿具有較強的Cd富集及根莖轉移系數(shù)存在著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栽種時選擇污染較少的土壤是減少藜蒿對Cd吸收的最
3、有效途徑。
重金屬根莖轉運系數(shù)的計算時采用T3=地上鮮物質濃度/整株鮮物質濃度比較合理。環(huán)境差異性較大的情況下,植物吸收重金屬總量與重金屬干、鮮物質濃度之間的線性關系不顯著。評價植物吸收重金屬特點時可考慮植物吸收重金屬總量作為參考指標。
土壤氧化還原條件主要通過改變重金屬價態(tài),影響土壤pH值和有機質含量來改變重金屬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tài)。淹水條件可提高酸性土壤的pH值,且隨時間的增加變的更高。濕培期浸沒液測定的pH值能更
4、有力的證明這點。濕培條件下土壤有機質可以得到累積,從而影響土壤膠體對重金屬的吸附作用。
不同的水分管理方式造成土壤氧化還原條件存在差異。淹水培養(yǎng)能夠降低鎘和硒的有效性,但提高砷的有效性。針對污染性質不同的土壤,選擇合適的植物栽培方式可以有目得的將重金屬有效性降至最低。
濕地生境下,藜蒿在條件下對砷、硒和鎘的吸收富集特點具有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干旱條件鎘、硒的形態(tài)有利于藜蒿的吸收,但由于缺少水分參與,吸收總量較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春油菜硒吸收富集特性研究.pdf
- 堿蓬和濱藜對鎘吸收分配及其模型擬合研究.pdf
- 不同形態(tài)硒對金針菇吸收和富集硒的影響
- 銅、鎘脅迫下葡萄的生理響應及吸收富集規(guī)律研究.pdf
- 銀合歡在鎘、銅脅迫下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pdf
- 植物對砷、硒、銻的富集及抗性機理研究.pdf
- 不同肥料處理對藜蒿品質的影響及藜蒿土壤連作障礙成因的研究.pdf
- 硒和硅對不同鎘積累雜交秈稻鎘吸收轉運的影響.pdf
- 春小麥鋅硒吸收規(guī)律及其富集技術的研究.pdf
- 砷、鎘對茶樹生長的影響及其在茶樹體內的吸收積累特性研究.pdf
- 藜蒿收割機的設計研究.pdf
- 藜蒿去葉機送蒿裝置的設計與試驗研究.pdf
- 鋅硒對油菜吸收和累積鎘的影響_李榮林.pdf
- 納米硒和硒化鎘制備方法研究.pdf
- 兩種桉樹在鎘、銅、鉛和鋅脅迫下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pdf
- 巰基化離子液體富集原子吸收法測定鎘的研究.pdf
- 銅和鎘在黃土和小麥中的運移和富集規(guī)律研究.pdf
- 藜蒿硅窗氣調保鮮研究.pdf
- 硒在土壤-植物中的轉化及煙株對硒的富集和抗性機理研究.pdf
- 氫化物發(fā)生_原子熒光法同時測定砷和硒、鎘和汞的研究及應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