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田間調查發(fā)現(xiàn),廣西的荔枝炭疽病在4月下旬至5月、5月下旬至6月各有一個病害增加高峰期,與荔枝春、夏抽梢時間吻合;不同的荔枝品種在田間的發(fā)病情況不同,靈山香荔、三月紅、禾荔等發(fā)病較輕,妃子笑、白糖櫻等發(fā)病較重.從田間分離到5個荔枝炭疽病菌菌株,依據(jù)地理來源編號為NN、QZ1、QZ2、LS、BL,經(jīng)單孢分離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它們的氣生菌絲在PDA培養(yǎng)基上為毛茸狀,后期產(chǎn)生橘紅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圓筒形,兩端鈍圓,單胞,無色,大小為11.9~22
2、.9μm×2.6~8.0μm.選擇致病力最強的菌株NN對其rDNA的內轉錄區(qū)間隔序列進行測序,采用Blastn軟件在Gene Bank中搜索發(fā)現(xiàn),該菌與Gene bank中的一株德國報道的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有99.3%的同源性,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和rDNA的內轉錄區(qū)間隔序列測序結果,確認分離到的病原菌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3、對5個菌株進行室內接種發(fā)現(xiàn)它們對妃子笑荔枝葉片的致病力有顯著差異,NN菌株致病力最強,其次是QZ2菌株、LS菌株和BL菌株,QZ1菌株的致病力最弱.用菌株NN對不同品種的荔枝幼葉進行離體接種發(fā)現(xiàn):妃子笑發(fā)病最重,其次是桂味、黑葉、雞嘴荔,三月紅發(fā)病最輕.對菌株NN進行生物學特性研究發(fā)現(xiàn),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10~40℃,最適為28℃;產(chǎn)生分生孢子的溫度范圍為10~40℃,最適為25℃;分生孢子萌發(fā)的溫度范圍為10~40℃,最適為25~2
4、8℃.在pH3.5~10.5的范圍內,該菌能正常生長和產(chǎn)生分生孢子;菌絲生長最適pH值范圍為5.0~6.5;產(chǎn)生分生孢子的最適pH值范圍為4.0~4.5;分生孢子在pH3.5~10.5范圍內都能萌發(fā),最適為6.5.供試的9種碳源中,菌絲在D-果糖、蔗糖和葡萄糖培養(yǎng)基中生長較好;乳糖和糊精有利于產(chǎn)生分生孢子;葡萄糖、麥芽糖、D-果糖、蔗糖有利于孢子萌發(fā).光照對于菌絲生長沒有明顯的影響,12h光暗交替有利于產(chǎn)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發(fā)需要很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柿樹炭疽病病原菌及其侵染機制研究.pdf
- 黃果柑炭疽病病原菌的鑒定及其防治研究.pdf
- 廣西辣椒果實炭疽病病原菌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臍橙炭疽病原菌生物學特性及防治藥物的篩選研究.pdf
- 大豆豆莢炭疽病的病原鑒定及其防治.pdf
- 桃流膠病的發(fā)生及其病原菌研究.pdf
- 廣西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研究鑒定及荔枝常溫涂膜保鮮的研究.pdf
- 阿月渾子炭疽病的鑒定及其防治.pdf
- 【周凌云】茶炭疽病的分子檢測及病原鑒定
- 楊樹葉紋斑病病原菌及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pdf
- 本地早蜜橘炭疽病病原鑒定及防治研究.pdf
- 苧麻炭疽病病原鑒定和抗病生化機制研究.pdf
- 杉木炭疽病拮抗細菌的篩選及其菌劑研制.pdf
- 杭州地區(qū)草莓炭疽病病原鑒定及防治研究.pdf
- 芳香樟炭疽病的研究.pdf
- 辣椒炭疽病的防治研究.pdf
- 武漢梅樹及其它園藝作物炭疽病的病原多樣性研究.pdf
- 小麥黑胚病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pdf
- 柑橘炭疽病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研究.pdf
- 草莓炭疽病病原學及侵染特性比較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