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矮稈突變體及其回復體中Ds插入位點與轉(zhuǎn)座行為的分子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隨著水稻基因組全核苷酸序列測定工作的完成,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已成為水稻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構建突變體庫是研究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的一條重要途徑,常用的突變體庫構建方法有物理和化學誘變、插入突變、基因沉默等。其中,利用 Ac/Ds系統(tǒng)構建水稻突變體庫的方法得到了廣泛運用。株高是水稻等糧食作物一個十分重要的農(nóng)藝性狀,直接影響到農(nóng)作物的豐產(chǎn)、耐肥和抗倒伏性能。本研究室經(jīng)過多年對粳稻品種Dongjin的Ac/Ds插入突變株系的栽培,從中篩選到一

2、株具有Ds插入且表型矮化的矮稈突變體(Dwarf mutant,DM),經(jīng)栽培后出現(xiàn)株高表型部分回復的回復突變體(Revertant type,RT)。本研究對該突變體及其回復體中Ds插入位點與轉(zhuǎn)座行為進行了分子分析,取得了以下兩個方面的主要結果:
 ?、鍖Π捦蛔凅w進行初步的表型鑒定?;赥AIL-PCR技術分離了矮稈突變體Ds插入位點的側翼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對Ds標記基因及其編碼蛋白展開分子鑒定,結果顯示:⑴與野生型

3、(Wild-type,WT)相比,矮稈突變體表現(xiàn)為植株矮化,旗葉傾角擴大,其平均株高45.9 cm(野生型79.0 cm),旗葉傾角75.6°(野生型25.3°)。⑵基于TAIL-PCR技術,從矮稈突變體基因組DNA中分離克隆到Ds插入位點側翼序列,通過 NCBI-BLAST在線分析顯示,Ds插入在水稻第3號染色體上(BAC克隆序列OSJNBa0054H04.28,登錄號AC106887.3)。⑶此Ds標記基因包含4個外顯子和3個內(nèi)含子

4、,Ds插入在其第4外顯子上。該基因編碼產(chǎn)物為氧化還原酶,共有549個氨基酸殘基,從第401到第497個氨基酸是一個高度保守的2OG-Fe(II)氧化還原酶蛋白結構域。⑷對該氧化還原酶進行分析,BLASTP尋找同源蛋白,SWISS-MODEL分析此蛋白及其關聯(lián)蛋白的高級結構,發(fā)現(xiàn)此蛋白由9個α-螺旋和13個β-折疊結構組成,與一些赤霉素氧化酶(GA3ox、GA20ox)具有相似的蛋白空間結構。以上結果表明,矮稈突變體(DM)矮化表型源于

5、Ds元件(4.6 kb)在氧化還原酶基因第4外顯子上的插入。經(jīng)過分析,推測此基因可能是一個新的編碼GA氧化酶的基因,通過影響GA的合成來維持水稻的正常株高。
  ㈡對矮稈突變體(DM)進行栽培,后代出現(xiàn)株高表型部分回復的回復突變體(RT)。對回復突變體進行表型鑒定,同時,基于TAIL-PCR技術以及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對其Ds轉(zhuǎn)座行為和新的插入位點展開分子鑒定,結果顯示:⑴回復突變體的平均株高74.1 cm(野生型79.0cm),

6、旗葉傾角44.1°(野生型25.3°),株高表型部分回復到正常。⑵Ds以“內(nèi)切酶模式”轉(zhuǎn)座機制在回復突變體的氧化還原酶基因上發(fā)生切離,并在Ds原初插入位點殘留序列為“CATCATGA”的8 bp轉(zhuǎn)座足跡。⑶利用生物信息學軟件FGENESH和GeneMark.hmm分析,發(fā)現(xiàn)8bp足跡殘留導致氧化還原酶基因第4外顯子被分隔為2個分別長168和327 bp的外顯子,增加1個新的內(nèi)含子(長83bp),且編碼產(chǎn)物減少為524個氨基酸殘基。利用軟

7、件DNAMAN和SWISS-MODEL分析發(fā)現(xiàn),8bp足跡殘留后的氧化還原酶在減少了部分無規(guī)卷曲結構的同時多出一個α螺旋結構。⑷基于TAIL-PCR技術,通過選用不同的簡并引物,在回復突變體基因組中擴增并分離到2條Ds轉(zhuǎn)座后新的插入側翼序列,定位在水稻第2號染色體(PAC克隆P0477B05,登錄號AP005310.3)和第6號染色體上(BAC克隆B1206D04,登錄號AP006616.2)。⑸第2號染色體上的Ds標記基因由7個外顯子

8、和6個內(nèi)含子組成,推定其編碼產(chǎn)物為煙草胺氨基轉(zhuǎn)移酶;該酶含439個氨基酸殘基,從第64到第428個氨基酸,是一個高度保守的AAT蛋白結構域,屬于天冬氨酸轉(zhuǎn)氨酶家族。第6號染色體上的Ds標記基因由6個外顯子和5個內(nèi)含子組成,編碼衰老相關蛋白;該蛋白包含242個氨基酸殘基。以上結果表明,Ds從氧化還原酶基因上切離后,插入于水稻基因組第2、6號染色體上。其轉(zhuǎn)座行為不同于傳統(tǒng)的“剪切-粘貼”機制,表現(xiàn)出“剪切-復制-粘貼”的現(xiàn)象。經(jīng)分析,2個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