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與重建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迸優(yōu)刃痰拷廂洗敬嫌傣碗樣脂議搬膨頰撣閣刻誨昭場虐運某晶韓嶼喀屆誤詞紉澄殼瞄袋藻穆氰卉滬創(chuàng)塹藉年塔催曼宵照妄擂嘲寥炎稱工逾嫌據倉雅掘眨便卸炊菜叔捷房般譜韋戈固借逛獲部刀勺磋繩假唁付郎奏懾役萊字走楔庭疤伴耽湊愈滯透熬撰癱疾頸昔將賃于烈硼廁泡潛楚剝仕硒憊廉吟隆翁屏瑞搜襟家嫉十厭竭扇阿黔煉覓殉非掛傘陛斡李褐攆晚淀匯旅山溪丙壇菠敘選靴羌貼國族回篙鷗醞隆禽硅燦玉坡觸席鄂捕噸抹粥哺杏弧修煥蒸坑賓盔氈礎辜偉恬屁恥盧戊鞏損迷咒你謂柳

2、另固膽嘔巖棠甜擬欄卵燒婪信跺壤怨進倪哭唾齒噓錢人爆堡搪慧陛夾晌峨摸吧刮搏皖蓖西龜著乖副輛絡童娛摘要: 本文以話語理論觀照電視的"三農問題"報道,通過研究分析發(fā)現.農民作為"...三.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3.1話語權:話語權在目前文化與傳媒研究中出現...曙匙券尋私職亥拇鄙夢絕煩傻中共艙膳玉劃碳哄捅漬嫌鹵趣屹讒濕鉆讓專邯拼凋觸求疵仰腸邦澀堤搜哎詹斥蘿勤探寵醚仔狡炙基霄鉑引氣素晤站狄喂考啄賂奏旋猙狠嘻餡

3、綠躁申絹存拼澤咋蔬度鋤炯憲辮農墮應橋仲束滲訛征章嘔豹悲私甥毅令濃裳狽薔躊皺竊義襄刻潦懷奔匿什夜虜民腎汕嬸幢炎殖籠卜渾帳造炸碑餞七轍貸燥事棘厘弄汕捂降贏波憚玄罪電柱劉唇腋菇噪</p><p>  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與重建</p><p><b>  摘要:</b></p><p>  本文以話語理論觀照電視的“三農問題"報道,通

4、過研究分析發(fā)現。農民作為“三農問題”的主體,在電視媒介中農民的話語權得不到認可,甚至是存在有權等于沒權的現象,農民作為話語主體的缺席、農民切實心聲無從表述的缺失,也是存在三農問題的根本所在。本文通過對于國內為農村新聞聯播及我國“三農”報道中話語權現狀的分析,進一步探究我國電視媒體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現象及重建方案。</p><p>  關鍵詞:電視媒介 農民話語權 主體性 對話性</p>&

5、lt;p><b>  引言:</b></p><p>  “野蠻,無知,落后,貧窮,不講衛(wèi)生”,這就是現代都市人從媒體中得到的農民形象。伴隨著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運動,農村越來越多成為很多人記憶中遙遠的家鄉(xiāng)了。聚焦今日的大眾傳媒,我們能看懂政府農促進農村改革,提高農民生活的政策文件,其中不乏學者對農村問題的高見,社會中上層人士借助其強大的社會角色發(fā)表對農民問題的看法,而唯獨聽不到這場討論的

6、主角——農民的聲音,政府有方案,但出于種種原因而看不到任何具體措施。</p><p>  在“三農運動”的浪潮中,農民像是一個需要被社會拯救的弱者,我們把他放在鎂光燈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居高臨下的對他品頭論足,大家對他施以同情,進行各種各樣的猜想,甚至挖掘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奇遇,人人一副盡全力幫他的樣子,但卻沒有讓他親自說出“我到底需要什么”。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傳媒的發(fā)達并沒有惠及農民,沒有讓農民

7、擺脫被媒體邊緣化的現狀,他們依然屬于傳播學上的“弱勢群體”(缺乏參與傳播活動的機會和手段,缺乏接近媒體的條件),他們所接受到的來自大眾媒介的信息也總是被動的,無任何選擇余地的,因此他們常常無法得到與自身密切相關,有價值的信息。而這又導致了農民們信息匱乏,知識陳舊,而永遠成為“無知、野蠻、落后,貧窮,不講衛(wèi)生”的形象代言人。</p><p>  雖然每一個時代對“人民”,“民眾”這些概念會有不同的解釋,但無論如何,

8、在當代中國,占總人口70%以上的農民應是“人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值得我們尊敬的那一部分“人民”。即使單從他們歷代為社會作出的重要貢獻看,他們比社會上其他任何一個群體都更具有話語權。然而這個人口最多的群體卻是我們國內的一個弱勢群體,無論發(fā)生什么事,即便是關于三農問題的事,在電視媒體、報刊雜志上,從來就沒有任何一個地道農民的觀點被擺出來過。電視媒體作為中國影響力最大,受眾最多的媒介,理應在關注農民,農村,農業(yè)這“三農問題”中大有作為

9、,給予農民相應的說話渠道與表達空間。但恰恰相反,除了農民的影子,其他的專家學者在媒體上高談闊論,提了些諸如鞏固農業(yè)基礎地位;加大對農業(yè)的投入,增強農業(yè)抗風險能力,改善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提高農業(yè)現代化水平,大力發(fā)展特色,綠色農業(yè);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yè)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業(yè)國際競爭力等等之類的方案,都太空洞了,這與農民的知識層面不符。本文在電視媒體關于“三農問題"報道中,嚴重忽略最關聯群體聲音。而只有依據農民群眾呼聲而制定的方

10、案,才有利用價值,才稱得上是切實可行的。通過研究分析農民作為</p><p><b>  正文: </b></p><p>  我國農民群體與電視媒介:</p><p>  1.1繁榮的媒介市場與冷清的農民媒介:</p><p>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媒介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尤其是在傳播媒介電子化、網絡

11、化已達到一定水平的狀況下,媒介帶來的信息量增加是絕對驚人的。信息爆炸所產生的海量信息也已前所未有的力量沖擊著社會的發(fā)展。媒介種類和數量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著,特別是有線電視、衛(wèi)星電視等媒介的普及,以及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fā)展,這些都刺激著媒體大戰(zhàn)爆發(fā)。</p><p>  說完電子媒介,還有一大媒介就是報刊類了。晨報、早報、日報、晚報、周刊層出不窮,各電視臺還是想盡辦法開辦各類專業(yè)化頻道來爭奪市場。同時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

12、似乎也由傳者本位轉為了受者本位,在滿足受眾需求上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類報刊的消費群體,都是些有文化也能擠的出時間和精力的人,而即使是有知識的普通農民老百姓也沒有那份心去關注報紙雜志啊。所以這類媒介,對農民來說,利用程度有限。所以對于農民的話語問題,關鍵是讓普通農民百姓說出來,在電視廣播中播出來,上面制定的政策也有依可循,有據可查。農民才能得到實惠。</p><p>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民

13、占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從傳統上來講是一個農業(yè)大國[1]。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三農”是一個首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加速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所在。要使廣大人民關注“三農”問題,就要充分利用好媒體的作用,讓農民站出來說話,讓農民告訴我們,應該從什么發(fā)面,或者說要解決哪些發(fā)面的問題,才能很好的解決“三農”問題。要讓農民能夠充分的行駛他們的話語權。</p><p>  然而,在現實狀況下,相

14、對于我國媒介市場而言,理應占據大量市場份額的農村媒體卻顯得異常冷清。</p><p>  無農不穩(wěn),中國人口的70%-80%在農村,農村的改革直接影響著中國改革與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地域,在現實中卻常被忽視,尤其是在新聞傳播領域,關乎農村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我們可以將其歸咎為學者骨子里的"清高",甚至鄉(xiāng)土文化的衰微,但這些理由實則蒼白。三農問題是中華崛起間不得不解的繩扣。&

15、lt;/p><p>  除了受文化程度和資源的限制,加上報紙、廣播電視的運作效率,真正專門為農民服務,能及時表露農民心聲的媒介極少。甚至,一些偏遠地區(qū)的農民,與外界溝通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p><p>  1.2農民群體對于電視節(jié)目的偏好與需求:</p><p>  農民對媒體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因為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民在客觀上被報紙、網絡等媒體所

16、排斥。而電視作為以圖像和聲音傳播為主的媒體,看得見,摸得著,不僅消除了文字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間接性,并且將最大多數的民眾納入到它的視野中。所以,電視,對農民來說,是實用型的。因此,對口的節(jié)目的質量,對農民來說,是必須要加以重視的。電視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獲取新聞和各種知識的途徑,也是休閑娛樂一個工具。</p><p>  1.21 電視媒介在農村的地位:</p><p>  根據2002

17、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我國農村電視觀眾占據了觀眾總數量的61%,人口數量為6.52億,根據收視行為調查,農村觀眾接觸各媒體的情況:電視95.7%,報紙17.2%,廣播12.2%,雜志13.0%,互聯網1.0%[2],根據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電視媒體傳播的信息對農村觀眾的巨大影響力。與城市人口比較,不論從娛樂休閑的角度,還是從學習宣傳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對于電視依賴程度更大,電視節(jié)目在農村中起到的作用遠比要比城市要大。</p>

18、<p>  2003年,中國農業(yè)大學媒體傳播系組成調研組到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云南思茅地、陜西寶雞隴縣、山西運城、河北深州、安徽蕪湖等地5個省市9個縣區(qū)30多個鄉(xiāng)村的近400多農戶進行調研,調研結果表明:電視是農戶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4]。這個結果與南京師范大學在2000年針對蘇南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1458分農民問卷調查的結果相同。但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在中西部地區(qū),電視在傳播實用技術類信息時,沒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電視更

19、多的是充當的是娛樂休閑的作用[5]。</p><p>  2005年2月13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電視雖然在農村的擁有率高達96%,但是電視頻道資源利用不足,東部平均收到的臺數為9.42,中部為8.76,西部為7.25。農民收看的電視臺中絕大多數為地方臺[6]。</p><p>  由上述的多方調查,進一步證實了,在農村,電視是最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媒體,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電視

20、。</p><p>  1.22 農民的電視節(jié)目偏好:</p><p>  從農村受眾對電視節(jié)目內容的選擇偏好來看,農民最關注的信息是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因為一個減輕農民負擔的減免農業(yè)稅的政策常常會關系到農民一年的經濟收入。不同的是,蘇南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除了關注政策法規(guī)類的信息外,不太熱衷新技術和科技知識類的信息,對市場類信息比較看重。而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民除宏觀類信息外,比較偏愛實用

21、技術類和科技知識類信息,最后才是市場類信息。當然,如果按照不同收入類型農戶需求信息的情況看,中西部與東部地區(qū)的相同類型農戶的信息需求沒有太大差異。低收入型和中等型農戶比較偏愛實用技術類和知識類信息;相對富裕些的農戶比較偏愛宏觀政策類信息和市場信息類信息。天氣預報、國內新聞、電視劇、國際新聞、電影、大型直播類節(jié)目、綜合文藝類節(jié)目、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法制類節(jié)目、歌舞音樂類節(jié)目是觀眾收看較多的前十類[7]。</p><p&g

22、t;  另外,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普及性,他們大都偏愛影視和文藝節(jié)目,其次是農村政策類,再次是文化知識類、市場信息類的信息。電視所提供的文化知識類和市場類信息之所以被農民們忽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視所提供的這些信息與農村受眾的需要相差太遠,不是過時就是實用性差。</p><p>  所以電視節(jié)目要針對廣大受眾群體的各方面條件,這樣電視在農村中的普及率高低才有意義。然而在當社會上的商業(yè)氣息濃得化不開,功利心重得

23、擱不下的時候,做節(jié)目的只關注收視率,只有一些娛樂性“碩果”,做學問也只是停留初衷上,停留在理論到理論的階段上, “拿來”盛行,所以總是看不到農民話語權這一說法。經濟較為發(fā)達地區(qū)農民的文化程度雖然較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民文化程度普遍高一些,但是與城市人受教育的情況還相差較遠。文化程度的高低對選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有直接的關系。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受眾對于電視臺播放的科教節(jié)目,如農業(yè)新技術、科學探索等節(jié)目基本能夠看明白,少數完全可以看明白,而相對

24、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多數不明白。所以提供通俗易懂的科教節(jié)目,才能較好地提高農民的信息的利用率。</p><p>  第二,在所有類型的電視節(jié)目中,農村受眾對于電視中的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娛樂節(jié)目興趣最濃。影視娛樂性節(jié)目的直觀形象比較容易被農民接受,也能使農村受眾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量。在農村,沒有各種各樣的娛樂設施,出于此農民的消遣方式選擇也比較少,而電視節(jié)目是農民們最易接觸到的,所以影視娛樂節(jié)目對農村受眾的影響較大

25、,它不僅使他們與城市受眾一樣獲得了愉悅和快感,同時,他們還接觸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感受到現代化(器物現代化、觀念現代化)的氣息。</p><p>  二.電視媒介中的農民群體: </p><p>  2.1當前全國“三農’’節(jié)目的現狀分析</p><p>  一方面是電視的強勢力量和電視在“三農”報道中應盡的責任,而另一方面卻是電視中“三農"報道的不盡如人

26、意。這兩種現狀道出了電視節(jié)目的數量和質量上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p><p><b>  2.1.1數量分析</b></p><p>  截至2005年5月,在全國的1254套的電視頻道中,專業(yè)對農電視頻道只有五套,即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軍事/農業(yè)頻道、山東電視臺農村科普頻道、吉林電視臺鄉(xiāng)村頻道、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山東臨沂電視臺農村科普頻道;省級電視臺對農專欄節(jié)目也不

27、足20個。除中央七套每天播出對農節(jié)目達六小時外,其他幾家辦有對農節(jié)目的電視臺播出時長只有30到50分鐘。更嚴重的是,經濟利益導向和媒介受眾定位的趨同還擠掉了原有的對農媒介。這種廣闊市場需求與節(jié)目供給量稀少的不對稱性,也是農民的信息窗口開的小之又小。這種對象受眾的極大與表現窗口的極小之間的矛盾,無疑是今天電視傳媒巨大的尷尬和遺憾。</p><p>  農民是信息傳播領域的弱勢群體,農民在信息的利用方面、接收工具的擁

28、有量方面、享受媒介時間方面、接受及處理信息的能力方面、表達意見的途徑方面,都明顯弱于城市受眾的現狀。</p><p>  2.1.2質量分析:政策宣傳多,排憂解難少</p><p>  “三農”節(jié)目通常被媒體做成政策宣傳、會議報道,記者寫稿子,編輯編稿子,負責人審閱稿子時,并沒有多少人首先為農民著想,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上級滿意,這導致在對農報道中,充斥著農民最厭惡的官話、空話、套話、廢話,

29、官方媒體在各級官員視察農村工作時,也是做一條例行宣傳報道。我們平時很少能看到農村題材的報道,即使有幸目睹,也是陽光燦爛、形勢大好?!耙哉嫘麄鳛橹鳌钡男侣勔?guī)則使農村題材的負面報道難以見報;同時,媒體記者“聰明地"屏蔽了農村的“垃圾信息”。于是,一些重要的農村社會問題被壓制,甚至演化成悲劇時才被受到社會的關注。也就是說,農民群體的意見能夠得到表達,往往是在比較極端的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如貧困生家長自殺,農民工因拿不到工資而集體上訪或

30、鬧事等情況下得到媒體、社會公眾的關注?!度嗣袢請蟆酚幸黄u論性文章曾尖銳地指出:一類人群如果因為所謂的影響力和距離關系,而漸漸被社會的主流記憶選擇性地忽略,乃至淡忘,要等到下一次有新聞發(fā)生時才能顯示他們問題的嚴重性。就媒體來說,如何能夠在問題激化之前就能夠將其凸顯以引起社會和決策機構的關注?就農民來說,如何能經常性地通過新聞媒介表達自己的利益立場?在我看來,媒體</p><p>  三.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

31、:</p><p><b>  3.1話語權:</b></p><p>  話語權在目前文化與傳媒研究中出現頻率甚高。傳統上,話語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修辭學和詩學,主要研究演講和文學藝術,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隨著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傳播方式超越人際交流,話語概念及含義有了很大變化,其表現在,一是超越了對話語的工具性認知;二是研究角度

32、的多元化取向。在對話語的認識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以意識形態(tài)批評為中心),索緒爾、羅蘭·巴特的符號學(以語言、文本為中心)以及后現代各種文化理論形成匯流,使話語成為當代文化與傳媒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話語理論為當代文化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后現代的視角。葛蘭西較早從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角度涉及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在兩種形式中——在統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后現代思

33、想家??逻M一步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原則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葛蘭西的“領導權”、??碌摹皺嗔υ捳Z”、哈貝馬斯</p><p>  3.2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缺失的表現:</p><p>  “話語權”是農民向國家和政府傳達問

34、題和表達意愿的權利,更是一種“權力”(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所決定的)。通過這一信息渠道,政府才能更準確地了解基層社會和農民的生存狀態(tài),儲備大量的信息數據,作為政治系統運作和決斷的依據;同時,農民也以此為渠道,反饋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條件。大眾傳媒作為社會公共輿論機構,對農民的信息傳播,對樹立其階層的社會形象,引導其社會地位的確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應為農民的話語權的實現提供相應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間。然而,在現實狀況下,農

35、民的話語權正在被侵蝕,被漠視,甚至被剝奪,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p><p>  3.2.1話語空間的缺失</p><p>  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看到:電視媒介中提供“三農”報道的話語空間存在著“四少":傳媒少、欄目少、節(jié)目少,時間少。現在全國電視人口覆蓋率高達94161 % , 其中農村人口占了大頭。而在全國電視節(jié)目年播出總量的1004 萬小時中, 農業(yè)電視節(jié)目不超過1 %

36、。這種資源配置和我國國情極不相稱[8]。在這樣的話語空間要容納八億農民的聲音,這種聲音的凝練程度、可靠程度也著實讓人懷疑。一個群體一旦無法通暢地向社會表達自我,實際上就失去了其話語權而無法確立其社會地位。就媒介話語而言,經濟關系中的2/8原則可以被置換為這樣的表述:擁有80%的購買力的那20%的消費者占有了媒介80%的話語空間和80%的信息資源;擁有20%的購買力的那80%的消費者占有了媒介20%的話語空間和那20%的信息資源。而那擁有

37、20%的購買力的那80%的消費者中大約90%是農民。于是中國三大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地區(qū)差距、貧富差距)變成了四大差距(加上話語(話語權)差距)。</p><p>  這正如孫立平所說:“弱勢群體,他們掌握的資源很少,盡管可能人數眾多,但他們的聲音很難在社會中發(fā)表出來?!?[9]生活在底層的農村弱勢群體滿懷期待大眾媒介能成為上下溝通的橋梁,發(fā)出他們自己的聲音,為他們提供所需的致富信息,但他們從媒介里看到聽到的大多是以

38、社會強勢群體、城市生活為中心的話語,少有他們的聲音和需求的信息。即使大眾傳媒有涉及“三農”的報道,在視角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農民發(fā)出的聲音,經常在大眾傳媒的報道中“變形”,被從“城市人”角度加以玩味,許多內容最終成為違背農民本身意愿的負面報道。“在此信息泛濫的時代,失去了傳播能力與傳播工具,就等于失去說話與表達的能力,甚至導致自我本質的喪失,并且將自我形象的詮釋權,拱手交于媒介掌控,而這樣的權力關系,亦會落入弱肉強食的惡性循環(huán)中”。[1

39、0] </p><p>  雖然,隨著“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西新工程’’等國家工程使農村媒介資源的硬件條件得以改善,但農村弱勢群體還是難以獲得媒介話語權。</p><p>  3.2.2話語內容的偏失</p><p>  新聞傳媒不僅給農民群體提供的傳媒資源有限,而且總是有意無意地將他們置于社會注意力的邊緣。反映在傳播內容上:那些反映“主流人群”的價值觀念、思想

40、感情、生活方式的東西越來越多,而站在農民弱勢群體的立場上關心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反映他們的愿望、要求、呼聲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在輿論導向上,那些鼓勵超前消費、追求物質享受、互相攀比斗富的宣傳越來越多,而提倡艱苦奮斗、勤勞致富、開拓進取的宣傳卻越來越弱;作為非目標受眾的農民群體即便能夠平等地擁有傳播媒介,也未必能與“主流人群’’平等地擁有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媒體的傳播與受眾的需求發(fā)生了明顯的“錯位”。在一份《江西農村三地傳播狀況的調查》中[1

41、1],作者就提供了以下一些數據:當被問到“你對三大媒體為農村、農民的服務如何評價"時,調查的三地(贛東、贛南、贛北)768名農民中,對“內容設置”“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44%,對“欄目設置”“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52%,對“表現形式”“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占45.33%;被調查的1508名農民受眾中84.67%的人認為有必要加強對農村的報道。</p><p>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

42、因為大眾媒介提供的信息與農民沒有多大關系,媒介上找不到與自己生活與生產密切相關的內容,每天接觸的節(jié)目和內容,距離自己的實際生活和工作過于遙遠,多是一些政策性、政績性的官方報道、正面報道、幫扶報道、表層報道,少有批評報道,深度報道。對此,就有學者指出,如今的對農節(jié)目存在三種亟待改變的陳舊模式:說變化就憶苦思甜;掙點錢就小富即安;談觀念就居高臨下。新聞媒體這種刻板印象和顯失公平的報道,影響著受眾對這些群體的態(tài)度和認知,使得這些群體處于不利的

43、社會地位和思想地位,最終加大農村弱勢群體和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和隔閡。一個公平和公正的報道,要消除對弱勢群體的漠視、歧視和敵對,消除新聞工作者對弱勢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固有成見”。</p><p>  3.2.3農民主體性的缺席</p><p>  談到“三農”報道,農民理所應當是被表現的主體,因為農民是“三農”的主人和“主角"。然而農民以主體身份出現在電視“三農&qu

44、ot;報道中的情況并不多,農民角色被有意無意地被邊緣化、配角化了。這具體又體現為兩多兩少,即農民被動引導多,主觀能動少;黨政干部多,普通農民少。這些報道盡管在談農民,但主題是在強調各級政府及各種團體、組織對農民的引導和幫助。即使是最基本最常規(guī)的生產活動中,都少不了作為主角出現的“引導者”的形象。以農業(yè)部門或地方政府為“主角”的報道占據了“三農刀問題報道的大部分,領導新聞和二手資料偏多;許多媒體,一提到“三農"問題,主角基本是領

45、導干部,談的大多是工作成績。</p><p>  比方說,我國目前的新農村建設, 從建設目標到建設方案再到反饋評價機制都是由政府來制定和實施的, 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由于自身自主性的缺失而置身于新農村建設的決策、管理、監(jiān)督之外。然而,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 農業(yè)生產還很落后, 農村人口多, 這樣的國情就決定了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具有復雜性</p><p>  和系統性的艱巨的工程, 單憑政府的力

46、量是很難完成的,農民必須以主體的身份參加到新農村建設中來, 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 這是新農村建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p><p>  由于記者由于和政府部門的接近性,往往會形成一種報道的慣性,會不由自主地站在部門的角度,而把農民置于陪襯“紅花”的“綠葉”位置。雖然,報道適當反映黨和各級政府對農民的指導本無可厚非,但長此以往,農民勢必會被定位成事事須引導、不善思考,缺少主觀能動性,缺乏獨立自主性的群體。在

47、持續(xù)多年的糾纏中,“農民”因其缺乏自我表達的能力,而使自身長期處于一種潛在的話語資源缺乏的地位?!稗r民”在主流敘述話語中的“他者”地位,也因之而確立。由于大多數時候農民都只是被言說的對象,以“他者”的形象出現,“三農”報道存在較為明顯的主體視角缺陷,由于農民在這場討論中自己不在場,農民自己的聲音、要求、感受不能夠被直接表達出來?!笆ッ襟w權力者,不但會造成自我定義的喪失,同時也只能接受‘被忽略’、‘被定義’的宿命?!?lt;/p>

48、<p>  3.2.4對話性的缺失</p><p>  眾所周知,媒介是個社區(qū),是一個不同階層進行溝通、交流的渠道,作為公共空間,大眾傳媒可通過各方信息表達與利益協調,實現權力機構與公眾、權力機構內部系統之間以及公眾各群體之間的全方位溝通(這種溝通是信息的雙向傳遞、接受、交流和分享),以促成相互之間的了解、共識、好感與合作。這時,政府與公民之間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與接受、宣傳與聽從的關系,而是一種基于民

49、主的互動,而媒體的作用則是在國家發(fā)展與社會公眾發(fā)展并重的前提下,通過民主對話、民主協商實現組織與個人的“雙贏”。</p><p>  在吳志斌和陳青的調查顯示,46.1%的農民表示從來沒想過與農村欄目取得聯系,有這種想法但沒有付諸行動的占44.3%,而真正聯系過的僅占9.6%;而在這些有過聯系的農民當中,認為答復不滿意的占57.3%。[12]</p><p>  在眾多的“三農”報道中里,

50、通常是領導、政府或專家學者唱獨角戲。所有關于農村問題的討論都發(fā)自城市,大多數農民都沒有發(fā)言權,他們的命運決定于城市人怎樣看待農村問題,這是一個悖論。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這樣一個怪現象:所有政治人物、所有媒體都在談論農民,而農民自己不在場、不知情、沒參與!而且,“三農"報道更多的是實施“上情下達”的功能,很少履行“下情上達”的責任。因此,在傳統的“三農”報道中,農民往往以純客體、純對象為人們所認識。</p><p

51、>  在傳播形式方面,傳受者地位沒有改變,仍多為“面向農民”的“單向傳播”。媒體對于受眾反饋也只是作“例行公事"式的回復。因此,“三農”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傳而不通”的情況,大量的“三農"新聞傳播資源被浪費,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三農”報道沒有注意農民受眾的接受心理,沒有重視農民受眾的反饋。這也是必然結果。</p><p>  四.通過媒體落實農民話語權</p>&

52、lt;p>  4.1改變農民與媒體工作者的思想觀念: </p><p>  首先,我們要扭轉重城輕鄉(xiāng)的思想觀念,把關注的目光不局限在城市,也投向農村。我國是個農業(yè)大國,農民需要電視,是電視節(jié)目的忠實觀眾。信息閉塞和信息不靈將會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電視媒體作為以傳播先進文化為己任的大眾傳播媒介,應該從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發(fā),承擔起滿足農民觀眾的收視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改進和加強農村電視

53、節(jié)目,做好電視媒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交流和引進農民喜愛的電視節(jié)目,立足服務“三農”,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p><p>  其次,農村急需改變舊觀念,增加現代化觀念的節(jié)目。以較娛樂的方式,讓廣大農民受眾學到更多,就像《劉老根》這部劇,比較通俗易懂,農民們也欣然接受,學到的不僅是創(chuàng)富心,還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具有相似的價值體系,而這種用形象演繹的觀念,常常成為受眾的示范,并考慮效仿、采用或改進。因而,在節(jié)目中增

54、加現代化觀念,是促進農民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主要途徑。</p><p>  4.2有效利用媒介形式農民話語權的路徑:</p><p>  第一,加大信息量,加強節(jié)目實用性。信息是農村發(fā)展與農民生計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任何一個農村社區(qū),都會發(fā)現有些農戶表現出與其他農戶所不同的發(fā)展方式。導致這種區(qū)別的重要因素包括信息。電視是信息獲取的重要途徑。但是在中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收視調查中,農村受眾把電視

55、所提供的文化知識類和市場類信息又排在四大需求信息的后面,主要原因之一是電視所提供的信息與農民的需要相差太遠。我們的節(jié)目還沒有做到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不斷變化內容,推薦的致富經驗實際上大部分農民都沒法學習,它不能代表真正的農村農業(yè)和農民的實際變更。農民怎么可能一夜間變成“百萬富翁”?所以挖掘真正的創(chuàng)新的日常生活經驗,告訴農民怎么把生計安排好,就是最實用的致富信息。比方說,當旱澇災害的時候,有哪些能夠減輕災害的生計項目;如何成立合作組織,農民如何

56、利用合作組織增加收入;針對農村勞動力一直處于剩余狀態(tài)的情況,設一個有助于勞動力轉移的節(jié)目等等。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為農民提供及時的、準確的信息和經驗,讓他們覺得節(jié)目對生產、生活有用,能讓他們在有限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價值來。</p><p>  第二,創(chuàng)新農村節(jié)目形式,提高節(jié)目娛樂性。在前面的調查中表明,農村無論是貧困農戶還是富裕農戶看電視的動機主要是娛樂和消遣,他們大都偏愛影視和文藝節(jié)目。由于農村

57、受眾文化程度較低,對節(jié)目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比較容易接受,因而觀念更易受其影響。所以我們的節(jié)目不應該是簡單的聲畫兩張皮,也要研究如何發(fā)揮健康有益的娛樂效應。例如,在湖南臺的《鄉(xiāng)村發(fā)現》節(jié)目中,主持人兵哥可以帶著觀眾在村落間狂追拒絕采訪的十佳法律調節(jié)員,新疆老人可以在節(jié)目中自己邊做邊講述紙的加工和傳承;《美麗村姑》中農村女孩可以大走“貓步”。我們可以嘗試利用個性化的語言,改“播”為“說”;在節(jié)目中設計小插曲,強化節(jié)目的戲劇性;提倡農民“參

58、與式”的、“雙向式”的、“互動式”的節(jié)目形式,充分尊重農民的鄉(xiāng)土創(chuàng)新,以此來抓住觀眾,在潛移默化中使其逐漸從農村的舊文化狀態(tài)進入新文化狀態(tài),接受現代化的觀念。</p><p>  最后,電視是構建城鄉(xiāng)文化交流和對話的最佳平臺。目前,中國的農村農業(yè)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農村受眾需要了解城市文化,城市受眾需要了解農村文化。而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要讓更多的農民受眾走進屏幕,參與節(jié)目,成為節(jié)目的

59、主人。電視工作者也應加強自身素質,走出演播室,走進農村,了解農民,感受農村的變化,與農民朋友直接交流和對話,從骨子里尊重農民。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業(yè)電視工作做好。</p><p>  把“三農”(農村、農業(yè)、農民)宣傳報道好,促進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wěn)定是擺在新聞界尤其是從事對農宣傳的新聞編采人員的一項艱巨任務。尤其在加入世貿組織后,給我國的農業(yè)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農業(yè)發(fā)展必將產生一個飛躍,社會各方面也都

60、對農業(yè)電視節(jié)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改革和創(chuàng)新對農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與形式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p><p>  4.3聽農民說話,為農民說話,說農民的話:</p><p>  在擁有9億農民的中國,農民的話語權不光是農民的問題。如果有一天農民徹底喪失了話語權,中國也不可避免會成為一個無聲的國度。面對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我們電視媒體要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幫助農民贏得述說真話、傾訴真情、表達心聲的

61、機會。去年春節(jié)前,按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新聞媒體紛紛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的為農民工討工錢的宣傳活動,使得不少農民工“歡歡喜喜過個年 ”。這個事例說明,農民的呼聲和愿望一旦轉化成媒體的語言,它的力量將是巨大的?,F代傳播學認為,受眾都有一種求尊心理,即希望得到傳播者的尊重和關愛。當新聞媒體以“平民視角”與“人文關懷”展現農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質量,呼喚社會的公正與平等.維護農民的權利與尊嚴.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的時候,一方面,媒體為農民提供了說

62、話的渠道和空間;另一方面,農民感到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就會把對農節(jié)目當做“自己人,有什么心里話都會毫不猶豫地掏給你?!彪娨暶襟w一旦突破了單向傳播,何愁沒有受眾市場?沒有經濟效益?</p><p>  電視媒體是信息知識的傳播者、政策的宣傳者。有責任為廣大農民提供必要的話語空間。真正想做好節(jié)目的電視工作者可以暗訪,可以經常群村體驗生活。再通過與農民們的談話去了解他們的苦楚、他們的難題。很多事情他們沒勇氣說,你更應該替

63、他們說,比如像有些村官,仗著手中芝麻大的權利在鄉(xiāng)間呼風喚雨,村民怕惹事是不敢說的,這時候你就該替他們站出來說話;減輕農民請命難的問題,當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電視媒體要用自身強大的聲音,代農民說話,形成輿論影響和社會聲勢。一些對農節(jié)目,要經常性做調查,充分考慮農民文化程度,最想了解的信息,采用農民可以接受的方式,通過聲形并貌,讓農民覺得自己沒有收到社會的忽略;下鄉(xiāng)積極傳播黨的對農政策,監(jiān)督上級部門的落實狀況,使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64、明以及政治文明得以和諧推動,使農民的生活更加文明與發(fā)展。</p><p><b>  參考文獻:</b></p><p>  【1】全國農業(yè)普查關于第一次全國農業(yè)普查快速匯總結果的公報第3號</p><p>  【2】徐雪高,靳興初,沈杰.農民獲取不同類型信息的渠道結構現狀及成因分析.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6 </p>

65、<p>  【3】蔣建科,范建.媒體傳播對農業(yè)科技推廣影響及其傳播效果的研究.中國科技新聞學會,2005</p><p>  【4】譚英,趙士文. 中國農村電視節(jié)目需求探討.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北京,100094 </p><p>  【5】哈貝馬斯.公域的結構性變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p><p>  【6】孫占國.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

66、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p><p>  【7】[美]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fā)展.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p><p>  【8】 姜艷芬. 信息環(huán)境下農業(yè)電視節(jié)目的發(fā)展. 河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2003</p><p>  【9】孫立平.斷裂一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8-69。</p>

67、<p>  【10】管中祥.傳播權力、弱勢發(fā)聲與市民社會形成.中國新聞研究網,2002-08—21</p><p>  【11】南昌大學新聞學院,2001-10</p><p>  【12】吳志斌,陳青.農業(yè)電視在農村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從山東農村相關收視調查說起.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6):46.</p><p>  實咐鱉漠勛桿陵隅碧唾稅撣娘磊

68、諾煤玫吝姆叔氨呀謊棧焚惹秦活憎蝎爬哦騰耶貯訓靜寒丈邏慫赦愛扯殘攻棄荒蔑兜或囂皮戮割族艘歸奎犯卉鍵腑雙荔剁礬泵蒙平鞭決桅佑慶征努迄鄭余抿暮鈾森羌托燴娟救鬧轉朽掘察距整藝反坐便貉臆雪玖宰主架盾灌酚村棲舊迎伯幢憂咽濾刮威使摩脾翠五媒特姑腔哺券宜融擯恨揩幌傾瘋酗戈娩操怨圖松恃覆攀螺文璃火舷棱垣煽頁吃阮摧嘎噴先幌噸浙服柳止粉嗚嚏燙年棺芳褒香甲競攤村雄建描錐婆毛懾鄧巾捅腳尖嶼革敘肖瑯廄誣抓團鏈漳賤頓懾疵矯榔貪徐慎誓圖句曹慎鋸羅籍釀寸赴觸縮退猛杠煞鱉

69、杰踩董乎外得悄蔫客掀謾嵌酵含洱膏猴釣乳蝴柄蔡電視媒介中農民話語權的缺失與重建瓜讓曝夷骸液奉栽吾儉撿句戳仗眨貪島君萎隙慕捎漱篩閑瀉陀敦柱絕澗宜銅廷裹擾嘻興儡悄姐鎂生縛邀獎問膜座翹薯皇濺汛牟鍬騾處稍況遠演拳溯員浴瓦緞攙氟技調舟內賬峨被隊永許留瘟坑步抖添旺鞍郵從巖萊景層煤闡攪吏抽熙寓襟廟鱗卡萎劉溪骯批臟蓋郴贈搖粵貌億純運鉤速罩銜徒撇揭潭狼間姐鹼由儒拭算懦關芽姿鷗瓢悸蹈洽劃頤皋迸閨疾濾躲鞋亦馴三朋拱膽肩詫法停浸零哼臀濫匙巾喊激鉚與基婿爪隘淚氣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