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題目: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p><p>  作 者 姓 名: </p><p>  學 號: </p><p>  院(系)、專業(yè):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p><p><b>

2、;  地理科學 </b></p><p>  指導教師姓名: </p><p>  指導教師職稱: 副教授 </p><p>  2012 年 3 月 13 日</p><p><b>  摘 要</b></p>

3、;<p>  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農業(yè)產區(qū),流域內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春恿饔蚴呛闈碁暮Φ念l發(fā)區(qū)、農業(yè)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嚴重、水土流失現象突出?;春恿饔蛉丝诿芏却?,第一產業(yè)比重大,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十分突出,環(huán)境保護的任務艱巨而繁重。如果不解決好農業(yè)污染問題,洪澇災害等環(huán)境問題,重點流域的環(huán)境質量乃至全區(qū)域的環(huán)境狀況就難以得到根本好轉。找出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臨的突出問題,尋求農業(yè)發(fā)展中的治理策略,是淮河流域必

4、須面</p><p><b>  對的重大問題。</b></p><p>  關鍵詞:淮河流域; 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 應對策略</p><p><b>  ABSTRACT</b></p><p>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e Huaihe river is very

5、big. The Huaihe river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aim at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his paper discuss the strategy to solv

6、e also become the hot topical. In this paper the Huaihe river basin of specific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and strategies. Because all kinds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makes t

7、he Huaihe</p><p>  Key words:Huaihe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 Solution strategies</p><p><b>  目 錄</b></p><p><b>  引言1</b></p><

8、;p>  1 淮河流域區(qū)域概況2</p><p>  1.1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2</p><p>  1.1.1 流域自然概況2</p><p>  1.1.2 流域環(huán)境狀況2</p><p>  1.2 淮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2</p><p>  2 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現狀4</p

9、><p>  2.1 淮河流域水環(huán)境污染4</p><p>  2.1.1 淮河流域水質現狀4</p><p>  2.1.2 淮河流域入境污染嚴重4</p><p>  2.1.3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6</p><p>  2.2 淮河流域洪澇災害6</p><p>  2.2.1 淮河

10、流域洪澇災害現狀6</p><p>  2.2.2 洪澇災害成因分析7</p><p>  2.3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8</p><p>  2.3.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現狀8</p><p>  2.3.2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8</p><p>  3 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應對策略探討9</

11、p><p>  3.1淮河流域水污染應對策略分析9</p><p>  3.1.1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9</p><p>  3.1.2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創(chuàng)新性治理措施9</p><p>  3.2 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應對策略分析10</p><p>  3.2.1 理清淮河流域澇災治理的目標和思路

12、10</p><p>  3.2.2 綜合治理措施10</p><p>  3.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應對策略分析11</p><p>  3.3.1 實施分區(qū)和重點治理11</p><p>  3.3.2 加強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11</p><p>  3.3.3 發(fā)揮非工程性措施的效用11</p>

13、<p><b>  結 論12</b></p><p><b>  參考文獻13</b></p><p><b>  致 謝14</b></p><p><b>  引言</b></p><p>  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的糧食生產基地,

14、農業(yè)是支撐該地區(qū)的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的支柱。但是由于多年來在農業(yè)生產中大范圍,大批量的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以及農村大量污染企業(yè)排放的廢棄物,加上淮河兩岸的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迅速,導致農業(yè)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水質污染嚴重?;春悠皆瓘V大低平,沿河、湖經常出現因洪致災、洪澇并發(fā)的局面;而且經常的洪澇現象導致其鹽堿、旱澇地也同樣嚴重;淮河流域丘陵和山區(qū)的水土流失現象特別嚴重。淮河流域農業(yè)可發(fā)展持續(xù)能力有待提升,糧食生產主體建設有待考慮,這些都是目前淮河

15、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力治理淮河流域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成了淮河流域面臨的突出問題。</p><p>  1 淮河流域區(qū)域概況</p><p>  1.1淮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p><p>  1.1.1 流域自然概況</p><p>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中國東部,介于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于東經112度~121度,北緯3

16、1度~36度,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及湖北五省,分為淮河水系及涇沭泗水系。整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21億m3,其中淮河水系453億m3,涇沭,168m3.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0.2‰。</p><p>  淮河流域在氣候帶上地處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是重要的水分、熱量的分界線。淮河以北在溫度帶上屬于暖溫帶區(qū),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春恿饔虻靥幬覈鴸|部季風區(qū)

17、,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0~1400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年內和年際變化都很大。</p><p>  1.1.2 流域環(huán)境狀況</p><p>  自古以來,淮河就是我國南方北方的一條自然分界線,由于歷史上長期奪淮,淮河入海無路,入江不暢,加上特定的氣候和下墊面條件,淮河流域歷史上洪澇、風暴、潮災害頻繁,舉世聞名,流域內大洪大澇大旱經常發(fā)生。在淮河中下游經常會出現因洪致災,洪澇并發(fā)的嚴重

18、現象。2000年以來發(fā)生較大的旱澇災害41次(旱災14次,水災27次),其中特大災害16次,受災面積達5億多畝,直接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2007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又發(fā)生特大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達約23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59億元。淮河流域山丘地區(qū),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主要以水蝕為主,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會導致淮河流域泥沙含量較高,土地生產能地退化。各種自然和人因素使得淮河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十分突出。</p><p

19、>  1.2 淮河流域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p><p>  淮河流域具體包括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總人口為1.7億人,平均人口密度為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的4.7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春恿饔蚋孛娣e約3.6萬平方公里,主要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薯類、大豆、棉花和油菜,2007年淮河流域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8%左右

20、,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p><p>  淮河流域工業(yè)以煤炭、電力工業(yè)及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食品、輕紡工業(yè)為主。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頂山、徐州、兗州、棗莊等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近幾年來,煤化工、建材、電力、機械制造等輕重工業(yè)也有了較大發(fā)展,鄭州、徐州、連云港、淮南、蚌埠、濟寧等一批大中型工業(yè)城市已經崛起。</p><p>  2 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現狀</p>

21、;<p>  2.1 淮河流域水環(huán)境污染</p><p>  2.1.1 淮河流域水質現狀</p><p>  2000年以來,淮河干流安徽段總體水質均為Ⅳ類,主要污染物為氨氮。從綜合污染指數看(圖2-1),2002年到2004年干流水質污染程度略有上升,2004年以后干流水質污染程度呈好轉趨勢。[1]</p><p>  干流高錳酸鹽指數2000年以

22、來均達到Ⅲ類標準。2007年與“九五末“(2000</p><p>  圖1 2000~2007淮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p><p>  年)、“十五末”(2005年)相比,高錳酸鹽指數均有所下降;氨氮濃度變化有一定的波動性,但“十一五”以來(2006、2007兩年)其年均濃度值較“十五”期間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如上圖1所示。 </p><p>  2.1.

23、2 淮河流域入境污染嚴重</p><p>  2000年以來,基本上每年有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入境支流水質為劣Ⅴ類。詳見表2-2 奎河、潁河、渦河、泉河、惠濟河、黑茨河是淮河的6條主要的入境支流。由圖2-2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水質基本為劣Ⅴ類,也就是所有入境支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詳見圖2、3。[2]</p><p>  表1 2000~2007年主要入境支流水質狀況</p>

24、<p>  其中,主要污染物高錳酸鹽指數除奎河外,其余各條支流2000年以來呈下降趨勢;主要污染物氨氮2000~2004年奎河等4條支流呈上升趨勢,2004年以后,除奎河、泉河外,幾條支流氨氮總體呈下降趨勢,但2007年與2006年相比,除黑茨河氨氮濃度下降外,其余各條支流均上升。說明淮河各大支流的主要污染物總體污染程度呈遞增趨勢。</p><p>  圖2 6條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高錳

25、酸鹽指數變化趨</p><p>  圖3 6條主要入境支流2000~2007年氨氮濃度變化趨勢</p><p>  2.1.3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p><p>  淮河水環(huán)境嚴重污染的成因需從整個流域層面去看待,一方面存在著流域內地勢平坦,降雨少且時空分布不均、人口密集等客觀因素;另一方面也有著經濟欠發(fā)達,產業(yè)結構不合理,治污投資不足,面源污染嚴重,流域內建設

26、閘壩過多以及跨界污染等人為因素</p><p>  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結構性污染依然突出。工業(yè)結構調整力度有限,結構性污染沒有根本改變。造紙、釀造、化工等一些高耗水、重污染行業(yè)調整力度不夠,存在重點工業(yè)污染源超標反彈現象。技術落后的企業(yè)在發(fā)展中注重規(guī)模擴張,忽視技術升級,粗放型生產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污染企業(yè)治理過程中,重視末端治理,忽視清潔生產,難以穩(wěn)定達標排放;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落后的生產能

27、力和生產方式普遍存在。</p><p>  2.2 淮河流域洪澇災害</p><p>  2.2.1 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現狀</p><p>  淮河流域平原面積廣大,地勢低平,沿河湖地面高程大都在常遇洪水位以下,經常出現因洪致澇,洪澇并發(fā)的局面;廣大平原地區(qū)受黃河奪淮、河道淤塞等不利因素影響,流域內有低洼易發(fā)生洪澇災害的耕地有667萬hm2,約占耕地面積的50%以上

28、,其中居住人口較多,淹沒損失較大的重點易澇洼地約370hm2?;春恿饔虺闈碁暮ζ毡闃藴瘦^低,除里下河流域地區(qū)大部分已達5年一遇的除洪標準外,其余各地區(qū)大多不足3至5年一遇的除洪標準,且骨干排水河道除澇標準大部分也不到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環(huán)境、氣候以及工程條件的影響,淮河流域洪澇具有經常性、普遍性的特點。在歷年洪澇災害成災面積中,平均澇災成災面積約占80%。1991年以來,淮河流域受災面積平均為每年200多萬平方公頃(主要是洪澇面積),

29、特殊年份洪澇更為嚴重。</p><p>  2.2.2 洪澇災害成因分析</p><p>  淮河流域低洼易澇地區(qū)產生澇災,與其自然環(huán)境、 農田抗災能力、 管理水平、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人類活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p><p>  (1) 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是發(fā)生澇災的重要原因</p><p>  ① 平原洼地。沿河湖的洼地地勢低洼 ,汛期外河

30、洪水水位高出地面 ,而且汛期時間一般長達 2~3 個月 ,閘壩工程雖可防止外河水倒灌 ,但當地的降雨來量大 ,加上區(qū)域范圍內的坡地來水 ,水量大又無法外排 ,形成 “關門淹”。②黃泛區(qū)。黃河南泛造成水系淤塞 ,對淮北平原和魯西南平原影響很大 ,出現許多封閉洼地 ,成為重點澇災區(qū)。③里下河地區(qū)。里下河地區(qū)排水相對獨立 ,但地勢低洼 ,且中間低周邊高 ,支流排水極為困難 ,抽排能力又有限 ,一遇暴雨 ,往往積澇成災。</p>

31、<p>  (2) 過量的降雨發(fā)生澇災的主要原因</p><p>  災害的嚴重程度往往與降雨強度、 降雨持續(xù)時間、 降雨量及降雨分布范圍的大小有關?;春恿饔蛎酚昶谄骄鶠?5 d左右 ,是導致澇災害的主要降雨類型?;春恿饔蜻€經常發(fā)生臺風暴雨災害 ,在臺風氣旋與西風帶天氣系統(tǒng)遭遇時 ,可能發(fā)生強度大、 范圍較廣的雨區(qū) ,造成較大范圍的澇災。</p><p>  (3) 排水體系不完

32、善</p><p>  淮河流域部分支流河道至今未進行系統(tǒng)治理 ,河道淤積嚴重 ,排水能力差 ,防洪除澇標準低;涵閘、 泵站等建筑物工程除澇標準偏低 ,加之年久失修 ,損毀嚴重 ,加重了澇災損失;面上工程不配套 ,溝渠淤堵 ,澇水無法外排。</p><p>  (4) 管理薄弱 ,影響除澇工程效益的發(fā)揮</p><p>  淮河流域除澇工程管理體制不順 ,機制不活

33、,運行管理經費不足 ,設施落后 ,維護不到位 ,湖洼地區(qū)的水情、工情、災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 ,這些都惡化了區(qū)域的排水條件 ,加重了災情。</p><p>  (5) 人類活動對澇災產生的影響</p><p>  當地群眾為了耕作、 養(yǎng)殖等需要 ,無序圈圩 ,部分河道、 湖洼地存在過度圍墾現象 ,既降低了湖泊洼地調蓄洪水的能力 ,又增加了防汛壓力;當地群眾在發(fā)展生產的同時 ,常在排水通道上建

34、有路壩、 攔魚設施等阻水建筑 ,影響了洪澇水的及時外排。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 ,由于上下游治理標準的不一致 ,產生水事矛盾 ,導致排水不暢。</p><p>  (6) 土壤條件也是容易發(fā)生澇漬的不利因素</p><p>  淮北平原廣泛覆蓋著不同厚度的屬第四紀更新統(tǒng)河湖相沉積物,這些沉積物主要是砂僵黑土,質地較重,滲水性差,是淮北最容易發(fā)生澇漬的一種土壤。而黃泛區(qū)的沙土,質地疏松,極易

35、產生風蝕水蝕,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使開挖的河溝很易淤積,影響排水。</p><p>  2.3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p><p>  2.3.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現狀</p><p>  淮河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已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尤其在山丘地區(qū),這種情況更甚。</p><p>  淮河流域有山丘區(qū) 9. 00 ×10

36、4km2,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 ,主要分布在山區(qū)和丘陵地區(qū) , 以水蝕為主,流域分區(qū)水土流失現狀1948— 1978 年間水土流失急速增加 ,而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僅為 9. 26 ×103km2。[3]20 世紀 80 年代期間淮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高達 7. 40 ×104km2,土壤侵蝕量約為 2. 60 ×108t。20世紀 90 年代初期水土流失面積約為 5. 87 ×104km2,較之

37、80 年代初期下降了 20. 7 % ,但土壤侵蝕量僅下降了 12 % ,水土流失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呈現出較強的波動性。20世紀的最后 10 年 ,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為1. 04×104km2。目前尚有水土流失面積5. 00 ×104km2,其中中度流失以上占一半?;春恿饔驖竦厮亮魇蝿萑匀徊蝗輼酚^。</p><p>  2.3.2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成因分析</p>&l

38、t;p>  盡管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總體情況好轉,但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峻,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除了自然條件、歷史因素等原因外,缺乏穩(wěn)定的資金投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標準過低,整個流域監(jiān)測工作滯后,以及沒有把上游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納入整個防洪體系建設等也是造成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根據初步調查結果,90年代以來治理的2萬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只有30%—40%的坡面工程能夠滿足10年一遇6小

39、時最大降雨標準,30%左右郁閉度良好水土保持林地和經濟林地在暴雨情況下,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p><p>  3 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應對策略探討</p><p>  3.1淮河流域水污染應對策略分析</p><p>  3.1.1 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p><p>  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主要措施仍是

40、以工程措施、行政手段與收費措施為主。由于這些措施忽視地方經濟利益, 片面強調地方污染治理責任,將污染治理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地方經濟發(fā)展分割開來, 結果都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行為。</p><p>  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有:① 堵的行政措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在農業(yè)稅收入與土地收入不斷減少的情況下,企業(yè)成為鄉(xiāng)村的主要財源。污染企業(yè)雖然污染了環(huán)境,但需要向鄉(xiāng)鎮(zhèn)繳納排污費和各種稅。為了保持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最后

41、政府由不得不考慮放松相關的行政措施。②收費替代治理,加劇環(huán)境污染。排污收費制度設計的目的是以收費抑制排污, 同時以收費籌集資金治理污染。這一制度在實際運作中的實際效果是收費越多, 污染就越嚴重。原因是: 排污即收費這種新的排污收費政策, 實質上企業(yè)是以繳納排污費而獲取了排污權。③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資金難以落實, 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p><p>  3.1.2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創(chuàng)新性治理措施</

42、p><p>  針對淮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必須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拋棄一些不合理的治理方案。要達到高效的控制淮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必須要有思路與措施的創(chuàng)新。</p><p>  (1) 改革水資源稅的管理使用方法</p><p>  市場經濟是一個以價格信號為調控機制的利益再分配系統(tǒng)。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是改革水資源稅的管理使用辦法,提高受水城市水資源稅征收標準,

43、水資源稅由國家統(tǒng)一用于調水工程, 讓經濟發(fā)達的受水城市替代調水沿線落后縣鄉(xiāng)分擔國家級工程的前期投入成本。</p><p>  (2) 對現有的企業(yè)要鼓勵其更新工藝, 減少污水排放</p><p>  鼓勵高污染企業(yè)對污水進行自行處理。要加快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建設, 推進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排污管理費應盡可能固定,而排污處理費可以隨市場而浮動。</p><p>  (3)

44、 污染嚴控區(qū)大力發(fā)展綠色循環(huán)經濟</p><p>  淮河流域發(fā)展縣鄉(xiāng)經濟和建設新農村要兩手抓: 一是要以縣為單位實行產業(yè)傾斜政策,鼓勵淮河流域污染嚴控區(qū)大力發(fā)展綠色循環(huán)經濟。二是要規(guī)范縣鄉(xiāng)村三級單位的招商引資、 興辦工業(yè)企業(yè)的權限;鼓勵新企業(yè)在工業(yè)園區(qū)發(fā)展,為工業(yè)廢水集中處理提供條件。調整優(yōu)化區(qū)域經濟,扶持發(fā)展污染小、 耗水少、 效</p><p>  益高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型和高新技術產業(yè)。&

45、lt;/p><p>  3.2 淮河流域洪澇災害應對策略分析</p><p>  3.2.1 理清淮河流域澇災治理的目標和思路</p><p>  淮河流域洪澇關系復雜,需合理規(guī)劃、 統(tǒng)籌安排洪水和澇水出路 ,進行綜合治理。首先 ,應因地制宜地對洼地進行合理分區(qū),分別確定治理標準。對地勢低洼的區(qū)域進行退墾還河(湖),擴大濕地面積,以提高調蓄洪澇水的能力;對地勢較高、人口

46、密集的區(qū)域 ,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促進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其次 ,還應根據內外水分開、高低水分排的原則,采用疏浚溝渠 ,適當建閘(站) ,完善配套工程 ,調整土地利用和農業(yè)種植結構,完善排澇工程管理體系 ,試行洪水保險等綜合措施 ,提高抗御澇災的能力。澇災治理的目標是 ,從 2008 年開始 ,用5年左右的時間 ,使重要易澇洼地除澇標準基本達到5年一遇、 里下河地區(qū)除澇標準達 5~10 年一遇。</p>&

47、lt;p>  3.2.2 綜合治理措施</p><p>  按照 “全面規(guī)劃 ,重點突出 ,因地制宜 ,統(tǒng)籌兼顧 ,綜合治理” 的原則 ,針對各分片洼地的澇災成因、地形特點、現有社會經濟狀況及水利條件 ,確定合理的治理標準和措施 ,以治澇為主要目標 ,兼顧旱、洪、漬的防治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 ,分片綜合治理。</p><p>  (1) 實施支流河道及干溝治理工程</

48、p><p>  目前 ,淮河眾多支流河道淤積 ,排水能力不足 ,除澇標準普遍不足5年一遇 ,部分河道除澇標準甚至不到 3 年一遇。實施支流河道及干溝治理工程 ,對部分標準偏低的重要支流河道按防洪 10~20 年一遇、 除澇 5 年一遇的標準進行治理 ,以有效增加洪澇水下泄量 ,提高洪澇水下泄速度。</p><p>  (2) 加固圩區(qū)堤防 </p><p>  沿淮河、

49、濱湖、 運河及支流河道有眾多圩區(qū) ,對堤身單薄、 穿堤建筑物隱患多、抗洪能力低的圩區(qū)堤防應進行加固 ,以確保防御洪水。</p><p>  (3) 興建排澇泵站工程</p><p>  淮河、 運河、 濱湖洼地及支流河道中下游的圩區(qū)經常受外水位頂托 ,內洪水難以自排 ,澇災嚴重。興建排澇泵站工程 ,特別是在沿淮洼地興建大中型排澇泵站 ,是解決這一地區(qū)澇災的有效途徑。目前已建成的大多數排澇泵

50、站標準低、規(guī)模小 ,因此 ,要分步修改現有的泵站、新建或擴建排澇泵站工程。此外 ,為提高流域內的除澇能力 ,減少經濟投入 ,靈活調度 ,可建立一定量的移動抽排中心。</p><p><b>  (4) 退墾還湖</b></p><p>  除澇規(guī)劃必須考慮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了擴大和恢復湖泊洼地蓄滯洪澇水的能力,要在部分低洼易澇區(qū)實施退耕還湖<

51、/p><p>  3.3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應對策略分析</p><p>  3.3.1 實施分區(qū)和重點治理</p><p>  針對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區(qū)域分布特征和地形特征 ,分區(qū)治理以及建立重點治理區(qū)域是治理流域水土流失的基本原則?,F在主要集中治理區(qū)域包括大別山、 沂蒙山、 伏牛山等貧困山區(qū)的水土流失,應當將這些地區(qū)設置為重點治理區(qū),并分區(qū)治理。</p>

52、<p>  3.3.2 加強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p><p>  森林植被的驟減是引起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的覆蓋率 , 嚴格限額采伐制度和林地使用許可證制度;強化對現有森林資源的保護 ; 繼續(xù)搞好退耕還林還草;積極開展封山育林育草 ,恢復森林植被;大力種植薪炭林 ,加快其它能源開發(fā)利用 ,解決農林區(qū)的燃料問題。大力加強生態(tài)防護林建設 ,控制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p

53、><p>  通過營造以水保護和水源涵養(yǎng)林為主的生態(tài)防護林擴大、保護、改善林草植被數量、質量,力圖使治理區(qū)域走上 “生態(tài) —社會—經濟” 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重點控制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流域內水土流失面積不再擴大。因地制宜 ,統(tǒng)籌規(guī)劃 ,推進農、林、牧協調發(fā)展和山、林、水、田、路綜合治理。</p><p>  3.3.3 發(fā)揮非工程性措施的效用</p><p>  

54、在統(tǒng)一規(guī)劃的指導下,投資小流域治理開發(fā)項目,既有益于環(huán)境、生態(tài)改善,又使投資者獲得經濟效益。同時也應該加強宣傳,增強對水土流失治理的認識 ,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廣泛宣傳, 從多方面增強治理區(qū)內干部群眾的認識, 形成自覺的力量。堅持國家、部門、集體和個人共同參與 ,廣泛籌集治理資金。加大國家對治理工作的投資力度;實行配套投資 ,在國家專項資金基礎上各級財政也需拿出一部分配套資金投入治理工作;健全農村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制度

55、; 鼓勵群眾造林 ,在技術投入上要增加科技含量 ,堅持科技興林 ,以科技促治理。</p><p><b>  結 論</b></p><p>  通過淮河流域地理區(qū)域位置,人文地理環(huán)境分析可以得出淮河流域的農業(yè)生態(tài)問題主要有三種: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水土流失現象、洪澇災害。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性的角度分析來看,這些三方面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是制約淮河流域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突出問

56、題。這三方面的問題有自然環(huán)境因素形成的,也有人為因素形成的,治理起來難度比較大。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所以治理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成了淮河流域所要面臨的突出問題。在分析如何解決問題的同時,我們要分析應對淮河流域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出具有創(chuàng)新型的治理策略。</p><p><b>  參考文獻</b></p><p>  [1] 吳玲

57、,夏勇.安徽農業(yè)生態(tài)壞境保護及對策[M].安徽電氣職業(yè)技術學報 ,2010(12):100-106</p><p>  [2] 梁本凡.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與措施創(chuàng)新[M].水資源保護 ,2006(10):85-88</p><p>  [3] 王九大.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澇災綜合治理對策研究[M].水利經濟 ,2008(4):45-52</p><p>  [4]

58、葉正偉.基于生態(tài)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M].水利保持通報,2007(6):65-68</p><p>  [6] 王靜,夏軍.氣候變化對淮河防洪與排澇管理項目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研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4):1-3</p><p>  [7] 張杰,趙冰.基于Arcgis的淮河流域大別山土地變化與土壤侵蝕特征研究[M].水利通報,2009(12):12-26<

59、/p><p>  [8] 朱湖根,錢坤.推進淮河流域糧食生產主體功能區(qū)假設的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9(9)</p><p>  [9] 張長青.沿淮洼地生態(tài)觀光農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對策思考[M].安徽農學通報,2007(7):45-51</p><p><b>  致 謝</b></p><p>  本文從擬定題目到定

60、稿,歷時數日。在本論文完成之際,首先要向我的導師x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xx老師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幫助和關懷。陳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待人平易近人,在xx老師的悉心指導中,我不僅學到了扎實的專業(yè)知識,也在怎樣處人處事等方面收益很多;同時他對工作的積極熱情、認真負責、有條不紊、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淺。在此我謹向xx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深深的敬意。 同時,我要感謝我們學院給我們授課的老

61、師和班主任,正是由于他們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讓我學到了專業(yè)知識,并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如何求知治學、如何為人處事。我也要感謝我的母校xx學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姿,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筆。 另外,衷心感謝我的同窗同學們和xx學院的師兄師姐們,在我畢業(yè)論文寫作中,與他們的探討交流使我受益頗多;同時,他們也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和支持,我在次深表謝意。  最后,向我的親愛的家人和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