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復雜模型機的組成與運行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計算機組成原理》</b></p><p><b>  課程設計報告</b></p><p>  題目五:復雜模型機的組成與運行</p><p><b>  目 錄</b></p><p>  1[ 任務描述]2</p>&

2、lt;p>  1.1 題目名稱2</p><p>  1.2 要 求2</p><p>  1.3 實驗目的2</p><p>  2 [設計設備]2</p><p>  3 [設計原理和方法]2</p><p>  3.1 設計原理2</p><p>  3.1.1數(shù)據(jù)

3、格式2</p><p>  3.1.2指令設計2</p><p>  3.1.3指令格式3</p><p>  3.1.4指令系統(tǒng)4</p><p>  3.2 設計依據(jù)5</p><p>  3.2.1 詳細設計5</p><p>  3.3.2實驗操作7</p>

4、<p>  4 [代碼清單]8</p><p>  4.1微程序流圖8</p><p>  4.2 機器指令代碼9</p><p>  4.3 微程序代碼10</p><p>  5 [設計運行結果分析]12</p><p>  5.1 實驗結果:12</p><p>  

5、5.2 出錯情況:12</p><p>  6 [設計小結]12</p><p><b>  7[致謝]13</b></p><p>  8[參考文獻]14</p><p>  附錄一:數(shù)據(jù)通路框圖15</p><p>  附錄二:復雜模型機實驗電路連線圖16</p>&

6、lt;p>  題目五 復雜模型機的組成與程序運行</p><p><b>  1[ 任務描述] </b></p><p>  1.1 題目名稱:復雜模型機的組成與程序運行</p><p>  1.2 要 求:基于TD-CMA 計算機組成原理教學實驗系統(tǒng),設計一個復雜計算機整機系統(tǒng)—模型機,分析其工作原理。根據(jù)模型機的數(shù)據(jù)通路以及微程

7、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設計完成以下幾條機器指令和相應的微程序,輸入程序并運行。</p><p>  IN R0,00H ;從端口00H讀入計數(shù)初值到R0</p><p>  LDI R2,50H ;讀入數(shù)據(jù)始地址</p><p>  LDI R1,00H ;累加和初值00H </p><p>  ST

8、ART: LAD 10,00H,R3 ;從MEM 讀入數(shù)據(jù)送R3,變址尋址,偏移量為00H </p><p>  ADDR1,R3 ;累加求和</p><p>  INC RI ;變址寄存加1,指向下一數(shù)據(jù)</p><p>  LDI R3, 01H ;送立即數(shù)入R3</p>&

9、lt;p>  SUB R0, R3 ;R0-R3 ->R0,與上一條指令一起實現(xiàn)DEC R0</p><p>  BZC RESULT ;為0 則跳轉</p><p>  JMP START ;跳轉至START</p><p>  RESULT: OUT 40H,R1 ;和在OUT 單元顯示<

10、/p><p>  HLT ;停機</p><p>  50H、51H、52H、53H、54H單元內容分別為02H、03H、04H、05H、06H。</p><p>  1.3 實驗目的:該實驗通過從端口00H讀入一個計數(shù)初值,以該計數(shù)初值為基準從MEM的50H單元開始的連續(xù)的計數(shù)初值個數(shù)的累加和,最后將求得的累加和從端口40H輸出顯示。</p>

11、<p><b>  2 [設計設備]</b></p><p>  實驗設備:西安唐都科教儀器公司生產(chǎn)的TD-CMA 實驗系統(tǒng)一套,PC機一臺,數(shù)據(jù)連接導線若干,電源。</p><p>  3 [設計原理和方法]</p><p>  通過已經(jīng)學過的計算機組成原理知識,在TD-CMA實驗系統(tǒng)上設計一個復雜模型機。 </p>

12、<p><b>  3.1 設計原理</b></p><p><b>  3.1.1數(shù)據(jù)格式</b></p><p>  模型機規(guī)定采用定點補碼表示法表示數(shù)據(jù),字長為8位,8 位全用來表示數(shù)據(jù)(最高位不表示符號),數(shù)值表示范圍是: 0≤X≤28-1。</p><p><b>  3.1.2指令設計<

13、;/b></p><p>  該復雜模型機設計包含運算類指令、控制類指令、數(shù)據(jù)傳輸類指令三大類指令。</p><p>  運算類指令僅用到了算術運算,算術運算設計有3 條運算類指令,分別為:ADD(兩寄存器值加法)、INC(寄存器值自加1)、SUB(兩寄存器值減法)。所有運算類指令都為單字節(jié),尋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尋址。</p><p>  控制轉移類指令有三

14、條HLT(停機)、JMP(無條件跳轉到指定的指令地址)、BZC(判斷寄存器內容是否為0,為0則跳轉到指定的指令地址),用以控制程序的分支和轉移,其中HLT為單字節(jié)指令,JMP 和BZC 為雙字節(jié)指令。</p><p>  數(shù)據(jù)傳送類指令有IN、OUT、LDI、LAD、STA 共5 條,用以完成寄存器和寄存器、寄存器和I/O、寄存器和存儲器之間的數(shù)據(jù)交換,均為雙字節(jié)指令。</p><p>&

15、lt;b>  3.1.3指令格式</b></p><p>  A、算術邏輯運算指令格式如下格式如下</p><p>  其中RS為源操作數(shù)寄存器,RD為目的操作數(shù)寄存器。并且規(guī)定了用兩位二進制數(shù)來表示R0、R1、R2、R3寄存器,規(guī)定其表示方式如下表所示:</p><p>  B、I/O指令格式(IN和OUT指令)如下</p><

16、;p>  其中括號中的1 表示指令的第一字節(jié),2 表示指令的第二字節(jié), RS為源寄存器,RD 為目的寄存器, I/O 端口號占用一個字節(jié)。</p><p>  C、訪問指令及控制轉移指令格式如下:</p><p>  a、 LDI 的指令格式如下,第一字節(jié)同前一樣,第二字節(jié)為立即數(shù)。</p><p>  b、LAD、STA、JMP 和BZC 指令格式如下表所示

17、:</p><p>  其中M 為尋址模式,具體見表3-1-1所示,以R2 做為變址寄存器RI。</p><p>  表3.1.1 尋址模式說明表</p><p>  D、停機指令格式如下</p><p><b>  3.1.4指令系統(tǒng)</b></p><p>  本模型機共有 11 條基本指令,

18、其中算術邏輯運算單元3條,分別為SUB、ADD、INC.控制轉移指令兩條,分別為JMP、BZC.輸入輸出指令兩條,分別為IN和OUT。尋址數(shù)據(jù)轉移指令兩條,分別為LDI、LAD。停機指令一條,為HALT.表3-1-2 列出了各條指令的匯編符號、指令格式及指令功能說明。詳細說明見表3.1.2。</p><p>  表3.1.2 指令描述</p><p>  表3.1.2 指令描述</p

19、><p><b>  3.2 設計依據(jù)</b></p><p>  該復雜模型機通過已經(jīng)學過的計算機組成原理知識,根據(jù)提供的實驗箱,設計出了相應的機器指令,根據(jù)機器指令,由各種譯碼電路分析各條機器指令所要完成的工作,翻譯分析得到相應的多條微程序指令,由微程序控制硬件及軟件完成相應的操作。其中由P(1)、P(2)、p(3)測試得到相應的微程序入口,由微指令的低六位得到微指令

20、的后繼地址,一直到執(zhí)行完所有的機器指令完成相應的工作,到停機指令為止。</p><p>  3.2.1 詳細設計</p><p>  由于復雜模型機實驗的指令較多,尋址方式也較復雜,僅采用一種測試是不能夠滿足要求的,因此參照實驗手冊上的指令譯碼電路設計了電路圖,如圖2二所示:</p><p>  圖二 指令譯碼原理圖</p><p>  該復

21、雜模型機實驗涉及到四個通用寄存器R0、R1、R2、R3,對寄存器的選擇通過對指令低四位進行測試,判斷得到相應的寄存器號。如:涉及到寄存器R0,則可能在低兩位或者低三、四位為0表示。該功能寄存器譯碼電路,在IR 單元的REG_DEC(GAL16V8)中實現(xiàn)。譯碼</p><p><b>  電路如圖三所示。</b></p><p>  圖三 寄存器譯碼原理圖</p

22、><p><b>  B 微指令格式</b></p><p>  根據(jù)機器指令系統(tǒng)要求,設計確定微地址。</p><p>  微指令格式如下所示:</p><p><b>  C 二進制代碼表</b></p><p>  參照微指令流程圖,將每條微指令代碼化,譯成二進制代碼表(表

23、3.1.3),并將二進制代碼表轉換為聯(lián)機操作時的十六進制格式文件。</p><p>  表3.1.3 二進制代碼表</p><p><b>  3.3.2實驗操作</b></p><p>  A 復雜模型機系統(tǒng)實驗連線圖(見附錄一)</p><p>  該實驗圖是復雜模型機在根據(jù)設計的指令系統(tǒng)設計出來的(此處借鑒了實驗指

24、導書的復雜模型機的實驗連線圖)。</p><p><b>  B 實驗步驟</b></p><p>  在該復雜模型機實驗中,我采用的是聯(lián)機寫入和校驗的方式。</p><p>  1>根據(jù)實驗連線圖(見附錄二)正確連接電路。</p><p><b>  2>聯(lián)機寫入和校驗</b><

25、/p><p>  聯(lián)機軟件提供了微程序和機器程序下載功能,以代替手動讀寫微程序和機器程序,但是微程序和機器程序得以指定的格式寫入到以TXT 為后綴的文件中,本次實驗程序見代碼清單,程序中分號‘;’為注釋符,分號后面的內容在下載時將被忽略掉。在軟件界面上可以通過單步、單拍、運行、結束等按鈕執(zhí)行程序。記錄運行結果。</p><p><b>  4 [代碼清單]</b><

26、/p><p><b>  4.1微程序流圖</b></p><p><b>  圖1 微程序流圖</b></p><p>  微程序流程圖說明了微指令執(zhí)行過程中指令流和數(shù)據(jù)流的方向。能更具體地看到具體的指令流和數(shù)據(jù)流的起點和和終點。其中起點可能是PC程序計數(shù)器、AR地址寄存器、主存MEM、通用寄存器R0、R1、R2、R3、IN

27、端口等。終點可能是AR、MEM、OUT端口、暫存器A、B等。</p><p>  4.2 機器指令代碼</p><p>  ; //***** Start Of Main Memory Data *****//</p><p>  ;//**其中地址和機器指令均為十六進制**//</p><p>  ;//地址 機器指令 助記符

28、 功能描述說明</p><p>  $P 00 20 ; IN R0,00H 從IN單元讀入計數(shù)初值</p><p><b>  $P 01 00 </b></p><p>  $P 02 62 ; LDI R2,50H 立即數(shù)50H送R1</p&

29、gt;<p><b>  $P 03 50</b></p><p>  $P 04 61 ; LDI R1,00H 裝入和初值00H</p><p>  $P 05 00 </p><p>  $P 06 CB ;START: LAD 10,00H,R3 從MEM讀入數(shù)據(jù)送R3,變址尋址

30、,偏移量為00H </p><p>  $P 07 00 </p><p>  $P 08 0D ; ADD R1,R3 累加求和</p><p>  $P 09 72 ; INC RI 變址寄存加1,指向下一數(shù)據(jù) </p><p>  $P 0A 63 ;

31、 LDI R3,01H 送立即數(shù)01H入R3</p><p>  $P 0B 01 </p><p>  $P 0C 8C ; SUB R0,R3 <=====> DEC R0,R0-R3->R0</p><p>  $P 0D F0 ; BZC RESULT 為

32、0跳轉到RESULT處。</p><p>  $P 0E 11 ;</p><p>  $P 0F E0 ; JMP START 無條件跳轉到START處。</p><p><b>  $P 10 06</b></p><p>  $P 11 34 ;RESULT:OU

33、T 40H,R1 從端口40將所求得的累加和輸出顯示</p><p><b>  $P 12 40</b></p><p>  $P 13 50 ; HLT 停機</p><p>  $P 50 02 ; 數(shù)據(jù)</p><p><b>  $P 5

34、1 03</b></p><p><b>  $P 52 04</b></p><p><b>  $P 53 05</b></p><p><b>  $P 54 06</b></p><p><b>  $P 55 07</b></p

35、><p>  ; //***** End Of Main Memory Data *****//</p><p><b>  4.3 微程序代碼</b></p><p>  ; //** Start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p><p>  ;//**其中地址和微指令均為十六進制**//&

36、lt;/p><p>  ;//地址 微指令 操作***********//</p><p>  $M 00 000001 ; NOP</p><p>  $M 01 006D43 ; PC->AR, PC加1</p><p>  $M 03 107070 ; MEM->IR, P<1></p&

37、gt;<p>  $M 04 002405 ; RS->B</p><p>  $M 05 04B201 ; A加B->RD</p><p>  $M 06 002407 ; RS->B</p><p>  $M 07 013201 ; A與B->RD</p><p>  $M 0

38、8 106009 ; MEM->AR</p><p>  $M 09 183001 ; IO->RD</p><p>  $M 0A 106010 ; MEM->AR</p><p>  $M 0B 000001 ; NOP</p><p>  $M 0C 103001 ; MEM->RD

39、</p><p>  $M 0D 200601 ; RD->MEM</p><p>  $M 0E 005341 ; A->PC</p><p>  $M 0F 0000CB ; NOP, P<3></p><p>  $M 10 280401 ; RS->IO</p>&l

40、t;p>  $M 11 103001 ; MEM->RD</p><p>  $M 12 06B201 ; A加1->RD</p><p>  $M 13 002414 ; RS->B</p><p>  $M 14 05B201 ; A減B->RD</p><p>  $M 15 002

41、416 ; RS->B</p><p>  $M 16 01B201 ; A或B->RD</p><p>  $M 17 002418 ; RS->B</p><p>  $M 18 02B201 ; A右環(huán)移->RD</p><p>  $M 1B 005341 ; A->PC&l

42、t;/p><p>  $M 1C 10101D ; MEM->A</p><p>  $M 1D 10608C ; MEM->AR, P<2></p><p>  $M 1E 10601F ; MEM->AR</p><p>  $M 1F 101020 ; MEM->A</p&g

43、t;<p>  $M 20 10608C ; MEM->AR, P<2></p><p>  $M 28 101029 ; MEM->A</p><p>  $M 29 00282A ; RI->B</p><p>  $M 2A 04E22B ; A加B->AR</p><

44、;p>  $M 2B 04928C ; A加B->A, P<2></p><p>  $M 2C 10102D ; MEM->A</p><p>  $M 2D 002C2E ; PC->B</p><p>  $M 2E 04E22F ; A加B->AR</p><p>  

45、$M 2F 04928C ; A加B->A, P<2></p><p>  $M 30 001604 ; RD->A</p><p>  $M 31 001606 ; RD->A</p><p>  $M 32 006D48 ; PC->AR, PC加1</p><p>  $M 3

46、3 006D4A ; PC->AR, PC加1</p><p>  $M 34 003401 ; RS->RD</p><p>  $M 35 000035 ; NOP</p><p>  $M 36 006D51 ; PC->AR, PC加1</p><p>  $M 37 001612 ;

47、RD->A</p><p>  $M 38 001613 ; RD->A</p><p>  $M 39 001615 ; RD->A</p><p>  $M 3A 001617 ; RD->A</p><p>  $M 3B 000001 ; NOP</p><p>

48、  $M 3C 006D5C ; PC->AR, PC加1</p><p>  $M 3D 006D5E ; PC->AR, PC加1</p><p>  $M 3E 006D68 ; PC->AR, PC加1</p><p>  $M 3F 006D6C ; PC->AR, PC加1</p><p

49、>  ; //** End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p><p>  5 [設計運行結果分析]</p><p><b>  5.1 實驗結果:</b></p><p>  實驗結果分析:本實驗通過復雜模型機實現(xiàn)了從內存50H單元開始的幾個數(shù)據(jù)的累加求和。</p><p>  從I

50、N單元的OOH端口輸入數(shù)4,實現(xiàn)了從50H單元開始的2、3、4、5的求和,求得的累加和的結果在OUT單元的40H端口輸出,輸出結果為“0EH”.結果與用筆在所編程序上得結果相符。該結果驗證了程序的正確性。</p><p><b>  5.2 出錯情況:</b></p><p><b>  出錯原因:</b></p><p>

51、;<b>  解決方法:</b></p><p>  對所設計題目的運行結果給出盡可能全面的分析,包括出錯情況和出錯原因分析</p><p><b>  6 [設計小結] </b></p><p>  通過課程設計,加深了我對計算機整機的綜合理解,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組成原理以及微程序的編制、調試技術及模型機設計的基本方法,

52、強化設計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p><p>  計算機組成原理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在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習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掌握計算機硬件知識和計算機內部處理過程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次課程設計是對計算機組成原理所學理論知識的一次大檢閱,是集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動手能力于一體的一次大型的演練。</p><p>  通過本次課程設計,我對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工作原理,以及他們

53、之間的通信方式 ,微程序控制器的設計、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編制、調試以及執(zhí)行等過程在理論的基礎上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加深了對理論課程的理解。</p><p>  在實踐過程中,老師的指導,與其他同學相互協(xié)作、相互交流,加強了我們之間的團隊精神,并從以下幾方面得到較深體會:</p><p>  1、加深了對實驗原理的認識</p><p>  本實驗主要運用的原理是微程

54、序控制的控制器工作原理。計算機所識別的全部指令都是由微指令組成的微程序,指令的執(zhí)行是通過來執(zhí)行相應的微程序來完成的。實驗中將所要求的所有指令變成對應的微程序,寫入控制存儲器中,以后在執(zhí)行用戶程序的過程中,每次都先從內存儲器中取出一條機器指令,其解釋執(zhí)行過程都是從控制存儲器中讀出相應的微程序,執(zhí)行每條微指令的過程。</p><p>  2、熟悉了微程序流程圖的畫法和微指令的設計方法</p><p

55、>  畫微程序流程圖,要先確立每條機器指令所需要的微周期數(shù),此時要注意遵循確立的原則。即寫總線的微操作不能安排在同一條微指令中;當一微指令使用T4節(jié)拍時,其后續(xù)微操作不能與它安排在同一條微指令中;互斥微操作不能安排在同一條微指令中。</p><p>  3、對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有深刻的理解 </p><p>  這次課程設計提供了理論用于實踐的機會,使我們真正弄懂了微指令的編寫過程。

56、指令的構成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難點,我們一定要真正地弄懂它,進而弄清楚指令的功能,理解整個設計的目的。</p><p>  4、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p><p>  此次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弄清了以前在上理論課時的疑難問題,因此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強,對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門課程的興趣也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p><p>  5、培養(yǎng)了我在做事方面的耐

57、心及細心程度</p><p>  由于這次設計的線路復雜度高,連接線路是一種細活,稍微不小心把一條線路搞錯就全錯了,經(jīng)過對實驗箱的具體認識,重復了5遍才把實驗電路連接正確,真的感覺細心和耐心在做實驗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要耐心、仔細,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細小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任務。想要成功,必須使自己有一顆不斷地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心。</p><p>

58、  6、 增強了團隊合作精神</p><p>  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自己不會的知識點,通過老師講解、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及同組人的商量,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這體現(xiàn)了團隊的力量的強大。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這種精神將會在更多地方用到。</p><p><b>  7[致謝]</b></p><p>  在實驗過程中,xx老師耐心地給我們講解

59、了該實驗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老師都耐心地講解,使我更進一步了解了復雜模型機的工作流程,特別是老師在p<1>、p<2>、P<3>測試及一些譯碼電路的分析上的講解,使我拓寬了知識面。在此,向侯老師的幫助和、知識的更深層次的講解及耐心的指導表示我最真誠的感謝?。?!</p><p><b>  8[參考文獻]</b></p><p

60、>  [1] 計算機組成原理與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第二版) 徐潔 俸遠禎主編 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8月</p><p>  [2] 計算機組成原理與系統(tǒng)結構實驗教程 西安唐都科教儀器開發(fā)有限責任公司編著并出版,2007年10月</p><p>  [3] 計算機組成原理 白中英主編 科學出版社出版 2008年1月</p><p>  附錄一:數(shù)據(jù)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