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要運動,不要猝死</b></p><p> 從近期媒體報道的運動死亡案例中可以發(fā)現,幾乎都與高強度運動有關――跑步、足球、籃球 </p><p> 隨著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運動時突然死亡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 </p><p> 2016年6月18日,北京平谷金海湖舉行鐵人三項賽,一名女性運動員在
2、終點前倒下;26日,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一名男性在跑步途中死亡;27日,山東臨沂一男子在打籃球時死亡。 2015年12月17日,運動員在青海多巴訓練基地進行耐力訓練 </p><p> 稍早前的5月,羅馬尼亞一名足球運動員比賽時在無人沖撞的情況下倒地身亡;中國福建一名年僅26歲的鄧姓醫(yī)生在打籃球時突然倒地,雖經一起打球的醫(yī)生同事奮力搶救,但無力回天。 </p><p> 他們或是運動
3、員,或是熱愛運動者。 </p><p> 這些“健康”的人,怎么會在運動中失去生命呢? </p><p><b> 沒癥狀不等于沒病 </b></p><p>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中山醫(yī)院心內科主治醫(yī)生程寬告訴《?t望東方周刊》,“導致運動猝死的原因很多。大多猝死者可能先天就有一些隱患沒有發(fā)現,比如心臟結構有問題、心臟電流有異常等。” &l
4、t;/p><p> 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張宏民向《?t望東方周刊》介紹了猝死的定義:身體內潛伏有進行性疾病,受到外在刺激或未受刺激時突然發(fā)作,致使表面健康的人在短時間內死亡。在他看來,“因病突然死亡”是核心要素。 </p><p> 4年前,張宏民曾經收治過一名17歲的學生,他在運動會上長跑的時候胸悶不適,有同學勸他放棄比賽,但他卻堅持沖向終點,結果倒在跑道上。學校以最快速
5、度送他到醫(yī)院,經檢查發(fā)現已經出現大面積心肌梗死。診斷認為,病人有先天性的冠狀動脈左主干開口異常,當運動強度超過自身極限時,心臟便出現了供血不足。 </p><p> “所謂運動猝死,是有癥狀或無癥狀的運動員或體育鍛煉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后一定時間內意外死亡。有些人常年參加運動,自認為身體素質較好,表面看上去也很正常,沒有不健康的癥狀。但這并不等于他們沒有疾病?!睆埡昝裾f。 </p><p>
6、 心源性猝死比例最高 </p><p> 張宏民提醒,競爭性的高強度運動最受年輕人歡迎,也正是這些運動最易誘發(fā)潛伏著隱患的運動者猝死,“加上不服輸的心理,即使在劇烈運動中有輕微胸痛或其他不適也會堅持繼續(xù)比賽,而這種不適是猝死前心臟超負荷工作的表現。” </p><p> “先天有缺陷的人,面對日常生活和正常鍛煉時,‘看似健康’的心臟還可以應對。但他們在進行強度過大的極限運動時,如進行
7、馬拉松運動時,會出現不耐受,全身耗氧量會大幅增加,同時交感神經興奮,出汗和脫水導致體內電解質濃度變化,這些共同作用于心臟,加重本身就不健康的心臟的負擔,從而誘使心臟病發(fā)?!蹦暇┕臉轻t(yī)院心臟科主任醫(yī)師李錫明告訴《?t望東方周刊》。 </p><p> 張宏民告訴本刊記者,“不同年齡和地區(qū)的人群運動猝死的主要病因會有所差異。”據他介紹,運動猝死主要病因涉及高血壓、心肌梗死、心肌炎、馬凡氏綜合征、腦出血等。 <
8、/p><p> 其中,心源性猝死是中國健身人群運動猝死的主要病因,其次是腦源性猝死和其他疾病。 </p><p> 早在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的高曉嶙就在《我國大眾健身人群運動猝死的調查研究》中指出,中國運動性猝死中心源性猝死占80.7%,腦源性猝死占17% 。 </p><p> 上海體育研究所的李之俊也作過同樣的研究,在《上海和華東地區(qū)運動猝死
9、調查研究》一文中,他指出“華東地區(qū)心源性運動猝死占87.5% ,腦源性猝死占12.5%”。 </p><p>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造成運動猝死的心源性疾病并不少,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狀動脈先天異常、心肌炎、瓣膜性心臟病、心臟傳導系統(tǒng)異常、特發(fā)性心肌肥厚、馬凡氏綜合征導致主動脈破裂、急性肺水腫等。 </p><p><b> 與高強度運動有關 </b>
10、</p><p> 從近期媒體報道的運動死亡案例中可以發(fā)現,幾乎都與高強度運動有關――跑步、足球、籃球。 </p><p> 這與高曉嶙的一項針對“大眾健身人群”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他發(fā)現,在有猝死案例的共22個運動項目中,運動猝死發(fā)生比例最高的項目分別是:跑步,占33.98% ;足球,占10.68% ;籃球,占8.74%。 </p><p> 在年齡分布上,
11、高曉嶙的研究表明,中學生和大學生運動猝死病例最多,其次是退休人員。 </p><p> 接受本刊采訪的專家認為,猝死案例年輕人居多,與年輕人有關醫(yī)學方面的體檢和隨訪少,隱患不易被發(fā)現,但又偏愛高強度運動有關。 </p><p> 但這不意味著人們應放棄鍛煉。正相反,“長期科學鍛煉可以降低運動猝死風險。國外有研究表明,缺乏鍛煉人群劇烈運動時心臟驟停的危險比平時升高56倍,而經常鍛煉人群只
12、升高5倍?!备邥葬椎奈恼吕镞@樣說。 </p><p><b> 體檢至關重要 </b></p><p> 接受本刊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制訂并實施運動計劃時,一定要有醫(yī)學方面的體格檢查和隨訪。 </p><p> 如今醫(yī)療水平顯著提高,專業(yè)運動機構都會定期對職業(yè)運動員進行各項身體檢查,如心電圖掃描、呼吸功能檢測和尿液化驗等,以盡可能消除各種
13、潛在的危險。 </p><p> 對于普通運動人群而言,自己得主動去做相關檢查。 </p><p> “運動者首先要確認有沒有家族猝死疾病史。如馬凡氏綜合征就有遺傳的可能。如果沒有家族史,還要做有關醫(yī)學方面的體格檢查和隨訪,聽專業(yè)醫(yī)生給出的忠告,不可盲目進行運動計劃,特別是高強度運動?!睆埡昝裾f。 </p><p> 張宏民在社區(qū)義診時發(fā)現,有不少長期堅持長跑
14、的60多歲老人均無自覺癥狀,但進行心臟冠狀動脈造影后發(fā)現,其中有半數患有隱匿型冠心病,“這些老人需要調整運動量,否則在運動中猝死的幾率就會很大”。 </p><p> 程寬建議,對自己運動強度承受能力的評價,除做好運動計劃開始前的體檢外,更客觀的辦法是,去醫(yī)院做一個“運動平板心電圖”。 他向本刊記者介紹,“在醫(yī)院的類似跑步機的器械上增加運動強度時,有專業(yè)醫(yī)生在旁觀察心電圖的變化,在運動狀態(tài)下隨時診斷運動者
15、是否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冠心病等隱性疾病,從而給出最適合被診斷者的運動強度數值?!?</p><p> 據《參考消息》報道,西班牙心血管成像協會主席米格爾?安赫爾?加西亞-費爾南德斯強調,“心電圖可以幫助我們觀察到運動時心臟發(fā)生的一系列功能性變化,如心率放緩或微小程度的堵塞等,以及其他一些可以預示運動造成突發(fā)心臟病風險的變化?!?</p><p> 超聲心動圖也可以觀察心臟瓣膜和心肌解剖
16、構造,發(fā)現與猝死有關的結構變化,與此同時,壓力測試則可以分析運動時心臟電流的一些改變。接受系統(tǒng)性的心電圖檢查,是一種快捷且經濟上劃算的檢查方式。 2014年10月3日,蒙古國選手巴特?奧其爾在2014仁川亞運會田徑男子馬拉松比賽沖線后因體力不支躺在賽道上 </p><p><b> 掌握實時心率 </b></p><p> 心率是心肺狀況的最直接體現,運動者要掌握
17、自己的實時心率,當長時間處于高心率區(qū)間時,就必須減速休息,如果心率長時間難以平復就要考慮放棄運動。 </p><p> 一般情況下,健康青年人最佳運動強度時的心率為120次左右;健康中老年人最佳運動強度時的心率為110次左右;年老體質或者患者有慢性疾病時最佳運動強度約為100次左右或再低一些。 </p><p> 程寬說,“如果是經常運動,可能承受能力強一些,心率數值可以高一些;如果平
18、時不運動,剛剛有開始運動的計劃,那么最好把數值降低一些;如果運動期內有小病在身比較虛弱,建議暫停運動計劃?!?</p><p> 除此之外,自我身體感覺也是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直觀信號。即使心率正常,但出現眩暈、犯嘔、腳步踉蹌、四肢發(fā)軟、呼吸困難等不良癥狀時,要果斷休息,必要時要放棄運動和比賽。 </p><p> 李錫明則建議,普通人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要有預熱階段,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活動
19、,“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系統(tǒng)性、個性化和量力而行的科學原則,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客觀條件,有針對性地選擇運動項目、方法、時間與運動負荷。運動停止后3~5分鐘,如果心率能回復到基礎心率,那就說明心肺功能比較健全”。 </p><p> “對于平時熱愛跑步的人來說,如果平時只跑過5公里,盲目認為參賽馬拉松就是8個5公里的話,那是對自己生命健康極不負責。”張宏民對本刊記者強調,平時運動中,特別是跑步和足球運動中,要謹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