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德育共性分析與啟示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德育共性分析與啟示</p><p>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身處亞洲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的影響,特別是美國文化侵襲與滲透下更面臨著傳統(tǒng)與現代激烈碰撞與相融合的挑戰(zhàn)。為此,找尋、繼承與挖掘亞洲儒家文化浸染下的傳統(tǒng)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積極內涵,開放吸收近現代文明的成果,使之二者共融相通,是以上三國的共同選擇。對比研究以上三國的學校德育確實對

2、增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代性、特色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p><p>  關鍵詞:儒家文化圈;德育共性;啟示 </p><p><b>  0 引言 </b></p><p>  儒家文化圈是指以儒、 佛、道思想為社會基本道德理念的國家而形成的具有同根同源性的文化、生活圈。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作為亞洲地區(qū)各具特色的后發(fā)展型

3、國家代表,具有儒家文化特點的德育工作在推動三國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比較研究的多元視角來看,對比研究儒家文化圈三國的道德教育,對于我國當前文化激蕩與多元文化沖突發(fā)展時期的德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p><p>  1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的德育共性分析 </p><p>  1.1 強力性與政治性是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德育的前提 </p><p>

4、  任何國家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培養(yǎng)接班人和建設者。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德育具有明顯而強有力的政府支持,各國政府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并強力推行符合本國特色的德育工作。 </p><p>  在日本,政府對公民道德教育進行全面性干預,日本政府親自參與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的制定,由此日本的公民道德教育形成了一套由政府主導的“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布置”的政府干預

5、體系??梢钥闯鋈毡镜墓竦赖陆逃恢倍加兄鞔_的政治內涵要求,日本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在日本得以延續(xù)。 </p><p>  韓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顯性的,是一種政府主導型的,強政治傾向性的。在韓國雖已歷經了多次重大的課程改革,但道德教育在韓國課程體系中的的地位和作用是始終不變的。從其政府主導上看,政府主要是發(fā)揮導向與決定作用, 韓國政府不斷的調整其政策,形

6、成了獨具特色的國民教育體系;從其教育目標上看,無非就是為了維護其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從內容上看,最主要的就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動搖,弘揚與宣傳其資產階級民主。從以上這三個表述與具體實施情況完全可以窺見韓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政治掛帥與政府主導的作用。 </p><p>  新加坡政府于上世紀90年代初在繼承東方儒家倫理文化基礎上,公布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了各種族都能接受的價值觀:國家至上,

7、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同時從本國實際出發(fā)把含學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國策,實行統(tǒng)一指導、全面干預,從中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在里面扮演著極為重要的指導角色。 </p><p>  1.2 兼容性與結合性是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的德育特色 </p><p>  從某種程度上說,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社會發(fā)展模式是儒家

8、思想主導型文化結構和現代文化結構和現代西方技術成功的結合體。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學校德育同樣具有兼容并包與中西合璧的特點: </p><p>  日本儒學不是中國儒學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經日本文化改造的變形物,日本更加注重適用性和政治性??疾烊毡舅枷胝谓逃臍v史演變,我們可以發(fā)現,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自己的理論基礎(本土思想和理論)――神道教理論、武士道精神,又善于吸收外來的思想和理論如儒家思想和民主主義思想。其

9、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民主主義教育、國體教育和集團主義教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日本德育教育在內容上開始不完全照搬東、西方教育的內容,而是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吸收東、西方德育教育中對自己有用的東西,采用東、西方結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并逐步使日本德育教育更加符合本民族的特色,從而達到兼容并包的德育效果。 </p><p>  韓國一直處于東亞儒家文化次中心的地位,并形成了自成體系的韓國儒家理論。韓國儒家理論:

10、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道德倫理教育為根本,全面推行自成體系的儒家理論教育有效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質,顯著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新型的自成體系韓國式國民精神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多元文化的矛盾沖突加劇,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現代西方價值觀侵襲下,韓國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日漸受到影響,不言而喻自由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等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此情況下,韓國政府適時主導與強化了本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價值觀教育,試

11、圖形成一種融匯東方傳統(tǒng)與現代西方價值觀的道德教育觀念。 </p><p>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多種族和多文化的國家, 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tài)。近年來,新加坡在國民道德教育施行過程中積極融合東西方文化精髓,積極推行內外兼修、東西合壁的教育思想,就是不僅崇尚與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同時又注重對東方價值觀念與道德傳統(tǒng)的傳承,力求走出一條務實上進的的國民道德教育之路。 </p>&

12、lt;p>  1.3 民族性與國民性是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的德育基礎 </p><p>  日本德育重視傳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教育。1947年,日本修正了教育基本法,拋棄了推崇了50年的武士道軍國主義德育路線,以培養(yǎng)國民熱愛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價值,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愛好和平為宗旨。尤其注重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觀念巧妙在與”建設家鄉(xiāng),“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號結合起來,體現了日本德育的民族性與國

13、民性。 </p><p>  在韓國,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國民精神教育,在積極推行國民精神教育過程中,始終把傳統(tǒng)道德教育作為德育之本。通過對全體國民進行的“國民精神”教育,弘揚資本主義社會民主精神,提高競爭意識。正是以這種團結一致的力量沖破了美國的統(tǒng)治和日本的奴化教育,特點鮮明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 </p><p>  2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德育對我們的啟示   2.1 明確導向:

14、堅持“意識形態(tài)化”,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導向放在第一位 </p><p>  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學校德育對比研究,從中我們會發(fā)現,三國公民道德教育自始自終堅持資本主義這個政治方向不變,始終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在本國的積極推行來推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中也始終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維護傾向和對共產主義抵制與批判的內容。作為社會主義高校,為中國特色社會

15、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各類人才,積極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體現其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題中應有之義,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導向放在第一位是我們絕不能忽視的。 </p><p>  2.2 及時調整:有效激發(fā)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p><p>  在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國政府應該對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各類社會思潮、思想動態(tài)、風氣風尚、國民精神及行為特征進行及時有效的體

16、察、歸納、總結并及時對道德教育進行改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面對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這兩種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與沖突、競爭與合作的局面,為防止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與自由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的悄然滲透,我們務必要學會善于抓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既要解決現實存在的與面臨著的道德困境,又兼顧道德內容的有效施行、推廣與教育內化。所以,我們要全面認識政府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作用,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與

17、時俱進積極堅守好思想政治教育這塊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陣地。 </p><p>  2.3 古為今用:發(fā)揮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時代價值 </p><p>  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都非常重視儒家文化思想在本國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積極引領作用。作為東方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我們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既不能一味墨守成規(guī)地繼承,也不能一無是處地摒棄,要吸取精華,棄其糟粕,確實加

18、強對傳統(tǒng)儒家道德倫理思想的再研究、再開發(fā)和再利用,確實把握好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精髓,結合當今時代發(fā)展的新特點,不斷充實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內容。與此同時,作為現代公民,我們還應具有世界性的眼光,站在歷史與現實的高度,在不斷繼承和利用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發(fā)揮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公民道德教育的促進作用,充分展現其在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時代價值。 </p><p>  2.4 中西融合:綜合吸取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精髓充

19、實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p><p>  我國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上同樣面臨東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碰撞,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做到保存與發(fā)展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又要做到將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兼容并收為我所用,進一步體現了時代性與融合性,很好地解決與調節(jié)東西方文化交互、沖突、對抗過程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批判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將外來文化傳統(tǒng)與精髓與本國文化傳統(tǒng)與精髓進

20、行有效的再整合與再創(chuàng)新,綜合運用東西方的文化精髓來充實我國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p><p><b>  3 結束句 </b></p><p>  綜合利用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精髓來充實日本、韓國、新加坡三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以上三個國家的根本辦法,三國既不是一味地固守傳統(tǒng)文化,敵視西方文化,也不是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文化,而是能

21、夠以本國國情為根本出發(fā)點,對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與精髓進行有效整合利用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來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達到了既保持了自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特色,又吸收兼容并包了外來的優(yōu)秀文化,使傳統(tǒng)儒家文化與外來西方文化在三國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共同疊加,發(fā)揮促進作用。同樣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要體現時代性、先進性、科學性也務必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融合,方能產生積極的教育成效。 </p><p><b>  參考文獻: <

22、;/b></p><p>  [1] 索豐.儒家文化對現在韓國基礎教育的影響[J].外國教育研究,20O2(9). </p><p>  [2] 李幼斌,黎齊英.民族特性與德育-德、日德育共性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O2(3). </p><p>  [3] 張云飛.韓國民族精神教育隋況簡介[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56. </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