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畢業(yè)論文+任務書+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外文翻譯】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畢業(yè)論文</b></p><p><b> ?。?0_ _屆)</b></p><p>  浙江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國際經濟與貿易

2、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摘 要</b></p&

3、gt;<p>  目前,全世界有60個國家種茶,其中有30個國家能穩(wěn)定地輸出茶葉,而進口茶葉的國家遍及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茶已經成為了世界性飲料.當前世界茶葉市場有三大特點:產品供過于求、成本上升、賣價下跌。面對競爭日益激烈、而且交易價格普遍走低的茶葉市場,浙江作為中國的產茶大省應如何進一步發(fā)揮自身的競爭力呢?</p><p>  本文利用綜合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法、貿易競爭指數(shù)法、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法

4、,并結合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shù),從國際競爭力和國內競爭力2個層面對浙江茶葉與福建等中國其他茶葉主產省份進行對比分析。結論是:浙江茶葉國內和國際比較優(yōu)勢較為明顯,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競爭力不穩(wěn)定。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制約浙江省茶葉競爭力提升的各種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①提高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水平,積極應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②提高茶葉產業(yè)化經營水平;③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實施區(qū)域性名牌戰(zhàn)略;④積極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入,降低茶葉生產的人工

5、成本。</p><p>  關鍵詞:茶葉;國際競爭力;浙江;福建</p><p><b>  Abstract</b></p><p>  At present, the world has 60 countries kinds of tea, including 30 countries can steadily output tea, wh

6、ile imports tea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five continents more than 150 countries and regions, tea has become a global drinks. Current world tea markets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product supply exceeds demand, rising co

7、sts, sale price decline.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nd market price generally lower tea market, as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tea-producing how should further ex</p><p>  Based on compreh

8、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method,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 metho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index, fro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dome

9、stic competition two levels of zhejiang tea and fujian provinces such as other Chinese tea keissler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conclusion is: zhejiang te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obvious,

10、with strong competitiveness, but competitive</p><p>  Keywords: te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Zhejiang; Fujian </p><p><b>  目 錄</b></p><p>  1、國際競爭力理論概述及評定方法1<

11、;/p><p>  1.1 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和內涵1</p><p>  1.2 比較優(yōu)勢、競爭優(yōu)勢與國際競爭力的關系1</p><p>  1.3 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方法2</p><p>  1.3.1 凈出口指標2</p><p>  1.3.2 國際市場占有率3</p><p>  

12、1.3.3 主要進口國市場占有率3</p><p>  1.3.4 貿易競爭指數(shù)3</p><p>  1.3.5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4</p><p>  2、浙江茶葉競爭力-以福建為比較對象4</p><p>  2.1 浙江茶葉生產和貿易狀況5</p><p>  2.1.1 生產狀況5</p&

13、gt;<p>  2.1.2 貿易狀況6</p><p>  2.2 浙江茶葉競爭力分析6</p><p>  2.2.1 國內競爭力分析7</p><p>  2.2.2 國際競爭力分析8</p><p>  3、制約浙江茶葉競爭力提升的因素5</p><p>  3.1 人工成本高,勞動力素

14、質較低10</p><p>  3.2 經營規(guī)模小,產業(yè)化經營水平不高10</p><p>  3.3 茶葉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11</p><p>  3.4 品牌效益尚未有效發(fā)揮11</p><p>  4、進一步提升浙江茶葉競爭力的對策12</p><p>  4.1 提高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水平,積極應對

15、國外技術貿易壁壘12</p><p>  4.1.1 提高茶農的質量、安全意識和生產管理技術12</p><p>  4.1.2 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實行無公害生產12</p><p>  4.1.3 加強標準化建設,做好質量體系認證工作13</p><p>  4.2 提高茶葉產業(yè)化經營水平14</p>&l

16、t;p>  4.2.1 培育龍頭企業(yè),形成現(xiàn)代化的茶葉加工體系14</p><p>  4.2.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14</p><p>  4.2.3 營造良好的競爭及合作環(huán)境15</p><p>  4.3 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實施區(qū)域性名牌戰(zhàn)略15</p><p>  4.4 積極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入,降低茶葉生產的人工成

17、本15</p><p>  參考文獻錯誤!未定義書簽。</p><p>  1、國際競爭力理論概述及評定方法</p><p>  1.1 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和內涵</p><p>  國際競爭力是在原有國際貿易理論、競爭優(yōu)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關于國際競爭力如何定義,在不同學者和不同機構之間存在較大的爭論。</p>

18、;<p>  1996年經合組織給出國際競爭力的概念為“面對國際競爭,支持企業(yè)、產業(yè)、地區(qū)、國家或超國家區(qū)域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進行相對較高的要素收入生產和較高的要素利用水平的能力?!?lt;/p><p>  《貿易政策術語詞典》對競爭力的定義為:“某一企業(yè)或者某一部門或者甚至整個一個國家在經濟效率上不被其他企業(yè)、部門或者國家所擊敗的能力。”</p><p>  在國內,1997

19、年金碚在《中國工業(yè)國際競爭力》中把國際競爭力定義為“在國際間自由貿易條件下,一國特定產業(yè)以其相對于他國的更高生產力,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或購買者需求的更多產品,并持續(xù)地獲得盈利的能力。</p><p>  肖海全從經濟學角度提出國際競爭力的三個范疇,效率、節(jié)省和效應,認為國際競爭力依賴于企業(yè)競爭力、部門競爭力以及整個國家環(huán)境對產業(yè)部門的影響。</p><p>  雖然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因

20、時間的變換、研究對象和目的的差異有差別,但對本質的理解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特定產業(yè)國際競爭力就是該國相對于國外競爭對手的生產率,較高的生產率意味著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要素更合乎本國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產品具有更高價值。②國際競爭力不但追求高生產率,還追求高生產率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高生產率需要從生產和銷售全過程進行控制和管理,還應該考慮增強市場適應性、市場營銷等管理因素。③國際競爭力通過產業(yè)中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和利潤的實現(xiàn)程度來衡量和檢驗

21、的。④持續(xù)的國際競爭力還要求產業(yè)具有安全保衛(wèi)能力和風險防御能力。</p><p>  1.2 比較優(yōu)勢、競爭優(yōu)勢與國際競爭力的關系</p><p>  比較優(yōu)勢是建立在資源優(yōu)勢的基礎上,以成本為中心的生產效率差異。土地、勞動、資本等資源條件可以為競爭主體帶來收益,即比較優(yōu)勢可以形成國際競爭力。但是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單純由資源比較優(yōu)勢形成的國際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是非持續(xù)的。要解決

22、這種國際競爭力的非持續(xù)問題,一是要靠資源升級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二是靠生產和銷售實現(xiàn)的組織形式,使各種資源組合更有效率。資源要素比較優(yōu)勢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正是這種動態(tài)的變化是維持比較優(yōu)勢形成國際競爭力的持續(xù)的動力。</p><p>  競爭優(yōu)勢以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以產品的實現(xiàn)為中心,充分考慮了市場需求、競爭態(tài)勢、組織功能、政府作用等因素。競爭優(yōu)勢可以形成持續(xù)的國際競爭力,但需要以比較優(yōu)勢為基礎。競爭優(yōu)勢的來源因素中

23、,一部分依賴資源要素,但依賴的方式和程度遠不同于比較優(yōu)勢,是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使生產要素性能或水平提高來推動產品來適應市場消費升級。另一部分是通過制度安排或管理程序安排來實現(xiàn)的。競爭優(yōu)勢與人力資本、科技創(chuàng)新和其他資源有關的那部分附在產品上,而組織創(chuàng)新、營銷創(chuàng)新、商業(yè)信譽和品牌效應的應用以及國內政策的支持所產生的競爭優(yōu)勢并不附在產品上,但為獲得“創(chuàng)新利潤”和“超額利潤”創(chuàng)造了條件,形成了生產率實現(xiàn)過程的競爭優(yōu)勢,并最終形成了國際競爭力。<

24、/p><p>  國際競爭力以消費者為中心,來源于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全過程,反映的是競爭力的結果,比較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反映的是競爭力的來源。國際競爭力來源于比較優(yōu)勢和競爭優(yōu)勢。</p><p>  1.3 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方法</p><p>  1.3.1 凈出口指標</p><p>  凈出口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反映一個國

25、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凈收益。公式為:</p><p><b>  凈出口=X-M</b></p><p>  其中X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出口總額,M指的是一個國家的進口總額。從國家角度來看,若凈出口值為正,說明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盈余,若值為負,說明該國是貿易赤字;從產品和產業(yè)的角度來看,凈出口值為正說明該產品或產業(yè)是出口創(chuàng)匯型,說明該產品或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yōu)勢,為負

26、說明該產品或產業(yè)為進口替代型,說明該產品或產業(yè)在國內市場上缺乏競爭優(yōu)勢。需要注意的是,從長期來看,如果該國的該產品或產業(yè)在國際貿易中處于盈余狀態(tài),則說明該國該產品或產業(yè)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但就某一具體時點而言卻不一定。在某一時期,如果出口的增加并不能帶來利潤的增加,反而帶來虧損,即該產品的出口成本要高于出口的銷售額,以虧損為代價換來的凈出口的增加不僅不代表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弱國際競爭力。</p>

27、<p>  1.3.2 國際市場占有率</p><p>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某國或某地區(qū)某種產品的出口額占世界該種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國際市場占有率通常用來比較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是反映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實現(xiàn)指標。市場占有率越高,國際競爭力越強,市場占有率越低,國際競爭力越弱。在一定時期內,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可以反應出該時期內的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如果出口額中含有外商創(chuàng)造的部分,那么

28、應該在出口額中減去外商創(chuàng)造的部分。鑒于我國茶葉產業(yè)外商參與較少,相關數(shù)據(jù)也很難查詢,所以在進行國際競爭力的測算時不考慮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影響。用公式表示為:</p><p>  MSi=Xi/Xw×100%</p><p>  其中MSi表示i國某種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Xi和Xw表示i國某種產品的出口額和世界某種產品出口額。MS越大,表示國際競爭力越強。</p>&l

29、t;p>  1.3.3 主要進口國市場占有率</p><p>  主要進口國市場占有率可反映我國茶葉在主要進口國市場的競爭力狀況,對此進行比較,我國茶葉在主要進口國的競爭力狀況會更明晰。在不考慮外商投資企業(yè)影響的情況下,可采用如下計算公式:</p><p>  IMSkij=Mkij/Mki ×100%。</p><p>  式中IMSkij為J國i

30、產品占k國i產品進口總額的比重; Mkij為k國從j國進口i產品的總額; Mki為k國i產品的進口總額。</p><p>  1.3.4 貿易競爭指數(shù)</p><p>  某國的貿易競爭指數(shù)指的是某國某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差占該國該產品的出口額與進口額之和的比重。反映某國某產品的凈出口狀況,從而反映生產率優(yōu)勢和劣勢,也反映產品國際競爭的主要市場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從而采取不同的競爭策

31、略。公式表示為:</p><p>  TCij=(Xij-Mij)/(Xij+Mij)</p><p>  其中TCij表示j國i產品的貿易競爭指數(shù),Xij和Mij表示j國i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TCij在-1到1之間變動,TCij﹥0表示具有競爭優(yōu)勢,產品貿易的顯著特征是貿易順差,TCij越大表示j國i產品的生產率越高,競爭力越強,競爭的主要市場在j國外程度越高;TCij﹤0表示處于競爭

32、劣勢,TCij越小表示j國i產品的生產率越低,出現(xiàn)貿易逆差,競爭的主要市場在國內。若TCij﹦0,說明該國i產品進出口相抵,i產品的生產效率接近國際水平。貿易競爭指數(shù)表明國際間的分工狀況及變動趨勢,并不表明貿易規(guī)模,因此它與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結合應用才會更準確,更有意義。</p><p>  1.3.5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p><p>  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CA)是巴拉薩首創(chuàng)的國際

33、競爭力測度工具,是指某個國家某種商品的出口額占此國所有商品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該類商品出口額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p><p>  RCAij=(Xij/∑Xtj)/(Xiw/∑Xtw)</p><p>  RCAij表示j國家i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Xij為j國家i產品的出口總額,∑Xtj為j國家在t時期的出口總額,Xiw為i產品的世界出口總額,∑Xtw為世界在

34、t時期的出口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品的出口與世界該產品的平均出口水平比較的相對優(yōu)勢。它消除了國家出口總量和世界出口總量波動的影響,較好地反映了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因此在國際競爭力的測評指標中被廣泛使用。RCAij﹥1,說明i國j種產品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優(yōu)勢;RCAij﹤1,說明i國j種產品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劣勢;RCAij =1,說明既無優(yōu)勢也無劣勢。RCAij值越大,表明該種產品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越強。一般而言,若RCA>2.

35、5,則表示i國的出口產品極具顯性比較優(yōu)勢,若1.25<RCA<2.5,說明該國該產品或產業(yè)在國際社會上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若0.8<RCA<1.25,則表示具有中等競爭力;若RCA<0.8,則表示競爭力較弱。</p><p>  2、浙江茶葉競爭力-以福建為比較對象</p><p>  浙江是中國的產茶大省,茶葉生產歷史悠久,也是世界名茶――龍井茶的原產地

36、。浙江也是中國茶葉出口的主要省份,現(xiàn)與世界上約50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茶葉貿易關系,茶葉出口在浙江對外貿易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加快,浙江茶葉產業(y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在此背景下,分析和研究浙江茶葉競爭力對浙江茶葉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目前,國內學者閆逢柱、萬青、趙小蘭等對茶葉競爭力進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評價、影響因素和政策建議。而在省級層面上對茶葉競爭力的國內與國際競爭力進行研

37、究顯得較為薄弱。</p><p>  2.1 浙江茶葉生產和貿易狀況</p><p>  2.1.1 生產狀況</p><p>  2008-2010年,浙江省茶葉生產面積與產量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浙江省茶葉生產面積先下降后上升,產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08-2010年,浙江省茶葉面積從16.38萬hm2上升為17.42萬hm2。產量從2008年的16.23萬t增

38、加到2010年的17.03萬t。</p><p>  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有關數(shù)據(jù), 2008-2010年浙江省與福建省的茶葉產量及其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比例如表1所示。全國茶葉產量增長迅速,從2008年的125.76萬t增加到2010年的135.25萬t ,增長了約7.5%。浙江省茶葉的產量僅次于福建省,居全國第2位;浙江省茶葉產量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比例不斷下降,從2008年的12.92%下降到2010年的12

39、.59%。</p><p>  圖1 2008-2010年浙江茶園面積和變化圖</p><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繪制</p><p>  表1 2008-2010年浙江與福建茶葉產量及占全國比例</p><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繪制</p><p>  2.1.2 貿易狀

40、況</p><p>  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關于2008-2010浙江茶葉出口數(shù)量及金額的相關資料可以知道:浙江茶葉出口數(shù)量和金額總體上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出口數(shù)量由2008年的13.23萬t上升到2010年的16.03萬t ,增長約17%;出口金額由2008年的28942.19萬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35173.77萬美元,增長約19%。</p><p>  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8-

41、2010年浙江省與福建茶葉出口數(shù)量及其占全國茶葉總出口量的比例,如表2所示。全國茶葉出口從2008年的28.7萬t增加到2010年的29.7萬t。3年間增長3.49%。浙江茶葉出口數(shù)量位居全國第一位,出口數(shù)量占全國茶葉出口數(shù)量的比例持續(xù)上升,從2008的46.09%上升為2010年的53.97%,3年間增長7.88%。</p><p>  表2 2008-2010年浙江、福建茶葉出口量及占全國的比例</p&

42、gt;<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繪制</p><p>  2.2 浙江茶葉競爭力分析</p><p>  本研究從國際和國內競爭力2個方面進行分析。在國內競爭力方面,采用綜合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法進行研究,即通過計算中國各主要產茶省茶葉出口量的規(guī)模優(yōu)勢指數(shù)(Scale Advantage Indices, 簡稱SAI)、效率優(yōu)勢指數(shù)(Efficiency Adv

43、antage Indices,簡稱EAI)和綜合優(yōu)勢指數(shù)(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簡稱AAI)來分析浙江茶葉競爭力的變化趨勢,并與中國主要產茶省份進行比較。在國際競爭力方面,采用貿易競爭指數(shù)法(Normalized Trade Balance,簡稱NTB)和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簡稱RCA)進行研究,同時結合國際市場占有率(Possession

44、Rat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簡稱PRIM)來分析浙江茶葉國際競爭力的變化,并與福建等中國其他主要產茶省份進行比較。</p><p>  2.2.1 國內競爭力分析</p><p>  根據(jù)2008-201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jù)計算, 2008-2010年間,浙江省茶葉的SAI、EAI、AAI值及其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AAI值均大于1,其在2.12-2.99之間

45、波動,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浙江茶葉具有綜合比較優(yōu)勢。SAI值, 2008年達最高值6.5,其他年份在4.50-6.10之間波動,表明具有顯著的規(guī)模比較優(yōu)勢。EAI值,除2009年小于1外,其余年份在1.00-1.23之間波動,表明效率優(yōu)勢不顯著。可見,浙江省茶葉的綜合比較優(yōu)勢主要是由其規(guī)模比較優(yōu)勢帶來的。</p><p>  表3 2008-2010浙江茶葉SAI、EAI、AAI數(shù)值變化趨勢圖</p&g

46、t;<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繪制</p><p>  根據(jù)2008-201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jù)計算,與福建省相比,浙江省茶葉生產的SAI值均大于福建省,相反茶葉生產的EAI、AAI值均小于福建省。說明浙江茶葉生產的綜合比較優(yōu)勢位居全國第2位,僅次于福建省。</p><p>  2.2.2 國際競爭力分析</p><p>  

47、1985-2010年,浙江省茶葉的PRIM、RCA值及變化情況如圖2、圖3所示。浙江茶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在1.63%-13.62%之間, 1999年以前上升幅度較平緩,且存在波動,1999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尤其是2005年與2004年比較,PRIM值幾乎翻了一番,以后年度基本平穩(wěn)發(fā)展(除了2008年略有下降以外)。</p><p>  浙江茶葉的RCA值下降幅度較大,從1987年的最大值80.08下降到2003

48、年的最小值10.92,之后年度雖然有所起伏,但都遠大于2.5,說明浙江茶葉出口極具顯性比較優(yōu)勢。從貿易競爭力指數(shù)來看,由于浙江茶葉進口數(shù)額與出口相比非常小,其NTB值均在0.99-1.00之間,具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p><p>  圖2 1985-2010年浙江茶葉PRIM值</p><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計算后繪制</p><p> 

49、 圖3 1985-2010年浙江茶葉RCA值</p><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計算后繪制</p><p>  根據(jù)2007-201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農業(yè)年鑒》、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計算, 2007-2010年,浙江與其他4個主要產茶省份茶葉的PRIM、NTB、RCA值如表3所示。浙江茶葉PRIM值居全國第一。同時, 5個省份,或茶葉進口幾乎為0,

50、或與出口相比進口所占比例非常小,NTB值都等于或接近于1,說明5個省份茶葉出口均有較強的貿易競爭力。從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來看,浙江茶葉的RCA數(shù)值均低于云南,位居全國第2。</p><p>  表4 2007-2010年浙江、福建及主要產茶省份的茶葉PRIM、NTB、RCA數(shù)值</p><p>  注: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相關年份資料計算后繪制</p><p>  

51、綜合所述,浙江省茶葉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比較優(yōu)勢都較為明顯,說明浙江省的茶葉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國內競爭力方面,浙江省茶葉的綜合比較優(yōu)勢位居全國第2位,僅次于福建省。在國際競爭力方面,浙江省茶葉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居全國第1位,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居全國第2位。但是,浙江茶葉的競爭力不穩(wěn)定,有些指標存在下降的趨勢。</p><p>  3、制約浙江茶葉競爭力提升的因素</p><p>  為了較好地把握

52、制約浙江茶葉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我認為制約浙江茶葉競爭力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p><p>  3.1 人工成本高,勞動力素質較低</p><p>  茶葉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尤其是采茶和制茶,約占茶葉生產總用工量的80%,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勞動力素質是影響茶葉生產質量的主要因素,勞動力價格的高低直接決定茶葉的生產成本。浙江省茶葉生產成本中的人工成本較全國平均水平高。例如

53、,對浙江省開化縣池淮鎮(zhèn)灘頭村72戶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 2004、2005年茶葉生產的平均成本分別為2.091 00和2.401 05萬元/hm2,其中人工成本投入分別為1.783 65和2.065 80萬元/hm2,占總投入的比例分別為85.3%和86%。而2004、2005年全國綠毛茶的生產成本分別為1.399 2和1.7430萬元/hm2,其中人工成本投入分別為0.816 75和0.910 35萬元/hm2,占總成本的比例分別是5

54、8.4%和52.2%。另外,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戶調查顯示,種植茶葉的農戶中,負責茶葉生產經營的主要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勞動力,某些家庭甚至是由70歲以上的老人負責經營。經營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72戶農戶中40歲以上經營者的平均受教育僅3.9年。勞動力素質低導致科學的種植、加工技術和方法不易被廣泛的傳播、應用。</p><p>  3.2 經營規(guī)模小,產業(yè)化經營水平不高</p><

55、;p>  浙江省茶葉種植經營的主體是農戶,存在經營規(guī)模小,分散化經營嚴重的現(xiàn)象。例如,在調查的72個農戶中,扣除2個經營大戶, 70個農戶經營茶葉面積39.43 hm2,戶均經營面積0.56 hm2,共213塊,平均每塊土地面積0.18 hm2。其中有1個農戶,經營面積為0.53 hm2,共分成11塊土地,平均每塊土地僅為0.5 hm2。茶葉的小規(guī)模經營,導致生產和管理成本較高,規(guī)模經濟效益難以發(fā)揮,標準化實施困難。同時,浙江省茶

56、葉產業(yè)化經營水平不高,加工企業(yè)的規(guī)模普遍偏小,技術水平較低。以開化縣為例,當?shù)赜胁枞~加工銷售企業(yè)共400余家,而具有中等以上規(guī)模僅50家左右,多數(shù)僅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導致茶葉的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銷售價格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數(shù)加工企業(yè)與基地、農戶之間還停留在以產品買賣關系為基礎的低層次產銷合作上,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p><p>  3.3 茶葉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p&

57、gt;<p>  目前浙江茶葉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質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主要原因有:一是標準化推廣應用率較低?;鶎蛹夹g推廣人員缺乏,標準的可操作性差,農民自覺應用標準的比例較低。部分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按照操作規(guī)程安全、合理地使用農藥和化肥,使用方法和技術不科學、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二是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不健全。檢測網(wǎng)絡建設薄弱,質量安全監(jiān)督職能難以有效地發(fā)揮作用。</p><p>  近年來,

58、國外對茶葉農藥殘留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不少茶葉進口國都頒布了限量標準,設置“綠色壁壘”。如,從2006年1月起,歐盟開始實行更加嚴格的食品及飼料安全新規(guī)定,茶葉農藥殘留的檢驗項目從原先的193項增加到210項,210項以外的農藥殘留項目采用0.1 mg/kg的“默認標準”;茶葉中硫丹的限量從原來的30mg/kg改為0.1mg/kg。2006年5月,日本將實施新的食品衛(wèi)生法,對進口茶葉重新設限的農藥殘留達276種。綠色壁壘的不斷加高,將對浙

59、江茶葉的出口產生較大的影響。</p><p>  據(jù)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檢測,目前浙江省出口茶葉中硫丹的含量一般為0.10 mg/kg左右,與歐盟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相比高出10倍,由此可能使施用過硫丹的茶葉出口歐盟全面受阻。</p><p>  3.4 品牌效益尚未有效發(fā)揮</p><p>  目前,浙江茶葉的品牌運作主要有2種模式。一種是由政府注冊商標,企業(yè)、合

60、作組織、農民及加工戶共同使用。如開化茶葉的“龍頂”牌商標最早于1985年注冊, 1997年開化縣政府又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并成功注冊“開化龍頂”4個文字組合成的復合商標。另一種是由企業(yè)、合作組織等注冊商標。第一種模式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內在風險。例如,在華東茶葉市場上出現(xiàn)了“開化龍頂”茶葉的冒牌產品,影響了整個開化茶葉的聲譽。第二種運作模式容易導致品牌“多、散、小”現(xiàn)象。過多的品牌容易引起品牌間的競爭,難以形成核心品牌和拳頭產品,阻礙了

61、品牌經營規(guī)模效益的有效發(fā)揮,削弱了茶葉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過多的品牌,增加了注冊成本和品牌管理的難度。</p><p>  4、進一步提升浙江茶葉競爭力的對策</p><p>  4.1 提高茶葉的質量和安全水平,積極應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p><p>  我國茶葉出口單價遠遠低于世界出口單價,在茶葉價格具有優(yōu)勢的情況下,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仍然較低原因之一就

62、是茶葉的質量和安全達不到國外的要求而無法進入國際市場。</p><p>  4.1.1 提高茶農的質量、安全意識和生產管理技術</p><p>  浙江省茶農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茶葉種植觀念的更新比較困難,信息來源又受限制,所以很難了解和接受國外市場對茶葉質量和安全的要求標準。因此在種苗選擇、茶園管理、采摘時間以及采后加工處理等方面都無法按照規(guī)范的標準進行操作,造成了茶葉質量不高,競爭力低下

63、。茶農是茶葉的直接生產者,他們的管理方法直接影響到茶葉的質量和安全。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的質量安全意識,引導生產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要想使茶農生產出質量好,安全水平高的茶葉,首先應該使他們認識到茶葉的質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質量和安全水平不過關,就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政府一方面利用各種途徑對茶農進行宣傳,比如可以建立示范茶園,讓茶農親眼目睹因為質量安全的區(qū)別所帶來的收益的區(qū)別。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媒

64、體、網(wǎng)絡等宣傳工具,倡導“綠色消費“,并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茶葉產品進行曝光和譴責,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有公害的茶葉,迫使茶農從觀念上對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加強重視。此外政府及有關部門還應從技術層面上幫助茶農解決茶葉的質量和安全問題。比如定期舉辦技術培訓課、組織技術人員到茶園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等等。</p><p>  4.1.2 積極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實行無公害生產</p>&l

65、t;p>  隨著關稅壁壘保護作用的逐步削弱,國際上茶葉產業(yè)的貿易競爭將主要集中于技術性貿易壁壘領域。與關稅壁壘相比,技術性壁壘除了具有相對合理性外,還具有連鎖反應,往往一個國家對某種產品采取某種技術性壁壘時,其他國家就會紛紛效仿。因此必須積極應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合理的技術要求,應該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國外的技術要求,而對于不合理的技術壁壘,則應該在WTO框架內尋找解決的辦法。</p><p&

66、gt; ?。?)要想突破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我們必須了解各國的標準要求,按照這些要求來進行生產。在重視終端產品質量檢測的同時逐步向“生產、貯運、銷售全過程質量控制”過渡。在種植過程中要采用科學地灌水、噴藥、施肥等技術和方法,使我國的茶葉農藥殘留、攜帶病蟲害等情況能夠符合國際要求。針對不同的出口市場,在用藥上可以選擇進口國允許的農藥品種,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在茶樹上使用。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shù),大力推廣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67、方法,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在必須使用化學農藥時應根據(jù)各種病蟲害的防治指標,嚴格遵照規(guī)定劑量和安全間隔期使用,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guī)定標準的范圍內。成品茶由鮮葉加工而成,除栽培出無公害鮮葉外,還應防止加工中的污染。從采摘到萎凋、揉捻、干燥等工序都應做到清潔衛(wèi)生,同時使加工廠空氣清新,防止茶葉吸附污染。包裝貯藏器材,同樣要防止污染。按照這樣一套從茶樹育苗、茶園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包裝、倉儲至銷售各環(huán)節(jié)與國際接軌的茶葉技術標準生產綠色無公害茶葉

68、不僅能改變我國高質量茶葉偏少的狀況,也是沖破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舉措。</p><p> ?。?)盡快建立和完善對農產品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鑒于歧視性技術壁壘的突發(fā)性和信息收集的艱難性,政府有必要建立專門的TBT信息收集和咨詢機構。收集跟蹤國外有關于茶葉的TBT措施法規(guī),認真整理總結國內外茶葉企業(yè)突破TBT措施限制的經驗與教訓,并加以研究和消化,接受國內茶葉企業(yè)的咨詢,及時發(fā)布國外有關茶葉的TBT的最

69、新動態(tài),及時地將信息反饋給有關部門和企業(yè),引導茶葉企業(yè)盡早防范、早準備、采取對策,突破壁壘。</p><p>  4.1.3 加強標準化建設,做好質量體系認證工作</p><p>  要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引導農民按標準化進行生產。目前我國制定的涉及茶葉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和省級地方標準超過470余項,但缺乏統(tǒng)一的國家標準或行業(yè)標準,標準化體系不健全。盡管我國茶葉方法標準和質量標

70、準數(shù)量比較多,但是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標準、生產、加工技術規(guī)程等標準嚴重欠缺,難以實現(xiàn)從源頭和流通環(huán)節(jié)保證茶葉質量的要求。另外,茶葉標準化體系建設滯后也不容忽視。標齡普遍過長,更新速度緩慢。在茶葉生產中有部分農藥缺少殘留限量標準,無法為生產提供技術參考依據(jù),也使對茶葉生產的監(jiān)督無據(jù)可依。同時,我國近年來農業(yè)發(fā)展速度較快,農藥品種更新快,但由于標準更新速度滯后,使得標準與生產實際脫節(jié),在出口茶葉時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農藥超標現(xiàn)象,影響出口的順利進行

71、。針對目前茶葉標準的現(xiàn)狀,應及時完善和更新現(xiàn)有的標準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國際標準的分析研究工作,與國際標準體系接軌。當務之急是及時對我國當前的相關標準體系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加大對國外新提出的茶葉安全衛(wèi)生指標與分析方法的實驗驗證,最終提高自身檢測能力。在標準制定方面,應該堅持以質量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效益為目的的原則,建立既面向國內</p><p>  4.2 提高茶葉產業(yè)化經營水平</p

72、><p>  4.2.1 培育龍頭企業(yè),形成現(xiàn)代化的茶葉加工體系</p><p>  龍頭企業(yè)的培育和現(xiàn)代化茶葉加工體系的形成,有利于帶動茶葉產業(yè)集群的快速發(fā)展。培育龍頭企業(yè),應包括行政支持、項目支持、政策扶持(含貸款扶持)、環(huán)境優(yōu)化等多方面。由于茶葉加工企業(yè)自身積累不足,要在較短時期內培植大型龍頭加工企業(yè),除積極招商引資外,還需要國家給予政策與資金扶持,特別是在產品研發(fā)、先進生產線的引進和試

73、驗生產階段更是如此。同時,在穩(wěn)定發(fā)展傳統(tǒng)茶葉產品加工的同時,應鼓勵龍頭企業(yè)開發(fā)更多的茶葉產品,延長茶業(yè)產業(yè)鏈,提高茶葉加工的附加值。茶葉主產品是茶葉凈茶,但茶葉的副產品也有很多,如茶籽可以用來制作茶油,得到的茶枯可以用來提取皂素,茶殼可以用來制糖醛和木糖醇、制拷膠以及制活性炭等等,而目前福建茶葉副產品的開發(fā)利用程度還很低,還有很大的開發(fā)空間。所以,要充分利用豐富的福建茶葉資源,加大對茶籽、茶殼、茶梗等的副產品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延長加

74、工鏈,增加附加值,進一步提高茶葉生產的綜合效益。</p><p>  4.2.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p><p>  有關部門必須努力地為招商引資創(chuàng)造條件,以吸引更多、更有實力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yè)來閩發(fā)展。首先要在引進對象上有所選擇,要真正引進一些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能激發(fā)產業(yè)集群活力的茶葉加工企業(yè)或相關的支持性產業(yè),幫助產業(yè)集群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其次,要在引進手段上創(chuàng)新,如以各種現(xiàn)代媒體、國外咨詢

75、聯(lián)絡機構或在國外設立自己的咨詢聯(lián)絡機構以及各種洽談會等為引資手段,提高福建茶葉產業(yè)集群的知名度;第三,要加強引資政策與制度的創(chuàng)新,盡量保證當?shù)赝顿Y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貫性,以增強外來投資者的信心。</p><p>  4.2.3 營造良好的競爭及合作環(huán)境</p><p>  在茶葉產業(yè)集群發(fā)展過程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集群內企業(yè)的保護應采取適度的原則,應大膽引入相關企業(yè),促進企業(yè)在競爭中發(fā)展

76、。同時,提倡在競爭的過程中進行相互合作,競爭與合作是一個辨證的關系,競爭中有合作,而合作是為了更高水平的競爭。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成立茶葉協(xié)會、茶葉專家委員會等,以此來協(xié)調資源、技術、人才的利用與利益的共享。此外,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集群加強內部與外部的信息交流、共同開展合作研究開發(fā)、發(fā)展專業(yè)性基礎設施,營造良好的群內外競爭合作的環(huán)境。</p><p>  4.3 打破品牌的地域限制,實施區(qū)域性名牌戰(zhàn)略</p>

77、<p>  區(qū)域性品牌與特定的區(qū)域密不可分,一般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蘊涵著區(qū)域沉淀的歷史文化。區(qū)域品牌是目前國際上十分流行的區(qū)域性集體品牌經營模式。該經營模式,可以降低品牌塑造與品牌擴散的資源投入,加大品牌塑造與品牌擴散的“合力”,迅速擴大品牌的認知面和覆蓋面。浙江茶葉產業(yè)的發(fā)展應實施區(qū)域性品牌戰(zhàn)略,以現(xiàn)有的名茶為基礎,重點扶持和發(fā)展區(qū)域性品牌,可以是一個縣、兩個縣、也可以是一個地級市,主打一只名茶品牌,打破地域限制,做大

78、做強品牌規(guī)模。充分利用浙江茶葉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背景的有利條件,以茶文化為載體,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為保證區(qū)域品牌的信譽度,品牌的監(jiān)管非常重要。應成立省級名茶管理機構,主要負責區(qū)域性品牌的監(jiān)管和保護。</p><p>  4.4 積極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入,降低茶葉生產的人工成本</p><p>  浙江省各級政府應加強與周邊地區(qū)的聯(lián)系,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入,降低茶葉生產的活化成本,并有效

79、解決茶葉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雇工困難的問題。為了有組織地開展這項活動,應成立勞務交流協(xié)調小組,負責與周邊地區(qū)勞務合作的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工作,加強對勞務合作交流的組織領導。考慮到浙江省經濟比較發(fā)達,茶葉生產的一些主產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情況,可在省級層面成立該組織,或者由省財政支持,在縣(市)組建。同時,由于茶葉生產的技術性較強,尤其是名優(yōu)茶的培育、采摘、加工技術性強,因此應加強對輸入勞動力的技術培訓。</p><p>

80、<b>  參考文獻</b></p><p>  [1] Ron Martin and Peter Sunley.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35.</p><p>  [2] H

81、ector O .Rocha,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Clusters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4, (24): 363-400.</p><p>  [3]M.A. WIJERATNE. VULNERABILITY OF SRI LANKA TEA PRODUCTION TO GLOBAL CLIM

82、ATE CHANGE[J].Tea Bulletin.1992(12)</p><p>  [4]李勍, 張哲. 浙江茶葉出口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中國茶葉, 2006 (4) : 22223. [5]閆逢柱, 張文兵. 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研究[J]. 新疆農墾經濟, 2006 

83、;(3) : 19224. [6]萬青, 閆逢柱. 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分析與政策建議[J]. 資源科學, 2006, 28 (4) : 1182124. [7]趙小蘭. 中國茶葉出口貿易和國際競爭力分析[J]. 生產力研究, 2005 (11) : 952104. [8]魏

84、后凱. 比較優(yōu)勢、競爭優(yōu)勢與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J]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版, 2004( 9) : 10- 13. [9]宋德勇, 李金滟. 論區(qū)域優(yōu)勢產業(yè)的作用機制與培育途徑[J] .理論月刊, 2006(3) : 73- 76. [10]徐仕政. 基于比較優(yōu)勢的區(qū)域優(yōu)勢產

85、業(yè)內涵探究[J] . 工業(yè)經濟技術, 2007(2)</p><p>  [11]蔣穎. 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J] . ASPT來源刊  , 2008(4) </p><p>  [12]黃小敏. 影響福建省茶葉出口因素及對策分析[J].臺灣農業(yè)探索, 2009,(6) .</

86、p><p>  [13]湯一,許月麗,倪雪華. 我國茶葉出口貿易條件之實證分析[J].茶葉科學, 2002,(2)</p><p>  [14]胡新光. 杭州龍井茶及龍井茶原產地保護[J].中國茶葉.2009(4)</p><p>  [15]湯一,劉祖生. 浙江茶葉出口現(xiàn)狀、問題及發(fā)展對策[J].茶葉.2003(3) </p><p>

87、;  [16]錢杭園,楊小威.農產品品牌構建及其途徑[J].安徽農業(yè)學.2010(1) </p><p>  [17]楊秀云,郭永.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 2010(1) </p><p>  [18]鄭凌燕.浙江省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評價與策略探討[J].價格月刊.2010(1) </p><p>

88、;  [19]王麗君.李冰.何國松.咸寧市茶產業(yè)競爭力變化及影響因子[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1) </p><p>  [20]張琳琳.市場營銷中對于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深入探討[ 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p><p>  [21]江新鳳.邵宛芳.云南省茶葉競爭力實證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2009(9)

89、</p><p><b>  畢業(yè)論文任務書</b></p><p><b>  國際經濟與貿易</b></p><p>  浙江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p><p><b>  開題報告</b></p><p>  浙江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

90、分析</p><p><b>  一、立論依據(jù)</b></p><p>  1.研究意義、預期目標</p><p>  浙江和福建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省份, 在中國茶葉生產與出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響浙江茶葉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政策體制、市場條件、茶葉衛(wèi)生質量等方面,到底哪個最主要?對浙江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可以得出解決國外技術性貿易

91、壁壘設置、茶葉生產企業(yè)規(guī)模偏小、茶葉缺乏知名品牌、單產低、成本比較高等因素的對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p><p><b>  2.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b></p><p>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則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茶葉的國家。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茶葉消費習慣,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于我國是非常有利的。但近年來,是我國茶葉出口增加的同時,出口價值則

92、不斷下降。</p><p>  胡新光在《杭州龍井茶及龍井茶原產地保護》中提出了一個茶葉原產地保護的問題,她指出浙江茶葉以西湖龍井最為出名,保護西湖龍井茶必須保護原產地,實行“龍井”茶原產地命名,除此以外的產茶地區(qū)不得以“龍井茶”命名。錢杭園,楊小威在《農產品品牌構建及其途徑》中,以浙江茶產業(yè)為例,指出浙江省于2001年提出實施茶產業(yè)精品戰(zhàn)略和名牌戰(zhàn)略,要求各地按照每個產色、競爭力強的茶產業(yè)品牌,全面開展品牌整合

93、和品牌宣傳、推廣活動,基本形成了茶產業(yè)的品牌構架,即地理標志產品、證明商標、馳名商標與著名商標、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等系列品牌形式,使茶產業(yè)品牌構建取得了顯著成效。</p><p>  湯一、劉祖生對浙江茶葉出口總量的變化作出了分析。經過縱向比較,得出浙茶發(fā)展速度快,來勢相當好。同時他認為,浙江茶葉的高速發(fā)展有著國際和國內的背景:國際茶葉市場紅茶產區(qū)調整,綠茶消費比重增加,為中國綠茶拓展了市場,擴大了獲利的空間;國

94、內經濟條件明顯改善,茶葉消費水平從量與質兩個方面不斷提高。在這一背景下,全國茶葉得到了普遍發(fā)展,但是浙江茶葉量、質、效三個方面的增長幅度都不是很快,所以橫向比較,形勢并不令人樂觀。省財政廳發(fā)布的一份《浙江省茶葉產業(yè)發(fā)展調研報告》顯示, 2007年浙江省出口茶葉15.2萬噸,微降0.8%,占當年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57.4%我省出口歐盟市場茶葉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連續(xù)三年保持了全國第一。</p><p>  在對浙江

95、茶葉出口和國際市場戰(zhàn)略進行定位時,趙小蘭指出,摩洛哥是浙江綠茶出口傳統(tǒng)市場,綠茶出口量占浙江整個綠茶出口的28%,顯示該市場的穩(wěn)定對浙江綠茶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日本是浙江茶葉出口傳統(tǒng)主銷市場,對日茶葉出口關系到浙江紅茶生產和出口的穩(wěn)定;美國是浙江茶葉出口第四大市場,美國消費者更青睞于綠茶和特種茶,2006年出口量1.88萬噸,同比增長2.9%。但由于缺乏相關行業(yè)管理機制,導致市場的供大于求,最終使我國茶葉貿易條件惡化。摩洛哥、美國、日本的

96、茶葉出口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出口量下降和需求調整。M.A. WIJERATNE在《VULNERABILITY OF SRI LANKA TEA PRODUCTION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指出茶業(yè)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外匯凈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廣大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收入。茶葉產量受天氣影響較大,特別是干旱,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因為茶園往往無法灌溉。在另一個極端,大雨侵蝕表土,把肥料和其他化學品沖走。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斯里

97、蘭卡將經歷一個極端的氣候變化,導致降雨強度和溫度的劇烈改變。旱季和雨季將延長。對天氣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實驗表明,土壤水</p><p>  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yōu)勢》中,其對競爭力的分析主要包括4個方面的關鍵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持產業(yè)企業(yè)戰(zhàn)略及企業(yè)結構與同業(yè)競爭:另外,政府政策和機會作為兩個變數(shù),通過對前4個決定性因素的作用而影響到競爭力。這6個因素構成波特競爭力研究中完整的“鉆石體系”。由它們所構成的競爭環(huán)

98、境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某個產業(yè)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或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我們運用競爭優(yōu)勢理論,來分析影響浙江茶產業(yè)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閆逢柱, 張文兵在《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研究》利用FAO的統(tǒng)計資料和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生產者價格指數(shù)、單產四個評價指標,比較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和印尼茶葉的國際競爭力變化,剖析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變化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從“國家鉆石”模型中國際競爭力的五個決

99、定因素出發(fā),提出提升中國茶葉國際競爭力之策。楊秀云和郭永在《基于鉆石模型的我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研究》中結合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特點對波特的鉆石模型進行調整,構建了創(chuàng)意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理論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指數(shù)法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七個代表國家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國際競爭力進行測評。在分析我國創(chuàng)意產業(yè)在國</p><p>  鄭凌燕在《浙江省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評價與策略探討》指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經濟明顯放緩,但服務貿易在國

100、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逐漸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主導力量。從浙江省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開放度、出口結構、競爭優(yōu)勢指數(shù)可以看出,雖然其服務貿易發(fā)展較快,但總體水平偏低,競爭力不強。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yè)應共同采取對策,提高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蔣穎在《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中論述了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及國際市場競爭對手的選擇,分析了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并提出提升福建茶葉國際競爭力的相關措施。王麗君、李冰等人

101、在《咸寧市茶產業(yè)競爭力變化及影響因子》中,運用綜合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效率比較優(yōu)勢和規(guī)模比較優(yōu)勢,分析咸寧茶產業(yè)的競爭力。結果表明,咸寧市茶產業(yè)在湖北省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但是與湖北省其他茶葉大市比較,競爭力提升緩慢,甚至規(guī)模比較優(yōu)勢有下降的趨勢。并在分析影響咸寧市茶產業(yè)競爭力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p><p>  張琳琳在《市場營銷中對于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深入探討》一文中,指出服務型企業(yè)如何提高顧客的滿意

102、度,從而使他們變得更加忠誠是企業(yè)能否長久生存的重要問題。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只強調滿足顧客的對某次特定消費行為的期望值,本文在對此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后提出應建立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模式,這樣才能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顧客滿意度。江新鳳等人在《云南省茶葉競爭力實證分析》中,從國內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兩個方面入手,對云南茶葉產業(yè)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并與中國其他茶葉生產大省進行比較分析。國內競爭力指標采用規(guī)模優(yōu)勢指數(shù)(簡稱SAI)、效率優(yōu)勢指數(shù)(簡稱E

103、AI)和綜合優(yōu)勢指數(shù)(簡稱AAI)。國際競爭力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shù)(簡稱PRIM)、貿易競爭指數(shù)法(簡稱NTB)和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法(簡稱CA)進行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云南省茶葉在國內和國際上的比較優(yōu)勢都較為明顯,說明云南省的茶葉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不穩(wěn)定。在國內競爭力方面,云南省茶葉的綜合比較優(yōu)勢位居全國第3位,僅次于福建省和浙江省。在國際競爭力方面,云南省茶葉的CA的指數(shù)很高,NTB值接近1,

104、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云南茶</p><p>  針對浙江茶葉市場上有不少假茶的存在這一問題,高級農藝師王江法在《實施過程監(jiān)控,以保護西湖龍井茶品牌》中建議要保護西湖龍井茶必須在其生產分裝過程中實施全程監(jiān)控:(1)有關部部門組織茶葉專家對西湖產區(qū)的西湖龍井茶加工企業(yè)在加工分級時對其等級品質的符合性實施檢測評定,產品質量符合要求則予以標識封存,注明其符合的等級及數(shù)量。(2)對企業(yè)的生產分裝過程實施錄像全程監(jiān)控,以

105、確保所生產分裝的茶葉是西湖區(qū)范圍內的龍井茶。(3)分裝好的茶葉經企業(yè)自檢合格后,按要求進行標識,標識采用二維條碼技術,以便消費者查詢”關于浙江茶葉出口存在的問題,馮娟娟和姜含春認為浙江茶葉出口存在著“檸檬問題”,即信息不對稱。由于茶葉消費者中大部分不懂茶,他們在購買茶葉時缺少相關信息,所以他們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消費者感覺自己存在著購買風險。比如質量與安全風險,可能茶葉產品質量名不符實或衛(wèi)生農殘標準未達到國家要求,對自己或他人健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