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設(shè)計</b></p><p><b> (20_ _屆)</b></p><p> 饑餓和再投喂對黑魢消化道組織學的影響</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水
2、產(chǎn)養(yǎng)殖學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目錄</b>
3、</p><p><b> 1 引言1</b></p><p><b> 2 材料與方法1</b></p><p><b> 2.1 材料2</b></p><p> 2.2 實驗條件2</p><p> 2.3 實驗設(shè)計2</
4、p><p><b> 2.4實驗方法2</b></p><p> 2.5 數(shù)據(jù)處理及統(tǒng)計2</p><p><b> 3 結(jié)果2</b></p><p> 3.1 不同饑餓時間下黑鱾幼魚的體重變化2</p><p> 3.2饑餓及再投喂后消化器官形態(tài)和組織學結(jié)構(gòu)
5、的變化3</p><p><b> 3.2.1 胃3</b></p><p><b> 3.2.2 腸3</b></p><p> 3.2.3 肝4</p><p><b> 4討論5</b></p><p> 4.1饑餓后消化器官
6、組織結(jié)構(gòu)5</p><p> 4.2再投喂的組織修復過程及意義5</p><p> 4.3黒鱾消化器官組織學變化與補償生長5</p><p> 致謝錯誤!未定義書簽。</p><p><b> 參考文獻10</b></p><p> 摘要:用石蠟切片方法觀察和分析了饑餓和再投喂
7、對黒鱾(Girella leonine)幼魚(21.60 g ±1.0g)的消化器官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組織學的影響。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結(jié)果顯示:饑餓與再投喂前后食道變化不明顯,而饑餓10、15d 的實驗魚胃壁變薄,幽門盲囊變小,腸管收縮,呈透明狀,肝胰腺萎縮;從組織結(jié)構(gòu)看,食道無明顯變化。饑餓時間不同,各組織受損害和恢復程度也不同。饑餓5d 的實驗魚與對照組基本無異;而饑餓10d、15d 后消化器官組織變化較明顯:皺襞和上皮細胞高度均減少,分泌
8、顆粒減少。胃腺細胞收縮,結(jié)構(gòu)不完整;幽門盲囊長度和直徑變小;腸直徑變小,微絨毛退化;肝組織致密,肝細胞內(nèi)脂滴減少,體積縮小;胰腺泡縮小,排列不規(guī)則。再投喂后,各主要結(jié)構(gòu)均有所恢復,有些恢復到饑餓前水平,但大部分未能達到。研究表明饑餓5d的實驗組體重在恢復投喂后可以恢復甚至超過對照組的體重,而饑餓10d和15d的不能恢復到對照組水平。肝組織細胞在饑餓后的變化在10d和15d變化非常明顯具體為細胞輪廓變得不清晰,細胞間隙變大,細胞核變小變明
9、顯.腸在饑餓前后的主要變化是腸壁的厚度和腸細胞的高度,胃的主要變化在胃壁細胞的高度和胃</p><p> 關(guān)鍵詞:黒鱾;饑餓和再投喂;消化道組織</p><p> Abstract The young Girella leonine were employed , body weight (21.60 ±1.0) g , to conduct a 20-day-period
10、 experiment . The fishes were starved for 0 (control) , 5 d (A5) , 10 d (A10) and 15 d (A15) , respectively , and then reefed for 30 d , 25 d , 20 d and 15 d. The morpholog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
11、rences in alimentary canal before and after starvation ; for the fish starved for 10 d and 15 d (A10 , A15) , the stomach wall decreases in height ; the pyloric caecum are s</p><p> Keywords Girella leonin
12、e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 ;digestive system</p><p><b> 1引言</b></p><p> 魚類消化道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直接關(guān)系魚類生長、發(fā)育乃至繁殖的重要生命活動,消化道的組織學和形態(tài)學研究是認識和探討魚類攝食、消化及吸收生理機制的基礎(chǔ)和途徑之一。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很多,對真鯛(Pagrosomus m
13、ajor)[26]、牙鮃(Paralichthys lethostigma)[5]等經(jīng)濟魚類的報道猶多,黒鱾的相關(guān)報道比較少。馬愛軍、雷霽霖[26]對真鯛幼魚消化道組織學研究提供了魚類消化道組織學研究的依據(jù)。文獻闡述了6個月大真鯛的組織學特點。</p><p> 魚類的食道組織分為三層:粘膜層、肌肉層和漿膜層。粘膜層向食道腔突起形成許多縱行褶皺,其上有許多指狀突起(食道絨毛),上皮為復層上皮構(gòu)成,表層為一層扁平
14、細胞,其下為一層大而高的杯狀細胞和其它粘液分泌細胞。由多層細胞構(gòu)成。在食道絨毛的頂端及側(cè)面常有突起的單層柱狀上皮區(qū)域,細胞內(nèi)染色較深。</p><p> 胃組織可分四層,由粘膜層、粘膜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構(gòu)成,粘膜層也形成許多褶皺,但比食道的平緩。上皮細胞表面較平滑無微褶,而且被縱橫交錯的小溝分隔成許多小區(qū),在賁門部和盲囊部。各小區(qū)均有胃小凹分布,而在幽門部無胃小凹。從光鏡切片觀察,胃粘膜層上皮與食道的不同,為
15、典型的單層柱狀上皮,核位于細胞基部。胃腺為單盲囊狀腺,與胃粘膜表面呈垂直方向作平行排列。</p><p> 小腸組織同樣由粘膜層及其下層、肌肉層和漿膜層構(gòu)成。粘膜層形成非常豐富的褶皺(小腸絨毛),小腸絨毛常常有分支。上皮由單層柱狀上皮細胞組成,排列緊密;其問也散布較多杯狀細胞,上皮細胞游離面具明顯的紋狀緣,即豐富的微絨毛。與胃上皮細胞不同的是,小腸上皮細胞質(zhì)染色較深,表明它臺有較多的酶類物質(zhì)。上皮細胞呈多角形,
16、表面布滿微絨毛,細胞之間微絨毛少,細胞界限清楚,上皮表面可見較多的杯狀細胞。</p><p> 利用補償生長理論投喂魚類是一種科學的投喂方式,它能夠提高餌料轉(zhuǎn)化率、生態(tài)轉(zhuǎn)化效率,降低餌料系數(shù);可以防止魚體肥胖,降低體脂,提升商品魚的品質(zhì),還可以控制“性早熟”的發(fā)生。魚類消化道組織學的變化與補償生長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饑餓和再投喂對魚類生長、生化組成、繁殖的影響,國內(nèi)外已有許多學者做過研究,對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在大
17、西洋鯡( Clupea harengus)[28] 、鰈( Pleuronectes platessa)[9]、 虹鱒( Salmo gairdneri )[11] 、南方鲇( Silurus meridionalis)[5]和美國紅魚(Sciaenops ocellatus)[1]等見過報道。</p><p> 黑鱾(Girella leonina)隸屬于鱸形目、鱾科、鱾屬,是一種島礁性魚類,適合人工養(yǎng)殖,在
18、浙江南部以及福建、廣東沿海利用其野生苗種已開展養(yǎng)殖。但其養(yǎng)殖技術(shù)缺乏科學指導,不利于黑鱾養(yǎng)殖規(guī)模的擴大。迄今,國外對黑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黑鱾的分類鑒定、種的命名、野生黑鱾的食性等方面,如Naoki Yagishita (Naoki et al,2003)報道了飼養(yǎng)黑鱾的進化趨勢,Shiro Itoi (Shiro et al,2006)研究了兩種鱾魚的物種形成過程;國內(nèi)僅見姚善成(1998)對黑鱾種群和地理變異的研究、陳舜(2008)對
19、黑鱾網(wǎng)箱養(yǎng)殖的研究及孫敏(2009)對黑鱾血液生理和消化酶活力的研究。</p><p> 黒鱾的消化系統(tǒng)分為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管主要包括食道、胃、幽門盲囊和腸,食道與胃分界明顯,胃為卜型,胃壁較厚,有褶皺突向管腔;腸具有彈性。消化腺分為肝胰腺和胰腺。本課題只取了胃、肝、腸三種組織做研究對象,研究了黒鱾(Girella leonine)在不同饑餓時間和恢復再投喂5天后黒鱾的體重及肝、腸、胃消化器官組織結(jié)構(gòu)
20、的變化和恢復情況,旨在為黑鱾的補償生長研究提供組織學依據(jù)。</p><p><b> 2材料與方法</b></p><p><b> 2.1 材料</b></p><p> 實驗用黑鱾幼魚為野生魚苗,取自平陽縣南麂島自然保護區(qū),共100余尾。運回實驗室后在500L飼養(yǎng)槽內(nèi)暫養(yǎng)2周。每天投餌2次,待攝食和生長正常后,于
21、2009年9月開始實驗。</p><p><b> 2.2 實驗條件</b></p><p> 實驗在循環(huán)流水養(yǎng)魚系統(tǒng)中進行,實驗用水為經(jīng)沉淀和砂濾后的自然海水,鹽度25±0.5,溫度控制在22℃±0.5℃,光照250 lx~350lx,pH不低于7.8。投喂的飼料為“神彩牌”浮性顆粒飼料,粒徑65×25.6μm,平均粒重2.01
22、177;0.12mg,蛋白質(zhì)含量40%。投食后1h收集殘餌。</p><p> 取經(jīng)馴化后的健康幼魚72尾,平均體重為(21.41±0.96)g,隨機放入12個體積為15L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內(nèi),每槽6尾。在實驗條件下適應15d后開始實驗。投餌時間為每天的7:00和17:00。</p><p><b> 2.3 實驗設(shè)計</b></p><
23、;p> 實驗設(shè)一個對照組和3個饑餓處理組,每一處理組3個平行,每一平行6尾魚。對照組(A0)連續(xù)投喂20d;饑餓處理組(A5、A10、A15)分別為持續(xù)饑餓5d、10d、15d,恢復投喂后5d,分別記為A5f、A10f、A15f,總實驗天數(shù)為20d。</p><p><b> 2.4 實驗方法</b></p><p> 實驗開始時、饑餓結(jié)束以及恢復投喂5d
24、后分別測量各組魚體重,每組隨機取3~5 尾,活體解剖分別取肝臟、腸道、胃,并稱量肝重和空殼重。用Bouin’s 液固定,常規(guī)石蠟切片,伊紅美蘭染色,常規(guī)石蠟切片,厚度為7um,每組取4到5個片,Olympus-BX51顯微鏡觀察、拍照,用目微尺測量胃上皮細胞高度,腸直徑、腸上皮細胞高度。</p><p> 2.5 數(shù)據(jù)處理及統(tǒng)計</p><p> 饑餓和再投喂過程中比肝重的計算公式為:
25、比肝重=100×肝臟重量/空殼體重。胃上皮細胞高度、腸直徑、腸上皮細胞高度等測量數(shù)據(jù)用SPSS統(tǒng)計處理,以P<0.05作為差異顯著水平。</p><p><b> 3結(jié)果 </b></p><p> 3.1 不同饑餓時間下黑鱾幼魚的體重變化</p><p> 在實驗開始時、饑餓結(jié)束以及恢復投喂5d后分別測量各組魚體重,結(jié)果
26、見表1、圖1,由表1可見饑餓后A5、A10和A15體重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恢復投喂后A5組恢復的最快而且生長速度超過對照組,A10和A15也有所恢復但沒有恢復到對照組水平,由圖1可知饑餓過程中A5、A10和A15體重的損耗速度依次降低而恢復投喂后體重的增長速度依次升高且都超過對照組,但并沒有持續(xù)很久只有A5恢復到對照組水平。</p><p> 表1 饑餓及恢復投喂后黑鱾幼魚體重的變化</p>&
27、lt;p> Table 1 Weigh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p><p> 圖1 黑鱾幼魚在饑餓及恢復生長后體重的變化</p><p> Fig.1 The change of wet body weight of Girella leonina during starvation and after recov
28、ery growth</p><p> 3.2饑餓及再投喂后消化器官形態(tài)和組織學結(jié)構(gòu)的變化</p><p><b> 3.2.1 胃</b></p><p> 對照組及饑餓處理后3組的胃組織結(jié)構(gòu)變化見圖版Ⅰ。上皮細胞高度見表2。從胃組織結(jié)構(gòu)上看,A0組胃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胃腺細胞中含有深紫色(美蘭的染色效果)的分泌顆粒( 圖版Ⅰ-1)。
29、饑餓后胃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胃體積變小,胃壁變薄,胃內(nèi)褶高度變低。5d饑餓后,A5組上皮細胞高度下降,下降到46.38um,沒有對照組水平(表2);A10組上皮細胞界限不清,紋狀緣不規(guī)則,胃腺細胞收縮,分泌顆粒減少(圖版Ⅰ-3、表2)。A15組上皮細胞結(jié)構(gòu)不完整,胃腺雜亂,腺腔成縫狀,分泌顆粒更少(圖版Ⅰ-4、表2)。投喂后,A15f組上皮細胞高度增加,由27.00um增加到39.56um,但與對照組相差甚遠,界限清晰
30、,胃腺內(nèi)分泌顆粒增多(表2),但腺腔仍較小(圖版Ⅰ-7);A10f組上皮高度增加,腺泡結(jié)構(gòu)基本完整(圖版Ⅰ-6、表2) 。A5f組基本同對照組水平(圖版Ⅰ-5)。</p><p> 表2 饑餓和再投喂后胃結(jié)構(gòu)的變化</p><p> Table 2 Changes of stomach after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p><p>
31、;<b> 3.2.2 腸</b></p><p> 對照組及饑餓后腸的變化及再投喂后腸的恢復情況見圖版Ⅱ,腸直徑、腸上皮高度見表3。A0 組腸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游離端具排列整齊的紋狀緣,細胞間夾有數(shù)量較多的杯狀細胞(圖版Ⅱ-1) 。饑餓后,表現(xiàn)為腸直徑變小,皺襞高度下降(表3),紋狀緣結(jié)構(gòu)不完整,A5和A10(圖版Ⅱ-2和圖版Ⅱ-3)A15組紋狀緣消失,個別地方上皮脫落(圖版Ⅱ-4)
32、 。再投喂后,A15組腸直徑、皺襞高度、上皮細胞高度均有所增加(表2),但上皮細胞排列不整齊,紋狀緣不明顯。A5 組腸直徑大于對照組,紋狀緣發(fā)達,皺襞和柱狀細胞的高度接近和大于對照組(圖版Ⅱ-6)。A10組腸變化介于A5和A15之間,恢復水平接近對照組。</p><p> 表3 饑餓和再投喂后腸結(jié)構(gòu)的變化</p><p> Table 3 Changes of intestine
33、after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p><p><b> 3.2.3 肝</b></p><p> 饑餓后肝組織的變化及再投喂后肝的恢復情況見圖版Ⅲ,肝比重和分泌顆粒數(shù)量變化見表4。A0 組肝胰腺由肝組織和胰腺泡組成,肝細胞內(nèi)充滿體積較大的脂質(zhì)空泡,細胞核被擠到一側(cè),細胞索之間有竇狀隙(圖版Ⅲ-1) 。胰腺泡不均勻分布在肝組織中,細
34、胞含有嗜酸性的酶原顆粒。饑餓時,A5 、A10(圖版Ⅲ-2和圖版Ⅲ-3)和A15組程度不同地表現(xiàn)為肝組織致密,肝細胞體積縮小,脂質(zhì)空泡數(shù)量減少,竇狀隙明顯,其內(nèi)血細胞增多,胰腺泡縮小,排列不規(guī)則,細胞內(nèi)的分泌顆粒減少,A15尤其明顯(圖版Ⅲ-4) 。投喂后,A15組肝細胞中脂滴數(shù)量有所增加,但胰腺泡比較致密,且排列較雜亂(圖版Ⅲ-7)。A10 組肝細胞明顯增大,脂滴也增大、增多,細胞界限比較清晰,大多數(shù)胰腺泡比較松散(圖版Ⅲ-6) 。A
35、5 組肝細胞排列整齊,胰腺泡為錐體形,腺泡結(jié)構(gòu)完整,同對照組(圖版Ⅲ-5) 。</p><p> 表4 饑餓和再投喂后比肝重和肝臟結(jié)構(gòu)變化</p><p> Table 4 Changes of hepatopancreas after starvation and refeeding</p><p><b> 4討論</b><
36、/p><p> 4.1 饑餓后消化器官組織結(jié)構(gòu)</p><p> 饑餓后黒鱾的干胰臟、胃、腸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表現(xiàn)為胃體積變小、胃消化酶顆粒分泌減少,腸壁變薄,肝細胞變小細胞間隙變大。這些變化分別與犬齒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5]、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4]、河鱸( Perca fluviatilis)[19]和美國紅
37、魚(Sciaenops ocellatus)等報道相似[1]</p><p> 黒鱾消化管的主要變化是腸直徑縮小,皺襞的高度降低,柱狀上皮細胞變小,紋狀緣由不規(guī)則至消失;胃皺襞和上皮細胞變小,胃腺收縮,分泌顆粒減少。但有些魚類饑餓對食道和胃的結(jié)構(gòu)沒有明顯影響,如饑餓48d 的虹鱒[1]。饑餓期間大西洋鱈( Gadus morhua)[27]腸道上皮細胞中一直有顆粒狀的胞飲泡存在。黒鱾不同于報道過的魚類消化器官組
38、織變化主要有腸壁變薄,胃內(nèi)褶上的小葉變細長且排列變松弛,消化酶顆粒可見明顯減少。胃細胞有明顯的萎陷現(xiàn)象,細胞中的分泌顆粒減少。腸壁結(jié)締組織和肌肉組織出現(xiàn)分離現(xiàn)象,而且腸絨毛有松散萎縮,肝組織變化很明顯,饑餓后肝細胞萎縮細胞核變大細胞分界不明顯,肝細胞之間出現(xiàn)空隙。可以猜想當饑餓時間足夠長,肝細胞有可能會有解體或是死亡現(xiàn)象。</p><p> 4.2再投喂的組織修復過程及意義</p><p&g
39、t; 有關(guān)饑餓引起消化器官變化的研究較多,但饑餓再投喂后恢復情況的報道較少,筆者認為這部分工作可從組織學角度揭示魚補償生長的機理。本實驗在饑餓5d 、10d和15 d 后分別繼續(xù)投喂至20 d 觀察各組組織結(jié)構(gòu)恢復情況,可以看出肝胰腺恢復最快,腸次之,然后是胃。肝胰腺和腸在體內(nèi)具有重要的儲存和吸收功能,兩者結(jié)構(gòu)的恢復情況直接影響魚的生理機能。再投喂過程中A5 組肝胰腺和腸結(jié)構(gòu)基本上恢復到對照組水平,尤其是腸直徑已超過對照組,而胃不及對
40、照組。A10和A15組恢復程度未達到對照組水平。再投喂后A5的恢復程度超過對照組水平,饑餓5天對黒鱾消化器官并未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再投喂后反而激發(fā)其對食物的高效利用率,這種現(xiàn)象為黒鱾的實際養(yǎng)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p><p> 4.3黒鱾消化器官組織學變化與補償生長 </p><p> 魚類繼營養(yǎng)不足或饑餓后,作為生理生態(tài)學上的一種適應性,在恢復正常攝食后表現(xiàn)出超越正常攝食個體生
41、長速度的現(xiàn)象被稱為補償生長。通過比較饑餓和恢復投喂后消化器官結(jié)構(gòu)的變化和魚體生長情況,可以看出組織結(jié)構(gòu)的恢復與補償生長有密切的關(guān)系,組織結(jié)構(gòu)達到或接近對照組,補償生長才可能發(fā)生[10]。</p><p> 魚的種類不同對饑餓的耐受能力和適應特性也不同,恢復生長的程度也因魚的種類、生理狀態(tài)、饑餓或限食程度而有較大差異。因此,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探索不同養(yǎng)殖魚類的補償生長特性,其中不乏研究消化器官變化和補償生長關(guān)系的文
42、獻。如李霞和姜志強等人[1]研究了饑餓和再投喂對美國紅魚(Sciaenops ocellatus)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參發(fā)現(xiàn)補償生長和其消化器官的變化有很強的聯(lián)系,相關(guān)的研究還有宋邵彬等 [9]饑餓對南方鲇仔稚魚消化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和組織學影響,樓寶等[21]饑餓和再投喂對日本黃姑魚代謝率和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除此之外研究饑餓對魚類影響的文獻也非常多如錢周興等[12]饑餓對魚類的影響,張波等[24]饑餓對真鯛生長及生化組成的影響。黒鱾在饑餓
43、和恢復投喂中表現(xiàn)出的補償生長現(xiàn)象在A5組有所體現(xiàn)(圖1)在恢復投喂的5天中A5生長速度超過對照組。組織學結(jié)果也表明,A5組在恢復投喂后,組織結(jié)構(gòu)恢復到饑餓前水平甚至超過對照組水平,所以補償生長與消化器官組織結(jié)構(gòu)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p><p> 饑餓后消化器官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投喂后,各器官有一恢復過程,此階段結(jié)構(gòu)的變化與饑餓時間、再投喂的時間有一定關(guān)系,如美洲黃蓋鰈( P. americanu)饑餓過程中,
44、表現(xiàn)為肝組織縮小;犬齒牙鲆( Paralichthys dentatus)[5]的肝細胞不呈索狀排列,南方鲇肝細胞排列紊亂,有解體現(xiàn)象。美國紅魚消化管的主要變化是腸直徑縮小,皺襞的高度降低,柱狀上皮細胞變小、脫落,紋狀緣由不規(guī)則至消失;胃皺襞和上皮細胞變小,胃腺收縮,分泌顆粒減少,黒鱾饑餓過程中,由于長時間饑餓空胃,導致胃液分泌混亂、胃組織受損無法得到及時修復、肝臟中脂肪分解供能導致脂肪細胞萎縮這些變化與美國紅魚[1]、日本黃姑魚(Ni
45、bea japonica)[21]相似。</p><p><b> 圖版說明</b></p><p> 圖版Ⅰ 胃組織的變化</p><p> 1. 對照組A0胃組織;2. A5胃組織;3. A10胃組織;4. A15胃組織;5. A5f胃組織;6. A10f胃組織;7. A15f胃組織</p><p> Pla
46、teⅠ Stomach tissue changes</p><p> 1. stomach tissue group A0; 2. A5 stomach tissue; 3. A10 stomach tissue; 4. A15 stomach tissue; 5. A5f stomach tissue; 6. A10f stomach tissue; 7. A15f stomach tissue</p
47、><p> A:分泌顆粒 secretory granules;WX:胃腺細胞 glands cell;WZ:紋狀緣grain shape margin</p><p> 圖版Ⅱ 腸組織的變化</p><p> 對照組A0腸組織;2. A5腸組織;3.A10腸組織;4.A15的腸組織;5.A5f的腸組織;6.A10f腸組織;7.A15f腸組織</p>
48、<p> PlateⅡBowel organizational change</p><p> Colon tissue group A0; 2. A5 bowel tissue; 3. A10 bowel tissue; 4. A15 bowel tissue; 5. A5f bowel tissue; 6. A10f bowel tissue; 7. A15f bowel tissue<
49、/p><p> A:分泌顆粒secretory granules;BZ:杯狀細胞 goblet cells;WZ:紋狀緣grain shape margin</p><p> 圖版Ⅲ 肝組織的變化</p><p> 對照組A0的肝組織;2. A5肝組織;3. A10肝組織;4. A15肝組織;5. A5f肝組織;6. A10f肝組織;7. A15f肝組織</
50、p><p> PlateⅢ Liver tissue changes</p><p> The liver tissue of the control group A0; 2. A5 liver tissue; 3. A10 liver tissue; 4. A15 liver tissue; 5. A5f liver tissue; 6. A10f liver tissue;7. A1
51、5f liver tissue</p><p> DZ:竇狀間隙sinus shape clearance;ZZ:脂質(zhì)空泡lipid vacuoles;A:分泌顆粒secretory granules</p><p> 圖版Ⅰ 胃組織的變化</p><p> PlateⅠ Stomach tissue changes</p><p>
52、 圖版Ⅱ 腸組織的變化</p><p> PlateⅡBowel organizational change</p><p> 圖版Ⅲ 肝組織的變化</p><p> PlateⅢ Liver tissue changes</p><p><b> 參考文獻</b></p><p>
53、[1] 李霞, 姜志強, 譚曉珍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美國紅魚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 J ].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2, 9 (3) : 211 - 214.</p><p> [2] 謝小軍, 鄧利, 張波. 饑餓對魚類生理生態(tài)學影響的研究進展[J ] . 水生生物學報,1998 ,2 (2) :181 - 188.</p><p> [3] 宋昭彬, 何學福. 饑餓對南方鲇仔稚魚消
54、化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和組織學影[J]. 水生生物學報,2000,3:98 - 102</p><p> [4] 張波, 謝小軍. 南方鲇的饑餓代謝研究[ J ]. 海洋與湖沼, 2000, 31 (5) : 480 - 484.</p><p> [5] 王慶奎, 姜志強, 王靜波等. 饑餓和恢復投喂對牙鲆代謝的影響[ J ]. 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 2004, 19 (4) : 248 - 2
55、51.</p><p> [6] 姜志強, 賈澤梅, 韓延波. 美國紅魚繼饑餓后的補償生長及其機制[J]. 水產(chǎn)學報 , 2002,(01):221 - 226</p><p> [7] 王吉橋, 毛連菊, 姜靜穎等. 鯉、鰱、鳙、草魚苗和魚種饑餓致死時間的研究[ J ]. 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 1993, 8 (2) : 58 - 65.</p><p> [
56、8] 沈文英, 林浩然, 張為民. 饑餓和再投喂對草魚魚種生物化學組成的影響[ J ]. 動物學報, 1999, 45 (4) : 404 - 412.</p><p> [9] 宋昭彬, 何學福. 魚類饑餓研究現(xiàn)狀[J]. 動物學雜志 , 1998,(01):23 - 30</p><p> [10] 王巖, 崔正賀. 魚類補償生長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 上海水產(chǎn)大學學報 , 20
57、03,(03):56 - 58</p><p> [11] 樓寶, 毛國民, 陳雪昌. 淺談魚類的補償生長(Compensatory growth)[J]. 現(xiàn)代漁業(yè)信息 , 2006,(03):98 - 100</p><p> [12] 錢周興, 徐永清, 方一峰. 饑餓對魚類的影響[J]. 生物學通報 , 2006,(06):58 - 60</p><p>
58、; [13] 龍章強, 彭士明, 陳立僑等. 饑餓與再投喂對黑鯛幼魚體質(zhì)量變化、生化組成及肝臟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 2008,(04):112 - 124</p><p> [14] 柴鵬, 李吉方, 吳蒙蒙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錦鯉幼魚幾種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水利漁業(yè) , 2007,(04):42 - 48</p><p> [15] 樊啟學, 程鵬, 劉
59、文奎. 饑餓和再投喂對翹嘴鲌幼魚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 2008,(03):09 - 16</p><p> [16] 陳雷, 姜志強, 吳丹. 饑餓和再投喂對漠斑牙鲆生化組成的影響[J]. 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 , 2009,(01):78 - 90</p><p> [17] 李程瓊, 馮健, 劉永堅等. 奧尼羅非魚多重周期饑餓后的補償生長[J]. 中山大學學報(自
60、然科學版) , 2005,(04):112 - 118</p><p> [18] 侯鳳霞, 張健東, 葉富良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尼羅羅非魚蛋白酶活性的影響[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 2007,(04):120 - 130</p><p> [19] 韓強, 胡先成, 王艷. 饑餓和再投喂對鱸魚稚魚蛋白酶活力的影響[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2008,(04):1
61、2 - 16</p><p> [20] 柴鵬, 李吉方, 吳蒙蒙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錦鯉幼魚幾種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水利漁業(yè) , 2007,(04):76 - 79</p><p> [21] 樓寶, 史會來, 駱季安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日本黃姑魚代謝率和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J]. 海洋漁業(yè) , 2007,(02):86 - 91</p><p>
62、[22] 樓寶, 史會來, 胡則輝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日本黃姑魚生長及其體生化組成的影響[J]. 水生生物學報 , 2008,(02):220 - 228</p><p> [23] 龍章強, 彭士明, 陳立僑等. 饑餓與再投喂對黑鯛幼魚體質(zhì)量變化、生化組成及肝臟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 2008,(04):46 - 52</p><p> [24] 張波, 孫耀,
63、唐啟升. 饑餓對真鯛生長及生化組成的影響[J]. 水產(chǎn)學報 , 2000,(03):23 - 26</p><p> [25] 沈文英, 金葉飛, 金俊等. 饑餓和再投喂對白鯽生物化學組分的影響[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 2002,(08):45 - 52</p><p> [26] 馬愛軍, 雷霽霖. 真鯛幼魚消化道組織學研究[J].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 1999,(02):112
64、 - 124</p><p> [27] Maddock D M ,Burton M P M. Some effects of starvation on the lipid and skeletal musle layers of the winter flounder , Pleuronectes americanus[J ] . Can J Zool , 1994 , 72 :1 672 - 1 67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饑餓和再投喂對黑魢消化道組織學的影響【開題報告+文獻綜述+畢業(yè)設(shè)計】
- 饑餓和再投喂對黑魢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開題報告】
- 饑餓及再投喂對魚類消化器官組織學的影響【文獻綜述】
- 饑餓和再投喂對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化組成和組織結(jié)構(gòu)的影響.pdf
- 饑餓和再投喂對中間球海膽代謝、生長及組織結(jié)構(gòu)的影響.pdf
- 水產(chǎn)養(yǎng)殖學畢業(yè)論文-饑餓再投喂對條石鯛幼魚生長及消化酶的影響
- 梭魚早期發(fā)育以及間歇性饑餓對其幼魚消化道組織學及行為的影響.pdf
- 畢業(yè)論文__日本鳴蝗消化道的組織學觀察
- 饑餓和再投喂對千年笛鯛幼魚的影響.pdf
- 饑餓再投喂對條石鯛幼魚生長及消化酶的影響【任務書】
- 刺參消化道與呼吸樹再生和夏眠的組織學研究.pdf
- 饑餓和恢復投喂對萍鄉(xiāng)肉紅鯽補償生長的影響.pdf
- 巖蟲(Marphysa sanguinea)消化道形態(tài)學、組織學和組織化學的研究.pdf
- 18429.重復性“饑餓再投喂”對大鼠ucps與ghrelin表達的影響
- 四種不同食性魚類消化道組織學和組織化學研究.pdf
- 西伯利亞鱘消化道組織學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pdf
- 33612.鳡消化道組織學與免疫組織化學的研究
- 長鰭籃子魚消化道酶學、組織學及組織化學的研究.pdf
- 重口裂腹魚消化道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的研究.pdf
- 兩種蛙消化道解剖學、組織學和免疫組織化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