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心理學視角下提升師范生主觀幸福感綜述</p><p> 摘 要:師范生作為國家科教興國的中堅力量,其培養(yǎng)質(zhì)量直接關系下一代教育的質(zhì)量。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越強,就越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育的事業(yè)中,而隨著社會的復雜程度加深,師范生的壓力和負面情緒越來越多,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屢屢發(fā)生各類危害自己,危害社會的惡性事件,因此提升師范生主觀幸福感便顯得尤為重要,而此前對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很
2、多,專門針對師范生主觀幸福感的論述卻鮮少。 </p><p> 關鍵詞:心理學;師范生;主觀幸福感 </p><p>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080-03 </p><p><b> 引言 </b></p><p> 自積極心理學誕生,作為第一大支柱的
3、主觀幸福感在塞里格曼,狄納的領導下,發(fā)展勢如破竹,在這十余年的時間里,研究碩果累累。主觀幸福感之所以得到如此的重視和青睞與它本身的性質(zhì)以及現(xiàn)代社會的心理現(xiàn)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懊绹Щ蟆备嬖V我們消極心理學與治愈心理學并沒有完全拯救我們的不幸福,于是我們需要從積極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提高我們的幸福感,這就是積極心理學對幸福研究的糾正。狄納把幸福的內(nèi)涵進行細化,使用了主觀幸福感一詞,就此豐富了對于幸福的認識,“主觀幸福感”并不是由狄納發(fā)明,這
4、一提法早已出現(xiàn),只是在過去對心理治療大加推崇的時代被深深掩埋,然而,以狄納為首的積極心理學一派卻挖掘了這顆金子,從此揭開了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篇章。 </p><p> 主觀幸福感是指主體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tài)正視自己心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和感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主觀性,主觀幸福感一改過去對幸福的固定思維,從一種新的角度理解了人們的幸福,這種幸福是個體主觀所能感受到的,每個人衡量幸福的標準都是以自己
5、的主觀體驗為準,不因領導者,也不因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民主的進步。主觀幸福感的另外兩個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全面性和整體性上,全面性是指它不僅僅包括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同時包括主體沒有體驗到消極情緒。而整體性則指主觀幸福感囊括了它的三個衡量指標,分別是積極情緒,消極情緒以及生活滿意度[1]。 </p><p> 如果說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那么師范大學生更是國家未來科教興國的中堅力量。師范生作為國家未
6、來的園丁,肩上背負著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重任,可謂是深孚眾望,他們的專業(yè)水平?jīng)Q定了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而他們對幸福的理解和他們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受同樣深深影響著學生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態(tài)度。從某個角度看,師范生的質(zhì)量決定了新一代學生的質(zhì)量。而隨著當今社會的復雜程度加深,教師的壓力增大,導致教師行業(yè)問題頻出,越來越多的惡性變態(tài)教師事件震驚了社會,也提醒著人們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視,而師范大學生作為準教師,對他們主觀幸福感的探究可以有效地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
7、,從而引導他們培養(yǎng)科學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師范生的主觀幸福感,使他們從容不迫,健康積極的走向教師崗位。 </p><p> 一、影響師范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p><p><b> 1.人口學因素 </b></p><p> 有關研究表明女性師范生的主觀幸福感要比男性師范生強,這可能與社會期待有關,由于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女性溫和細膩,耐心
8、親和的氣質(zhì)更適合教師行業(yè),而女性對于職業(yè)穩(wěn)定性要求也恰好是教育行業(yè)的特點,而男性更傾向于冒險與創(chuàng)業(yè),這就使得男性對于從事教育的熱情相較于女性要冷淡的多,因此其主觀幸福感也存在了差異。 </p><p> 不同年級的師范生的主觀幸福感也不同。大三這一階段是幸福的瓶頸,因為大一大二的學生初入學校,剛剛適應學校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對大學生活和未來充滿了熱情和憧憬,而大三的師范生,站在大學的岔路口,面臨著考研抑或者是實習
9、的選擇,對未來的迷茫讓他們失去信心,對生活的滿意度迅速下降,感受到大學里最大的不幸福。 </p><p> 不同生源地對師范生的影響同樣重要。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生活滿意度明顯高于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在城市中長大的學生,經(jīng)濟條件較好,他們接觸面更廣,更加適應大學的生活,而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剛接觸新的事物,顯得稚嫩無知,這樣就使得他們產(chǎn)生了自卑的心理,但是生源地的影響強度隨著年級的增高卻在不斷下降。 </p>
10、<p> 不同專業(yè)的差異。文科師范生女生的比例大,而理科師范生的男生要占絕大多數(shù),這就意味著性別的影響因素在這里又再次影響著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同時,選擇文史科的學生多是自愿選擇師范專業(yè),也預備從事師范行業(yè)的,而選擇理工科的學生,大多是被迫或者以第二志愿錄取進來,并不打算從事教師行業(yè)的,于是他們對于生活的滿意度自然沒有文史科的學生高[2]。 </p><p><b> 2.性格因素 <
11、;/b></p><p> 艾森科把人格的特質(zhì)劃分為外傾性、精神質(zhì)和神經(jīng)質(zhì)。研究發(fā)現(xiàn),外傾性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而精神質(zhì)與神經(jīng)質(zhì)與主觀幸福感成負相關。這也就是說,外向人格能夠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而神經(jīng)質(zhì)得分高的個體,屬于易感人群,情緒變化比較明顯且迅速,因此他們更多地感受到消極情緒,幸福感也不強。而具有精神質(zhì)特點的人冷酷無情,自私自利,他們興趣淡薄,自我壓制,因此人際關系較差,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少,有更
12、多的消極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的感受也不高[3]。 </p><p><b> 3.家庭教養(yǎng)方式 </b></p><p> 不同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著師范生的性格特質(zhì),更影響著師范生日后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持久的老師,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極大的影響著孩子未來的教育思維和模式,而對于這些成長為準教師的孩子們,他們父母的許多微小細節(jié)都潛移默化
13、的影響著師范生在將來的教學活動中對待學生的方式。師范生與普通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結(jié)果大體相同,民主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最有利于幫助孩子形成獨立的性格,提高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提升其主觀幸福感。而相對的,放任、專制及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則會養(yǎng)成孩子依賴,膽小退卻,行事畏縮或者武斷的不良習慣,譬如專制型的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可能對自己的孩子也過分干涉,而如果孩子日后走上教育的道路,則會把這種教育的弊端帶給自己的學
14、生,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形成溫暖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對師范生的主觀幸福感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4]。 4.人際關系 </p><p> 師范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分子,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他們的人際關系同樣與性別、地域和獨生非獨生子女等因素密切相關。張靈、林雪曾對大學生人際關系與主觀幸福感做了具體的研究,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和諧與主觀幸福感的高低成正比,而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之一即性別,女生在人際關系上不如
15、男生,男生生性豁達不拘小節(jié),而女生心思較為細膩,容易猜忌引起焦慮,消極情緒較高,幸福感不強。而來自城市的學生更容易融入大學生活,與他人交往如魚得水,相較于來自農(nóng)村的同學要自信許多,幸福感稍強。而獨生子女在家里做慣了小皇帝小公主,走上大學以后,往往不懂得謙讓,與同學相處經(jīng)常出現(xiàn)摩擦不合,非獨生子女在家里與兄弟姐妹常年在一起,已懂得相處之道,大學的人際交往對他們來說便并非難事。與人相處是一門技巧,同樣也是提高自己主觀幸福感的方法之一[5]。
16、 </p><p><b> 5.社會支持 </b></p><p> 社會支持包括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有關研究表明主觀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更加密切。主觀社會支持在個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發(fā)生作用,緩沖應激事件對個體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能夠隨時保護他們的身心健康,維持主觀幸福感。個體感受到的主觀支持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幸福,但是存在對社會支持的使用問題,很多學生所得
17、到的社會支持很多,但是他并不主動尋求幫助,反而拒絕使用,這樣的社會支持就無法發(fā)揮作用,消極情緒便強于積極情緒,生活滿意度也會隨即下降,個體體會到的幸福感就越來越少。因此,主觀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不可小覷,而對于主觀支持的使用更是直接影響了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師范生在校期間,獲得來自家庭、學校與朋友之間的多種社會支持。家庭的和諧與民主幫助師范生提高生活滿意度,學校與教師的支持則是他們積極情緒的變異來源,而朋友總會在他們難過、遇到挫折的時候
18、給予最大的幫助,幫他們度過消極的日子[6]。 </p><p><b> 6.經(jīng)濟狀況 </b></p><p> 師范這個專業(yè)存在著它的特殊性,2007年國家對六所部屬師范大學推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而沒有實行免費教育的師范院校在學費的收取上也是控制非常嚴格,相對其他的專業(yè)要少很多,這更體現(xiàn)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培養(yǎng)的重視。因此,相對于經(jīng)濟、藝術(shù)等專業(yè),師范類專
19、業(yè)學生的經(jīng)濟狀況對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較小,但這并不代表這種影響不存在,大學這個小型社會充斥著各種價值觀,即使是以德為先的師范專業(yè)也不免被拜金主義所浸淫,攀比之風,奢靡之氣比比皆是。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了富裕,但同時也給這個社會帶來了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師范生在這個大背景下,也有堅守也有淪陷,他們中的很多人以自己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用金錢來比較從而獲取優(yōu)越感,因此,經(jīng)濟條件好的學生主觀幸福感明顯高于經(jīng)濟條件差的學生,但是這
20、種建立在父母經(jīng)濟條件基礎上的幸福感并不會持續(xù)很久,畢業(yè)以后,師范生們走向工作崗位,這樣的影響因素便會隨之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工作,經(jīng)濟因素的影響性質(zhì)也便發(fā)生了改變。 </p><p> 二、提升師范生主觀幸福感的方法 </p><p><b> 1.社會角度 </b></p><p> 目前我國正逐步加強對師范生培養(yǎng)的重視,自2007年實行六所高
21、校免費師范教育以后,國人突然意識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jīng)與日俱增,但是在培養(yǎng)師范生的教育體制上仍存在許多不足,而這些不足導致師范生實現(xiàn)自我價值上出現(xiàn)困惑,并且,當他們走向社會以后,發(fā)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教師的待遇與社會地位與他們當初的預想并不一致,因此大大降低了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因此,完善培養(yǎng)師范生的教育制度迫在眉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提升師范生的主觀幸福感。 </p><p> 合理安排課程。專
22、業(yè)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應是重中之重,提高師范生心理學課程的比重,加強實習活動的強度,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心靈的熏陶,減少消極情緒體驗。 </p><p> 擴大就業(yè)平臺。就業(yè)是師范生的頭等大事,同樣是國家教育的大事,師范生的就業(yè)是否順利,直接關系著整個教育行業(yè)的穩(wěn)定。結(jié)束了大學的所有學習,即將奔向教育一線的學生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望,就業(yè)的解決就是他們幸福的第一步。 </p>&l
23、t;p> 提高社會地位。儒家文化提倡尊師重教,自古以來中國對教育的重視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在中國的實行,市場經(jīng)濟對中國的沖擊直接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教師的工資待遇與社會地位隨之下降,教師的壓力也加大,因此從事教育行業(yè)的工作人員幸福感明顯下降,師范生對這種現(xiàn)狀產(chǎn)生無望沮喪感。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那他們定會更自信熱情地投入工作。 </p><p><b> 2.家庭角度 &
24、lt;/b></p><p> 上文已經(jīng)具體論述了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對于師范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意義。父母理解關愛子女,對子女的生活和就業(yè)不做過多的干涉,不強迫,不壓制子女的意愿,會使子女產(chǎn)生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更少的消極情緒體驗。 </p><p><b> 3.個人角度 </b></p><p> 主觀幸福感之所以稱之為主觀,是因
25、為幸福的標準是個體自身的內(nèi)心感受。這就意味著即使外在條件十分惡劣,只要個體能體驗到幸福的感覺,即高積極情緒體驗,低消極情緒體驗以及高生活滿意度,那他就是幸福的。所以,能夠最大程度的提升主觀幸福感最終還是要歸結(jié)于個人自己。 </p><p>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三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幫助師范生在價值觀混雜的現(xiàn)代社會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更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挫折,及時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樂觀向上的處事待
26、人,從而健康成長幸福生活。 </p><p> 其次要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學會寵辱不驚,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泰然處之。尤其是師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會不斷遇到各種難題,遇到各種學生和狀況,教育的特殊性更要求教師掌握各種教育機制,所以為師范生建造幸福的象牙塔來讓他們感受幸福的做法有其深刻弊端,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幸和挫折才會使學生更靈活更富有經(jīng)驗的把握幸福的真諦,體會到來之不易的幸福。 </p&
27、gt;<p> 最后要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對于還在學校的師范生來說,熱愛自己的專業(yè)便為將來熱愛教師行業(yè)打下基礎。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中獲取無窮的樂趣,在實習實踐中把握角色轉(zhuǎn)換的快樂,只有當師范生真正熱愛自己的專業(yè),才會體會到無盡的幸福感和滿足感[7]。 </p><p><b> 參考文獻: </b></p><p>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
2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9-138. </p><p> [2]胡偉,杜瀟.關于影響師范大學生幸福感因素的社會學分析[J].考試周刊,2008(30). </p><p> [3]王洋,張文燕,程鑫,官琳琳.師范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征相關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9). </p><p> [4]管夏瑜,洪慧敏.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
29、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2). </p><p> [5]張靈,鄭雪,嚴標賓.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7(2). </p><p> [6]楊曉峰,許思安,鄭雪.大學生社會支持、核心自我評價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9(12). </p><p> [7]嚴標賓,鄭雪,邱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如何從幸福心理學角度提升工作幸福感
- 心理學視野下居民幸福感成因分析
- 90后大學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
- 積極心理學習干預對護士主觀幸福感的影響.pdf
-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90后大學生幸福感研究
- 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研究.pdf
- 90后大學生幸福感及其提升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pdf
- 主體幸福感模型的理論建構(gòu)——幸福感的本土心理學研究.pdf
-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關注高校輔導員心理彈性提升幸福感水平
- 團體活動視野下高職院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提升策略
- 高校貧困生主觀幸福感研究
- 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探析
- 幸福的員工更高產(chǎn)——社會認知視角下的主觀幸福感研究
-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干預措施綜述
- 主觀幸福感外文翻譯
- 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團體輔導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
- 幸福的員工更高產(chǎn)——社會認知視角下的主觀幸福感研究.pdf
- 留守兒童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的團體輔導研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pdf
-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基礎綜述.pdf
- 船員主觀幸福感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