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淺論玉米種植密度與產量的關系</p><p> [摘 要]闡述了玉米種植密度研究的發(fā)展,探討了種植密度與產量的關系,旨在為今后玉米的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p><p> [關鍵詞]密度 株型 品種 高產栽培 </p><p>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5-0171-01 </p&
2、gt;<p> 1、國內外玉米種植密度情況 </p><p>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產國,也是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最高的國家。20世紀30年代,玉米種植密度每畝不到2000株,每畝只有100多千克。60-70年代,密度增加到3000株/畝左右,畝產也提高到300千克左右。目前畝產已達到4500株/畝左右,畝產提高到600千克以上。其高產田種植密度為5700-7300株/畝,畝產達到了1000千
3、克以上。增強品種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提高種植密度,推廣高產配套技術是美國玉米大面積高產的關鍵措施之一。 </p><p> 20世紀50年代,我國種植白馬牙、金黃后等玉米農家種,每畝種植密度不足2000株,畝產在100千克以下,60-70年代開始推廣雜交種,密度增加到2500株/畝,畝產100多千克。90年代,農業(yè)部積極實施推廣緊湊型玉米行動,大幅度增加了玉米種植密度,再加上推廣高產配套技術措施,使我國玉米生產產
4、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平均畝產由80年代的200多克提高到了1998年的351克。 </p><p>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玉米生產密度偏低,還沒有達到合理密度,區(qū)域間不平衡,差異較大。其中以黃淮海夏玉米區(qū)密度最高,大部分為3500-4000株/畝,小部分在3000株/畝左右;東北春玉米區(qū)大部分密度為3000-3500株/畝;西南地區(qū)密度最低,,大部分不足3000株/畝。高產田塊種植密度一般在5000株/畝左右。在
5、目前的密度水平上,每畝適當增加密度500株/畝左右,并通過增施肥料等相應配套措施,每畝即可提高玉米產量50千克左右。密度的增加能夠促進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群體光能利用率和單產水平。 </p><p> 2、加大種植密度和提高施肥水平是玉米增產的主要措施 </p><p> 在玉米育種、栽培措施與產量提高的互動過程中,基本上是“提高品種的耐密抗倒性→密度提高→施肥量增
6、加→產量提高”的過程。玉米科研和生產發(fā)展過程的主線,即是“密度增加→帶動施肥量的增加→促進產量的提高”的過程。種植密度的加大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是玉米增產的主要措施。 </p><p> 2.1增加密度對產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玉米畝產量的構成是株數×平均單株產量或者畝穗數×平均單穗重。在單株產量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畝株數越多,產量越高。玉米是單桿作物,不像小麥、水稻可以分蘗,一般每棵玉米只結一
7、個果穗。因此要提供產量,一方面是提高和穩(wěn)定單穗重,另一方面是增加株數。增加密度對產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 </p><p> 2.2玉米是高光效C4作物,增產潛力大。其光合效率高于小麥、水稻等C3作物。從干物質生產角度分析,產量主要由葉面系數、光合效率和光合時間等決定。每畝株數越多,葉面積系數越高,干物質生產量和產量就越高。玉米在作物中是為數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和水分利用系數較高,耐旱節(jié)水,抵御災害能力強
8、,產量潛力大。我國玉米畝產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4千克提高到目前的350多千克的水平,并涌現出許多大面積高產地塊和小面積畝產達到1000千克的超高產地塊,最高畝產紀錄達到1400多千克(2005年,山東)。美國是世界上玉米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目前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最高的國家,全國平均畝產超過600千克,有許多大面積畝產超過1000千克的地塊。并創(chuàng)造了畝產1850千克的世界高產紀錄。隨著玉米科研和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單產水平還可以大
9、幅度提高。 </p><p> 2.3選擇耐密抗倒品種,耐密型品種不完全等同于緊湊型品種,有些緊湊型品種不耐密植。應該說耐密植品種是緊湊型玉米的進一步發(fā)展。耐密植品種除了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外,還應具備小雄穗、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fā)達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態(tài)特征。不但可以耐高密度(一般可以耐每畝5000株以上密度),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無空稈)、勻(大小均勻一致)、飽(灌漿飽滿、無禿尖),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抗
10、倒伏能力、耐陰雨寡照能力、較大的密度適應范圍和較好的施肥響應能力。例如:當每種植3000株時,也有較高的產量水平,而當密植到5000―6000株/畝時,也不易發(fā)生倒伏,且有更高的產量水平,適應輕簡栽培、機械播種和機械收獲等。 </p><p> 2.4目前哪些品種為耐密型品種,經國家或?。ㄗ灾螀^(qū)、直轄市)級品種管理部門組織的嚴格規(guī)范的品種統(tǒng)一區(qū)域試驗,在每畝4000株或更高密度條件下,能夠表現出耐密抗倒、高產穩(wěn)
11、產特點,并通過國家或?。ㄖ陛犑校┘墝彾ǖ钠贩N,都可以稱作耐密型品種。但這些品種的耐密程度還是有差異的,還應該通過更高的密度試驗簽訂出更加耐密的高產品種。2007年,國家黃淮海和京津唐夏玉米品種區(qū)域密度已經提高到4500株/畝,這有利于選拔耐密型品種。目前生產上種植面積較大的耐密型品種主要有鄭單958、魯單9002、京單28、秀清73-1、遼單565、登海11、中科11等。其中鄭單958是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20%
12、左右。這也充分說明耐密型品種深受農民的歡迎。但單一品種面積過大將導致遺傳上的單一性和生態(tài)上的脆弱性。因此,還需要不斷地選育和推廣新的耐密型品種。 </p><p> 3、在增加密度措施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p><p> 3.1 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p><p> 在東北春玉米區(qū)以及西北灌溉玉米區(qū)等土壤肥力和灌溉條件較好的地區(qū),要優(yōu)先推廣。合理密植,一般在
13、目前密度基礎上每畝增加500株,每畝可顯著提高玉米產量50千克。而在西南等一些陰雨寡照天氣較多地區(qū)、干旱瘠薄的地區(qū)和一些適合稀植的特殊生態(tài)區(qū),還是以稀植的高稈大穗型品種為主。但即使在這些地區(qū),適當增加密度也能起到增產的作用。 </p><p><b> 3.2 行距調整 </b></p><p> 在增加密度的同時,促進行距的調整。在株行距配置方式上,總的趨勢是縮
14、小行距,以實現密植增產。如機械播種地區(qū)行距一般為60―70厘米,人工播種地塊行距大部分為50―60厘米。有些地區(qū)因地制宜采取大小壟和寬窄行種植,利于通風透光、田間作業(yè)和水肥集中施用等,這在一些特殊生態(tài)區(qū)和生產條件下是增產的一項有效技術。 </p><p> 3.3 科學的肥、水管理 </p><p> 種植耐密型品種就需要相應地增施肥料和平衡配方施肥,促進了農民施肥投入的增加。如果沒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