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豬病學概述,天津瑞孚飼料,豬瘟:(HC),病原:黃病毒科瘟病毒屬豬瘟病毒,為RNA病毒。抗原性方面與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BVDV)和綿羊邊界病病毒(BDV)有相關抗原。該病毒抵抗力強,在糞便中能存活數(shù)天,在肉制品中能存活3個月。 2、流行與分布: 20世紀60年代以前,HC在世界各地流行廣泛,主要分布在南美、歐州、遠東、亞洲,我國也不例外,并以急性豬瘟多見。近年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比利時、英國、法國、

2、冰島、西斑牙、葡萄牙、瑞典、北歐國家已消滅了豬瘟,但世界范圍內仍有不少國家有豬瘟存在,60年代后我國豬瘟的發(fā)病有所減輕,病狀緩和,死亡率下降,曾被控制。80年代以后,HC在世界范圍內又有所抬頭,我國也不例外,并且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均不典型。表現(xiàn)為:①溫和型、持續(xù)感染型增多。②母豬隱性感染、帶毒而不發(fā)病,可垂直傳染給后代。③豬場中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相互轉變,持續(xù)感染成為本病傳染源,使豬場難以凈化。 3、傳染源、傳播途徑:

3、病豬和無癥狀感染豬的體液,分泌液均含病毒,并不斷向外排毒,污染飼料、墊草、飲水。傳播途徑廣泛,可經口、鼻、眼、生殖道粘膜及皮膚擦傷傳染,也可垂直傳播。癥狀:體溫升高、食欲減退、被毛粗亂、有眼屎粘眼、喜喝臟水、扎堆怕冷、啃土。腹下及股內側有出血點,耳、頸、臀、四肢、包皮、后腿、外陰紫紅色,糞便帶爛肉,弓腰,后肢麻痹,生長遲緩,公豬包皮積尿,白細胞數(shù)顯著下降,豬瘟抗體測不出或很低。發(fā)病半個月后測豬瘟抗體明顯增加。母豬可出現(xiàn)流產。,豬瘟:(

4、HC),附:體表發(fā)紫的診斷要點:耳朵和鼻盤比其它部位更紫,耳靜脈充盈,藍耳;僅僅耳朵發(fā)紫,耳靜脈看不到,很可能與注射免疫抑制劑和退熱藥有關;耳尖、尾尖及四肢末梢發(fā)紫或背部發(fā)紫更重者,沙門菌;腹下及臀部更紫,豬瘟;胸腹兩側不對稱紫紅,附紅體;全身均勻的紫紅色,銅中毒;豬瘟造成的發(fā)紫,紫紅色比黑紫和藍紫好治些,與正常皮膚界限明顯的說明已產生了豬瘟抗體更好治些。剖檢變化: 大腸扣狀腫,脾不腫大邊緣梗死,腎呈土黃色有出血點,先天性豬

5、瘟腎上有缺損(溝或坑),淋巴結大理石樣變。 5、防治:理論上無藥可醫(yī)。實際上是可以治療的,但臨床上單純用藥根本治不住,原因是有混合感染。并常與細菌病、原蟲病、支原體病以及其它病毒病混發(fā)。所以只能采用混合感染的方案治療,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新病,患病豬出現(xiàn)免疫缺陷及先天性震顫,多系統(tǒng)衰竭,易繼發(fā)其它疾病,病豬往往不出現(xiàn)免疫應答。1、病原:圓環(huán)病毒科圓環(huán)病毒屬豬圓環(huán)病毒。屬DNA病毒,分PCV-Ⅰ和PCV-Ⅱ兩型,分別為引起先天性震顫

6、和斷奶仔豬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癥的病原。腎病皮炎綜合癥的病原為PCV-Ⅱ。2、流行情況:1982年發(fā)現(xiàn),被描述為豬腎細胞系污染物,1991在加拿大確定為園環(huán)病毒,1994年有引起先天性震顫病原的報道,首次爆發(fā)于1996年,我國1999年進行血清學調查表明,我國許多豬場均存在豬圓環(huán)病毒,并分離到PCV-2。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豬群中大都有PCV-2存在,現(xiàn)已被各國養(yǎng)豬界認為是危害養(yǎng)豬業(yè)的第一大疾病。3、傳染源:病豬和帶毒豬,成年豬往往帶毒不發(fā)病,

7、但生長緩慢,是重要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尚不清楚。 4、癥狀:豬圓環(huán)病毒流行廣泛,血清陽性率高達30-95%,常發(fā)生于6-16周齡的仔豬,表現(xiàn)為:被毛粗亂,消瘦衰弱,光吃不長,淋巴結腫大,皮膚上起丘疹,排石灰水樣尿液。有的病豬出現(xiàn)先天性震顫,繼發(fā)感染時食欲減退,呼吸困難、腹瀉等,注射疫苗后不產生免疫應答。5、剖檢變化:先天性震顫尚未見剖檢病變,感染PCV-2時可見病豬營養(yǎng)不良,

8、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嚴重消瘦;所有淋巴結均明顯腫大(大3-6倍),切面呈勻質白色;肺臟腫大色淡,脾臟前期腫大,后期萎縮,圓環(huán)病毒:(PCV),1、病原:動脈炎病毒科PRRS病毒,屬RNA病毒,分A亞群和B亞群。2、流行情況:PRRSV于1995年傳入我國,現(xiàn)已傳遍我國各養(yǎng)豬生產基地,給養(yǎng)殖戶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3、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病豬和康復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康復3個月內仍可帶毒排毒。可通過呼吸道及交配傳播,也可通過垂直傳播和風

9、媒傳播。新疫區(qū)常呈地方性流行,老疫區(qū)則多為散發(fā)。4、癥狀:母豬感染發(fā)病后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發(fā)熱。A亞群感染時耳部發(fā)紫,腹部及陰門青紫色,鼻盤紫紅色,有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往往在妊娠后期(產前10日內)發(fā)生死胎,足月生產,產出胎兒有死有活,死胎與正常胎兒不大一致,外觀一致。仔豬往往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發(fā)熱(持續(xù)1-3天),呼吸困難,被毛粗亂無光、發(fā)育遲緩,耳、鼻、肢端發(fā)紫。有時出現(xiàn)眼臉水腫。老齡豬或育肥豬往往只表現(xiàn)一過性食欲不振,輕度呼吸

10、系統(tǒng)癥狀及耳朵微紫現(xiàn)象,但可因繼發(fā)感染而加重。公豬有時可見陰囊水腫、睪丸單側性腫脹等。5、病理變化:肺臟常有多灶性或彌漫性黃褐色或褐色的肝變。脾臟腫大,心臟腫大并變圓、變軟等。,豬繁殖和呼吸綜合癥PRRS (藍耳病),偽狂犬?。篜r,1、病原: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豬皰疹病毒(偽狂犬病病毒)屬DNA病毒。2、流行情況:世界范圍廣泛分布,我國于1948年發(fā)現(xiàn)首例貓偽狂犬病,近年來豬偽狂犬病越來越多。多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3、傳染源

11、及傳播途徑:PRN的宿主廣泛,絕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都有易感性,包括牛、綿羊、山羊、犬、貓、兔、豬等,豬是唯一的保毒宿主。傳染源是病豬和帶毒豬。傳播途徑為消化道、呼吸道、交配及垂直傳播。豬隱性感染者多見。4、癥狀:妊娠母豬于感染后10天左右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以死胎為主,流產胎兒大小較一致。新疫區(qū)可造成60-90%的母豬流產和死胎。仔豬及小豬多出現(xiàn)發(fā)熱、口腔附近皮膚潰爛、流涎、神經失常,有時出現(xiàn)咳嗽,流鼻液、腹瀉等。5、病理變化:

12、肝、脾表面可見到黃白色壞死灶,肺臟偶見黃褐色病變、表面或邊緣出現(xiàn)烤粉條樣變化。,1、病原: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豬細小病毒,屬DNA病毒,該病毒抵抗力強,在自然界中能存活9個月之久。2、流行情況:1967年在英國首次發(fā)現(xiàn),目前世界各國均有流行和報道,我國80年以后從各地相繼分離到PPV,現(xiàn)該病幾乎存在于所有豬場。(該病抗體的半衰期長,母源抗體易干擾免疫注射)3、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是感染母豬、公豬及持續(xù)性感染的外表健康豬。懷孕5

13、5天以內感染的仔豬可終生帶毒排毒,經消化道、呼吸道及交配傳染和垂直傳染。4、癥狀:該病通常為亞臨床形式,主要危害母豬,往往發(fā)生流產,并多發(fā)生于初產母豬,流產胎兒大小不一,多為木乃伊胎,大多木乃伊全身發(fā)亮。母豬可再度發(fā)情懷孕,但產仔數(shù)明顯減少,也可能既不發(fā)情也不懷孕,還有的母豬發(fā)情不正常,返情率升高,妊娠期延長或產仔間隔時間延長等。5、病理變化:除子宮輕微炎癥外,無其它特征性病變。,豬細小病毒感染.PP,1、病原: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

14、疫病毒屬口蹄疫病毒。屬RNA病毒。七個病毒型即A、O、C、SAT1、SAT2、SAT3、Asia1其亞型有A型32個、O型11個、C型5個、SAT1型7個、SAT2型3個、SAT3型4個、Asia1型3個。易發(fā)生變異,常有新的亞型出現(xiàn)。2、流行情況: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隱性感染嚴重。但北美、中美及日本無此病。3、傳染源:患病、帶毒的家畜和野生動物。4、傳播途徑:病畜水皰皮、水皰液、分泌物、排泄物經消化道、呼吸道、破損的皮膚和粘膜傳

15、染。5、易感動物:偶蹄獸(牛-指示器、羊-存儲器、豬-放大器)6、癥狀:季節(jié)性:冬春季易發(fā),春季為流行盛期。多為周期性流行,隔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廢絕,口腔粘膜、蹄部出現(xiàn)紅、腫、熱、痛及水皰,甚至蹄殼脫落,母豬乳房上出現(xiàn)爛斑,稱之為“三爛+突死”。哺乳仔豬多呈胃腸炎或因心肌炎而急死。7、病理變化:口蹄部有腫脹、水皰、潰瘍,心臟變硬、血管怒張,心腔積血或出現(xiàn)膠凍樣物、“虎斑心”等。,5號病:FM

16、D 口蹄疫,冠狀病毒:包括TGE PED,1、病原:包括兩個病,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和豬流行性腹瀉(PED)分別由TGEV和PEDV引起,兩個病毒都屬于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RNA病毒,TGEV出現(xiàn)呼吸道變異株。2、流行情況:TGEV于1945年在美國發(fā)現(xiàn),日本和英國也相繼報導,現(xiàn)已傳遍世界各地。PEDV于1971年在英國,以后比利時、荷蘭、德國、瑞典、法國、保加利亞、英格蘭、臺灣均有本病的報道。在我國1987年--

17、--1989年疫病普查時有該病流行,且多與TGEV混合感染,據(jù)十幾個省40多個豬場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PED的陽性率達78.57%。3、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為病豬和帶毒豬,TGE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而PED為經口傳播。多在冬春季發(fā)病。4、癥狀:TGE與PED癥狀相似,但PED表現(xiàn)較輕。小豬和仔豬表現(xiàn)較重,嘔吐、腹瀉、糞便呈黃色、黃白色、灰白色水樣,采食正常、體溫正常,糞便內帶有小肉蛋(直徑1-2mm),脫水嚴重,病死率較高。

18、架子豬、育肥豬和母豬表現(xiàn)較輕,食欲不振,偶見嘔吐,腹瀉3日左右,可自然康復,繼發(fā)感染時病死率增加。哺乳母豬可有體溫升高、無乳、嘔吐、腹瀉。5、剖檢變化:胃內容物呈鮮黃色,哺乳仔豬胃內含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塊。整個小腸氣性腫脹,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菲薄透明,小腸絨毛萎縮、變短、消失。,弓形體?。?由剛地弓形蟲或龔地弓形蟲寄生于多種哺乳動物、人和鳥類多種有核細胞中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世界性分布,流行廣泛。貓鼠傳播。貓是唯

19、一的終末宿主。 癥狀:病初體溫升高可達42℃以上,呈稽留熱,一般持續(xù)3-7天,精神遲鈍,食欲減少,甚至廢絕。便秘或拉稀,并帶有粘液和血液。呼吸局促,眼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及脈絡膜炎,甚至失明。皮膚有紫斑,毛孔有出血點,體表淋巴結腫脹。懷孕母豬可發(fā)生流產和死胎,耐過急性期后,體溫下降,食欲逐漸恢復,轉為慢性,生長不良,往往造成僵豬,并長期帶蟲。 剖檢變化:肝有白色壞死,多呈放射狀或云霧狀。腸系膜淋巴結呈粗繩索狀腫脹,切面外翻,有壞死

20、點。肺間質增寬水腫。體液涂片鏡檢和動物接種檢查可確診。,焦蟲病:,豬的焦蟲有陶氏巴貝斯焦蟲和柏氏巴貝斯焦蟲兩種,前者蟲體較大,后者蟲體較小,是寄生于豬網(wǎng)狀內皮細胞和紅細胞中的一種血液寄生蟲。呈豆點狀、梨籽狀、圓點狀,蘭紫色,折光性強。多與附紅體混發(fā),在與附紅體混發(fā)時,由于附紅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致涂片染色時焦蟲不著色而觀察不到,但能看到紅細胞邊沿的光暈現(xiàn)象。只要看到紅細胞邊沿有光暈現(xiàn)象,就一定有多量的焦蟲存在。 癥狀:體溫3

21、9.5-40.5℃,食欲大減或不食,流淚,貧血,淋巴結腫大,血檢能發(fā)現(xiàn)多量的焦蟲。,附紅細胞體?。?病原:立克次氏體目無漿體科豬附紅細胞體。直徑2µm以下,呈球形、環(huán)形、豆點狀等,淡蘭色,折光性呈紫紅色強。瑞氏染色時。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為病豬和帶病原體的豬??赏ㄟ^口、生殖道、昆蟲叮咬、污染器械或注射針頭傳播。流行情況:國內大部分豬場均有該病發(fā)生。癥狀:一般拒食3天后體溫上升至41-42℃,持續(xù)不退,輕度氣喘,耳部變

22、為紫紅色,全身變?yōu)樽霞t色或紅色而成為”紅皮豬”。貧血、黃疸,懷孕母豬發(fā)生流產或死胎,同圈中個體大的豬先發(fā)病,個體小的豬后發(fā)病。剖檢變化:脾臟表面有米粒大小紅色丘疹。血液稀薄。,豬沙門氏菌?。?又名仔豬副傷寒,1992年該病流行時各種年齡的豬均有發(fā)病。病原:豬霍亂沙門菌、鼠傷寒沙門菌、豬傷寒沙門菌等。抵抗力強,水中能存活2-3周,糞中1-2月,凍土中可過冬,潮濕暖處4-5周,干燥處8-20周。流行情況:各地均有發(fā)生,冬季多發(fā),飼養(yǎng)管

23、理差時多發(fā)。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病豬、帶菌豬和其它隱性感染動物為該病傳染源??山浵?、呼吸道和生殖道傳染。癥狀:體溫升高,耳尖、尾尖、四肢末梢發(fā)紫,急性者背部先發(fā)紅后發(fā)紫,眼有粘性或膿性分泌物?,F(xiàn)階段以濕疹、背部皮膚干裂、脫皮、出油和卷耳多見。康復豬生長發(fā)育不良。剖檢變化:腸壁出血、壞死并有纖維素樣滲出物。肺廣泛性出血。脾出血,呈黑色,質地較硬。腸粘膜壞死,并與纖維蛋白混合形成干酪樣壞死物。腸壁淋巴結腫脹隆起、壞死并形成潰瘍,呈中

24、間凹陷的輪層狀,表面被覆有灰黃色或淡綠色麩皮樣物。,豬大腸桿菌?。?包括仔豬黃白痢和豬水腫病。病原:大腸桿菌,血清型很多,G-,直桿菌、呈棒狀,散在或成對存在,嗜堿性,有時兩端略深染。流行情況:分布廣泛、發(fā)病率高。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為病豬和帶菌豬,經口傳播。癥狀:仔豬黃痢生后12-72小時發(fā)病,以排黃色或黃白色糞便為特征,傳染迅速,死亡率高。仔豬白痢多發(fā)生于2-7周齡的仔豬,以排白色漿糊狀稀糞為特征。豬水腫豬多發(fā)生于斷奶后

25、的仔豬,以突然發(fā)病、病程短促,共濟失調、驚厥和麻痹以及頭部和胃壁等處水腫為特征。病豬感覺過敏,眼瞼、結膜、臉部、齒齦、頸部及腹部皮下水腫明顯,體溫一般正常或偏低。神經癥狀明顯,肌肉顫抖,陣發(fā)性抽搐,步態(tài)不穩(wěn),四肢劃動,多數(shù)病豬出現(xiàn)神經癥狀不久后死亡。死亡率90%以上。,豬痢疾,病原:豬痢疾螺旋體。流行情況:遍布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我國,許多省市都有該病的流行,并且一旦傳入豬群,很難根除。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

26、傳染源,康復豬帶菌率高,并可達70天以上;犬、鼠、鳥類可帶菌排毒。7-12周齡多發(fā),經消化道感染。該病傳播緩慢,流行期長,容易復發(fā)。癥狀:體溫升高到40-40.5℃,血便、弓背、脫水。診斷:取大腸粘膜或糞抹片染色鏡檢或暗視野直接鏡檢,發(fā)現(xiàn)密螺旋體可確診。,副豬嗜血桿菌病,癥狀:多發(fā)生于3-10周齡的仔豬,急性癥狀為背毛粗亂,中度發(fā)熱,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運動,呼吸困難,身體倦曲,腹部觸痛,跛行及關節(jié)腫脹等,發(fā)病14天后癥狀減輕,

27、此后主要表現(xiàn)關節(jié)腫大,跛行,可持續(xù)2個月以上。母豬帶菌可垂直傳染給乳豬。免疫抑制劑能加速該病病原的繁殖,而很多公司的產品和方案中多含有免疫抑制劑和對癥治療藥,以致疾病在發(fā)展而癥狀被掩蓋,給養(yǎng)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很多養(yǎng)殖戶認為,該病防不勝防;同樂的保健方案都含有大量的免疫增強劑,所以用同樂的方案進行保健的豬場極少發(fā)生本病。病理變化: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關節(jié)炎。,豬丹毒,病原:豬丹毒桿菌流行情況:呈世界性分布,對養(yǎng)豬業(yè)危害很

28、大,現(xiàn)多為亞急性和慢性病例。主要危害架子豬。傳染源與傳播途徑:最重要的帶菌者是豬,約35-50%的健康豬扁桃體和淋巴組織中存在豬丹毒桿菌。另外,從50多種野生哺乳動物、30多種野鳥、幾十種水生動物體內分離到豬丹毒桿菌,經消化道、損傷的皮膚及蚊蟲叮咬而傳播。平均溫度達18℃時,進入發(fā)病盛期。癥狀:急性型體溫可升高到42℃以上,皮膚潮紅,繼而發(fā)紫,后期體溫下降。亞急性者體溫可達41℃以上,多出現(xiàn)菱形疹塊,慢性型多出現(xiàn)關節(jié)炎、心內膜炎。

29、病理變化:胃底部充血出血腫脹,胃漿膜面有出血點。脾腫大、淤血。腎淤血腫大,表面有白斑。偶見心臟瓣膜上有增生物。關節(jié)腔內有絨毛狀物。治療:青霉素。,鏈球菌病,病原:鏈球菌、血清型很多。流行情況:國外1945年首次報道本病,我國于1949年在上海發(fā)現(xiàn)該病,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大面積流行,目前已成為危害我國養(yǎng)豬業(yè)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病豬、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經分泌物、排泄物排菌。此外,該菌還廣泛存大于自然界和健康

30、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中。傳播途徑是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癥狀:腦膜腦炎型有神經癥狀,出現(xiàn)共濟失調、尖叫、抽搐、轉圈、磨牙、四肢劃動。眼結膜潮紅、水腫,呼吸困難。慢性型往往出現(xiàn)關節(jié)炎,身上長膿皰。溶血性出現(xiàn)漸進性貧血、黃疸。臨床病例體溫一般不高,有的甚至下降。除淋巴結化膿和關節(jié)炎型的以外,往往食欲很差。剖檢變化:脾臟和腎臟暗紅或蘭紫。胃底部充血出血甚至潰瘍。關節(jié)腔有纖維素樣滲出物。,豬巴氏桿菌病 (豬肺疫),病原:多殺性巴氏

31、桿菌,引起禽霍亂、豬肺疫、牛出敗的病原菌。流行情況:世界性流行。傳染源與傳播途徑:人畜共患病,多種動物可帶菌傳染,健康動物上呼吸道也可能帶菌,主要通過上呼吸道傳染,也可經皮膚、粘膜的損傷和吸血昆蟲叮咬感染;健康帶菌動物在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可發(fā)生內源性傳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濕、多雨時期發(fā)生較多。一些誘發(fā)因素如營養(yǎng)不良、寄生蟲感染、長途運輸、飼養(yǎng)管理條件不良等可促進本病發(fā)生,一般為散發(fā),也可呈地方流

32、行性。最急性型常突然死亡,病程長者體溫稽留可達41-42℃,咽喉部水腫可延及耳根及胸前。呼吸高度困難,呈犬坐姿勢,口鼻流出泡沫,可視粘膜發(fā)紺,常窒息而死。腹側、耳根和四肢內側皮膚紅斑。病程1-2天,病死率100%。急性型可視粘膜發(fā)紺。體溫升高,咳嗽,呼吸困難,鼻流粘稠液體并混有血液。皮膚有紫斑或小出血點。多因窒息而死,病程3-5天,有的轉為慢性。慢性者持續(xù)性咳嗽和呼吸困難,鼻流粘液濃性分泌物,進行性消瘦。,豬巴氏桿菌病 (豬肺疫)

33、,剖檢變化:最急性型皮膚、皮下組織、漿膜和粘膜有大量出血點,咽喉部及其周圍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肺急性水腫,胸、腹腔和心包腔內液體增多。淋巴結充血、腫脹,肺氣腫、出血。急性型除漿膜、粘膜、實質器官、淋巴結出血外、其特征為纖維素性肺炎,即肺有出血、水腫、氣腫、紅色或灰黃肝變、切面呈大理石樣,胸膜常有纖維素性附著物,嚴重時胸膜與肺臟粘連,胸腔積液,心包積液。慢性型肺臟多處有壞死灶內含干酪樣物,胸膜及心包有纖維素性絮狀物附著,胸膜變厚與肺粘

34、連。支氣管周圍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以及扁桃體、關節(jié)和皮下組織有壞死灶。絨毛心,豬支原體性肺炎:(豬喘氣?。?病原:豬肺炎支原體流行情況:該病的病原1965年被確定為豬肺炎支原體,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發(fā)病率高。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病豬和帶菌豬為傳染源。病豬康復后可長期帶菌排菌,故該病在豬場中很難清除。經呼吸道傳播,病豬咳嗽、氣喘形成的飛沫可造成周圍豬群感染。癥狀:呼吸加深加快、腹式呼吸,但體溫正常??人源螖?shù)少而低沉,偶而呈痙攣性咳嗽。

35、繼發(fā)感染時常見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嚴重者出現(xiàn)息癆溝,具有明顯的喘鳴音,鼻流漿液性分泌物。慢性型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初期咳嗽次數(shù)少而輕,后漸加重,冷空氣刺激時咳嗽更明顯,嚴重病例呈連續(xù)的痙攣性咳嗽。具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喘氣),癥狀時輕時重。隱性型無臨床表現(xiàn)或輕度咳嗽,但用X線檢查或剖檢時可見肺炎病變。飼養(yǎng)管理條件好時,肺炎病灶可逐步吸收消退而康復。反之,病情惡化而轉變?yōu)榧毙曰蚵孕?,甚至死亡。病理變化:急性病例肺水腫和氣腫,心葉、尖

36、葉、中間葉及膈葉前緣出現(xiàn)融合性支氣管肺炎,早期病灶呈粟粒大至綠豆大,逐漸融合,呈肉樣變。,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病原: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流行情況:該病在1957年發(fā)現(xiàn),1964年被命名為胸膜肺炎嗜血桿菌,1983年劃歸放線菌屬,該病在大多數(shù)養(yǎng)豬國家均有發(fā)生和流行。流行病學: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但多暴發(fā)于高密度飼養(yǎng)、通風不良且無免疫力的斷奶或育成豬群。傳染源為病豬、康復豬或慢性攜帶者。經空氣傳播或豬與豬之間直接接觸感染。轉群、擁擠、

37、氣候驟變、濕度過高及通風不良等能促使該病流行。混發(fā)PRRSV和PRV感染可導致死亡率增高。癥狀:最急性型多見于斷奶仔豬,體溫突然升高達41.5℃,鼻部、耳部、四肢甚至全身皮膚發(fā)紫,張口呼吸,瀕死前口、鼻流出帶血的泡沫分泌物。病程短,可突然死亡。急性型體溫40.5-41℃,呼吸困難、咳嗽、有時張口呼吸、末梢皮膚發(fā)紫。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見:病豬偶而咳嗽,食欲減退,生長發(fā)育不良、消瘦。剖檢變化:肺臟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肺與胸膜粘連,

38、胸膜肺炎,肺紅色實變,胸腔有血樣滲出液,氣管、支氣管充滿帶血的泡沫樣粘液。,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病原:豬敗血波氏桿菌,多與多殺性巴氏桿菌混發(fā)。流行情況:1830年在德國發(fā)現(xiàn),現(xiàn)世界性分布。傳染源與傳播途徑:發(fā)病豬及帶菌豬為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傳染或內源性感染。癥狀:發(fā)病早期仔豬噴涕,繼之鼻孔狹窄,呼吸困難,眼角分泌物形成半月狀淚痕,出現(xiàn)化膿性鼻炎及面部變形等。采食及精神正常。  幫你解決養(yǎng)豬管理中遇

39、到的難題請撥打我們的專家熱線,一切皆有可能

40、 專家熱線 : 張老師 15517013555,天津瑞孚飼料有限公司,天津瑞孚飼料有限公司誠招商丘地區(qū)經銷合作戶有意向的聯(lián)系 徐經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