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晚清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晚清中國外交機構的近代化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對外交往國內外交機構轉型駐外機構的創(chuàng)立與變遷外交禮儀的近代化,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對外機構的設置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政府處理對外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基于宗藩體制,而對外機構的設置也是服務于此體制。禮部和理藩院禮部是清朝中央主要行政機構六部之一,主要掌管東南鄰國以及從海上來華的南洋、西洋各國事務。禮部的會同四譯館則主要負責接待藩屬或小國的貢使。鴉片戰(zhàn)爭之前,會同四譯館
2、一直是清朝掌管朝貢事務的主要官署,也是接待外國貢使的管機關。創(chuàng)設于明末公元 1636 年的理藩院,最初主要掌管滿洲人與蒙古人事務,后來成為與六部并列的機構,負責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qū)事務,執(zhí)掌封爵、戶口、賦稅、兵刑、朝貢、宗教等事務。隨著清朝版圖的不斷擴大,理藩院的職能范圍和管轄范圍也不斷增大,處理包括外蒙古、青海、西南土司中亞各國及俄羅斯的事務。,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對外機構的設置軍機處軍機處并不是主要參與外交事務的機
3、構,但卻是對外交影響較大的部門。軍機處原本僅偏重軍事方面,后來由于軍事與外交的密切聯(lián)系及軍機處在清朝的特殊地位,使得軍機處逐漸執(zhí)掌了有關外交的諭旨、影響了外交的決策甚至經手了清政府重大國務。其他地方督撫和廣州欽差大臣也在接待和和護送外使出入境、翻譯文書、管轄外商方面發(fā)揮了作用。地方督撫有對沿??诎丁砣A通商的外國商民行使管轄之權。,廣州十三行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朝貢外交是中國處理對外事務的主要方式。對于西方人不為
4、朝貢只為通商的交往清政府極為反感,但是為了體現(xiàn)“天朝”對“蠻夷”的“加恩體恤”而僅開廣州一口通商,相關的涉外事務由地方行會組織廣州十三行來管理,而非中央一級的外事機構和官員。,1840年到1860年間外交清政府的政策向來是把外交事務看作純粹的商務性質的,無足輕重的,所以將外交事物的管理交給對外貿易集中的廣州省當局。自1834年律勞卑勛爵來華時起,直到1860年聯(lián)軍從北京撤退時,西方國家先單獨是由英國、隨后由美法兩國在英國的合作之下,
5、努力從高傲的北京朝廷取得對一項事實的承認,即西方列強并不是中國的藩屬,而是應該受到平等待遇的主權國家。而中國人對于這項要求的反對是由于民族自尊心的強烈因素。,近代中國外交體制轉型隨著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中國與列強分別簽訂了包括《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黃埔條約》在內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喪權辱國而且使中國被迫改變了固有的對外交往體制開始了受不平等條約支配的中外交往時期。“條約制度”形成之后,各不平等條
6、約成為了中國在與西方國家交往過程中所需遵守的“法則”。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使中國接觸到了西方的外交方式和西方的禮法,中國被迫加入到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近代國際社會,為適應這些變化,中國開始改變對外交往的方式并推進外事機關的演變。,內部外交機關的轉型,外事機關的演變“五口通商大臣”鴉片戰(zhàn)爭以后, 廣州十三行專營外貿的特權被取消, 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等五口相繼開放。為了應付頭緒紛繁的通商交涉事宜, 1842年10月, 清
7、廷任命曾代表中國與英方議訂《南京條約》的耆英為兩江總督, 兼籌一切通商交涉事宜, 通商大臣之設由此發(fā)韌,史稱“ 五口通商大臣” ?!拔蹇谕ㄉ檀蟪肌睂嶋H上負責條約中規(guī)定的五個開放口岸的對外事務, 是一個兼有外交權力的職務。但是,在清朝邊務體制里五口通商大臣實際上沒有直接指揮各口的權利,因此五口通商大臣雖然為欽差卻無權對各口已有各省督撫發(fā)號施令,通商大臣與各省督撫之間互相并不合作。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終為兼職,不是專官也無專署?!拔蹇?/p>
8、通商大臣”反映出這一時期外交體制改變的端倪, 但是又說明清政府的不甘于失敗, 內心里“ 蠻夷”觀念沒有改變,著力將與外國打交道的范圍限定在較小的范圍內?!傍f片戰(zhàn)爭的炮聲終未使中國社會從昏睡中驚醒, 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和通商大臣的設立, 在清朝統(tǒng)治者的眼里只不過是對咄咄進逼的西方人采取的一種“ 羈糜” 手段。于是, 在遙距京師的廣州, 奉命“ 馭夷” 的欽差五口通商大臣很快與試圖建立新的中外交往關系的西方人陷人了外交僵局。”--袁燮銘,
9、撫夷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咸豐帝出逃,奕訢等議和大臣設立了負責議和的臨時機構“撫夷局”。“撫夷局”沒有任何成績,只是訂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完成議和??亢炗啿黄降葪l約“順利”議和之后,奕訢本人名聲大振,撫夷局也成為了臨時的中央外交機構,甚至行使了軍機處原來的外交職能。至 1861 年,撫夷局的三個大臣——奕訢、桂良、文祥被任命為總理衙門大臣。并且通過辦理善后、對英法交涉,“撫夷局”會聚、培養(yǎng)了第一批辦理近代外交的官員,從某種
10、意義上講,撫夷局為以后外交機構專業(yè)化、正規(guī)化奠定了基礎。,總理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是中國外交機構近代化的起步。不平等條約簽訂后外交事務繁雜,各國公使開始相繼進駐,外國人傳教,外輪入江等問題眾多,加上原本辦理交涉的途徑已不為列強所接受,主持撫夷局的恭親王奕上書請求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訴、桂良等人于1861年1月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折稱:“查各國事件向由外省督撫奏報,匯總于軍機處。近年各路軍報絡繹,外國事
11、務,頭緒紛繁,駐京之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xié)機宜。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王大臣領之。軍機大臣承書諭旨,非兼領其事,恐有歧誤,請一并兼管。并請另給公所,以便辦公,兼?zhèn)渑c各國接見。其應設司員,擬于內閣、部、院、軍機處各司員章京內,滿、漢各挑取八員,輪班入直,一切均仿照軍機處辦理,以專責成。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在最初設立時,總理衙門的組織僅設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及大臣上行走
12、共三人,即奕、桂良及文祥。自同治朝起分親郡王貝勒、大臣、大臣上行走,均稱總理大臣,常在九人左右。另設有滿漢章京各八人,實行分署辦事制,總理大臣多屬于兼任,而章京則多為專差??偫硌瞄T主要負責外交事務的執(zhí)行而非決策,決策的權力主要掌握于皇帝(實際上是慈禧太后)以及軍機大臣決定,但因為早期負責的恭親王和文祥都具影響力的軍機大臣,因此其提案大多能獲通過。,總理衙門的機構直屬機構總理衙門直屬機構有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海防五股,另有司務
13、廳、清檔房、電報處等機構,下屬機構有同文館、海關總稅務司署,還管轄南、北洋通商大臣,選派出國公使等,也有自己的銀庫。英國股主辦與英國、奧地利兩國交涉事務,兼辦各口通商及各關稅事務等事; 法國股主辦與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四國交涉事務,兼辦管理保護教民及招用華工等事; 俄國股主辦與俄國、日本兩國交涉事務,兼辦陸路通商、邊防疆界、外交禮儀、本衙門官員的考試任免、經費開支等事; 美國股主辦與美國、德國、秘魯、意大利、瑞典、挪威
14、、比利時、丹麥、葡萄牙交涉事務,兼管海防設埔,保護華工等事; 海防股主辦南北洋海防,包括長江水師 、北洋海軍、沿海炮臺、船廠以及購置輪船、槍械、制造機器和置辦電線、鐵路、礦務等事。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增設日本股。司務廳主管收發(fā)文件、呈遞折件等秘書性質的事務工作;清檔房主管繕寫文件及保管檔案等工作;電報處主管翻譯電報等工作。,總理衙門直屬機構京師同文館鑒于“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情性,……欲悉各國情形,必諳其語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15、。清政府遂于1862年8月24日在北京設立旨在培養(yǎng)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 同文館初設英文館(相當于系),后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學、格致(時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的統(tǒng)稱)、化學等館。學制分五年、八年兩種。八年制又分前館、后館。后館學有成效者升入前館。學員兼學天文、算學、格物、化學、醫(yī)學、機器制造、西洋史地和萬國公法等科。同文館的畢業(yè)生一部分留在館內,一面繼續(xù)學習,一面從事副教習的工作,同時大都承擔西書的翻譯任務
16、,一部分畢業(yè)生充當了外交使節(jié)的譯員。1876年后中國陸續(xù)在外國設立常駐使館,同文館為這些使館提供了大量的譯員。也有不少畢業(yè)生到各省擔任外交譯員及顧問的,后來這些畢業(yè)生漸漸升任了外交要職:1888年有升任使館秘書的,1896年有升任駐外總領事及代辦的,到1907年有4人分別出使日本、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有一部分畢業(yè)生在國內進入政壇,有的在各地任知縣、知府,有的在電報局、制造局、船政局或軍事學校擔任了要職,還有兩名擔任了皇帝的英文教師。,
17、總理衙門的機構下屬機構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為專職,先由薛煥、崇厚任職,后分別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總理衙門在業(yè)務上的關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總理衙門咨商,由總理衙門備顧問和代奏朝廷。北洋通商大臣最初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隸(約
18、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駐天津。南洋通商大臣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駐廣州、上海,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對外通商、交涉事務),1861年也列于總理衙門之下,并逐漸擴大職權,增管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實際成為南洋通商大臣,駐上海,后移南京。,總理衙門的機構下屬機構—總稅務司署太平天國占領天京后,清朝政府實際無力控制上海海關。在此情況
19、下,1854年,英國、法國和美國三國駐上海領事館聯(lián)合與蘇松太道(上海實際行政長官)吳建彰談判,決定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個“協(xié)助”清朝政府征集關稅。清咸豐四年(1854),上海道吳健彰與英、法、美領事簽訂協(xié)定,組織海關稅務委員會,三國各派一人為稅務司,征收關稅。名義上由清廷派司稅管理,實際由英、法委員主持。根據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外交團訂立的協(xié)議, 總稅務司督征關稅, 一切以海關關稅作擔保的賠款和外債,其還本付息事宜統(tǒng)由總稅務司掌管, 以便
20、保護各帝國主義債權國的利益。(總稅務司就是帝國主義各國向中國討債索賠的代理人)總稅務司通過海關總稅務司署對各地海關稅務司實施領導,控制全國海關。因此總稅務司署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海關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隸屬關系上, 最初總稅務司直轄于清廷兩江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1 8 5 9年, 清朝南洋大臣何桂清委聘英國方面的稅務監(jiān)督李泰國為總稅務司, 此為舊海關這一最高領導職位的最初設立??偠悇账咀栽O立之日起, 直到抗日戰(zhàn)爭中期, 始終由英籍人
21、擔任。,總稅務司署發(fā)展歷程總稅務司署( 以下簡稱總署) 創(chuàng)立初期, 總稅務司主管全署事務, 另設一名文案襄輔, 由供事充任。1863年11月添設一名總稅務司私人文案, 亦由供事任之。1866年, 上述兩文案分別改設為總理文案兼委巡各口款項事和漢文文案, 前者由副稅務司擔任, 后者初由供事充任, 繼而亦由副稅務司任之。1865年4月, 海關于上海成立船鈔部門, 由一名海事稅務司掌管, 直隸總稅務司。船鈔部門主要負責建造及管理沿海、江河
22、的燈船、燈塔、浮標及其他航行標幟、清理航道、修浚港口、管理碇泊等事務。同時將中國沿海各口分為北、中、南三段, 各設一名巡查司管理。不久,北、中兩段合并, 稱北段巡查司, 駐上海, 南段巡查司不變, 駐福州, 受海事稅務司及有關各海關稅務司的領導。1875年10月, 總署在上海組建了造冊處,由造冊處稅務司管理,主要負責匯編、印刷各種統(tǒng)計材料, 供給海關專用帳冊、表格、辦公用紙等。1874年3月設立駐外稅務司派駐倫敦, 稱為中國海關總稅
23、務司署駐倫敦辦事處,其主要任務是招募海關洋員, 采辦運送海關用品, 負責支付回國休假洋員的薪棒及回程旅費, 承辦由總稅務司交辦的專門任務, 搜集外交情報等等。1874年10月總署設立委巡各口款項事稅務司,管理海關會計事宜, 審查各關財務帳目, 到各關巡視檢查。1896年海關代辦郵政, 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總郵政司, 總署設立郵政總辦,由總署造冊處稅務司( 駐上海) 兼任。,總理衙門 意義總理衙門的成立,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變
24、革。它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都由地方督撫大員兼辦外交的歷史,這使中國開始有了一個統(tǒng)一的專門外交機構,逐漸依據近代主權國家平等交往的原則處理與西方各國的關系??偫硌瞄T的設立,使清政府的內政大權與外交大權有了新的明確分工,是中國近代外交體制的重大進步??偫硌瞄T的設立,不僅使繁雜的外交事務有所專管,而且在與外國交往過程中逐漸對內政產生積極影響,逐漸改變了過去以“蠻夷”視人的毫不可取的外交態(tài)度;另外,這些專管部門的官員和下屬也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開
25、闊了視野,學習了大量近代科技知識,傳播了許多新思想新技術,培養(yǎng)了大批外交和技術人才,學會如何在近代社會進行恰當的對外交往,慢慢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謀取本國利益的策略。,從“總理衙門” 到“外務部”但1870年代以后,恭親王的權力因慈禧的排擠而下降,加上1870年開始,李鴻章就任北洋通商大臣,許多外交事務逐漸由北京的總理衙門轉往天津,此后到甲午戰(zhàn)爭前后,李鴻章在天津的衙門成為事實上的中國外交部,總理衙門在外交事務上的作用就減少了,1884
26、年恭親王不再掌理總理衙門使其重要性更下降。由于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總理衙門所積極倡導和主持的洋務運動宣告徹底失敗,總理衙門的地位一落千丈。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時,中國軍政、經濟已盡在帝國主義列強控制之中,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面對變化了的形勢,西方列強認為總理衙門已沒有多少存在和利用的價值,而且,總理衙門過去由管理外交、通商擴大到一切與“洋”有關的事務,超越了清軍機處和各部,儼然成為清的內閣,涉及的范圍太廣,事
27、情繁雜,不能及時地配合列強處理一系列突發(fā)的外交事件。在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規(guī)定: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外務部”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規(guī)定: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指定由皇族親貴擔任大臣,重點辦理與列強的外交。外務部的組織和人員,由奕勖和李鴻章擬定,后經政務處五大臣及吏部復議,定為正式官制。外務部的主要領導人由五人組成:總理大臣、會辦大臣、尚書、左侍郎和右侍郎?!缎脸髼l約》附件十
28、八中規(guī)定:和碩親王奕劻總理外務部事務,體仁閣大學士王文韶為會辦外務部大臣,工部尚書瞿鴻機調任為外務部尚書,徐壽朋、候補三四品京堂聊芳為外務部左、右侍郎。外務部設立之初,其職權也并非僅僅掌管國際交涉、中外商務和在外僑民事務,鐵路、礦務、電線、機器制造、軍火等事宜仍屬它的執(zhí)掌范圍。后來,清政府陸續(xù)設立了農工商部、吏部、禮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等機構來行使原總理衙門的部分職權,從而使各機構更加專業(yè)化,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使外務部成為名副其
29、實的專門化的辦理外交機構。,“外務部”組織外務部初設立時的內部組織主要由首腦部分、一廳、四司、五處、事務部分以及附設的外交人才儲備、培訓機關—儲才館組成。辦理外交事務的四司:和會司:“掌各國使臣覲見、會晤,請賞寶星,奏派使臣,更換領事,文武學堂;本部員司升調,各項保獎?!笨脊に荆骸罢畦F路,礦務,電線,機器,制造,軍火,船政,聘用洋將洋員,招工,出洋學生?!?榷算司:“掌關稅,商務,行船,華洋借款,財幣,郵政;本部經費,使臣支銷
30、經費?!标P稅、郵政兩項,光緒卅二年劃歸稅務處管轄。庶務司:“掌界務,防務,傳教,游歷,保獎,償恤,禁令,巡警,詞訟。” ------《奏定外務部章程》,“外務部”組織掌編譯、新聞及儲才的機構翻譯處:原分英、法、俄、德、日本五股。光緒卅二年統(tǒng)為翻譯處,但仍分股辦事,各股設股長一人。專管翻譯東西洋各國文件并傳達語言。翻譯官分頭、二、
31、三等及翻譯學生,均無定額。清檔房:專管清檔編輯事宜。宣統(tǒng)元年二月增設秘書股,專司機要文件的擬稿及編輯事宜。機要股:宣統(tǒng)元年八月設。專管收集機密消息,發(fā)布新聞。相當于現(xiàn)代外交部的新聞司。另外,宣統(tǒng)元年清朝駐比參贊王慕陶在北京創(chuàng)設了一個“遠東通訊社”,以后在倫敦、巴黎、柏林、圣彼得堡、維也納、海牙等處設有分社,是一個半官方性質的新聞機構。儲才館:光緒卅二年閏四月設。任務是訓練和儲備外交人材。設提調一員,總理館事,幫提調一員,助理館事。
32、調館受訓人員都是在職的或譯學館畢業(yè)的學生。學員一面在館學習,一面在部實習。,“外務部”組織 儲才館外務部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正式外交人才培訓機構――儲才館??偫硌瞄T雖設立了同文館,但其只培養(yǎng)外語人才。外務部為培養(yǎng)和儲備外交人才,配合其用人標準的提高,于1906年6月奏準設立儲才館。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培訓外交官的學校。根據儲才館章程規(guī)定,參加培訓的主要有三種人:曾任駐洋參贊領事或外省洋務局差使、深有交涉閱歷者;留學外國得有政治、法律
33、、商務、理財四科專門畢業(yè)文憑者;譯學館畢業(yè),隨使外國,諳曉外文,明白外事者。儲才館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是向中國駐外使館輸送合格的外交人才,這對于近代中國外交工作的順利開展是很有裨益的。,外務部組織掌管文檔及內部事務的機構司務廳:專管收掌文件,領用印信及一切雜務。設司務二人。宣統(tǒng)三年八月又增設收文處,相當于現(xiàn)在的收發(fā)室,不隸屬于司務廳。電報處:專司電報翻譯傳達事宜。處內分常電、密電二班??偸饡r已設電報處,光緒卅二年定由丞參堂直接管轄。
34、銀庫:總署時已設。由丞參堂直接管轄。儲存一些現(xiàn)金、備部隨時取用。文報局:光緒二年設。專管寄遞各駐外使領與外務部的來往公文。在上海設“總辦駐滬出使文報局”,在天津設“北洋文報局”。統(tǒng)計處:光緒三十三年九月設。專門統(tǒng)計各省外事數字。如各國駐各埠領事、商人,聘用洋員,各地教堂、洋商數目等等。設提調、幫提調各一人,辦事員二人。外務部的意義從傳統(tǒng)觀點來看,外務部的設立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標志之一,但是,從中國走向世界這一角度看,外務部及其
35、下屬機構的設立和調整,職司的明確和規(guī)范,無疑是向近代化方向邁進、與國際靠攏的重要成果??梢哉f,外務部的建立是我國外交近代化進程中邁出的一大步,是順應歷史潮流而建立起來的我國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構,為后來的孫中山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政權及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等政權組織提供了某些可貴的借鑒。,交涉司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條約制度在客觀上造成了外交概念的擴大,使得地方上不得不辦外交。中央與地方外交權的混亂,促使清政府開始改革官制。1907 年,中央頒
36、布《各省官制通則》規(guī)定總督“總理該管地方外交軍政”,實際上就把督撫外交權這一實際當中應用廣泛的慣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此后,各省紛紛貫徹此通則設立交涉司辦理地方對外交涉事宜,每省設交涉司交涉史一名,辦理全省的交涉事務。交涉使為正三品官員,在省級官員中地位較高。管理上,交涉使為雙重隸屬關系,即歸屬于各省督撫管理,又受外務部隨時考察、裁撤。這樣一來,交涉使一方面代表了地方督撫,一方面與外務部形成了直接的聯(lián)系。交涉司的設立,對于外交的行政
37、統(tǒng)一,促進外交機構正規(guī)化具有積極的意義。,使領制度的近代化,駐外機制的醞釀與萌芽階段受中國封建時期長期存在的朝貢制度影響,中國與外國交往時均以“上國”自居,鴉片戰(zhàn)爭之前則歷來只派遣前往朝貢國冊封該國君主的臨時冊封使,并不平等相待他國。隨著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及在列強逼迫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產生,遣使駐外、設領已成為中國被迫接受西方近代社會秩序的表現(xiàn)。 1858 年,《天津條約》簽訂,條約中載明西方締約國可派使駐華,中國亦可遣使駐外。
38、 清政府倘準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準美國一律照辦; -- 《中美天津條約》 英國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為通商口岸; -- 《中英天津條約》 法國公使得住北京;增開瓊州、潮州、臺灣(臺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并在各口設領事官;
39、 -- 《中法天津條約》與此同時,中國開始了轟轟轟烈的洋務運動,清政府逐漸意識到在對外交往中自身所處的不利地位,也開始有了了解各國情況的意愿。,出使“西洋”斌椿出洋1866 年,清政府試探性的派出了時任總稅務司署文案的斌椿隨赫德出洋游歷。恭親王奕訢曾有片專奏委派斌椿等赴歐游歷一事:茲查有前任山西襄陵縣知縣斌椿,現(xiàn)年六十三負,系內務府正白旗漢軍善祿管領下人。因病呈請回旗,于咸豐七年在捐輸助賑案內
40、加捐副護軍參領銜。前年五月間,經總稅務司赫德延請辦理文案,并伊子筆帖式廣英襄辦年余以來,均尚妥洽。擬令臣衙門札令該員及伊子筆帖式廣英,同該學生等與赫德同往。即令其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 斌椿一行于同治五年(1866)正月二十一日離開北京,三月十八日到達法國馬賽,他們一行在歐洲一共考察了11個國家:法國、英國、荷蘭、漢堡、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普魯士、漢諾威、比利時。斌椿之行,旨在收集
41、外國資料和了解外國政俗人情,并非正式的遣使駐外,但卻是清政府正式派使節(jié)赴外的醞釀與發(fā)端。,正式的訪外使團蒲安臣蒲安臣,美國首任駐華公使,也是美國第一任進駐北京的公使。引進《萬國公法》蒲安臣便正式把《萬國公法》的譯者丁韙良引薦給總理衙口四位大臣,并把《萬國公法》部分章節(jié)呈遞給他們,得到了當時急于了解世界各國法律的清政府的賞識。蒲安臣把西方國際法規(guī)積極介紹到中國的真實目的并非想幫助清政府進步,而是為了讓清政府了解他們資本主義國家的
42、"游戲規(guī)則",并按照他們的準則來開展外交事務。中國早期的外交官曾紀澤、薛福成等援引《萬國公法》中的條款,成功地處理了中俄伊犁交涉、中英關于中緬界線交涉等外交事件。通過對國際法的運用,清政府挽回了一定的利益,并接觸到了更多的外交制度和外交理念,使清政府看到運用有法律依據的手段從事外交活動比他們想象中與各國的外交要簡單許多,這對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起到重要作用。,“合作政策”"雙重合作政策"即既與西方各國(英法俄等)合作,又與清政府合作
43、。“在中國,對于一切重大問題要協(xié)商合作;在維護我們的條約權利所必需的范圍內保衛(wèi)條約口岸;在純粹的行政方面,并在世界性的基礎么上,支持在外國人(英法)管理下的那個海關,贊助中國政府在維持秩序方面的努力;在條約口岸內,既不要求,也不占用租借,不用任何方式干涉中國政府對于它自己的人民的管轄,也不威脅中華帝國的領土完整?!?-- 蒲安臣在致美國駐上海總領事的
44、信函 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從美國本國利益出發(fā),兼顧清政府的權利,幫助清政府開始了一系列爭取主權的外交活動。 處理阿思本艦隊 處理白齊文事件 上海租界問題 建立語言學校,正式的訪外使團“蒲安臣使團”1867年11月27日,擔任駐華公使已達六年之久的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在總理衙門為他舉辦的 餞行宴會上陳詞“嗣
45、后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碑敃r,清朝政府正在準備第一次派團出使外國,但是苦于缺乏合適的外交人才,并對禮節(jié)問題感到十分為難(既不想得罪西方各國,也不想放下自己"天朝上國"的架子)。恭親王奕欣上了一道奏摺,建議委任蒲安臣這個友好人士擔任中國首任 全權使節(jié)(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進行中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蒲安臣作為中國第一任外交公使,出發(fā)了。隨行出發(fā)的還有英使館翻譯
46、柏卓安和法籍海關稅務司職員德善。另外,清政府還派海關道志剛和禮部侍郎孫家谷二人同行。出發(fā)前,蒲安臣還親自沒計了第一面出使外交國旗,旗為黃底邊,旗幅中間繡有一條巨龍,此后龍在西方國家眼中便成了古老中國的象征。,蒲安臣使團出行路線使團于1868年2月25日從上海出發(fā),先抵達日本,后于1868年4月1日至美國舊金山。并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兩個月后蒲安臣使團繞過己拿馬抵達了華盛頓,6月3日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舉行茶會歡迎蒲安臣使團。8月30
47、日,使團離開美國開始歐洲之旅,并于1868年9月19號抵達英國利物浦,后轉站之倫敦,雖停留數月之久,但一直受到英國的冷遇,直到12月26日英國新任首相上臺才開始與蒲安臣使團進行談判;1869年新年的第二天使團到達巴黎,但又受到華而不實的待遇,法國政府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故意推脫;8個月后使團離開法國,前往丹麥、普魯士,并見到了當時普魯士的強硬派人物俾斯麥。隨后使團東行至俄羅斯莫斯科,1870年2月16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見了使團,第二天
48、蒲安臣患上肺炎,23日病逝于莫斯科。后使團由道志剛率領,兩個月后使團前往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遞交國書,最后取道蘇伊士運河回國。,正式的訪外使團蒲安臣使團出使的外交成就打破了晚清政府一直忌諱的外交禮儀障礙晚清政府之所以遲遲不敢派遣外交使者,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擔也中外交往中的禮儀爭辯。在清政府看來,出使使者如何見外國君主與外國使者如何見清朝君主是對等的:總理衙門也沒有合適的覲見禮儀制度規(guī)定,也沒有比較規(guī)范的歷史先例可供參考,所以使
49、者團以何種禮儀見外國君主勢必會被外國使者引為覲見清政府的禮儀參考,如果使者團行跪拜之禮,則有損清政府的威嚴形象,若是行鞠躬之禮,則會被各國駐京公使引用,清政府再無堅持外國公使行跪拜之禮的理由。清政府遣使出國的難題是擔心禮儀問題,而蒲安臣被選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是外國人"用中國人為使,誠不免于為難;用外國人為使,則概不為難"。清政府"特聘"外國人蒲安臣為中國使臣,勘見外國君主自然用西方禮儀。蒲安臣出使時的觀見禮儀也做了相關規(guī)定:“
50、遇有礙于國體之禮,是不可行。此次中國所派之員,將來到各國時,似可暫無庸相見,或偶爾相遇,亦望貴大臣轉達,彼此概免行禮,俟將來彼此議定禮節(jié),再行照辦。”,蒲安臣使團出使的外交成就打破了晚清政府一直忌諱的外交禮儀障礙在開始訪問之后,把總理衙門限制他的各項規(guī)定拋于腦后,開始按照西方禮儀從事外交工作。在華盛頓,蒲安臣和志剛不僅面見了美國總統(tǒng),還向其行鞠躬禮,并與總統(tǒng)握手,還鄭重地向美國總統(tǒng)親遞了中國第一份國書。在后來訪英、法、瑞、丹、荷、
51、普、俄等國時,蒲安臣也都是以西方的禮節(jié)來覲見各國君主,行鞠躬禮并親遞國書,以示通好和誠意。后來蒲安臣在俄國病逝,使團在志剛和孫家谷二位清朝欽差帶領下繼續(xù)訪問比利時、意大利等國時,也就順理成章地按西方外交禮儀覲見君主,親進國書,并行鞠躬禮。清政府雖對此很不滿意,但事實已成,也無法再找其他理由,后來1873年2月,同治皇帝宣布親政后,美、英、俄等各國使臣就多次照會總理衙口:"恭逢大皇帝親裁大政,若不請準立將各國慶忱,面達圣聽,則贗使任者難
52、免失職之想",還指出"欽差蒲大臣等,所至各國皆以敵體相見,彼時所有各國召見禮節(jié),諒志剛孫家谷二大臣必行遵為覆奏,尤可據者"。此時,總理衙口除了推辭"國體攸關,兩邊均應兼顧"外,已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各國公使的觀見。于是,在1873年6月27日,歷史性的一刻到來:西方公使第一次以西方禮節(jié)正式規(guī)見了同治皇帝。從使團出訪到各國使者觀見同治皇帝,清政府一直刻意回避的覲見禮儀問題最終得以解決,清政府第一次以西方的禮節(jié)接見了各國公使,中國的外交禮儀開
53、始與西方對等,從此清政府的華夷朝貢體系被廢止,開始向正規(guī)的外交機制邁進。,簽訂了《中美續(xù)增條約》《中美續(xù)增條約》, 即《蒲安臣條約》, 它是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第一個“從理論上說在與西方世界各國處于同等的外交地位上”的對等條約, 也成為近代中國對外交涉的一個重要的國際法依據。條約的主要內容大致可概括為: 一、保持中國的完整; 二、中國控制自己的內地貿易; 三、在美國各商埠派駐中國領事; 四、相互不得進行宗教迫害; 五、鼓勵中國苦力向美
54、國移殖, 但禁止包攬移民; 六、相互居住和旅行的權利; 七、兩國相互準許入學; 八、不干預中國的內部發(fā)展。《蒲安臣條約》中關于華工的內容成為以后華人移民美國維護自身權利的依據,成為近代外交史上保護華僑移民的重要文件;條約中有關互派留學生的問題促成了1871年的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計劃的實施,為國人出國留學開了先河。中美《蒲安臣條約》的簽訂直接影響了使團之后到訪的國家,給當時的外交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駐外使館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馬嘉理
55、案件同治十三年(1874年)6月,英國以考察云南地區(qū)的商貿情況為由,派遣上校柏朗帶領當時在印度的一支勘探隊,途經緬甸自陸路進入中國云南。為了解決勘探隊的語言交流問題,威妥瑪在征得總理衙門準許的情況下,派遣翻譯官馬嘉理前往中緬交界處迎候。2月21日,馬嘉理與4名中國隨員抵戶宋河,遭到當地人民的襲擊,5人都被殺死,首級懸于曼允城墻上。郭嵩燾出使英國光緒二年(1876年)7月26日,李鴻章和威妥瑪簽訂了《煙臺條約》。中英對馬嘉理案件的
56、審理也隨之宣告“結案”。其中包括清朝派出公使前往英國道歉,這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派出駐外長期代表的開始。1877年1月21日(光緒二年十二月初八日),郭嵩燾為英國公使,劉錫鴻任副使及隨員三十余人,自上海乘船出洋赴英。,駐外使館的創(chuàng)立與發(fā)展郭嵩燾出使英國,中國首批第一個駐外使館建立,標志著駐外使館制度在中國正式確立。同年,中國駐日正、副使,駐美國、西班牙、秘魯的正副使確定。至此,首批三個使館確立。 初期的使館多為兼使,如中國首任駐外大使
57、中郭嵩燾兼任英國與法國使館使臣,陳蘭彬兼任美國與西班牙使館使臣,李鳳苞兼任意大利、奧地利、荷蘭使館的使臣。因而,清政府雖然在英、美、日、俄、法、德等十三個國家設立使館,但實際派遣的使臣數則遠低于此。使臣兼使的國家自駐外使館建立起幾經變化,如英國于 1877 年設館,1878 年使臣兼使法國,1880 年使臣兼使法國和俄國,1884年又改為只兼使俄國。這種雜亂的布局往往是出于處理臨時外交事件的需要,而兼任的任命與變更也源于使臣處理外交事件
58、的國別。1887 年總理衙門調整上述兼任布局,改為地理上相近的國家使臣兼任。使臣赴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覲見駐在國家的元首,遞交就任國書。平時使臣則行使與駐在國外交部接觸、交涉的職能,與駐在國議員、學術界等的交際發(fā)展職能,和與其他國家外交官員的往來職能等等。使臣的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觀察職能,即觀察駐在國的各種情況并向國內報告。,使領館組織與職能的不斷完善駐外機構進入二十世紀后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由外務部統(tǒng)一掌管使館人事,破除設立之初由
59、使臣確定使館館員人事的制度;明文確定使館的等次、人員編制和經費;進一步擴展了駐外使館的職能,設置商務委員、游學生監(jiān)督處、駐外武官等,加強使館在管理學生、商務合作和軍事方面的作用等等。二十世紀初,外務部進行了健全國內與駐外機構之間報告聯(lián)系的制度,詳細規(guī)定了使館不同級別、職能官員的報告流程與報告內容,加強了國內與駐外機構之間聯(lián)系的規(guī)范性,對使館的工作內容也產生了約束作用。 外務部設立后,領事制度發(fā)展得到重視,總領事館、領事館等正規(guī)領館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外交近代化的影響分析
- 晚清中國外交的巨變傳統(tǒng)外交向近代外交轉化的歷史透視
- 嫁接的晚清近代化
- 近代中國外交史學研究_15234.pdf
- 《中國外交史》題庫
- 從“郭劉互訐”事件看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艱難.pdf
- 晚清法律移植:中國法制近代化的開端.pdf
- 當代中國外交思想概述
- 中國外交改變國際權力格局
- 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
- 和諧世界-中國外交理念轉型
-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
- 憲法視野中的新中國外交.pdf
- 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
- 中國外交政策ppt演示課件
- 新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
- 淺析儒家思想對中國外交的影響
- 地方外事對中國外交的影響.pdf
- 04當代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
- 淺談新中國外交談判的艱難歷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