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腦中線間腔的影像診斷與鑒別,屏山縣中醫(yī)院放射科 楊貴,目錄,胼胝體:它是聯(lián)絡左右大腦半球的纖維構成的纖維束板。在大腦正中矢狀切面上,胼胝體呈弓狀,前端接終板處稱胼胝體嘴,彎曲部稱胼胝體膝,中部稱胼胝體干,后部稱胼胝體壓部。胼胝體纖維進入兩側半球后散開,投射到整個半球皮質。它把兩大腦半球對應部位聯(lián)系起來,使大腦在功能上成為一個整體。對于兩半球間的協(xié)調活動有重要作用。,腦中線間腔周圍解剖結構概要,在腦的中線前部有三個潛在的腔隙,分別是透明
2、隔腔(CSP)、Verga腔(CV)和中間帆腔(CVI)。要正確認識和鑒別諸間腔,首先必須對間腔周圍解剖結構有清楚的認識。,穹窿:是大腦海馬至乳頭體的弓狀纖維束。主要由海馬的傳出纖維組成,海馬的大錐體細胞的軸突先沿側腦室內表面走行,稱室床,繼而在海馬內側集中成海馬傘。后者于胼胝體壓部下方向后上行,繞過壓部,形成穹窿腳,繼繞過丘腦后端,左右匯合形成穹窿體。在體形成處,兩半球的海馬結構之間,有大量纖維相互投射至對側,形成一薄的白質層,稱穹窿
3、連合。穹窿體繼續(xù)前行,在室間孔上方,左右纖維再次分開形成穹窿柱。此柱又分為兩小部:在前連合前方下降者,稱為連合前穹窿,主要止于隔區(qū)和扣帶回;在前連合的后方下降者,稱連合后穹窿,主要止于乳頭體核、板內核前部、丘腦前核群、下丘腦外側區(qū)和中腦網狀結構。,透明隔:是兩側側腦室中間的一厚約1.5-3mm的雙層半透明薄皮髓質板(間隔膜)。,透明隔是兩側側腦室中間的一厚約1.5-3mm的雙層半透明薄皮髓質板(間隔膜)。在胚胎3個月時,胼胝體發(fā)育跨中線
4、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到胚胎6個月時,兩個腔由后向前逐漸融合而消失,如到一定年齡尚未融合且由液體填充,即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1.透明隔腔(第五腦室),透明隔腔前界為胼胝體膝部,后界為穹窿柱,上界為胝胝體體部,下界為胼胝體嘴和前連合,兩側壁即透明隔小葉(薄皮髓質透明板)。 透明隔腔(第五腦室)與Verga腔(第六腦室)不屬于腦室系統(tǒng),因為它沒有腦室所具有的室管膜,可能僅是一個“別稱”或認識上不足的“誤稱”,但它
5、經常與側腦室或三腦室相通,因為在氣腦造影時可積滿氣體,那些不與腦室系統(tǒng)相通者,腔內的腦脊液通過透明隔膜過濾和隔膜靜脈及毛細血管重吸收。,根據尸檢顯微鏡觀察,在胎兒和早產兒,CSP的存在率為100%,足月后迅速減少,出生后1個月為85%,2個月為45%,3-6個月為15%,6個月至16歲為12%,在成人多為12-20%。在CT和MRI上確定的CSP要少得多,新生兒為83.3%,1歲以內為3.9%,1-5歲為2.2%,6-9歲為1.1%,1
6、0-14歲為1%。,影像表現(xiàn)CT:兩側側腦室額角間呈三角形(底在前,尖向后)、邊緣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與腦脊液相同;雙側側腦室前角無移位及變形;增強無強化。MR:位置、形態(tài)與CT表現(xiàn)相同,信號:呈長T1長T2信號,F(xiàn)LAIR呈低信號;增強無強化。,透明隔腔(第五腦室)Verga腔及(第六腦室)分型:間隙混合型(CSP+CV),透明隔腔(第五腦室)Verga腔及(第六腦室)分型:間隙混合型(CSP+CV),知識延伸
7、 透明隔腔(CSP)又稱為第五腦室。國內的所有的教材、文獻其定義皆大致相仿,而幾乎所有醫(yī)務工作者也篤信此定義。而在國外的文獻中,“第五腦室”通常被定義為位于脊髓圓錐并由室管膜組織包繞的囊腔,也稱終室。由于第五腦室發(fā)育多變,可以是與脊髓相通的單個囊腔,也可以是與脊髓中央管不相通的孤立囊腔。 備注:“第五腦室”這一概念由Krause(克勞斯)于1875年提出。參考文獻《重新正確認識第五腦室的概念及其影像表現(xiàn)》(《中華放射學雜志》
8、2016年6月第50卷第6期),我們常說的“第五腦室”就真的錯了嗎? 第一、國內很多文獻里,并沒有將透明隔間腔即我們認可的第五腦室稱為真正的腦室系統(tǒng)。而且大多數文獻都可查到以下類似的表述——透明隔腔和韋爾加腔雖被稱為第五和第六腦室,但是不屬于腦室系統(tǒng),并且提出其內壁未襯有室管膜細胞,不具備腦室的組織結構特征。所以國內眾多醫(yī)務工作者早就認識了我們常寫的第五腦室并不是真正的腦室系統(tǒng)。 第二、國內中文醫(yī)學資料包
9、括醫(yī)學教科書、著作、文獻及網絡文字中,之所以將透明隔間腔稱為第五腦室。本人認為此稱呼更多的是從解剖位置來定義的,比如第六腦室,這樣更方便大家對該處擴張的囊腔進行標示,而并不代表我們認可其組織結構;所以我們常寫或者常表達的第五腦室如果用此分類來看,并不是錯誤的。 第三、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外文章已用“終室”一詞來替代位于脊髓圓錐的“第五腦室”。所以,將脊髓圓錐處的囊性腔室稱為第五腦室可能并不符合解剖分類或者標示,雖然在組織結構
10、上符合腦室的定義,但在稱呼上可能會引起一些誤解。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透明隔腔增寬的病例,我們仍然可以按照國內習慣在診斷結論中寫第五腦室擴張(形成),但是假如你比較糾結組織結構學的話,不妨在結論里用透明隔腔增寬這種描述性診斷代替。,知識延伸 腦室共4個,第一、二腦室最大,左右各一,統(tǒng)稱為側腦室;第三、四腦室位于中線。 第五、六腦室內無室管膜,非腦室系統(tǒng)。,Verga(韋爾加)腔(CV)又
11、稱第六腦室,是由意大利神經病學家Andrea Verga(安德列韋爾加)于1851年在尸體解剖中首先發(fā)現(xiàn),并定名為“第六腦室”,后稱Verga腔,也稱為穹窿腔、穹窿腦室、三角腦室、胼胝體腔。是位于穹窿連合與胼胝體之間的一個水平裂隙。從根本上講,透明隔腔、Verga腔結構相同,只是借穹窿柱將位于中線的腔隙結構前后隔開。,2.Verga腔,Verga腔通常由海馬聯(lián)合閉合不全所致,常由透明隔腔向后擴展形成,亦可單獨存在??梢允窍忍焱该鞲艋蚝qR
12、聯(lián)合閉合不全而成,后天外傷也可引起。 它的前方是穹窿前肢的前緣,上方是胼胝體的體部,兩側是薄皮髓質透明板(透明隔小葉),后方是胼胝體壓部及后聯(lián)合,向后下延伸至穹窿腳附近。,影像表現(xiàn)CT:兩側側腦室體部之間后1/2處呈三角形、后緣平直、邊緣清楚的低密度影;與透明隔腔并存的,形成近似圓柱狀、燒瓶狀貫穿雙側側腦室體部之前后低密度影;CT值與腦脊液相同;雙側側腦室體部無移位及變形;增強無強化。MR:位置、形態(tài)與CT表現(xiàn)相同
13、,信號:呈長T1長T2信號,F(xiàn)LAIR呈低信號;增強無強化。,Verga腔(第六腦室)分型:中間型,透明隔囊腫分型:混合囊腫型(CSP+CV),中間帆腔(CVI)又稱為帆間池、帆間腔、間位帆池、腦室間腔等,是由中間帆池擴張而成,是一個潛在性的蛛網膜下腦池,是雙層軟腦膜反折而形成的腔隙,其最前端為反折處,通常位于室間孔處,其后與大腦大靜脈池或四疊體池相通。 中間帆腔位于雙側丘腦及穹窿腳之間,穹窿體、穹窿連合的下方,三腦室
14、頂的上方,故又稱為三腦室上池。,3.中間帆腔,中間帆腔前可達室間孔,呈尖端向前的三角形,由穹窿腳間開始,前界為穹窿柱,后界是胼胝體壓部、后聯(lián)合及松果體,上外側壁為穹窿柱,下外側壁為丘腦,可以認為是環(huán)池和四疊體池向前上的延伸。 中間帆腔外下緣有2條大腦內靜脈,走行于第3腦室頂部的脈絡叢組織內,于胼胝體壓部下方匯合為大腦大靜脈,因此大腦內靜脈可作為CVI的重要定位標志。另外中間帆腔底壁處還有丘腦上靜脈及脈絡膜后中
15、動脈通過。,中間帆腔(CVI)分型:間隙型,中間帆腔(CVI)分型:中間型,中間帆腔+透明隔腔分型:混合CVI囊腫型+CSP間隙型,中間帆腔+透明隔腔+大腦大靜脈池囊腫分型:混合間隙型,中間帆腔(CVI)囊腫,影像表現(xiàn)CT:位于CV下方,水平斷面上呈三角形、梯形或斜方形的低密度影,不與透明隔腔相通,橫徑一般≤15mm;CT值與腦脊液相同;增強未見強化。MR:位置、形態(tài)與CT表現(xiàn)相同,信號:呈長T1長T2信號,F(xiàn)LAIR呈低
16、信號;增強未見強化。,腦中線間腔囊腫包括透明隔囊腫、Verga囊腫和中間帆腔囊腫。人們通常將透明隔腔、Verga腔、透明隔囊腫和Verga腔囊腫統(tǒng)稱為“透明隔腔”,本人認為這種稱謂不是很準確,而分別稱為“透明隔腔”或“透明隔囊腫”較為合適。 透明隔囊腫(SPC):若兩側側腦室間的含液結構的兩側壁向兩側彎曲膨隆,兩側壁間距離≥10mm,多伴有臨床癥狀,即為透明隔囊腫;而透明隔腔兩壁基本呈平行排列,直徑一般<10mm,臨
17、床無癥狀。透明隔囊腫與側腦室間不交通。,4.腦中線間腔囊腫,透明隔囊腫(SPC)可分為二類:無癥狀性透明隔囊腫(ASPC)和癥狀性透明隔囊腫(SSPC),后者又稱擴張性透明隔囊腫(ESPC)。 ASPC多在體檢時偶然發(fā)現(xiàn)。ESPC可能引起室間孔堵塞、腦深部血管扭曲移位、下丘腦和視交叉受壓等而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癥狀。以慢性顱高壓癥、癲癇、視乳頭水腫、精神異常等為主要表現(xiàn),多無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中間帆腔囊腫:若帆間池擴大,兩側壁
18、向兩側彎曲膨隆,兩側壁間距離≥10mm,即為中間帆腔囊腫。囊腫與大腦大靜脈池或四疊體池相通,體積較大對鄰近結構產生壓迫時可產生相應臨床癥狀。,中間帆腔(CVI)囊腫,5.腦中線間腔的鑒別診斷,透明隔腔(第五腦室),透明隔腔(第五腦室)+Verga腔(第六腦室),中間帆腔(CVI),1.帆間池層面較高,第三腦室頂部層面較低。2.帆間池后界為胼胝體壓部,第三腦室頂部的后界為松果體。3.帆間池為尖向前的三角區(qū),第三腦室在矢狀位為狹長裂隙
19、。,帆間池與第三腦室頂部的區(qū)別,1.CV囊腫位于穹窿上,CVI囊腫位于透明隔及穹窿下。2.CV囊腫,穹窿向下移位;CVI囊腫,穹窿向上移位。3.CVI囊腫位于大腦內靜脈上方,松果體囊腫位于大腦內靜脈下方。,CV囊腫、CVI囊腫與松果體囊腫的鑒別,大腦內靜脈:由脈絡膜靜脈和丘腦紋靜脈在室間孔后上緣合成,向后至松果體后方,與對側的大腦內靜脈匯合成一條大腦大靜脈(Galen靜脈)。大腦大靜脈收集半球深部的髓質、基底核、間腦和脈絡叢等處的靜
20、脈血,在胼胝體壓部的后下方向后注入直竇。,知識延伸:大腦內靜脈,CVI囊腫,CV囊腫與CVI囊腫區(qū)別,松果體囊腫,腦中線間腔(CSP、CV、CVI)根據影像表現(xiàn)分為三型:間隙型、中間型、囊腫型。三型繼而再分為CSP型、CV型、混合型。 間隙型:是指圖像上具有狹小的間隙存在。 囊腫型:是指圖像上的腔隙具有明顯的張力存在。 中間型:是指介于間隙型和囊腫型之間者。,6.腦中線間腔分型及臨床表現(xiàn),6.1
21、分型:,一般認為透明隔腔其寬徑>3mm有臨床意義,在8mm以上伴有腦電異常者有一定臨床意義。第五、六腦室常合并胼胝體發(fā)育不良、局部腦萎縮、一側大腦發(fā)育不全、灰質異位等。常見癥狀有頭痛、眩暈、嘔吐、癲癇、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不全性偏癱及偏身麻木等。 較大的腦中線腔囊腫引起臨床癥狀一般分三期:早期可有頭痛、頭暈和不適;一旦破裂可出現(xiàn)急性顱內壓升高和精神障礙;以及可出現(xiàn)多樣化大腦綜合癥:如額葉性共濟失調、精神異常、語言障礙
22、、癲癇、中樞癱等。,6.2臨床表現(xiàn):,盡管在統(tǒng)計學上發(fā)現(xiàn)透明隔腔、Verga腔的形成與癲癇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為透明隔腔、Verga腔形成后致室間孔阻塞、側腦室膨脹腦積水、顱壓增高、皮層受壓或萎縮而致突然異常放電所致。另外,透明隔腔囊腫、Verga腔囊腫和中間帆腔囊腫直接壓迫周圍腦組織也可能引起。 近年來研究表明,海馬受壓萎縮與顳葉癲癇有密切的關系;對胼胝體和穹窿等邊緣系統(tǒng)的損害可造成精神發(fā)育遲鈍;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漿膜腔積液診斷及鑒別診斷
- 宮腔粘連鑒別診斷
- 囊腔型肺癌的影像特征和鑒別診斷
- 薄壁囊腔型肺癌的影像診斷和鑒別診斷l(xiāng)iu
- 腹膜腔分區(qū)及影像學表現(xiàn)
- 型腔板(中間板).dwg
- 型腔板(中間板).dwg
- 中孕期胎兒透明隔腔消失的超聲與MR診斷價值的相關性研究.pdf
- 關乎腔鏡腔鏡基礎知識
- meckel腔影像學檢查方法比較
- 腹膜與腹膜腔
- A1-型腔板(中間板).dwg
- 型腔板(中間板)工藝卡片.dwg
- 非穩(wěn)腔腔內低階像差測量及補償研究.pdf
- 型腔板(中間板)工藝卡片.dwg
- A1-型腔板(中間板).dwg
- A1-型腔板(中間板).dwg
- 光纖FP腔的腔長鎖定方法研究.pdf
- 透明隔間腔與年齡的相關性研究.pdf
- 型腔.dwg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