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與腹膜腔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腹膜與腹膜腔,腹膜peritoneum為全身面積最大、配布最復雜的漿膜,由間皮及少量結締組織構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狀。襯于腹、盆腔壁內表面的腹膜稱為壁腹膜 parietal peritoneum或腹膜壁層;覆蓋腹、盆臟器表面的部分稱為臟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臟層。臟腹膜與壁腹膜互相延續(xù)、移行,共同圍成不規(guī)則的潛在性腔隙,稱為腹膜腔 peritoneal cavity。,,一、概 述,男性腹膜腔為一封閉的腔隙

2、;女性腹膜腔則通過輸卵管腹腔口,經(jīng)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壁腹膜較厚,與腹、盆壁之間還存有一層脂肪組織,稱腹膜下筋膜。臟腹膜緊貼覆于臟器表面,從組織結構和功能方面都可視為器官的一部分,如胃、腸壁最外層的漿膜即為臟腹膜。,,腹腔和腹膜腔在解剖學上是兩個不同而又相關的概念。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圍成的腔腹膜腔是臟、壁腹膜之間的潛在性腔隙,其中含少量的漿液。腹腔內的臟器均位于腹膜腔之外。,腹膜的功能,吸收和分泌:正常、

3、異常愈合防御,腹上部腹膜的吸收力較下部強,所以腹部炎癥或手術后的病人多取半臥位,使有害液體流至下腹部,以減緩腹膜對有害物質的吸收。,二、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內位器官: 器官周圍幾乎被腹膜包繞。間位器官:三面被腹膜覆蓋。外位器官:僅一面被腹膜覆蓋。,腹膜矢狀面示意圖(男),是指器官全部突向腹膜腔,各面均被腹膜所覆蓋的器官,如胃、十二指腸上部、空腸、回腸、盲腸、闌尾、橫結腸、乙狀結腸、脾、卵巢、輸卵管等。,腹膜內位器官,是指大

4、部分被腹膜覆蓋,僅少部分未被腹膜覆蓋的器官,如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直腸上段、子宮、膀胱等。,腹膜間位器官,是指僅一面被腹膜覆蓋,其余面均不覆蓋腹膜的器官,如腎、腎上腺、輸尿管、胰、十二指腸降部和下部、直腸中下部等。,腹膜外位器官,三、腹膜形成的網(wǎng)膜、系膜和韌帶 腹膜由腹盆壁內面移行于臟器表面或由一個臟器移行至另一個臟器表面的過程中,形成網(wǎng)膜、系膜和韌帶。這些結構不僅對器官起著連接和固定的作用,也是血管、神經(jīng)

5、出入臟器的途徑。,(-) 網(wǎng) 膜 由雙層腹膜構成,薄而透明,兩層腹膜間夾有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及結締組織等。,自肝門向下移行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肝胃韌帶 hepatogastric ligament 自其左側部從肝門至胃小彎,含有胃左和胃右血管、胃左和胃右淋巴結及至胃的神經(jīng)等。肝十二指腸韌帶hepatoduodenal ligament

6、 自小網(wǎng)膜的右側部連接肝門與十二指腸上部,其內有出入肝的重要管道系統(tǒng),即右前方的膽總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動脈和兩者后方的門靜脈及淋巴和神經(jīng)組織。,1、小網(wǎng)膜lesser omentum,網(wǎng)膜孔 omental foramen網(wǎng)膜囊 omental bursa當肝破裂出血時,可壓迫小網(wǎng)膜右側部內的門靜脈和肝動脈 ,暫時減少肝的出血量。,網(wǎng) 膜,連于胃大彎和橫結腸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胃結腸韌帶gastrocoliclig

7、ament 胃前、后壁的臟腹膜自胃大彎和十二指腸上部向下延續(xù)構成了大網(wǎng)膜的前葉(雙層腹膜),下垂至橫結腸時,不完全地貼附于橫結腸的表面橫結腸系膜 為大網(wǎng)膜前葉下垂一段后,向后上返折形成大網(wǎng)膜的后葉(雙層腹膜),向后上連于橫結腸,2 大網(wǎng)膜greater omentum,大網(wǎng)膜前、后葉間的腔隙是網(wǎng)膜囊的下部,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網(wǎng)膜前后兩葉常粘連愈著,致使其間的網(wǎng)膜囊下部消失。大網(wǎng)膜前葉或后葉的兩層腹膜間含有許多血管分支,胃

8、大彎下約1cm處可見胃網(wǎng)膜左、右血管,它們分別向胃及大網(wǎng)膜發(fā)出分支,沿大網(wǎng)膜血管分支附近多有脂肪沉積并含許多巨噬細胞,后者有重要防御功能?;铙w狀態(tài)下,大網(wǎng)膜的下垂部分??梢苿游恢茫敻鼓で粌扔醒装Y時,常由于大網(wǎng)膜的粘連、包繞而限制了炎癥的擴散。小兒的大網(wǎng)膜較短不易發(fā)揮上述作用,故小兒常易患彌漫性腹膜炎。大網(wǎng)膜的血管常用作心冠狀動脈橋接術中的供體血管。整形外科常使用帶血管蒂的大網(wǎng)膜片鋪蓋胸、腹壁或顱骨創(chuàng)面作為植皮的基礎。,大網(wǎng)膜

9、great omentum,是位于小網(wǎng)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間隙,又稱小腹膜腔。邊界上壁:肝尾葉及隔下方的腹膜。前壁:由上向下依次為小網(wǎng)膜、胃后壁腹 膜和大網(wǎng)膜前葉。下壁:大網(wǎng)膜的前、后葉返折部。后壁:由下向上依次為大網(wǎng)膜后葉、橫結腸及其系膜以及覆蓋胰、左腎、左腎上腺等處的腹膜。左側壁:脾、胃脾韌帶和牌腎韌帶。,3.網(wǎng)膜囊omental bursa,網(wǎng)膜囊 omental bursa,網(wǎng)膜孔約在第12胸椎至

10、第2腰椎體前方的范圍內邊界上界:肝尾葉,下界:十二指腸上部,前界:肝十二指腸韌帶,后界:腹膜覆蓋的下腔靜脈。成人網(wǎng)膜孔可容1~2指。網(wǎng)膜囊位置較深,胃后壁穿孔時,胃內容物常局限于此囊內,給早期診斷帶來一定困難。,腹膜腔橫切面示意圖(通過網(wǎng)膜孔),由于壁、臟腹膜相互延續(xù)移行,形成許多將器官系連固定于腹、盆壁的雙層腹膜結構稱為系膜,其內含有出入器官的血管、神經(jīng)及淋巴管和淋巴結等。主要的系膜有腸系膜、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和乙狀結

11、腸系膜等。,(二)系膜,腹模形成的結構,1、腸系腹mesentery是將空、回腸系連固定于腹后壁的雙層腹膜結構,面積較大,整體呈摺扇形腸系膜根 radix of mesentery 長約15cm,自第2腰椎左側起,斜向右下跨過脊柱及其前方,止于右骶髂關節(jié)前方,系膜的腸緣系連空、回腸,長達6~7m,由于腸系膜根與其腸緣長度相差懸殊,故腸系膜形成許多皺褶。腸系膜長而寬闊,使其系連的空、回腸具有較大的活動度,當腸蠕動失調時易造成系

12、膜和腸袢的扭轉。系膜的兩層腹膜間含有腸系膜上血管的分支和屬支、淋巴管、神經(jīng)叢及脂肪,還有大量的腸系膜淋巴結。,2、闌尾系膜mesoappendix 呈三角形,將闌尾系連于腸系膜下方,闌尾的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走行于系膜的游離緣內,故闌尾切除時,應從系膜游離緣進行游離、結扎血管。,3、橫結腸系膜transverse mesocolon 是將橫結腸系連于腹后壁的橫位腹膜結構,其根部自結腸右

13、曲起始,向左跨右腎中部、十二指腸降部、胰頭等器官前方,沿胰前緣達左腎前方,直至結腸左曲止。通常以橫結腸系膜為標志將腹膜腔劃分為結腸上區(qū)、結腸下區(qū)兩部分。模結腸系膜內含有中結腸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jīng)叢等。,4、乙狀結腸系膜sigmoid mesocolon 是將乙狀結腸固定于左下腹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其根部附著手左骼窩和骨盆左后壁。系膜較長,故乙狀結腸活動度較大,是系膜扭轉產(chǎn)生腸梗阻的易發(fā)部位。系膜內含有乙狀結腸

14、和直腸上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和神經(jīng)叢。,由于胚胎發(fā)生方面的原因,升、降結腸也可能出現(xiàn)系膜,此時的升、降結腸則成為腹膜內位器官,有一定的活動性。,(三)韌 帶 腹膜所形成的韌帶不同于骨連結中的韌帶,它是連接腹、盆壁與臟器之間或連接相鄰臟器之間的腹膜結構,多數(shù)為雙層腹膜,少數(shù)為單層腹膜,對臟器有固定作用,有的韌帶內含血管和神經(jīng)。,1、肝的韌帶 位于肝下方的肝胃韌帶和肝十二指腸韌帶前已述及,肝上方有鐮狀韌帶、

15、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帶。,鐮狀韌帶falciform ligament of liver 是位于膈穹窿下方與肝上面之間矢狀位的雙層腹膜結構,位于前正中線右側,其前部沿腹前壁上份向下連于臍,側面觀呈鐮刀狀。其游離的下緣肥厚,內含肝圓韌帶,后者由胚胎時的臍靜脈閉鎖后形成。由于該靜脈生后常未完全閉塞,臨床曾利用此管道作門靜脈造影或對肝癌進行化學治療。由于鐮狀韌帶偏中線右側,臍上腹壁正中切口需向臍方向延長時,應偏向中線左側,避

16、免傷及肝圓韌帶及其中的血管。,冠狀韌帶coronary ligament 呈冠狀位,分前、后兩層,由隔下及肝上面的腹膜移行而成。前層向前與鐮狀韌帶相延續(xù),前、后兩層間的肝表面未被腹膜覆蓋稱為肝裸區(qū)。冠狀韌帶左、右兩端處,前、后兩層彼此粘合增厚形成了左、右三角韌帶left,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左三角韌帶中通常含有肝纖維附件,后者是新生兒特有的肝殘留物。,2、脾 的 韌 帶 包括胃脾韌帶、脾腎

17、韌帶和膈脾韌帶。胃脾韌帶gastrosplenic ligament 是連于胃底和脾門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向下與大網(wǎng)膜左側部延續(xù),韌帶內含胃短血管和胃網(wǎng)膜左血管起始段及脾和胰的淋巴管、淋巴結等。脾腎韌帶splenorenal ligament 是自脾門至左腎前面的雙層腹膜結構,韌帶內含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叢等。膈脾韌帶phrenicosplenic ligament 是脾腎韌帶向上連于隔下面的結構,由膈與脾之間的腹膜構

18、成。,3、胃 的 韌 帶 包括肝胃韌帶、胃脾韌帶、胃結腸韌帶和胃膈韌帶等。胃膈韌帶gastrophrenic ligament 是胃賁門左側、食管腹段連于隔下面的腹膜結構。膈結腸韌帶phrenicocolic ligament 為膈與結腸左曲之間的腹膜結構,可固定結腸左曲并從下方承托脾。,四、腹膜皺襞、隱窩和陷凹 腹膜皺襞是臟器之間或臟器與腹壁之間腹膜形成的隆起,其深部常有血管走行。在腹膜皺襞之

19、間或皺襞與腹、盆壁之間的凹陷稱隱窩,較大的隱窩則稱陷凹。,(一)腹后壁的皺襞和隱窩十二指腸上襞 位于十二指腸升部左側,相當?shù)?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緣游離。十二指腸上隱窩(國人50%有此窩) 其左側有腸系膜下靜脈通行于壁腹膜深面。十二指腸下襞 上緣游離。十二指腸下隱窩(國人75%存在)盲腸后隱窩 位于盲腸后方,盲腸后位的闌尾常位于其內。乙狀結腸間隱窩 位于乙狀結腸左后方,在乙狀結腸系膜與腹后壁之間,其后壁內有左輸尿

20、管經(jīng)過。肝腎隱窩hepatorenal recess 位于肝右葉下方與右腎之間,仰臥時為腹膜腔最低處,是液體易于積聚的部位。腹膜皺襞和隱窩較發(fā)達處是內疝好發(fā)部位。,(二)腹前壁的皺襞和隱窩腹前壁內面有5條腹膜皺襞,均位于臍以下。臍正中襞 位于臍與膀胱尖之間,內含臍尿管閉鎖后形成的臍正中韌帶。臍內側襞 一對,位于臍正中襞兩側,內含臍動脈閉鎖后形成的臍內側韌帶。臍外側襞 一對,分別位于左、右臍內側襞的外側,內含腹壁下動

21、脈,故又稱腹壁動脈襞。膀胱上窩、腹股溝內側窩和腹股溝外側窩 三對,腹前壁腹模皺襞及隱窩,腹股溝內側窩:臍外側襞的內側,腹股溝三角,腹股溝直疝腹股溝外側窩:臍外側襞的外側,尖指向腹股溝深環(huán),腹股溝斜疝,(三) 腹 膜 陷 凹 主要陷凹位于盆腔內,男性在膀胱與直腸之間有直腸膀胱陷凹 rectovesical pouch,凹底距肛門約7.5cm。女性在膀胱與子宮之間有膀胱子宮陷凹 vesicouterine pou

22、ch;直腸與子宮之間為直腸子宮陷凹rectouterine Pouch,也稱Douglas腔,較深與陰道后穹間僅隔以薄的陰道壁,凹底距肛門約3.5cm。站立或半臥位時,男性直腸膀胱陷凹和女性直腸子宮陷凹是腹膜腔最低部位,故積液多存在于這些陷凹內。,五、腹膜腔的分區(qū)和間隙 由于腹膜腔內諸器官和網(wǎng)膜、系膜、韌帶諸結構的存在,常將潛在的腹膜腔劃分成許多區(qū)域和間隙,臨床應用中有一定意義。以橫結腸及其系膜為界,將腹膜腔分為結腸上區(qū)

23、和結腸下區(qū)。,(-)結腸上區(qū) 含肝、膽囊、胃、脾等器官。結腸上區(qū)又以肝為界分為肝上間隙和肝下間隙。,(一)膈下間隙(以肝為界),,,,,,,,,,,肝上間隙(以鐮狀韌帶為界),肝下間隙 (以圓韌帶為界),右肝上間隙(以冠狀韌帶為界),(1)左肝上間隙,(4)右肝下間隙,左肝下間隙,(以小網(wǎng)膜為界),(2)右肝上前間隙,(3)右肝上后間隙,(5)左肝下前間隙,(6)左肝下后間隙,(7)腹膜外間隙(裸區(qū)),

24、(二)結腸下區(qū) 此區(qū)主要有空腸、回腸、結腸及盆腔諸器官。常以腸系膜根和升、降結腸為標志劃分為4個間隙。,1、升結腸旁溝 位于升結腸外側,向上可通連肝腎隱窩,向下可通連右骼窩及盆腔。闌尾炎穿孔時,膿液可沿升結腸旁溝流至肝腎隱窩,甚至形成隔下膿腫。,2、降結腸旁溝 位于降結腸外側。由于隔結腸韌帶的存在,此溝一般不向上通連,向下可連通左骼窩和盆腔。,3、右腸系膜竇 位于腸系膜根右上方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