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月一個不一樣的月份,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呢?,,,2011年12月1日是 第24個世界艾滋病日,,關愛生命,遠離艾滋,,非洲是目前艾滋病感染最嚴重的地區(qū),安徽省阜南縣,一名感染了艾滋病的兒童趴在課桌上休息,小夏(化名)的父母都因罹患艾滋病而去世,失去親人的傷疼讓年幼的小夏對艾滋病恨之切骨,他的手臂上刻滿了“忍”,“仇”,“殺”等字眼,這位雙膝跪地的老人,她的兒子死于艾滋病,而她的小孫子也是病毒攜帶者
2、。,小女孩給患艾滋病的母親端飯,父母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對尚未感染病毒的這些孩子來說,讀書,是不是一種奢望?,什么是艾滋?。?艾滋病的醫(yī)學名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英文縮寫AIDS), 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艾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后,逐漸破壞人體的正常免疫系統,使人體喪失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發(fā)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后導致
3、死亡?!鞍獭笔撬挠⑽目s寫“AIDS”的音譯。,什么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的醫(yī)學名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它侵入人體后破環(huán)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發(fā)生多種難以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1981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身體一向很健康的青年男性同性戀中發(fā)現了一種“怪病”?;疾≌叱霈F全身免疫功能的缺陷,從而引發(fā)致命的感染和腫瘤,各種治療均不能解決臨床癥狀,患者很快死亡。
4、隨后,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發(fā)現了這個怪病。該病傳播迅速,死亡率高,對社會產生了相當大的沖擊,造成了人們很大的驚慌和恐懼,許多國家不惜投入巨資,研究病因,探索治療方法。,1982年,醫(yī)學界最終研究證實:一種新的可怕的疾病開始流行。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此病正式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英文縮寫為“AIDS”。漢語譯音為“艾滋病”。艾滋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為“HIV”。198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公
5、布了一份艾滋病分布圖表:三十二個國家已出現了艾滋??!當時,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哈夫丹?馬勒不禁痛哭失聲。他說:“死神來了!”死神來了!死神帶著冷酷、陰森的獰笑,瘋狂地撲向放縱自己的人們。,,USA報告5例AIDS,死亡>2500萬存活: 3330萬,艾滋病的最新流行情況,2010年11月23日,聯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在日內瓦發(fā)布了2010年全球艾滋病報告; 2009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60萬人
6、,180萬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09年底,全球共有艾滋病感染者3330萬人。,,約6300人是15和15歲以上的成年人:- 其中幾乎50%是婦女- 約一半是15–24 歲的年輕人,每分鐘有 9人新感染艾滋病,每天約有1.5萬人感染 !,每分鐘有 6人死于艾滋病,每天約有 8000人因為艾滋病離開人世!,中國第一例艾滋病病例,1985年,一位美籍阿根廷青年以旅游者的身份進入中國,不久便因發(fā)燒、肺部感染住進北京協和醫(yī)院的加強醫(yī)療病房
7、。據參加治療的協和醫(yī)院感染內科教授王愛霞回憶,在救治這名外籍患者過程中,各種抗感染類藥物均沒有作用。王愛霞懷疑病人患有艾滋病,隨后進行的血清檢測發(fā)現其HIV呈陽性。為慎重起見,協和醫(yī)院與這名患者遠在美國的私人醫(yī)生取得聯系,得知他確實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久,這名艾滋病患者在協和醫(yī)院死亡,其病情與美國最早發(fā)現的艾滋病病例完全一致。,截至到2010年10月底全國累計報告HIV/AIDS者37萬余例,AIDS 13 萬余例,報告死亡病
8、例近7萬例 。,中國艾滋病流行現狀,已知,未知,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范圍的變化,重慶市疫情概況,重慶市衛(wèi)生局發(fā)布消息稱,自1993年我市報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已有1733人死于此病。據悉,今年前十個月我市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1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5.1%。 我市從1993年報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上月底,累計報告HIV感染者11704人,其中艾滋病病人3248人,累計死亡1733人。今年前十個月全市新增艾滋病病毒
9、感染者1914人,相比去年同期的1530人增長25.1%,一旦感染艾滋病,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哪些危害?,艾滋病是一個健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可能成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間接受害者。艾滋病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不可忽視的危害。,,,,,艾滋病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死亡,嚴重癥狀,一般癥狀,抗體產生,感染成功,2-12周,8-10 年,1年 ?,0.5-2年 ?,,,,,,,,,,,,,,急性感
10、染期,無癥狀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類感冒癥狀,1、嚴重的細胞免疫缺陷2、發(fā)生各種致命性機會性感染3、發(fā)生各種惡性腫瘤,典型艾滋病期,皮疹,口腔念珠菌?。Z口瘡),Kaposi’s 肉瘤,頸部淋巴瘤,卡氏肺囊蟲肺炎(PCP),全身消耗,艾滋病有哪些傳播途徑?,血液傳播,血液傳播2,血液傳播3,注 射,紋 身,穿耳,器官移植,共 用 剃 須 刀,共 用 牙刷,通過性交方式在同性或異性之間傳播; 經性接觸傳播是目前全球主要
11、的艾滋病傳播途徑,大約全球70%~ 80%感染者是通過性接觸感染上艾滋病。,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的母親,在妊娠期間、分娩過程中或產后哺乳將艾滋病傳染給下一代。在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母親傳給下一代的幾率是15%-50%。在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其感染幾率最低可降到2%以下。,在人類共同的努力下,艾滋病已不再是當年人們眼中的世紀絕癥、超級癌癥。雖然艾滋病仍然無法根治,但通過高效抗病毒藥物治療(雞尾酒療法)后,可以非常有效地
12、控制病情的發(fā)展,延長生命,長期存活。我國“四免一關懷”政策規(guī)定:抗病毒治療免費。,艾滋病可以治療嗎?,為什么說艾滋病是能夠預防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非常明確,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體外環(huán)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殺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過空氣、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蟲體內生存,不能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因此,艾滋病的傳播主要與人類的社會行為有關,完全可以通過規(guī)范人們的社
13、會行為而被阻斷,是能夠預防的。,艾滋病雖然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傳染病,但對個人來講是可以預防。作為中學生來說主要預防措施是:,(1)不發(fā)生婚前性行為;(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3)不輕易接受輸血和血制品。(如必須使用,要求醫(yī)院提供經艾滋病病毒檢測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4)不與他人共用針頭、針管、紗布、藥棉等用具。(5)不去消毒不嚴格的醫(yī)療機構或其他場所打針、拔牙、穿耳朵眼、紋身、紋眉、針灸或手術;(6)避免在日常救護時
14、沾上受傷者的血液。(7)不與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膚的用具,如牙刷、刮臉刀和電動剃須刀;,不會傳播艾滋病的途徑,日常接觸不會傳播艾滋?。?,,艾滋病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敵人,要消滅艾滋病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培養(yǎng)預防艾滋病的社會責任感,需要從"我"做起。,艾滋病威脅每一個人和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今天大家學習后可以把您掌握的知識告訴您的家人、朋友。讓更多的人知
15、道艾滋病、了解艾滋病、抵御艾滋病、遠離艾滋病。,紅絲帶是國際上用來表示對抗愛滋病的標志,紅絲帶的由來: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視艾滋病為一種可怕的疾病。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齊聲呼吁人們的理解。此時,一條長長的紅絲帶被拋在會場的上空……支持者將紅絲帶剪成小段,并用別針將折疊好的紅絲帶標志別在胸前?! 〖t絲帶標志:象征著我們對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關心與支持;象征著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和平的渴望;象征著我們要用"
16、;心"來參與預防艾滋病的工作。,關于紅絲帶行動 據統計,我國15歲以下艾滋孤兒有76,000人。這些孩子因貧困或受家庭影響存在著上學難的問題。 繼希望工程之后,中國青基會再一次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將關愛艾滋孤兒和艾滋感染者子女作為基金會的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希望提供給青少年的不僅是物質的關懷,更是精神的蔚籍。 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中國青年報社、桂林乳膠廠(高邦公司)于2002年8月共同發(fā)起并在中國青基會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