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社區(qū)醫(yī)療與保健 王邦才,,,第一章 中醫(yī)學基礎,一 認識中醫(yī),中醫(y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 力發(fā)掘加以提高——毛澤東,,中國醫(yī)藥學具有數(shù)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jīng)驗總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y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fā)展成為獨特的醫(yī)學理論體系,為中國人民保健事業(yè)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是我國和世
2、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二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中醫(yī)學理論體系是由中醫(y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 知識、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醫(yī)學邏輯 演繹程序 組織而成的,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 思想,而以氣—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 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jīng)絡的生 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治療特點的醫(yī) 學理論體系。,三 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人體內部的統(tǒng)一性,人
3、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癥、證、病,,,基本特點,四 陰陽學說,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 象對立雙方的的概括。,,基本內容,,陰陽對立制約陰陽互根互用陰陽消長平衡陰陽相互轉化,,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說明人體組織結構 說明人體生理功能 說明人體病理變化 指導疾病的診斷 指導疾病的防治,,五 五行學說,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
4、 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 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發(fā) 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變化和 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的特性五行的基本內容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土,木,火,金,水,土,,,金,火,,木,,,五行生克成侮圖,六 藏象,概念:藏,是指藏于內之臟,象是指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藏象學說以臟腑為基礎。,,基本內容,五臟:心
5、、肝、脾、肺、腎六腑:膽、腎、大腸、小腸、膀胱、 三焦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 女子胞,,,五體:皮、肉、筋、骨、脈 形體與官竅 官竅:耳、目、口、鼻、舌、 五官,,五臟,(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6、1、主血脈2、主神志3、與舌、脈、面、汗液的關系,,(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氣2、主通調水道3、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4、與鼻、皮毛、涕的關系,,(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運化2、脾主升清3、脾主統(tǒng)血4、與口、肌肉、四肢、唇、涎的關系,,(四)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2、肝藏血3、與目、筋、爪、淚的關系,,(五)腎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2、腎主水3、腎主納氣4、與耳、二陰、骨、髓
7、、腦、發(fā)、唾液的關 系,七 氣、血、津液,一、氣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經(jīng)脈之氣等。,,(一)氣的分類與生成1、元氣 2、宗氣3、營氣 4、衛(wèi)氣(二)氣的功能1、推動作用 2、溫煦作用3、防御作用 4、固攝作用5、氣化作用,,二、血(一)血的生成(二)血的循環(huán)與
8、功能,,三、津液(一)津液的生成與輸布(二)津液的功能,,四、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氣與血的關系(二)氣與津液的關系,八 病因病機,一、病因(一)六淫六淫:風、寒、暑、濕、燥、火6種外感病 邪的統(tǒng)稱,,病因1、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2、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3、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4、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5、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6、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二)癘氣(三)七情
9、內傷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 志變化(四)飲食所傷(五)勞逸損傷(六)痰飲(七)瘀血,,二、病機(一)邪正盛衰(二)陰陽失調,九 診法,一、望診(一)望神(二)望色(三)望舌二、聞診三、問診(一)主訴與主癥(二)癥狀與體征四、切診(一)以“六綱脈”為綱(二)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十 辨證,一、八綱辨證八綱: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二、氣血津液辨
10、證三、臟腑辨證,十一 預防與治則,一、預防二、治則(一)治病求本(二)扶正祛邪(三)調整陰陽(四)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第二章 中 藥,,一 中藥的性能,一、四氣四氣:寒、涼、溫、熱二、五味五味:辛、甘、苦、酸、咸三、升降浮沉四、歸經(jīng)五、毒性,二 中藥的炮制,一、修制二、水制三、火制四、水火共制五、其他制法,三 中藥的應用,一、配伍 二、用藥禁忌
11、三、劑量 四、煎服法,四 解表藥,解表藥:凡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功效 的藥物。辛溫解表藥:多為辛溫,發(fā)散力較強,以發(fā) 散風寒為主要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辛涼解表藥:多為辛涼,發(fā)散作用較緩和, 以宣散風熱為其主要作用,適用于外感 風熱,一、辛溫解表藥,麻黃 辛、微苦,溫功能:發(fā)汗、平喘、利水應用:①外感風寒表實證 ?、诜螝廑斩糁?/p>
12、風寒咳喘,寒飲 ?、鬯[而兼有表證者,,桂枝 辛、甘、溫功能:發(fā)汗解表,溫經(jīng)通陽應用:①外感風寒有汗或無汗 ②風寒濕痹,肩背肢節(jié)酸痛 ③心脾陽虛,水濕內停之痰飲和蓄水 證 ④胸痹,胸痛或心悸,脈結代 ⑤經(jīng)寒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證,,紫蘇 辛,溫功能:發(fā)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應用:①外感風
13、寒,咳嗽或胸悶 ②脾胃氣滯,胸悶嘔吐 ③胎動不安 ④魚蟹中毒腹痛吐瀉,,白芷 辛,溫功能:解表,通竅,燥濕排膿,消腫止痛應用:①外感風寒,頭痛,鼻塞 ②陽明經(jīng)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 齒痛 ③瘡癰舯毒 ④帶下 ⑤皮膚風濕瘙癢,二、辛涼解表藥,薄荷
14、 辛、涼功能:散風熱,清頭目,利咽,透疹應用:①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②風熱頭疼,目赤諸證 ③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 ④肝氣郁滯,胸脅脹痛,,桑葉 苦、甘,寒功能:疏風清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應用:①外感風熱、咳嗽,咽痛 ②肺熱燥咳 ③肝熱或風熱目赤,,葛根 甘、辛,涼功能:發(fā)表解肌,升陽透疹,解熱生津應用:
15、①外感發(fā)熱,項背強痛 ②疹出不暢 ③濕熱瀉痢及脾虛腹瀉 ④熱病煩渴及消渴證,,柴胡 苦、辛,微寒功能: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應用:①外感發(fā)熱,寒熱往來 ②肝郁氣滯,胸脅脹痛 ③氣虛下陷,內臟下垂,五 清熱藥,清熱藥:凡以清泄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 清熱藥一般分為5類: ①清熱瀉火藥
16、 ②清熱燥濕藥 ③清熱涼血藥 ④清熱解毒藥 ⑤清虛熱藥,一、清熱瀉火藥,石膏 辛、甘、大寒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應用:①熱病氣分實熱亢盛 ②肺熱咳喘 ③胃火上炎頭疼、齦痛 ④煅石膏外用水火燙傷,濕疹濕瘡, 瘡潰不斂,,知母 苦、甘,寒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應用:①溫熱病,氣分實熱
17、 ②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 ③陰虛潮熱,消渴,便秘,二、清熱燥濕藥,黃芩 苦,寒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應用:①濕熱而致的濕溫、黃疸、瀉痢、淋 證,瘡毒等 ②熱病煩渴,肺熱咳嗽 ③血熱出血 ④胎熱不安,三、清熱涼血藥,生地黃 甘、苦,寒功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應用:①溫熱病熱入營
18、血 ②血熱出血 ③熱病傷陰口渴多飲、消渴證 ④陰虛腸燥便秘,,玄參 甘、苦、咸、寒功能:清熱,解毒,養(yǎng)陰應用:①熱邪入營,發(fā)斑,邪陷心包 ②津傷便秘 ③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瘰疬痰核,,牡丹皮 苦、辛,微寒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應用:①熱病發(fā)斑,血熱出血 ②陰分伏熱未凈,陰虛內熱
19、 ③血滯經(jīng)閉,痛經(jīng) ④瘡毒,內癰,四、清熱解毒藥,金銀花 甘,寒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應用:①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②癰腫瘡毒,瘰疬痰核,,連翹 苦,微寒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應用:①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 ②癰腫瘡毒,瘰疬痰核,五、清虛熱藥,青蒿 苦、辛、寒功能:退虛熱,解暑,截瘧應用:①溫病傷陰,夜熱早涼
20、 ②陰虛發(fā)熱,勞熱骨蒸 ③暑熱外感 ④瘧疾寒熱,六、瀉下藥,瀉下藥: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 便的藥物。 分為3類: ①攻下藥 ②潤下藥 ③峻下逐水藥,,大黃 苦,寒。功能: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 瘀應用:①腸道積滯,大便秘結,或熱痢初起 ②血熱出血,及火熱上炎之目赤
21、、咽 痛、牙痛 ③熱毒瘡瘍及燒傷 ④血瘀經(jīng)閉,惡露不下,跌打損傷 ⑤濕熱黃疸、淋證等,七、祛風濕藥,祛風濕藥:以祛除風濕、痹痛為主要作用的 藥物。獨活 辛、苦,溫功能:祛風濕,止痛,解表應用:①風濕痹痛,尤多用治腰腿兩足痹痛 ②外感風寒兼有濕邪,,桑寄生 苦,平
22、功能: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應用:①風濕痹痛 ②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胎漏,胎動 不安,,白花蛇 甘、咸,溫,有毒功能:祛風,活絡,定驚應用: ①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②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肢體麻木 ③麻風,頑痹,皮膚瘙癢 ④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八、化濕藥,化濕藥:氣味芳香、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蒼
23、術 辛、苦,溫功能:燥濕健脾,祛風濕,明目應用:①濕阻中焦及濕盛痰飲、水腫 ②寒濕痹證 ③夜盲證,,厚樸 苦、辛,溫功能:行氣,燥濕,消積,平喘應用:①濕阻、食積,或氣滯所致脘腹脹滿 ②咳嗽氣喘痰多者,,藿香 辛,微溫功能:化濕,解暑,止嘔應用:①濕阻中焦 ②暑濕證,濕溫證初起 ③濕阻嘔吐,
24、九、利水滲濕藥,利水滲濕藥:能通利水道、滲除水濕的藥物茯苓 甘、淡、平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應用:①小便不利,水腫,停飲 ②脾虛證 ③心悸、失眠證,,澤瀉 甘、淡,寒功能:利水滲濕,泄熱應用:①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等 ②泄瀉、痰飲證,,薏苡仁 甘、淡,微寒功能: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應用:①小便不利,水腫,濕熱淋
25、證,腳氣 證 ② 脾虛泄瀉 ③濕溫病邪在氣分者 ④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⑤肺癰、腸癰,,茵陳蒿 苦,微寒功能:清利濕熱,退黃疸應用:①濕熱黃疸 ②濕瘡瘙癢,十 溫里藥,溫里藥:溫散里寒,治療里寒證的藥物 附子 辛,熱,有毒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應用:①
26、亡陽證 ②虛寒性陽痿宮冷、脘腹冷痛、泄瀉、 水腫 ③寒痹證,,干姜 辛,熱功能:溫中,回陽,溫肺化飲應用:①脘腹冷痛,寒嘔,冷瀉 ②亡陽證 ③痰飲咳喘,,肉桂 辛、甘,熱功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應用:①陽痿、腰膝酸軟;下元虛寒,虛陽 上浮
27、 ②脘腹冷痛、寒性閉經(jīng)、痛經(jīng) ③寒痹、胸痹 ④氣血虛衰證,十一、理氣藥,理氣藥:調理氣分疾病,疏暢氣機為主要作 用的藥物橘皮 辛、苦,溫功能: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應用:①脾胃氣滯的腹痛、噯氣、嘔吐 ②濕阻脹滿、便溏 ③痰濕壅肺咳喘,,枳實 苦、辛,微寒功能:破氣消積,化痰除痞應用:①食積停
28、滯,腹痛便秘 ②瀉痢不暢 ③痰濕內阻,痞滿,胸痹 ④胃擴張、下垂、脫肛等,,木香 辛、甘,溫功能:行氣,調中,止痛應用:①脾胃氣滯 ②瀉痢后重 ③脾虛少食 ④腹痛、脅痛,黃疸,,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功能:疏肝理氣,調經(jīng)止痛應用:①肝郁脅痛、腹痛、疝痛 ②
29、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及乳房脹痛,,川楝子 苦,寒,有小毒功能:行氣止痛,殺蟲療癬應用:①肝郁、肝胃不和之脅痛、腹痛、疝 痛 ②蟲積腹痛、頭癬,十二、消食藥,消食藥:以消食化積為主要功效的藥物,如 山楂、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 雞內金。,十三、驅蟲藥,驅蟲藥:對人體腸道寄生蟲有驅逐或滅殺作 用,
30、常用于蛔蟲、蟯蟲、鉤蟲病等 如使君子、苦楝皮、檳榔等,十四、止血藥,止血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 通常分為4類: ①涼血止血藥 ②化瘀止血藥 ③收斂止血藥 ④溫經(jīng)止血藥,,小薊 甘,涼功能:涼血止血,解毒消癰應用:①血熱出血及尿血
31、 ②熱毒瘡癰,,地榆 苦、酸,微寒功能:涼血止血,解毒斂瘡應用:①血熱的多種出血,尤以下部出血 ②燙傷,濕疹,皮膚潰爛,,三七 甘、微苦,溫功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應用:①體內外多種出血病證 ②跌打瘀腫 ③冠心病心絞病,,白及 苦、甘、澀,微寒功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應用:①肺胃、外傷出血 ②瘡癰腫毒,手足皸
32、裂 ③肺癰膿漸少,,艾葉 苦、辛,溫功能: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應用:①虛寒性出血病證 ②虛寒性冷痛、月經(jīng)不調、宮冷不孕、 胎漏不安 ③寒性咳喘,十五、活血化瘀藥,活血化瘀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 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川芎 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應用:①婦科瘀滯諸證
33、 ②頭痛,風濕痹痛 ③現(xiàn)代用治冠心病心絞痛及缺血性腦血 管病,,郁金 辛、苦,寒功能: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 膽退黃應用:①氣滯血瘀之胸脅腹痛 ②熱病神婚,癲癇痰閉 ③肝膽濕熱 ④氣火上逆出血 ⑤結石,,丹參 苦,微寒功能:活血祛瘀,涼血
34、消癰,養(yǎng)血安神應用:①婦科血瘀諸證 ②心、胸、脘腹痛,痹痛 ③瘡癰 ④煩躁昏迷及心悸、失眠,,益母草 辛、苦,微寒功能:活血祛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應用:①婦科血瘀諸證,產后瘀滯,跌打瘀 痛 ②小便不利,水腫 ③瘡癰腫毒,皮膚癢疹,,牛膝 苦、甘、酸、平功能: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
35、骨,利水通 淋,引火(血)下行應用:①瘀血阻滯諸證 ②腎虛腰痛,腰膝酸軟 ③淋證,小便不利 ④火熱上炎之頭痛、眩暈、吐衄,十六、化痰止咳平喘藥,化痰藥: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藥物止咳平喘藥:能減輕或制止咳嗽、氣喘的藥物,,化痰藥半夏 辛,溫,有毒功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應用:①濕痰,寒痰 ②嘔吐
36、 ③心下痞,結胸證,梅核氣 ④痰核,癰疽,蛇傷,,天南星 苦、辛,溫,有毒功能: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止痛應用:①濕痰、寒痰、頑痰、風痰 ②眩暈、中風、癲癇,破傷風 ③癰疽、蛇毒,,桔梗 苦、辛,平功能:宣肺,祛痰,排膿應用:①咳嗽痰多胸悶 ②咽痛音啞 ③肺癰膿痰
37、 ④癃閉、便秘,,瓜蔞 甘、微苦,寒功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應用:①痰熱咳喘 ②胸痹、結胸 ③肺癰、腸癰、乳癰 ④腸燥便秘,,浙貝母 苦、寒功能:清熱化痰,開郁散結應用:①風熱,燥熱,痰熱咳嗽 ②痰核、瘡癰、肺癰,,止咳平喘藥杏仁 苦,微溫,有小毒功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應用:①咳嗽氣喘
38、 ②腸燥便秘,,百部 甘、苦,微溫功能:潤肺止咳,殺蟲應用:①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 ②蟯蟲、陰道滴蟲、頭虱,,桑白皮 甘,寒功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應用:①肺熱咳喘 ②浮腫,小便不利,十七、安神藥,安神藥: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藥物朱砂 甘,寒,有毒功能:鎮(zhèn)心安神,清熱解毒應用:①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神不安,驚悸不
39、眠及癲癇等證 ②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酸棗仁 甘,平功能:養(yǎng)心安神,斂汗應用:①心肝血虛所致的失眠、驚悸怔腫等 證 ②體虛自汗,盜汗等證,十八、平肝熄風藥,平肝熄風藥:具有平肝熄風或潛陽鎮(zhèn)靜作用 的藥物。羚羊角 咸,寒功能:平肝熄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應用:①驚風、癲癇所致的手足抽
40、搐 ②陽亢頭暈目眩 ③肝熱頭痛目赤 ④溫熱病壯熱神昏、譫語、燥狂等證,,牡蠣 咸,微寒功能: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制 酸應用:①陽亢眩暈,煩躁不安,心悸失眠 ②痰核瘰疬,癥瘕積聚 ③虛汗,遺精,帶下,崩漏 ④胃酸過多,,天麻 甘,平功能:潛陽,熄風,
41、祛風濕,止痹痛應用:①肝風內動,驚癇抽搐 ②陽亢眩暈頭痛 ③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手足不遂 ④現(xiàn)代用治坐骨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眶 上神經(jīng)痛,,全蝎 辛,平;有毒功能:熄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應用:①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等 痙攣抽搐之證 ②瘡瘍腫毒,瘰疬結核
42、 ③頑固性偏正頭痛及風濕痹痛,十九、開竅藥,開竅藥:具辛香走竄之性,以開竅醒腦為主 要作用,用于治療神昏之閉證的藥如: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二十、補虛藥,補虛藥:凡能補充人體物質,增強機能,提 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的藥物。分為:補氣、補陽、補血、補陰4類。,,一、補氣藥人參 甘、微苦,微溫功能:大補元氣,補氣益肺,生津止渴,安
43、神增智應用:①元氣虛脫,脈細欲絕 ②脾氣虛證 ③肺氣虛證 ④津傷口渴、消渴 ⑤心神不寧、失眠、驚悸、健忘,還可用于 血虛、陽痿及外感、里實而氣虛之證,,黃芪 甘,微溫功能: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 水退腫應用:①脾胃氣虛,中氣下陷 ②肺氣虛,表虛自汗
44、 ③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 ④氣虛水濕內停,水腫 ⑤氣虛血少,出血 ⑥氣虛血滯,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風濕痹 證及消渴,,甘草 甘,平功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解毒,緩急止 痛,緩和藥性應用: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 ②習氣不足,心悸 ③咳嗽氣喘
45、 ④癰疽瘡毒,咽痛,食物或藥物中毒 ⑤脘腹疼痛,四肢攣急 ⑥緩和藥物的烈性和毒副作用,,二、補陽藥鹿茸 甘、咸,溫功能: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應用:①腎陽不足諸證 ②精血不足,筋骨無力,或小兒齒遲 行遲、鹵門不合 ③婦女沖任虛寒,崩漏帶下 ④陰疽瘡瘍久潰不斂,,三、補血藥
46、當歸 甘、辛,溫功能:補血,活血,止痛,潤腸應用:①血虛諸證 ②月經(jīng)不調,閉經(jīng),痛經(jīng) ③虛寒腹痛,瘀血作痛,跌打損傷, 痹痛麻木 ④癰疽瘡瘍,,熟地黃 甘,微溫功能:養(yǎng)血滋陰,補精益髓應用:①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 經(jīng)不調、崩漏 ②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遺精、消
47、渴 ③精血虧虛,腰膝酸軟,頭暈眼花, 耳鳴耳聾,須發(fā)早白等,,四、補陰藥北沙參 甘,微寒功能:清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應用:①肺陰虛,肺熱燥咳 ②胃陰虛或熱傷胃陰,,枸杞子 甘,平功能:滋補肝腎,明目,潤肺應用: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視力減退,腰 膝酸軟,遺精消渴,二十一、收澀藥,收澀藥: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用的藥物如:五
48、味子、山茱萸、桑螵蛸、肉豆蔻,二十二、外用藥,外用藥大多為毒性峻烈之品,分別具有解毒(攻毒)消腫、蝕瘡、拔毒、去腐、斂瘡生肌、殺蟲止氧等功效。如:硫黃、雄黃,,第三章 方 劑,一 組成原則與變化,一、組成原則方劑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成方。歷代醫(yī)家經(jīng)長期的醫(yī)療實踐總結出比較完整的組方理論:“君、臣、佐、使”。二、組成變化(一)藥味增減(二)藥量增減(三)劑型更換變化,二 煎藥法與服藥法,一、煎藥
49、法 先煎、后下、包煎、單煎 溶化、泡服、沖服二、服藥法 服藥時間 服藥方法,三 解表劑,一、辛溫解表劑 桂枝湯、小青龍湯二、辛涼解表劑 銀翹散、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四 瀉下劑,一、寒下劑 大承氣湯、大黃牡丹湯二、潤下劑 麻子仁丸,五 和解劑,一、和解少陽劑 小柴胡湯二、調和肝脾劑
50、逍遙散三、調和寒熱劑 半夏瀉心湯四、表里雙解劑 大柴胡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六 清熱劑,一、清氣分熱劑 白虎湯二、清營涼血劑 清營湯、犀角地黃湯三、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涼膈散、仙方活命飲,六 清熱劑,四、清臟腑熱劑 導赤散、龍膽瀉肝湯、葦莖湯、芍藥湯、 白頭翁湯五、清熱祛暑劑 清暑益氣湯六、清虛熱劑
51、 青蒿鱉甲湯,七 溫里劑,一、溫中祛寒劑 理中丸、小建中湯二、回陽救逆劑 四逆湯三、溫經(jīng)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陽和湯,八 補益劑,一、補氣劑 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生脈散二、補血劑 四物湯、歸脾湯三、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炙甘草湯、一貫煎、百合固金湯四、補陽劑 腎氣丸,九 固澀劑,一、固表止汗劑
52、 牡蠣散二、澀腸固脫劑 四散丸三、固崩止血劑 固沖湯,十 安神劑,天王補心丹 酸棗仁湯,十一 開竅劑,安宮牛黃丸 蘇合香丸,十二 理氣劑,一、行氣劑 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樸湯、厚樸溫中湯二、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定喘湯、旋覆代赭湯,十三 理血劑,一、活血祛瘀劑 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復元活血湯、
53、 生化湯二、止血劑 小薊飲子、黃土湯,十四 治風劑,一、疏散外風劑型 川芎茶調散、獨活寄生湯、消風散二、平熄內風劑 羚角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大定風珠,十五 治燥劑,一、輕宣外燥劑 杏蘇散、清燥救肺湯二、滋陰潤燥劑 麥門冬湯、養(yǎng)陰清肺湯,十六 祛濕劑,一、化濕和胃劑 平胃散、藿香正氣散二、清熱祛濕劑 茵陳蒿湯
54、、八正散、三仁湯三、利水滲濕劑 五苓散四、溫化水濕劑 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五、祛濕化濁劑 完帶湯,十七 祛痰劑,一、燥濕化痰劑 二陳湯二、清熱化痰劑 清氣化痰丸三、潤燥化痰劑 貝母瓜蔞散四、化痰熄風劑 半夏白術天麻湯,十八 消食劑,保和丸,,常見社區(qū)疾病的中醫(yī)治療,,第四章 內科常見疾病的中醫(yī)治療,一
55、 感冒,一、臨床表現(xiàn)1、風寒束表 2、風熱犯肺 3、暑濕襲表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二 咳嗽,一、臨床表現(xiàn)(一)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 2、風熱犯肺 3、風燥傷肺(二)內傷咳嗽1、痰濕蘊肺 2、痰熱郁肺3、肝火犯肺 4、肺陰虧耗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
56、保健,三 喘證,一、臨床表現(xiàn)(一)實喘 1、風寒襲肺 2、風熱犯肺 3、痰濁阻肺 4、痰熱壅肺 5、肺氣郁痹(二)虛喘1、肺虛 2、腎虛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四 哮證,一、臨床表現(xiàn)(一)發(fā)作期 1、寒哮 2、熱哮(二)緩解期 1、肺虛
57、 2、脾虛 3、腎虛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五 嘔吐,一、臨床表現(xiàn)(一)實證 1、外邪犯胃 2、飲食停滯 3、痰飲內阻 4、肝氣犯胃(二)虛證 1、脾胃虛寒 2、胃陰不足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六 胃痛,一、臨床表現(xiàn)(一)實證
58、 1、寒邪客胃 2、飲食停滯 3、肝氣犯胃 4、肝胃郁熱 5、瘀血停滯(二)虛證 1、脾胃虛寒 2、胃陰不足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七 泄瀉,一、臨床表現(xiàn)1、寒濕瀉 2、濕熱瀉 3、傷食瀉 4、肝氣乘脾 5、脾胃虛弱 6、腎陽虛衰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
59、法三、預防保健,八 便秘,一、臨床表現(xiàn)1、熱秘 2、氣秘 3、氣虛便秘 4、血虛便秘 5、陽虛便秘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九 脅痛,一、臨床表現(xiàn)1、肝氣郁結 2、瘀血停著 3、肝膽濕熱 4、肝陰不足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 心悸,一、臨床表現(xiàn)1、心虛膽怯
60、 2、心血不足 3、陰虛火旺 4、心陽不振 5、水飲凌心 6、心血瘀阻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一 不寐,一、臨床表現(xiàn)1、心脾血虛 2、陰虛火旺 3、心膽氣虛 4、胃中不和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二 眩暈,一、臨床表現(xiàn)1、肝陽上擾 2、氣血虧虛
61、 3、腎精不足 4、痰濁中阻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三 中風后遺癥,一、臨床表現(xiàn)(一)半身不遂 (二)語言不利(三)口眼斜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四 水腫,一、臨床表現(xiàn)(一)陽水 (二)陰水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五
62、 消渴,一、臨床表現(xiàn)1、肺熱津傷 2、胃熱熾熱 3、腎陰虧虛 4、陰陽兩虛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六 遺精,一、臨床表現(xiàn)1、心腎不交 2、濕熱下注 3、勞傷心脾 4、腎虛不固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七 痹證,一、臨床表現(xiàn)1、行痹(風痹) 2、
63、痛痹(寒痹)3、著痹(濕痹) 4、熱痹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十八 自汗、盜汗,一、臨床表現(xiàn)1、肺衛(wèi)不固 2、營衛(wèi)不和 3、陰虛火旺 4、邪熱郁蒸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第五章 婦科常見疾病的中醫(yī)治療,一 月經(jīng)不調,月經(jīng)先期一、臨床表現(xiàn)1、氣虛
64、 2、陽虛血熱 3、肝郁血熱 4、陰虛血熱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一 月經(jīng)不調,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一、臨床表現(xiàn)1、肝郁 2、腎虛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二 閉經(jīng),一、臨床表現(xiàn)1、肝腎不足 2、氣血虛弱3、陰虛血燥 4、氣滯血瘀5、痰濕阻滯二、治療方法
65、(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三 痛經(jīng),一、臨床表現(xiàn)1、氣滯血瘀 2、寒凝胞中3、濕熱下注 4、氣血虛弱5、肝腎虛損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四 崩漏,一、臨床表現(xiàn)1、血熱 2、腎虛3、脾虛 4、血瘀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
66、健,五 月經(jīng)前后諸證,經(jīng)行頭痛一、臨床表現(xiàn)1、血虛 2、肝火3、血瘀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五 月經(jīng)前后諸證,經(jīng)行泄瀉一、臨床表現(xiàn)1、脾虛 2、腎虛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五 月經(jīng)前后諸證,經(jīng)行吐衄一、臨床表現(xiàn)1、肝經(jīng)郁火 2、肺腎陰虛二、
67、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五 絕經(jīng)前后諸證,一、臨床表現(xiàn)1、腎陰虛 2、腎陽虛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七 帶下病,一、臨床表現(xiàn)1、脾虛 2、腎虛 3、濕熱(毒)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八 妊娠惡阻,一、臨床表現(xiàn)1、脾胃虛
68、弱 2、肝胃不和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九 胎漏、胎動不安(滑胎),胎漏、胎動不安一、臨床表現(xiàn)1、腎虛 2、氣血虛弱 3、血熱 4、跌撲傷胎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施治 (二)其它療法三、預防保健,九 胎漏、胎動不安(滑胎),滑胎一、臨床表現(xiàn)二、治療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醫(yī)社區(qū)醫(yī)療與保健復習名解,問答題及答案
- 體育保健--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及心肺復蘇
- 社區(qū)保健
- 育兒方案及中醫(yī)保健
- 淺談我國醫(yī)療保健中醫(yī)患關系的管理
- 社區(qū)重點人群中醫(yī)藥保健指導方案
- 社區(qū)老年常見病癥的中醫(yī)預防保健ppt課件
-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
- 社區(qū)亞健康人群中醫(yī)藥保健方案1
- 中醫(yī)特色保健
- 社區(qū)預防保健
- 醫(yī)療保健
- 社區(qū)老年保健
- 社區(qū)保健1
- 醫(yī)學保健中醫(yī)美容
- 兒童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飲食保健學
- 中醫(yī)養(yǎng)生與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學
- 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講義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