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筑的歷史變遷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廣州建筑的歷史變遷,—— 淺談歷代建筑的影響,園長:李曉陽組員:陳明珠 林雪敏劉婉欣 梁嘉宴 陳佳婷演講:陳明珠 李曉陽,,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建筑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以及方形柱的運用。嶺南建筑的布局、裝飾的格調十分自由和自然。 嶺南建筑在色彩選擇上往往喜愛用比較明朗的淺色淡色,同時又喜歡用青、藍、綠等純色作為色彩基調,使建筑物減少重量感,從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輕巧。 由于氣候溫和,人們活動空間向外

2、推移,因而,露臺、敞廊、敞廳等開放性空間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們從封閉的室內環(huán)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嶺南建筑裝飾空間的自由、流暢、開敞的特點。,嶺南建筑根據(jù)風格與地域的不同,可以細分為以下四種: 1.以廣州、珠三角為代表的廣府建筑; 2.以潮州、汕頭等地為特色的潮汕建筑; 3.以梅州、韶關等地為代表的客家圍龍屋; 4.以江門僑鄉(xiāng)為主的西洋碉樓建筑。,廣州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它是古代中國

3、對外交流和貿易的重要媒介。是“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的地方。悠久的商貿傳統(tǒng)和良好的海港資源為廣州的海上貿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2000多年來,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中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廣州十三行成為中國唯一海上對外貿易口岸,在中國經(jīng)貿史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到的影響 (環(huán)境 氣候 ),氣候:南方地區(qū)是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日照時間長。要求建筑通風,隔熱,遮陽,舒適。地理:嶺南地區(qū)古時候與中原地區(qū)之間阻隔大,

4、交通不便,但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而且政治環(huán)境也較為安定。同時臨海,踏上與世界交往的道路,中外通商便利,經(jīng)濟文化交流緊密。建筑有的也吸收外來建筑的特點,與嶺南建筑特點融合。多反映嶺南人開放,務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環(huán)境:嶺南建筑多追求意境,講究與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園林建筑求實兼蓄,精巧秀麗。園林匠師靈活吸收了其他地方園林的特色,體現(xiàn)了嶺南園林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受到的影響 ( 人文 ),風水:古代人們選擇房屋,陵墓,宗祠等選址會受到

5、風水堪輿的影響。 用途:多為民居,宗祠,寺廟,陵墓。 中外文化交流:(光孝寺)傳教,經(jīng)濟交流。 人口增長:清代以來人口較以前快速增長,人口與用地的矛盾逐漸體現(xiàn)。 裝飾精美:臨海及航運通商便利,不僅使廣州成為了經(jīng)濟中心,廣州人也漸漸富裕起來。富裕的物質基礎讓廣州人開始注重建筑的裝飾雕刻,強調氣派和端莊。,封建禮教的思想觀念,,封建禮教是嶺南古建筑設計的中心思想。中軸對稱、方整對稱、融合協(xié)調是嶺南群體建筑布局的主流。 村落多

6、以祠堂為中心,按南北主軸,左右對稱 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襯托。村民住宅多為定型化,樸素自然,繞祠堂層層拱衛(wèi),并以庭院為核心,建筑繞院環(huán)列,由院落組織成巷道,有秩序構成村落,形成了嶺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縱橫有序、網(wǎng)脈清晰。其規(guī)劃幾乎都是血緣宗族之族長根據(jù)族譜族規(guī)、鄉(xiāng)約的宗規(guī)組織完成的。,陳家祠,一段大氣磅礴的中國古樂華章,陳家祠建于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

7、聯(lián)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lián)接起來,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熬圪t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huán)繞。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后來改作宗祠。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

8、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 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筑的中心。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堂前有白石露臺,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

9、,21架6住出前后廊,屬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臺,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 。 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柱山墻承檁,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后金柱次間和廳前后設通花隔扇。后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

10、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墻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后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 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墻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后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guī)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后窗采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

11、得室內外格外清朗。 東西廂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廂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蝕花玻璃上落窗裝飾,光線柔和,顯得十分清新幽雅。,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結構布局,發(fā)展階段,,嶺南建筑經(jīng)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筑; 第

12、二階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簡屋和商業(yè)騎樓建筑; 第三階段是西洋建筑的傳入,中外建筑師將中西建筑融合起來; 第四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中西建筑技術融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筑逐漸進入現(xiàn)代建筑的發(fā)展的階段,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嶺南派建筑風格。,近代嶺南建筑,近代嶺南建筑文化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納整合,有著自身的演進和發(fā)展過程,大體上分為觀察期、影響期和融合期。相應地可以以沙面建筑、教會建筑和三十年代建筑作為比照加以

13、說明。,廣州沙面建筑群簡介,沙面歐洲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沙面原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積而成的一個沙洲,東西長900米、南北寬300米,總面積22萬平方米。原名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代均為廣州對外通商要道和游覽勝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給英、法帝國主義,該地淪為英法租界,現(xiàn)已改名。,建筑特點,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廣州

14、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號-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仿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筑風格;沙面大街54號的建筑,原是匯豐銀行,仿西方古典復興建筑風格,高四層,二層的外墻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shù)耐ぷ?;沙面大?8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周的走廊均為券拱形,外墻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規(guī)模雖小,

15、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仿哥特式。新古典式新古典式是模仿西方古典復興手法,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層基礎,以古典柱式和各種組合形式為建筑主體,加以細部裝飾。如沙面大街54號的匯豐銀行、沙面南街18號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沙面南街60號的英國圣公會都是新古典主義作品。 折衷主義式(新巴洛克式):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西方流行折衷主義風格。折衷主義建筑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筑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筑形式,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

16、,注重純形式美。由于折衷主義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風格上加上巴洛克裝飾,故也可稱為新巴洛克式。沙面英國領事館以及沙面英國亞細火油有限公司、沙面招商局都屬折衷主義式建筑。,受到其他地方建筑的影響(澳門),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與嶺南文化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以租賃形式入據(jù)澳門,在西方政治與法制文化的影響下,澳門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與特點,即開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門文化仍然植根于中華,嶺南文化的特色長期

17、在澳門得到保留和發(fā)揮,并占據(jù)著主體地位。同時,由于澳門長期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價值觀念等,通過澳門傳入廣東,繼而擴散到內地,使嶺南文化“得風氣之先”,又“開風氣之先”,在近現(xiàn)代中國文化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紀中葉以后的嶺南文化與澳門文化是相互促進,雙向互動的。,基督教教會建筑,如果說沙面建筑是外國列強為實施經(jīng)濟侵略而移入嶺南的一類建筑,那么,教會建筑則是外國列強在經(jīng)濟侵略的同時又實施文化侵略

18、,企圖從社會上、政治上、宗教上控制中國,在嶺南出現(xiàn)的又一類建筑。與沙面西洋建筑群一樣,此時的教會建筑(1927年以前)也是外國人設計,中國人建造,運用西方先進的建筑技術在材料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和工字鋼等建材。不同的是,教會建筑出于傳教、布道等目的易于為國人心理所接受,其設計師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大膽借鑒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出現(xiàn)了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建筑樣式。由此可見,近代嶺南建筑文化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納在教會建筑這里表現(xiàn)出另一番風貌,即西方的建

19、筑師們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采取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以西為體,以中為用,進行建筑文化的再造。,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西洋建筑在近代嶺南的發(fā)展及其影響這個角度來看,近代嶺南建筑文化經(jīng)歷了從抵制西洋建筑到學習西洋建筑再到融合西洋建筑的發(fā)展過程,它與中國近代文化對先進西方文化所作出的文化價值抉擇由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觀念層面的不斷深化存在著同構關系。,(抵制)鴉片戰(zhàn)爭以前,嶺南雖有西洋建筑的存在,對嶺南建筑影響很小,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只是覺得新奇。鴉片戰(zhàn)爭

20、以后,外國侵略者以勝利者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嶺南,作為其生活方式之形象表現(xiàn)的西方建筑開始增多,并逐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特別是沙面租界這“國中之國”的建立,說明西方的生活模式已經(jīng)比較全面地移植嶺南。人們懷著慘敗之后的楚痛心情對西方建筑憤慨而抵制。(學習)隨著洋務運動的推廣展開和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西洋建筑的實際接觸逐步增多和加深,感受到西洋建筑的材料和技術的先進,通過生活的體驗分辯出西式建筑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孰優(yōu)孰劣,淡化甚至改變了原來內心存有的對西

21、式建筑的蔑視和仇恨。特別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建筑師(多為留洋人士)出現(xiàn)之后,在中國建筑界,接觸過西方建筑學的人開始從學理的層面批評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落后,內容包括學理不科學、功用不科學、結構構造不科學等。(融合)1932年11月,中國建筑師學會會長趙深在《中國建筑》雜志《創(chuàng)刊詞》中倡議的:“融合東西方建筑學之特長,以發(fā)揚吾國建筑固有之色彩。”這種時代強音在嶺南建筑界得到了積極的響應,以林克明、楊錫宗、胡德元為代表的嶺南建筑師們不僅自

22、覺地進行學理呼吁,而且還在建筑實踐方面積極地探索綜合創(chuàng)新之路。,過程,社會適應性:宗廟祠堂體現(xiàn)了建筑的社會適應性。在中國古代,宗廟祠堂是宗法族權的象征,是中國傳統(tǒng)禮制文化的表征,是古代中國社會宗法氏族思想的反映。 如廣州的陳家祠,按封建禮制規(guī)定的祭祀程序和要求,布置了它的平面與空間,表現(xiàn)了敬天法祖的思想,以祈求對祖先頂禮膜拜的行為會蔭家族的興旺發(fā)達、繁榮昌盛。在此看來,近代嶺南宗祠建筑更主要地繼承了古代建筑文化中建筑的社會適應性的一

23、面,特別是封建宗法性。,兼容性: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在廣州打開了中國大門。自此,在武力與和平的并力推動下,西方文化和文明漸漸得到國人的承認和重視,為西方建筑文化在嶺南的廣泛傳播并被嶺南建筑文化吸納整合提供了歷史契機。 如廣州的沙面,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筑,這些建筑聚集了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等風格建筑,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筑群。在此看來,近代嶺南建筑以其廣闊的胸懷吸納整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的精髓,形

24、成了獨具一格的嶺南近代西方建筑,以其兼容性體現(xiàn)了嶺南建筑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進 步,近代嶺南建筑文化的理性自覺:從西洋建筑在近代嶺南的發(fā)展及其影響這個角度來看,近代嶺南建筑文化經(jīng)歷了從抵制西洋建筑到學習西洋建筑再到融合西洋建筑的發(fā)展過程,它與中國近代文化對先進西方文化所作出的文化價值抉擇由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觀念層面的不斷深化存在著同構關系。這表明,伴隨著中國近代文化的不斷覺悟,近代嶺南建筑在西方建筑文化的推動下艱難地進行著文化轉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