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導游資格考試資料——十六大景點導游詞1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明清時期的天安門及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天安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剛建的時候,下部城臺開有五個門洞,上部城樓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正中重檐之間高懸著“承天之門”匾額,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承天門門樓建成37年后被火燒毀,當時沒有修復。到了明成化元年(1465年),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承天門被改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shù)某菢?,以體現(xiàn)帝王的“九五之尊”。明崇禎末年,承天門毀于戰(zhàn)火。清順治八

2、年,按照明代建筑規(guī)制重建承天門,并改稱為“天安門”,取“受命于天,安邦定國”之意。天安門占地4800平方米,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高度為33.7米(1970年重修后,高度為34.7米)。我們先看下面的城臺,它的下部為漢白玉須彌座,上部為城臺主體,外面包砌山東臨清官窯燒制的城磚,涂著紅色顏料。正面開有五個鍋底券門洞,正中的御路門洞最高最寬,其余的門洞尺寸自中央向兩側遞減。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殿內(nèi)有60根

3、紅漆立柱,地面鋪設的是蘇州、江寧等地燒制的金磚。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9”這個數(shù)字在天安門中隨處可見,比如城樓面闊九間;檐角小獸九只;門扇為36扇為四九;城門上的門釘為81顆,為九九等,以喻天數(shù)。那時的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明清兩代,每逢圜丘壇祭天、方澤壇祭地、祁谷壇祁谷、先農(nóng)壇耕耤田,以及皇帝大婚、御駕親征等,皇帝及隨從人員都從天安門出入。凡遇國家大典,如皇帝登基、冊立皇后、冊立太子,命將出征等,都要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隆重的頒詔禮。頒詔禮從太

4、和殿開始,屆日皇帝御太和殿,內(nèi)閣大學士從太和殿內(nèi)的黃案上捧起詔書,至太和殿前檐下授予禮部官員。禮部官員先將詔書放在丹陛正中的黃案上,行禮后再置于云盤內(nèi),捧出午門放入龍亭。鑾儀衛(wèi)將龍亭抬往天安門城樓之上,奉詔官捧出詔書,由宣詔官站在宣詔臺上宣讀,丈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聽。之后,奉詔官將詔書用黃絲繩系住從天安門城樓上慢慢降下。禮部官員用朵云漆盤承接后,放入龍亭內(nèi)抬往禮部。禮部官員負責將詔書用黃紙謄寫若干份,分送各省,頒布天下。明代頒詔時,用龍

5、頭桿系黃絲繩拴詔書。清代改用一只木雕金鳳,金鳳口銜詔書由上而下,俗稱“金鳳頒詔”。我們再來看天安門設施。天安門前的河為金水河,河上跨有7座漢白玉石橋,稱外金水橋。正中為御路橋最長、最寬,只有帝后能在上面行走;兩側為皇族橋,供宗室王公行走;再兩側為品級橋,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最外側是公生橋,專供四品以下官員等行走。天安門城樓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華表。底部是八角形臺座,中間柱身通體雕有盤龍和朵云,柱頭橫插云板,頂部承露盤上有一蹲獸,俗稱“望天

6、犼”。華表立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名稱。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這兩對華表放置在皇家建筑的門前,起到美化景觀和標志的作用。天安門前有兩對漢白玉石獅,東側為雄獅腳踏繡球,寓意一統(tǒng)寰宇;西側為雌獅腳踩幼獅,寓意子孫綿延。兩對石獅的頭部都歪向內(nèi)側,以示保衛(wèi)御路。明代的承天門廣場是用紅色宮墻圍成的“T”字形,最東端是長安左門西是長安右門。御路南端為大明門,北端為承天門。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之間,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80米的地方全部鋪著石板,叫

7、做“天街”,這里是頒詔時官員們跪聽的地方。天街中部與中央御路連成一體,是“T”形廣場的一部分,“T”形廣場是皇城的前區(qū)。清代對廣場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將大明門改稱大清門,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增筑了國9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并改造了照明系統(tǒng)。我們面前這條寬闊的大道是長安街,1966年長安街成為一條橫貫北京市東西的交通大道。如今的長安街向東延伸到通州區(qū),向西延伸到石景山區(qū),平均寬度70米,最寬處100米,長度46千米。接下來我介紹國旗和升旗儀

8、式: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設計者是曾聯(lián)松。開國大典時由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內(nèi)。1991年我國政府頒布了《國旗法》。為適應新的升(降)旗儀式的要求,對原旗桿基座和旗桿進行了改造。改建后的基座面積為36平方米,四周環(huán)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各有2米寬的出入通道?;猸h(huán)繞為2米多寬的赭紅色花崗巖石帶,最外層為綠化帶,綠化帶外的護欄有56個金色銅制隔離墩,象征

9、中國56個民族團結在國旗下。新旗桿由無縫鋼管制成,4節(jié)組裝,重7噸,高32.6米旗桿經(jīng)特殊處理,20年不生銹。自1991年5月1日起,在天安門廣場開始執(zhí)行新的升(降)國旗儀式。儀式分為節(jié)日和平日兩種。每逢國家重要慶典或每旬第一天,即每月1日、11日、21日,舉行節(jié)日升(降)旗儀式,屆時由36名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和60名軍樂隊員,總共96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組成儀仗隊。節(jié)日升旗由軍樂隊員現(xiàn)場演奏國歌;平日升(降)旗儀式由36名國旗護衛(wèi)隊官兵執(zhí)

10、行儀仗任務,播放國歌錄音。升(降)旗時,由一名掌旗手肩扛五星紅旗,兩名升(降)旗手隨扈,其他護旗隊員分四列縱隊,從金水橋至旗桿圍欄,正步走138步,準確到達既定位置。國旗升降時間依據(jù)每天日出和日落時間來確定。每天早晨,當太陽的上部邊緣與天安門廣場所見到的地平線相切時,就是升旗時間,每天傍晚,當大陽的上部邊緣與天安門廣場所見到的地平線呈水平時,就是降旗時間。升旗速度由計算機控制,整個過程2分07秒。旗桿的南側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

1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決議,在天安門廣場豎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xié)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奠基儀式。以梁思成等人設計的方案為主,征求多方意見形成今天的造型。紀念碑通高38米,碑身由413塊花崗巖砌成,碑頂采用的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盝頂規(guī)制。紀念碑碑身正面,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碑身背面刻著由毛澤東親自起草、周恩來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內(nèi)容是“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

12、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座有兩層月臺和兩層須彌座構成。下層須彌座四周有10幅漢白玉浮雕,從東面開始按歷史的順序,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zhàn)爭、勝利渡長江。在勝利渡長江畫面兩旁另有兩幅裝飾性浮雕,內(nèi)容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