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論文參考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及其協調姚俊,韋海龍(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12法學,安徽省蕪湖市,241000)關鍵詞:法律;道德;沖突;協調摘要:法律與道德是人類社會兩種主要的秩序調節(jié)機制。作為維持人類社會規(guī)范的兩大基本維度,二者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qū)別、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沖突、也存在著協調與融合。要建設文明、健康、和諧的社會就必須使道德與法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孟子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與道德的

2、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外法學尤其是法哲學中的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從西方哲學濫觴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士多德提倡的“法治”;從中國古代的周禮到后代的禮法并治;從自然法學派的“法律道德一致論”到分析法學派的“法律道德分離論”,都體現出法律與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曾說:“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學航海者們只要能征服其中的危險,就不會再遭受滅頂之災的風險了?!盵1]1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別與聯系道德是人

3、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來維持的,對人們的行為及思想進行善惡評價的原則規(guī)范的總和。它是一種非強制性的軟性約束,是原始氏族無政府社會的秩序調整的基本形式。在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引起了三次社會大分工,每次大分工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由此導致的原始社會的秩序全面崩潰,并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國家和法律應運而生。[2]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外部性約束

4、力的強制性規(guī)范。道德是法律的淵源和基礎,但兩者在以下兩個方面有著較大的差別。一、調整范圍不同。道德是調整人的整體,包括外部行為和內心活動,具有內外一致性,內心有邪念即是違反道德;道德具有廣泛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一般都是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調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現代社會普遍使用的法律,只調整人的外部行為,不追究“內心犯罪”,它具有確定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征,無法調整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有限性和滯后性。二、調整方式不同。道德脫胎于宗教、

5、習慣和教化,它是依靠社會輿論、公共譴責等軟性方法來約束人的內外部活動,不具有強制性;而法律作為一種國家機器,它是以國家暴力機關的強制力來約束人的行為,人一旦觸犯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最典型的就是刑法中的犯罪刑事責任刑罰的關系。法律與道德都是基于一定時代的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調整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道德是法律的思想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內含有平等、正義、自由、善良等社會價值,

6、推行法治在于促進這些道德價值。”[3]可見法律與道德的內在聯系。2法律與道德的沖突歷史地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渾然一體到相對分離的過程。法律的特點決定了它總是費勁地跟在道德的后面隨道德觀念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規(guī)則。[4]盡管有這種相互關系但法律與道德通常還是在不同的范圍內起作用的。有時合法但不合理有時不合法但又合乎常理。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法律與道德對于行為評價標準不同來決定的,二者根據固有的規(guī)范評價標準來評判人們的各類行為,其評判

7、結果體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現代社會多元性的利益特征更加劇了這種矛盾的復雜性于是道德法者只能依據法律評價當事人的行為,不能摻雜個人情感。而道德更多是一種情感的激發(f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統一性,沒有嚴密的邏輯基礎。在法治社會,一方面,法律的統治有利于保障社會生活的秩序性;另一方面,則會導致情感的麻木以及人的道德感的萎縮。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仔細分析道德與法律在各種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矛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二者的沖突并不是

8、在本質上的矛盾,而只是在相同的領域采用的評價和判斷視角不用罷了。3法律與道德的融合雖然法律與道德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必可避免的沖突,但兩者作為現代社會兩種重要的秩序調節(jié)機制,也存在著互動、融合與協調。兩者在產生上的同源性、目的和功能上的共性、共有的物質文化基礎都使二者在同一個歷史范疇和社會范疇內相互影響,產生了“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兩種特有的現象。任何社會規(guī)范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盡善盡美。法律面臨著穩(wěn)定性背后的滯后性、統一性下

9、的僵化性、良法的非必然性、調整范圍的有限性、實施社會成本高的諸多缺陷。而道德也存在著非強制性、不確定性、不穩(wěn)定性的局限。這在主觀上促使兩者走向融合。而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人類不斷變化的精神需求在客觀上促使統治階級、立法機關不斷改變行為的調整機制(法律規(guī)范亦或道德規(guī)范)。3.1道德的法律化道德的法律化是指將道德因素納入法律范疇,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倫理化,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養(yǎng)。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對于法治的經典表達就是:“已經制

10、定的法律獲得了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边@就是所謂的良法論。法律應當是正義的體現,法律的好與壞是以符合正義為標準的。道德化了的法律使法律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和倫理關懷,正如十二銅表法所宣揚的: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只有具備道德基礎的良法才能獲得廣泛的認同和信仰。而法律只有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和第七條“民事活動應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原則”,2

11、013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將誠信信用直接寫入法條第13條之中。這種“引德如法”的模式正是反映了道德對于立法活動的引導作用。道德對于司法活動和執(zhí)法活動也具有公正性的輔助作用,正如博登海默所說:“當法律出現模糊不清和令人懷疑的情形時,法官就某一種解決方法的‘是’與‘非’所持有的倫理信念對他解釋某一法規(guī)或將一條業(yè)已確立的規(guī)則適用于某種新的情形來講往往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立法者不是預言家,他們也會有遺漏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法官依靠道德的原則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