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基于譜學方法的竹木質素化學結構分析姓名:郭京波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指導教師:陶宗婭20050601中文摘要結果表明,本研究經過提純得到的磨木木質素不再保持原本木質素的球形或塊狀結構,而是呈橢圓形三維結構,這仍然適合對水質素進行分級,從而得到分子量比較均一的木質素。應用紫外光譜、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凝膠滲透色譜和氣相色譜一質譜聯用分析研究了不同制備方法提純的慈竹磨木木質素(milledwoo
2、dlignin,MWL)的結構特性。結果表明,慈竹木質素屬于愈瘡木基紫丁香基。對羥基苯基木質素(Guaiacyl。Syringl—hydroxyphenylligninGSH一木質素),慈竹木質素側鏈含有少量的“p碳一碳雙鍵,慈竹中含有數量相當多的紫丁香基單元(s一單元),且紫丁香基單元的含量高于愈瘡木基單元(G單元)的含量,木質素的紫丁香基單元fSl/nit)存在大量的13O4鍵,木質素對一羥基苯基(H一單元)單元側鏈的Y碳原子存在少
3、量的醚鍵連接,愈瘡木基單元(Gunit)和紫丁香基單元側鏈的7碳原予不存在醚鍵連接。慈竹木質索含有酯鍵,主要是對香豆酸的羧基與酚羥基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的。超聲波輔助堿處理打斷了木質素與纖維素、半纖維素的連接,在后續(xù)的提純過程中,較長時間的連續(xù)攪拌處理更容易使大分子木質素溶解,同時木質素部分發(fā)生縮聚反應,從而維持了較高的分子量。應用x射線光電子能譜研究了不同提純方法對竹木質素化學結構特性的影響以及木質素不同化學反應產物的光電子能譜。確定竹木
4、質素Cl。的電子結合能分另Ⅱ為28352eV(C—H或C—C),28458~28572(COR或COH),2861028644(C=O或HOCOR),2876528772(0一c=O)。01。的電子結合能分別為53031(羥基氧原子),53145~53172(醛或酮的羰纂氧原予)53273~53374(酯鍵或羧酸中的羰基氧原子)。竹木質素中的結構單元之間主要是通過醚鍵連接,DL中醚鍵、酯鍵、羰基相對含量為:641,199,160。應用凝
5、膠滲透色譜與熱重一差示掃描量儀,分析了影響木質素這種商聚物熱性能的因素,結果表明,重均分子量與多分散系數都可能影響木質素的熱性能,例如玻璃化溫度、軟化點(熔點)等,通過分析木質素的熱重差示掃描量熱曲線,本研究認為,重均分子量對木質素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玻璃化溫度的影響較大,但是與木質素的軟化點無明顯關系。木質素側鏈連接與苯環(huán)的完整性是制備術質素保持大分子結構的主要原因。關鍵詞:磨木木質素:化學結構;紫外光譜;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凝膠滲透色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油提取毛竹木質素及固體酸催化木質素醇解規(guī)律研究.pdf
- 竹木質素的堿性乙醇溶劑熱降解及產物分析.pdf
- 毛竹木質素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pdf
- 木質素化學改性及應用
- 孝順竹木質素肉桂醇脫氫酶的功能研究.pdf
- 木質素.(081223)
- 酶解木質素的分離提取方法
- 43200.化學氧化法裂解木質素
- 木質素的研究進展
- 木質素的生物分離凈化.pdf
- 抗倒伏油菜根、莖解剖結構及木質素含量和木質素合成關鍵基因的表達研究.pdf
- 毛竹木質素單體生物合成相關基因的分離、表達與功能初步鑒定.pdf
- 木質素的化學改性與高效利用研究進展
- 基于氫轉移反應的木質素催化降解.pdf
- 催化加氫法降解木質素.pdf
- 磺化木質素溶液行為的研究.pdf
- 木質素的化學改性與高效利用研究進展
- 酶解木質素的分離與結構研究[j]
- 竹材木質素降解菌的選育.pdf
- 木質素β-O-4鍵酶解及酶與木質素吸附作用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