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人為什么需要德性”的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近代西方道德哲學一般都以某種人性假設作為探討這一問題的出發(fā)點。但這種基于假設基礎之上的道德合理性論證,一遇到現(xiàn)實問題就失去了力量。當代美國哲學家麥金太爾在其新作DEPENDENTRATIONALANIMALSWHYHUMANBEINGSNEEDTHEVIRTUES依賴性的理性動物為什么人需要德性中,通過對人和某些有智力的非人動物的活動的比較,得出人與某些有智力的非人動物具有相似的調(diào)適自己以適應世界的方式。麥金太爾認為,人的同一性IDENTITY是動物性的同一性,人是“依賴性的理性動物”。以此為出發(fā)點,麥金太爾把人的生命過程看作一個動物性存在的發(fā)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只有依賴他人才有可能成為獨立的實踐推理者,只有依賴他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己的脆弱性和無能性,實現(xiàn)自己作為人類成員的“興盛”。正是在這一依賴性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需要踐行德性并獲得德性。這一探討無疑為當代西方道德哲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通過對DEPENDENTRATIONALANIMALS;WHYHUMANBEINGSNEEDTHEVIRTUES的解讀,以“依賴性”為切入點,以經(jīng)驗描述和理論抽象比較的方法,探討了“承認人的依賴性”的內(nèi)涵;承認依賴性對道德生活的重要性;合理的道德探究觀必須以承認人的依賴性本性為基礎。文章最后探討了“依賴性”對道德哲學的啟示,通過承認依賴性,揭示了關于“德性論”的理論合理性悖論和實踐合理性悖論的虛假性,從而指出,道德哲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德性論”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8
大?。?2.3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部人類不斷開發(fā)能力和使用能力的歷史。以往,人們對能力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時代與實踐的發(fā)展,人的能力得到了各國政要、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并將其提到了關系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性、決定性和戰(zhàn)略性的高度。在知識經(jīng)濟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已經(jīng)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選擇。我國是人口大國,但人才資源并不豐富,并且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人力資源能力開發(fā)和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急需對能力的內(nèi)涵、能力的開發(fā)、能力的使用等進行深入研究,并將能力作為人力資源的核心要素進行有效管理。研究能力管理,闡明能力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不僅具有現(xiàn)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同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論文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為指導,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歷史考察與邏輯分析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能力管理提出的社會歷史背景、能力的基本內(nèi)涵、能力管理的理論內(nèi)容,以及能力管理的實踐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文包括以下五章內(nèi)容第一章闡述了能力管理提出的社會歷史背景。論文從歷史、時代、實踐、理論這四個角度入手,指出注重能力管理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啟示,是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經(jīng)驗總結,是知識經(jīng)濟和全球化時代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人才強國戰(zhàn)略和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同時,能力管理也是管理學基礎理論、戰(zhàn)略管理理論和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發(fā)展的最新趨勢。第二章考察了思想史上與能力管理相關的思想觀點。論文從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史這三個角度對能力的價值、能力的評估、能力的開發(fā)、能力的使用等方面的思想資源進行梳理,從而為構建能力管理理論和實踐操作體系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第三章分析了能力的基本內(nèi)涵。首先,論文分析了普通心理學、教育學、組織行為學和企業(yè)戰(zhàn)略管理學這四個領域對能力的理解,認為能力是人的多種內(nèi)在要素的組合,是順利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和組織獲取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動力源泉。然后,論文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了能力的概念,認為能力是一個非實體概念,它是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通過創(chuàng)造性有機整合的結果,是在人的對象化活動中表現(xiàn)和確證、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推動人類自身與社會發(fā)展的根本且積極的本質(zhì)力量。論文還闡述了能力多樣性與豐富性、潛在性與現(xiàn)實性、穩(wěn)定性與開放性、確定性與生成性這四對基本屬性,并提出能力運動的四個階段素質(zhì)發(fā)展、素質(zhì)整合、能力表達和能力確證。最后,論文進一步闡發(fā)了能力的價值意蘊,指出要以能力看待歷史觀、發(fā)展觀和價值觀。第四章討論了能力管理的理論內(nèi)容。論文首先分析了物本管理理念和人本管理理念的人性基礎、基本特征,以及管理理念演變的內(nèi)在邏輯,指出能力管理是實現(xiàn)人本管理的必然途徑。然后對能力管理的基本內(nèi)容進行了全面闡述,認為“能力人”假設是能力管理的人性基礎、“能力價值觀”是能力管理的核心理念、“能力人”和“能力型組織”是能力管理要塑造的目標。最后論文還分析了能力開發(fā)與使用的實質(zhì)和機制,提出了能力開發(fā)的自主開發(fā)律、實踐生成律、循序漸進律和群體促進律,以及能力使用的能崗匹配律、績得需統(tǒng)一律、結構優(yōu)化律和壓力促進律。第五章探討了能力管理的實踐問題。論文首先從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三個角度分析了能力管理的社會環(huán)境。然后論文從能力開發(fā)和能力使用這二個角度入手探討了相應的制度安排,認為應當建立以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制度,即以培養(yǎng)能力人為目標、采用以客體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實踐為主題的教育方式;認為應當建立以能力為原則的人事制度,即按能力進行人才選拔和任用,按能力和績效進行分配,按能力進行人才流動。最后論文從能力價值觀的塑造、能力模型的建設、能力的評估、能力的開發(fā)和能力的使用等五個方面入手,構建了能力管理的組織操作體系。論文對能力管理思想提出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對思想史上有關能力管理的重要思想觀點的挖掘和整理、對能力概念的全面梳理,對能力、道德與行為三者關系的深入分析,在學術界尚屬一項具有建設性的工作。論文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哲學和人學意義上的能力概念;能力運動的四階段理論;能力開發(fā)和能力使用的實質(zhì)、機制和規(guī)律。論文還拓展了以往對西方管理理念演變的邏輯分析,擴充了能力人假設、能力價值觀、能力型組織等概念的內(nèi)容,對能力管理的制度安排與組織操作進行了更為深入和全面地探討。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68
大?。?6.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張載哲學體系姓名王帆申請學位級別博士專業(yè)中國哲學指導教師林忠軍20070410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疇是依附于氣范疇而存在的事物屬性的表征。張子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這對范疇的提出徹底解決了儒家哲學以往的難題?,F(xiàn)實世界的惡是由于形氣之不完善而造成的,盡管現(xiàn)實世界存在著善惡交織的現(xiàn)象,但這無妨于本體世界的純善無惡。同樣,張子的心論也認為心是本體界與形象界所共同具有的本質(zhì),能與天地相參,通天道之大化流衍,體證天道與人道的合一無別的達到至高哲學思辯水平的圣心。張子的心性修養(yǎng)論強調(diào)排除一切世俗凡心的不良、庸俗的局限性,而這又不是強力思索的結果,恰是排除了勉而為之的自然而然達到的最高境界。第四章論述了張子的命觀。張子認為命只能居于非本體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的地位,將命界定為陰陽二氣既判而有形狀態(tài)下的各類運動作用的反映。張子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范疇“遇”,指不能脫離時運而存在的人物的境遇,從而將命范疇納入不受世俗禍福觀束縛的高尚境域。第五章論述了張子的“天理”。張子是第一位從理氣關系角度提出理的問題的理學家,對理范疇的充實化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張子論理或天理,一方面超出事物的具體規(guī)律的含義,另一方面也超出現(xiàn)代思維關于事物規(guī)律的總結與歸納的思考范疇,達到天地萬物的抽象化的本質(zhì)存在的高度。第六章論述了張子的感應論。張子認為感應是本體界現(xiàn)象界相通的基本形式,圣人感人心才能平治天下。第七章論述了張予的易學觀與自然哲學。張子以義理為易之靈魂,以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理論為其“吉兇觀”的實質(zhì)。第八章論述了張子的禮學,張子發(fā)展了儒家傳統(tǒng)的禮學思想,認為圣人據(jù)理以制禮;“中和”是禮的準規(guī)。第九章論述了張子代表作西銘大旨。值得指出的是張載西銘理想借鑒了莊子境界論。第十章論述了張子哲學與茍學的通同之處,匡正了傳統(tǒng)認為張子哲學只繼承孟子思想的觀點。II關鍵詞太虛氣本體論性心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124
大?。?4.0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哲學視角下的人格問題探討姓名王彥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專業(y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教師朱志君20090101哲學視角下的人格問題探討ABSTI認CTSINCETHEPARTHENONINANCIENTGREECERAPHAEL’SMOTTO”PEOPLE,AH,HAVETOUNDERSTANDTHEIROWN”STARTED,ITMEANSTHATPEOPLEHAVEBEGANTEFLECTONTHEIROWNINTHEIROWNREFLECTION,REGARDLESSOFPERSPECTIVE,ITINVOLVESTHECOGNITIVEPERSONALITYEVENTUALLYTHUSITCANBESAID,PERSONALITYTHATIS,ANOLDANDOFTENNEWTOPICONHISTORYFROMTHEINITIALPERCEPTIONOFTHEPERSONALITYTOASIMPLEDEFINITION,ANDTOSTUDYANDGRASPTHERELATEDDISCIPLINES,ITEMBODIESTHEKNOWLEDGEOFTHEIROWNTODEEPENGRADUALLYHOWEVER,LEVELINTHESTUDYOFPHILOSOPHY,THEPERFORMANCEOFPERSONALITYINDEPTHAWARENESSOFTHEPROBLEMHASBEENTOTHEINHERENTNATUREOFHUMANBEINGTHERESEARCHRESULTSNOTONLYTODEEPENPEOPLE’SUNDERSTANDINGOFHUMANNATUREBUTALSOENRICHTHETHEORYOFMARXISMANDTHEPROFOUNDHUMANCONTENTLEVELINPRACTICE,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SASENSEOFPHILOSOPHYANDPERSONALITYOFTHEDESIGN,ASWELLASTHEIDEALSTATEOFHEALTHANDTHEPURSUITOFPERSONALITY,SOTHATPEOPLECANADAPTTOTHEENVIRONMENTBETTERANDREALISEHARMONIOUSUNITYBETWEENTHEIROWNANDTHEENVIRONMENTTHEFIRSTPARTOFTHISARTICLE“READINGPERSONALITYONPHILOSOPHY’,STUDYONTHEEVOLUTIONHISTORYOFPERSONALITYMEANING,ANALYSISOFTHEGENERALCHARACTERCONNOTATIONSANDDIFFERENTDISCIPLINESOFPERSONALITYCONNOTATIONS,BETWEENDIFFERENTDISCIPLINES,ASWELLASTHEMEANINGOFSIGNIFICANTPERSONALITYDIFFERENTINORDERTODEMONSTRATETHEMEANINGOFPHILOSOPHYANDPERSONALITYANDCHARACTERISTICSOFTHEBASICCONTENTINARATIONALCHARACTEROFPHILOSOPHICAL4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7
大?。?1.6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I●分類號UDC密級公開Z參廬夕擎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英譯論語的哲學詮釋研究20世紀70年代后英語世界的論語研究申請人學號培養(yǎng)單位學科專業(yè)研究方向指導教師完成日期曹威1075002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哲學現(xiàn)代中國哲學柴文華教授2010年7月19日Q1111111111111IILLTLLT11/11111IILILIY1940341英譯論語的哲學詮釋研究一20世紀70年代后英語世界的論語研究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192
大?。?8.5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關于老子哲學的研究,我國歷代都有涉及,且獲得了不盡相同觀點的豐碩成果。在我國提出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新型社會,并要求我們懷揣“建設好共同家園地球”的理想來對待自身和人類以及整個自然界的今天,本文在分析、總結部分前人對老子的研究成果和深刻領會時代主流思想意蘊的基礎之上,結合個人對其的理解,選擇從樸素系統(tǒng)論這個視角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解讀,以求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理解獲得共識,并還老子以真相。本論文除結束語外,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著重介紹本論文的選題依據(jù)、國內(nèi)外對老子研究的現(xiàn)狀、現(xiàn)實意義以及本論文的研究角度、方法和其合理性、創(chuàng)新點。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我國樸素系統(tǒng)論的形成、發(fā)展、特點和其要解決的三大問題。第三部分為全文的主體部分,重點闡述老子的樸素宇宙系統(tǒng)整體觀以及對其的這一思想從“道法天、地、人”等三個方面進行展開的研究。第四部分是文章重點部分,是對老子之“道”、“德”的定義解讀。第五部分為對老子樸素系統(tǒng)整體觀的整體評價。第六部分則是通過上述對老子的樸素宇宙系統(tǒng)整體觀的解讀所帶給當代人啟示的分析。通過本文對老子的哲學思想解讀,得出老子別異于他人,以“道”貫穿整個宇宙及其構成部分天、地、人的宇宙樸素系統(tǒng)整體觀,并以此獲得老子之“道”、“德”的真意。顯示了老子思想的無比廣大內(nèi)涵和對包括人類、自然界、宇宙的整個世界的終極性關懷。故老子的思想是卓越高超、光輝不朽的。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69
大小: 3.4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本文旨在從蘭德曼的創(chuàng)造和被創(chuàng)造I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相統(tǒng)一的人的“完整形象”出發(fā),深入分析其“人是文化的生物“這個命題所包含的內(nèi)容,即入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會的存在、人是歷史的存在、人是傳統(tǒng)的存在。蘭德曼的文化哲學觀點是獨特的,新穎的,富有啟發(fā)意義的。蘭德曼努力建立的人的完整形象,代表了當代西方哲學家對人的問題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于我們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建立人的完整形象,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因此,探析蘭德曼對文化人類學R的獨特闡釋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哲學人類學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重在探討作為一門哲學學科的人類學,與滲透在倫理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所有人類學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這也就是蘭德曼文化人類學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P鍵詞蘭德曼;哲學人類學;文化人類學,F(xiàn),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JABSTRACTLIIIIIILLIIIIIIIIIIIII、T1940037THISTHESISUNDERTAKESTOANALYZEANDELABORATEONOFPROPOSITIONOFLANDMAN’MANISTHEEXISTENCEOFCULTURE’THECOMPLETEIMAGEOFTHEMANISTOCREATEANDTOBECREATED,THESPIRITUNITYOFSUBJECTIVEANDOBJECTIVETHEPROPOSITIONCONTAINEDINTHECONTENTTHATIS,MANISTHEEXISTENCEOFTHECULTURE;MANISTHEEXISTENCEOFTHESOCIETY;MANISTHEEXISTENCEOFTHEHISTORY;MANISTHEEXISTENCEOFTHETRADITIONLANDMAN’SPHILOSOPHICALVIEWSA陀SPECIALNEWANDITHASTHEREVELATIONSOFSIGNIFICANCELANDMANEFFORTSTOESTABLISHACOMPLETEIMAGEOFTHEPERSONHEREPRESENTTHEVIEWSOFTHEADVANCEDWESTERNPHILOSOPHERSITHASADVANCEDSIGNIFICANCEFORMARXISTSTHEREFORE,THEANALYSISOFLANDMAN’STHEORYISPROFOUND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0111“FURTHERRESEARCHINGTHEARTICLEFOCUSESONTHECONTACTIONOFLANDMAN’SCULTURALPHILOSOPHYANDETHICSANDSOCIALSCIENCESSOITISTHEREASONTHATLANDMAN’STHEORYISUNIQUEKEYWORDSLANDMAN;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CULTURALANTHROPOLOGYN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50
大小: 1.9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邏輯形式”與“生活形式”概念分別在維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學思想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二者雖然看似有很大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強調(diào)了語言所具有的規(guī)則性和結構性。本論文意在通過對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即以“邏輯形式”為主線的邏輯觀和以“生活形式”為主線的后期思想進行認真梳理與分析,來展現(xiàn)維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轉變。論文首先從維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來源入手,重點介紹了弗雷格和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的影響;接著分析維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邏輯觀,突出了前期思想中“邏輯形式”的基礎地位,并從語言圖像論面臨的困境揭示邏輯形式引起了困境;隨后對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語言圖像論進行批判,引出維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進而提出語言游戲說,遵守規(guī)則,哲學語法,生活形式,確定性等一系列命題與論證,最終得出生活形式包含比其他任何解釋都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是我們語言最終的歸宿;在第二章,我們從對邏輯結構的預設轉向對生活實踐的直接觀察、對語言本質(zhì)的邏輯分析轉向對哲學語法的分析研究和邏輯形式的確定性轉向生活形式的確定性三個維度介紹了維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轉變的視角。第四章,我們首先介紹了維特根斯坦前后期在研究對象、對語言的認識、對哲學的認識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維特根斯坦的轉變和前后期的同異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在第五章,我們由此引發(fā)了一些思考,并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維特根斯坦對后期哲學家的影響。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6
大?。?1.4(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2014屆碩士學位論文2014屆碩士學位論文布蘭頓語言哲學的實用主義傾向布蘭頓語言哲學的實用主義傾向作者姓名曹雅楠指導教師胡瑞娜副教授學科專業(yè)外國哲學研究方向分析哲學培養(yǎng)單位哲學社會學學院學習年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二〇一四年六月THESISFMASTER’SDEGREESHANXIUNIVERSITY2014BROMSPHILOSOPHYOFLANGUAGEPRAGMATISMTENDENCYSTUDENTNAMECAOYANANSUPERVISPROFHURUINAMAJFEIGNPHILOSOPHYSPECIALTYANALYTICALPHILOSOPHYDEPARTMENTSCHOOLOFPHILOSOPHYSOCIOLOGYRESEARCHDURATION201109201406MARCH2014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46
大?。?0.9(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學號2012020299分類號B83研究生類別全日制碩士學位論文(學術學位)論文題目論阿倫特基于政治哲學的大眾文化觀學科專業(yè)名稱學科專業(yè)名稱美學美學申請人姓名申請人姓名姚曉姚曉導師姓導師姓名李紅春李紅春副教授副教授論文提交時間論文提交時間2015年5月31日獨創(chuàng)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據(jù)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注如沒有其他需要特別聲明的,本欄可空)或其他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學校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有權保留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或機構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學校學??梢詫W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學位論文。(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導師簽字簽字日期20年月日簽字日期20年月日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59
大?。?0.87(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生成主義是認知科學中新興的認知研究綱領。它萌芽于心智生態(tài)學,脫胎于認知生態(tài)學,成熟于生成認知科學,目前已發(fā)展為一個能與認知主義和聯(lián)結主義相抗衡的研究綱領。它既是一種全新的認知科學范式,從根本上推進了認知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心智哲學理論,從根本上超越了傳統(tǒng)的認知哲學觀。本文旨在系統(tǒng)論證生成主義作為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點闡述這一革命性綱領在哲學和認知研究層次上的洞見性?;谶@一核心目的,文章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第一章探究生成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目的在于歷史地把握其思想脈絡,為領會其核心觀點和理論、進而構其認識論和方法論原則奠定堅實的基礎。具體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外在于認知科學的哲學和控制論維度。哲學層面,揭示生成主義相比于傳統(tǒng)認知哲學觀的優(yōu)越性,分析現(xiàn)象學在生成體系建構中的重要作用??刂普搶用妫骄块L期被嚴重忽略、卻最終塑造了生成認知科學的控制論根源。二是內(nèi)在于認知科學的范式轉變維度,對比分析生成主義與傳統(tǒng)認知范式間的本質(zhì)差別,從根本上揭示生成范式的優(yōu)越性。第二章論證“生命與心智的連續(xù)性論題”作為生成認知科學核心工作假設的合理性,簡要介紹生成認知科學的核心論題。具體分析連續(xù)性論題在認識論上的認知鴻溝,指出方法論的個體主義是其產(chǎn)生的根因,強調(diào)社會性是彌合這一鴻溝的關鍵因素,提出了理論生物學和現(xiàn)象學的雙向解決策略。最后,在分析生成認知科學的工作假設和核心論題的基礎上,論述生成主義作為認知綱領的理論可能性,揭示其作為一種非表征框架的革命性意義。第三章構建生成主義的認識論原則,分析和解決其認識論問題。生成主義的認識論綱領為自主性原則、意義建構原則、互規(guī)定性和共涌現(xiàn)性原則、具身行動原則和腦身經(jīng)驗結構原則。其認識論問題包括心身、他心和認知鴻溝問題。針對心身問題,分析認知主義所遭遇的困境,論述生成主義基于反表征立場的生物現(xiàn)象學視角。針對他心問題,從現(xiàn)象學視角,揭示社會性的本構作用和對他者前反思理解的第二人稱視角;從生物學視角,論述延展身體假設對我們與他者共享體驗的可能性,并援引參與式意義建構概念作為對他者前反思理解的基礎。針對認知鴻溝問題,分析消解他心問題對彌合認知鴻溝的重要性,并討論了一些具體的整合性方案。第四章構建生成主義的方法論原則(與認識論原則相對應)。生成認知科學拓寬了傳統(tǒng)認知科學的方法論范圍。一方面,在第三人稱方法論(主要吸納了生物學方法和動力學方法)基礎上,它將探究經(jīng)驗或意識的第一人稱方法論納入認知科學中。這些方法主要來自西方的科學心理學、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和東方的佛學傳統(tǒng)。另一方面,為了有效溝通科學的心智和經(jīng)驗的心智,或者實現(xiàn)二者間彼此增益的相互循環(huán),它試圖在一三人稱方法論的基礎上構建第二人稱方法論,主要以丹尼特的異類現(xiàn)象學和瓦雷拉的神經(jīng)現(xiàn)象學為代表。第五章圍繞生成進路的拓展與修正展開。在分析生成進路應用于社會認知領域中的可能性基礎上,提煉一種社會交互作用的生成進路。另一方面,考察超個人心理學和現(xiàn)象學領域中類似于生成進路中的世界構造的動力模式參與式生成和先驗性生成,認為這三種動力模式具有整合在一起的可能性。最后,以現(xiàn)象學為基底,整合這三種世界構造的動力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廣義的生成理論,以期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角豐富和發(fā)展生成的內(nèi)涵,促進認知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2
頁數(shù): 197
大?。?2.0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靈魂不過就是軀體,軀體不過就是靈魂”,思想和感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成為科學和哲學研究的主要目標,二者之間的關系引申開來,便形成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困惑的“身心”問題。心靈作為一種內(nèi)在的、私密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如果認為心靈的生理機制是大腦,那么心靈活動也僅僅只能表現(xiàn)為通過腦電圖測得的一些腦電波。與心靈相反,身體則是外在的、開放的并且具有一定空間物理性。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也就是心理現(xiàn)象和物理現(xiàn)象之間關系的探究。直至目前,這一問題還沒有形成普遍共識,對它的每一種回答都會產(chǎn)生一些似乎讓人難以接受的結果,這就是心靈是否是實體的問題。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實體的范疇及其兩種屬性;笛卡爾認為心靈和身體都是實體,二者是并存的;洛克和休謨認為實體存在但不可知;貝克萊主張心靈是唯一實體;斯賓諾莎堅持實體一元論,認為世界上唯一的實體就是上帝;行為主義者認為心靈是一種實體;科學實在論者認為心靈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官。當代心靈計算理論認為,心靈僅僅是大腦的生物化學活動,其中的細節(jié)遠遠超出了哲學探討的范圍。然而,心靈是否像物質(zhì)那樣也是實在的問題,依然是哲學家繼續(xù)質(zhì)疑和爭論的主題。通過系統(tǒng)梳理從古代到當代具有代表性的心靈實體學說,旨在說明舊的實體學說對當代心智哲學所產(chǎn)生的積極意義,也正是舊實體學說存在的各種弊端和缺陷使人們認識到了本體論思維模式的不足,從而更好的推動當代心靈哲學的發(fā)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3
頁數(shù): 48
大小: 0.56(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哈貝馬斯試圖依據(jù)實踐哲學的古典傳統(tǒng)來拯救批判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對批判理論的重建,哈貝馬斯也重拾了實踐哲學關于“個人良善生活”與“和諧城邦秩序”的古典理想,從而推動實踐哲學在當代的發(fā)展。他的批判理論與實踐哲學是二位一體的。哈貝馬斯自覺地置身于實踐哲學傳統(tǒng)中。理論、實踐與制作及其所依理性是實踐哲學的規(guī)范基礎,三者的關系問題是實踐哲學的基本問題,本文立足于“交往行為”和“交往理性”概念,依循著哈貝馬斯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制作(技術)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的回答考察其實踐哲學思想。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是最具基礎性的行為,交往就是實踐。相應的,他提出了與認知工具理性相對的交往理性的概念。哈貝馬斯始終有回歸實踐哲學傳統(tǒng)的意識,交往行為和交往理性與古老的實踐與實踐智慧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理論與實踐關系上,哈貝馬斯肯定了實踐對于理論的優(yōu)先性,從理論的形成及理論的運用兩個維度上,哈貝馬斯將這一問題分解為三個方面,也借此奠定了批判理論的認識論、方法論和作用場域與條件。以興趣在認識與人的存在之間建立關聯(lián),強調(diào)解放興趣對恢復正常交往的意義他重建了批判解釋學反思與批判要素,恢復了失落已久的實踐智慧公共領域理論實際上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政治學劃分中所隱含的“私與公”的對立遙相呼應,與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設計一樣,哈貝馬斯的“良善生活”和“和諧秩序”的構想,也只有在理想的公共領域中才能得到實現(xiàn)。在哈貝馬斯看來,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位的生產(chǎn)力,并且形成了以技術與實踐混淆為核心的新型意識形態(tài)。在此條件上,他以實踐與制作的區(qū)分展開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將“勞動實踐”改造為“交往實踐”,以勞動與相互作用代替了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對歷史唯物主義改造的全部工作,根本在于對馬克思勞動實踐概念的改造。哈貝馬斯實踐哲學突出貢獻在于克服了近代以來主客對立思維方式。哈貝馬斯依據(jù)實踐哲學傳統(tǒng)批判馬克思的實踐哲學,但馬克思的實踐哲學實際上超越了古典實踐哲學傳統(tǒng)和近代技術實踐論傳統(tǒng),應該說哈貝馬斯對馬克思的“生產(chǎn)勞動”概念存在誤讀,也因此,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革命性意義。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252
大小: 11.72(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理論的首要條件在于時間距離。這一時間距離是由時間之流所形成的在伽達默爾看來此一視域下的詮釋才是一個意義充實的詮釋。應該說這一點奠基了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顯著特征也為其理論的“時間性”烙印埋下了伏筆。如果說此前的方法論詮釋學為了達到客觀理解而必須跨越時間距離那么到了伽達默爾這里時間距離恰恰成了意義詮釋的生成域這其中對于詮釋者來說是一片意味豐富的地帶不僅于此時間距離還是一種過濾器通過它能夠區(qū)分真假前見對詮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分析時間距離下的效果歷史與視域融合有助于加深對伽達默爾的哲學詮釋學理論的理解。時間之流一方面會形成時問距離另一方面時間本身有著現(xiàn)時體驗性一種“眉睫之前”性而伽達默爾的詮釋學正由于注重意義的生成性而不得不關注每一個面對文本的詮釋者關注在他們那里的活生生的意義生成。時間與存在本身的流逝性猶如一條長河奔流向前又從不為誰駐足對于伽達默爾來說沒有最好的理解只有更好的理解。于是時間的當下意味著意義詮釋的現(xiàn)時性未來則意義著意義詮釋的無限可能性。這是一種意義生成的“一”與“多”的關系。伽達默爾認為他的哲學詮釋學最適用于美學。依此觀點如果將其哲學詮釋學里的時間問題在“體驗型莢學上擴展、生發(fā)開去就是一個關于時間性、人生體驗、藝術體驗的美學問題時間距離是詮釋的大前提當下性與未來性分別是意義的具體生成與無限可能性。首先審美存在包括審美者、作品、審美行為注意這里未使用主客體的說法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其次審美體驗的瞬時性不是絕對的“當下”一去不復返相反往往充滿了生命的意味最后無論過去、現(xiàn)在都不是一個個斷開的點它們共同指向未來而構成一種線性流逝之程。于是體驗中的審美意蘊生成于當下時又不斷指向未來。作為審美的人其真實可能性也就是他所能成為的一切意蘊但真實可能性在時間之流的視域下一方面他充實著、生成著屬于他的獨特意蘊另一方面時間之流中那尚未到來的東西使得人連同他的存在一起向未來敞開這正是無限意蘊的可能。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1
頁數(shù): 66
大小: 3.13(MB)
子文件數(shù):
-
簡介:約翰范本特姆JOHANVANBENTHEM1949是當代世界著名邏輯學家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xiàn)在他撰寫了6本專著和400多篇學術論文他的著作中含有高超的邏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人們一般認為邏輯哲學是“關于邏輯的哲學”的哲學分支筆者認為范本特姆的邏輯哲學思想即范本特姆對邏輯學整體的哲學反思。本文對范本特姆邏輯哲學思想的探討從范本特姆對邏輯學研究對象的回答開始范本特姆認為“推理首先是一種活動”應該從推理的前提到結論的過程中來研究推理把推理看作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因而推理的動態(tài)結構、信息等都成為邏輯研究的對象然后對范本特姆對邏輯與心理主義、邏輯與經(jīng)驗、邏輯與認知科學的關系的考察關于邏輯中的心理主義問題范本特姆持一種“新心理主義”的立場認為邏輯與心理有一種微妙的關系而不贊成弗雷格的“反心理主義”接下來考察了范本特姆對邏輯與哲學關系的看法。他認為邏輯與哲學是相互影響的現(xiàn)代邏輯對哲學的影響尤為明顯。關于現(xiàn)代邏輯的將來范本特姆認為“依然只有一種邏輯邏輯應該像其他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一樣邏輯的統(tǒng)一?!薄斑壿嫷慕y(tǒng)一”是一個遠大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有賴于邏輯學人的心智和做法。
下載積分: 5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3-10
頁數(shù): 35
大?。?1.6(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