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英中)關系與馬來亞華人的身份認同:以宗教與僑務為視角.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宗教具有形成“身份認同”和具備政治動員的重要作用。與西方歷史語境之下的“宗教與認同政治”不同的是,古代中國擁有另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獨特話語體系?!按笠唤y(tǒng)”、“圣教”以及“華夷之辨”,是認識“中國式的宗教與認同政治”的重要意識形態(tài)概念。
  從文明演進的視角來看,中華文明從儒家經典中的“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開始,在政治實踐中逐漸發(fā)展到帝制時代的“天朝體系”,并成為長期穩(wěn)定的東亞國際秩序和規(guī)范。然而,自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沖擊并取

2、代“天朝體系”以來,民族國家范式主導了東亞國際秩序,而東南亞地區(qū)在某種程度上也陷入了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模式。
  英屬馬來亞處在五大文明(儒家、西方、印度、佛教、伊斯蘭)的交匯之處,自古以來就不斷受到各種外力的影響,最終形成了當地多元文化的特色。自華南先民帶著“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下南洋開始,這些海外華人的身份認同演變,就無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勢力的沖擊。中英兩大勢力在馬來亞的博弈過程,對當地的“認同政治”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烙印,塑造

3、了當今馬來西亞族群政治的面貌。馬來人和華人對“國家建構”的不同認知,導致馬來西亞迄今仍面對諸多政治上的認同問題,并直接或間接地對當代的“中馬(馬中)關系”產生重大的影響。
  晚清官員在南洋地區(qū)所留下的“信仰遺產”,是當今中國政府可加以善用來對海外華人信眾進行公共外交的重要文化資源。然而,東南亞華人自冷戰(zhàn)以來就受到西方勢力進行長期“文化冷戰(zhàn)”的影響,普遍上仍對中國大陸的宗教政策抱著某種程度的負面觀感。因此,在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新形勢下

4、強調“信仰中國”敘事,將宗教與僑務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軟實力。
  “僑務”和“公共外交”這兩個概念的內涵,一直以來隨著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本來這兩者是分別針對不同的受眾,即僑務是針對海外華僑華人,而公共外交是針對外國民眾。近年來出現“僑務公共外交”的新概念,其實是順應了海外華僑華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認同改變趨勢。目前國內有關“僑務公共外交”的研究尚少,而且這些文章多數集中討論中國官方與海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