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認識三維色澤分析圖,,What’s Analyze Drawing of 3D Color and Luster,,消費性電子通訊零組件 塑件塗裝加工製程專案課程系列,,色彩空間模型 塗膜檢測儀器 塗裝製程簡介,,消費性電子通訊零組件 塑件塗裝加工製程專案課程系列,三維色澤分析課程摘要,色彩空間模型概念,色差(Color difference)檢測目的: 檢測物件外觀顏色差異,一般以色差計量測的定量值表示。檢測工具: 色
2、差量度計。CIE (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clairage, 國際照明委員會)發(fā)表許多有關照明或色彩的標準、表色法等。其中最有名且被廣泛利用者為 xyz 及L*a*b*等色差表示方式。,CIE XYZ色彩模型,CIE XYZ色彩模型,在x軸最右邊是紅色區(qū)和y軸上的綠色區(qū)連接??梢栽谶@座標上選擇任何一點作為你要的顏色。在座標上愈往左移動即會減少光譜的色彩。在這座標內唯一不被影響的只有色彩的亮度。,CI
3、E XYZ色彩模型,CIE XYZ色彩模型又稱基準色彩模型,於1931年發(fā)展出來的。CIE XYZ色彩模型是以兩度空間表示,其形狀非常類似風帆形狀。 CIE體系是以色光三原色RGB為準,以光源、物體反射和配色函數(shù)計算出X、Y、Z刺激值,任何的色彩都可以由RGB混色而成,再經(jīng)過儀器測出光譜輻射能量和反射率值,即可計算出XYZ值 。,CIE L*a*b* 色彩模型,L*a*b*的概念圖表L: 發(fā)光性a: 從綠色到紅色b: 從藍色到黃
4、色,CIE L*a*b 色彩模型,CIE L*a*b*是 CIE XYZ顏色模型的改善。它的L(發(fā)光性),a(紅色到綠色)和b(黃色到藍色)是由數(shù)字所顯示。在和 XYZ比較,CIE L*a*b*色彩和人類所看到的色彩是較為相容的。在CIE L*a*b*,色彩發(fā)光性L,色調和飽和度a、b是可以個別的被校正;因此影像的整體色彩可以在不改變影像或是其發(fā)光性下而改變。,CIE standard illuminants(CIE標準之光)係CIE
5、所制定的測色用之光。CIE標準之光源區(qū)分為標準之光源A、B、C、D65 及其它標準光源D。標準之光源D65相關色溫度約6504K之CIE晝光,包含紫外域的平均晝光。CIE L*a*b* 色彩空間常用於測量物體的反射率和透射率。,CIE L*a*b*色彩意義,CIE L*a*b色彩意義,CIELAB Color difference, 由在 L*a*b* 表色系座標 L*a*b*之差 △L*△a*△b*所定義的二個色刺激之間的色差,以
6、度量記號△E*ab表示之。 △E*ab=[ (△L* )2 + (△a* )2 + (△b* )2 ]1/2,,通訊塑件塗膜標準色差表示法 : Lab值,+ L明度 / -L暗度,+ a紅色光 /-a綠色光, + b黃色光 / -b藍色光。 通訊塑件塗膜色差一般表示範圍 : L標準值±1.0 , a標準值±1.0 , b標準值±1.0 。,CIE L*
7、a*b色彩意義,CIE L*a*b色彩意義,樣品值-表準值=色差值L*為正,表示樣品比標準亮 / L*為負,表示樣品比標準暗a*為正,表示樣品比標準紅 / a*為負,表示樣品比標準綠b*為正,表示樣品比標準黃 / b*為負,表示樣品比標準藍,早期的色彩模型,,圖一 孟賽爾色相環(huán)(左)與10YR色相面之彩度及明度色樣,早期的色彩模型,,圖二 NCS色立體,早期的色彩模型,,圖三 NCS 色相環(huán),早期的色彩模型,,圖四 NCS
8、 等色相面之彩度及黑度分佈三角圖,塗膜基本檢測工具,光澤(Gloss)檢測目的: 量測塑件塗膜外觀光澤度。檢測工具: 光澤度計。檢測標準: 通訊產(chǎn)品以60度等入射角與反射角測定塗膜光澤,作為測定光澤高低的指標。光澤度表示範圍 : 標準值d/10度。,塗膜基本檢測工具,膜厚(Thickness)檢測目的: 一般指塗膜由濕膜轉乾膜的實際厚度。檢測工具: 膜厚計檢測標準: 通訊產(chǎn)品的塗膜要求,底塗6~8µ, 面塗8~1
9、0µ ,除量測實體外,必須同時檢附膜厚片量測。膜厚片規(guī)格為3M Transparency Film PP2900 。備註 3M Transparency Film(透明薄片)共有三種 ---PP-2900 / PP-2500 / PP-2200,塗膜基本檢測工具,硬度(Hardness)檢測目的: 指塗裝部品表面乾膜的實際硬度。檢測工具: 硬度計 / 三菱鉛筆。量測標準: 在指定檢測範圍內表面不可刮傷。,塗膜
10、基本檢測工具,檢測方法角度: 測試鉛筆與被測面保持45度角。筆 : 三菱UNI硬度為(6B~9H共17級) 。方式 : 以筆尖頂點接觸被測面來回移動。 一刻劃長度 : 約20mm 。 用筆力量 : 垂直向下500g(基本重量) 。 另可追加砝碼 175g / 325g。,塗膜基本檢測工具,百格測試檢測目的: 測試塗膜與被塗物的附著力。檢驗工具: 百格刀/ 3M-600膠帶3/
11、4”(寬) 。規(guī)格值: 5%~15%局部剝落OK 。檢測方法: 切割方格最小單位1mm x 1mm,共100小格,以3M-600膠帶黏貼30秒,再以反方向 45度拉起,不可整格剝落。,塗膜基本檢測工具,塗膜基本檢測工具,耐磨測試檢測目的: 測試乾燥塗膜表面抗磨擦程度。檢驗工具: RCA耐磨耗測試機。檢驗規(guī)格: 175g / 275g 三種。塑件標準荷重: 175g / 100次以上。檢驗標準: 不可見底材。,單塗作業(yè)製程
12、 雙塗作業(yè)製程 三塗作業(yè)製程,塗裝製程簡介,,單塗作業(yè)製程 雙塗作業(yè)製程 三塗作業(yè)製程,塗裝加工製程,塗裝加工製程,底漆單塗(色漆)作業(yè),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素材前處理,靜電消除,自然靜置,色漆塗裝(底塗),自然靜置,塗裝加工製程,面漆單塗作業(yè)(PU),,自然靜置,成品完成,自然靜置,護膜塗裝(面塗),靜電消除,工件下料,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前處理,塗裝加工製程,面漆單塗作業(yè)(UV),,靜 置,成品完成,烘乾作
13、業(yè)(紫外線),靜 置,護膜塗裝(面塗),靜電消除,工件下料,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單塗作業(yè)製程 雙塗作業(yè)製程 三塗作業(yè)製程,塗裝加工製程,塗裝加工製程,雙塗雙烤作業(yè)(PU),,靜置,自然靜置,護膜塗裝(面塗),靜電消除,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工件上料,靜電消除,自然靜置,色漆塗裝(底塗),工件下料,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自然靜置,成品完成,,塗裝加工製程,雙塗雙烤作業(yè)(UV),,自然靜置,成品完成,烘乾作業(yè)
14、(紫外線),自然靜置,護膜塗裝(面塗),靜電消除,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素材前處理,工件上料,靜電消除,自然靜置,工件下料,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自然靜置,色漆塗裝(底塗),,,單塗作業(yè)製程 雙塗作業(yè)製程 三塗作業(yè)製程,塗裝加工製程,塗裝加工製程,三塗三烤作業(yè)(PU),,自然靜置,成品完成,自然靜置,護膜塗裝(面塗),靜電消除,烘乾作業(yè)(熱風/紅外線),素材前處理,工件上料,靜電消除,自然靜置,色漆塗裝(底塗),自然靜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足底三維壓力檢測系統(tǒng).pdf
- 心臟三維解剖分析
- cad三維命令三維旋轉
- 33004.三維方位各向異性分析及裂縫檢測
- 三維體數(shù)據(jù)生成及三維緩沖區(qū)分析.pdf
- 模擬訓練系統(tǒng)人員三維位置檢測與交互技術研究.pdf
- 軌道三維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集料粒徑三維檢測方法研究.pdf
- 金屬材料斷口三維形貌檢測與表征分析.pdf
- 斜拉橋三維應力分析.pdf
- 三維調制譜分析方法
- 對接焊縫的超聲相控陣檢測及三維成像分析.pdf
- ansys三維軋制過程分析
- 路面裂縫三維檢測算法研究.pdf
- 回轉體三維表面形狀檢測研究.pdf
- 激光三維輪廓檢測技術研究.pdf
- 基于kinect三維物體的位置檢測.pdf
- 掛鉤三維設計及仿真分析
- 三坐標三維測量儀三維全套圖紙
- 基于三維掃描點云分析的航空葉片型面檢測.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