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意識與群眾抗爭運動——以廣州市同德圍抗爭事件為個案.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文關注城市變遷中,人群的身份意識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行動。2005年,廣州電視新聞節(jié)目《新聞日日睇》組織大型系列報道《走進同德圍》。報道指出1990年代因地鐵一號線建設而拆遷的群眾在同德圍一直備受交通、醫(yī)療、教育、治安等問題的困擾。節(jié)目號召政府重視同德圍的基礎設施建設,讓該群體“分享城市發(fā)展的成果”。
   從該事件出發(fā),本文由三個層面探討民眾的身份意識。首先,本文試圖厘清文化精英如何用身份意識動員一場抗爭運動。文化精英對在一個區(qū)

2、域長期生活、擁有共同拆遷經(jīng)歷的群體身份賦予政治的意涵,指出他們應該得到政府政策的重視。但這種尖銳的權利主張在實際的展現(xiàn)過程中被淡化。其次,本文通過大量訪談,試圖找出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對其身份的認知和權利意識。結果發(fā)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普通民眾由于環(huán)境的急劇變遷感受到嚴重的被剝奪感和失序感,并偶爾積攢成向政府要求保障權益的上訪活動。受到文化精英的動員和“屏障”,民眾更有信心在公開場合大膽表達不公平感。再次,本文回顧了導致居民從廣州老城區(qū)遷

3、移到同德圍的兩項大型建設項目——地鐵一號線建設和舊城改造,聚焦兩個項目的強制動遷手段及對原住民排擠。文章表明,該排擠過程引發(fā)了原住民對外省人的憎惡情緒,原住民反感政府漠視其權利的相關政策。文章的最后檢視了由1990年代至今的制度變化,以便考察參與抗爭運動者如何通過反思制度安排來爭取他們的生存空間。
   由此,本文構建出關于民眾身份意識的圖式。文章認為民眾的日常身份體驗是基礎,維權動員作為誘因對這種樸素的身份體驗起刺激作用,而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