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兒童行為問題與行為改變策略,鄧猛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自我介紹,鄧猛,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1991),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2019)、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2019)。1991年分配至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系工作,歷任助教(1991-2019)、講師(2019-2019)、副教授(2019-2019)、教授(2019~)之職。現(xiàn)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
2、na University)2019-2019年度訪問學者;喬治亞南方大學(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19-2019年度富布賴特(Fulbright)訪問研究學者。澳大利亞紐卡斯爾2009-2019年訪問學者,人生而平等,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要尊重兒童,不要急于對他作出活好或壞的評判!,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
3、力。我們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他將氣候、風雨、季節(jié)搞得混亂不清;他殘害他的狗、他的馬和他的奴仆;他擾亂一切,毀傷一切東西的本來
4、面目;他喜愛丑陋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個樣子,甚至對人也是如此,必須把人象練馬場的馬那樣加以訓練;必須把人象花園中的樹木那樣,照他喜愛的樣子弄得歪歪扭扭。,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大
5、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一、前言:兒童行為與行為問題,行為是環(huán)境的產物,行為皆有其功能!,行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同樣的遺傳素質,可以發(fā)展出迥異的行為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性格和行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正常還是病態(tài)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
6、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消除. 華生,行為的界定,從本能的反應到復雜的獲得性技能。,有哪些本能反應?有哪些獲得性技能?,華生與斯金納:,行為是可以觀測到的外顯的反應或活動。內隱的心理結構、意識過程、以及記憶等都不是心理學研究的行為。所以行為不同于意識。意識是內隱的,而行為是裸露的,可觀察的。S-R。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行為不過是有機體對外界的反應而已。,刺激-反應,嘗試-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嘗試與錯誤中學習探究式
7、教學的核心錯誤是有意義的學習所必需的讓錯誤和失敗成為教育的資源而非阻礙,新行為論者,Hull以及Tolman:除可觀察到的行為外,內隱的意識過程也包含在內。一切可以觀察到的個體的反應、動作、活動、或行動都看成有機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行為只是有機體發(fā)生內部變化的一種外化表現(xiàn)而已。,認知論者,行為是心理表征的過程,對外顯而且可以觀測到的行為反而不太重視。重視注意、概念、信息處理、記憶、問題解決、語言獲得等負責的心理過程。一方面承
8、認S-R的鏈接,另一方面,重視心理活動以及情感、態(tài)度的中介作用。,行為是指機體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外部活動,即機體任何外顯的、可觀察的動作、反應、運動或行動,以及人的頭腦里所進行的各種內在的心理活動,是人與環(huán)境兩者之間互動作用的結果。,人類的行為大多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個體行為變化的因素,生理成熟與衰退偶發(fā)事件學習人通過行為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與生存。個體行為并非固定不變的,行為問題的產生,適應與發(fā)展適應是個體對環(huán)境條件的順應。
9、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的過程。適應是個人通過不斷做出身心調整,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維持一種良好、有效的生存狀態(tài)的過程。適應和發(fā)展分不開。發(fā)展是指個體身心技能及其品質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發(fā)展一方面是個體的生長與成熟,另一方面是通過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個體適應與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行為問題,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二分法的局限性,,行為的特點,行為包括人們所說和所做行為具有可塑性行為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行為具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測量尺度行為可以由別人
10、或行為人自己進行觀察與描述行為對外界環(huán)境產生影響行為受自然規(guī)律支配行為可以是公開的外顯的、也可以是隱蔽的,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生物功能行為問題,如遺尿、多夢、睡眠不足、夜驚、厭食、挑食等。感覺統(tǒng)合失調問題:手眼不協(xié)調、身體姿勢、動作平衡等運動行為問題,如兒童擦腿綜合征、咬指甲、吸吮手指、咬或吸唇、活動過多等。社會行為問題:如破壞、偷竊、說謊、攻擊等。性格行為問題:如屏氣發(fā)作、驚恐、害羞、憂郁、社會退縮、交往不良、違拗、易
11、激動、煩鬧、膽怯、過分依賴、過分敏感、嫉妒、發(fā)脾氣等。語言認知問題:如語言發(fā)育落后、口吃、學習困難等。,二、對行為與缺陷成因的分析,案例: “老”園長的疑問和苦惱,幼兒園章園長介紹,她先后在3家幼兒園工作,從教20多年,任園長也近10年。與上一世紀80年代相比較,幼兒發(fā)育整體出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伴隨有輕度心理行為問題的幼兒“明顯增多”。,她覺得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入園的兒童中屬于自然分娩的在減少,剖宮產的幼兒比例持續(xù)增加?,F(xiàn)在,全園70%
12、左右的幼兒約是剖宮產兒,小班一個班級中的剖宮產兒高達90%。章園感到不解得是:現(xiàn)在怎就這么多的人不能正常生孩子?同樣,令她苦惱的是:剖宮產兒的快速增加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少新問題,令園方頭疼。這些孩子表現(xiàn)為:吃飯慢,咀嚼不協(xié)調;一堂20分鐘的課,能集中5分鐘已算不錯;自控能力差,坐不住,不知他們想要干什么;我行我素,行為古怪,脾氣大。雖說不停在動,但跑起步來同手同腳,平衡能力差,動不動就摔跤。做操亂做,不看老師的示范,常常同手同腳,左右不
13、分。這些孩子越多,各種活動組織越是困難,意外小事故發(fā)生就越來越多。學校只能適當減少活動。兒童早期教育有步入惡性循環(huán)的危險!,社會文化環(huán)境改變了!生活方式變了!,營養(yǎng)物質代謝失衡 大齡妊娠 環(huán)境污染(如汽車廢氣)意外事故獨生子女過度保護望子成龍、拔苗助長…,過渡保護是對孩子探索外界、學會做人做事情權利的剝奪,例如,35歲以下孕婦中,后代發(fā)生唐氏綜合癥(先天愚型智力殘疾)發(fā)生率約為1/100,而45歲以上的孕婦中后代發(fā)生該綜合
14、癥的比例高達至1/50。,障礙與缺陷不僅不會消失,相反增加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傳統(tǒng)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極大挑戰(zhàn),憂郁癥、心理異常、心血管疾病、情緒失調等與現(xiàn)代文明緊密相關的疾病與適應障礙出現(xiàn)的比例急劇增加。因此,隨著社會進步與發(fā)展以及社會福利范圍的擴大,殘疾人范圍與種類擴大幾乎是共同的趨勢,目前,國際公認的全球殘疾人比例約為全球總人口的10%。美國殘疾約占總人口的14-16%,我國臺灣地區(qū)約為10%左
15、右。我國1987年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殘疾約占我國總人口的5%,2019年增加到6.3。近年來,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學習障礙、自閉癥、憂郁癥、情緒行為失調等的出現(xiàn)率也呈上升趨勢。,因此,,雖然醫(yī)療科技的進步幫助人類弄清多種殘疾的病例根源,治愈多種曾經妨害人類健康的疾??;防止和控制某些遺傳與先天性疾病的危害,使許多疾病不再成為致殘的殺手。隨著醫(yī)療進步和人口老化進程,以及人類人口膨脹、環(huán)境污染、大工業(yè)生產、戰(zhàn)爭等無不增加人類致殘
16、以及出現(xiàn)各種缺陷的可能性。,個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差異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差異中有共性,共性中有差異。有些差異會影響兒童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第一個圖: 智商分數在理論上的分配情形,,,,,,,,,,,,,,常態(tài)曲線下所占人數百分比,標準差,離差智商,-40,-30,-20,,,-10,0,+10,+20,+30,+40,,,,,,,,55,70,85,100,115,130,145,0。13%,2。14%,,13。59%,,3
17、4。13%,,34。13%,,13。59%,,2。14%,,0。13%,,,第二個圖:正常-異常二分法,點評之一,殘疾的分類是基于傳統(tǒng)的醫(yī)學模式進行的。醫(yī)學模式下的診斷與分類過程是建立在人類身心特征近似正態(tài)分布曲線的理論的基礎上的。從兒童能力正態(tài)曲線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兒童處于中間區(qū)域,屬于正常范圍;少數具有極端特質的兒童處于兩端,他們就是“異常”(abnormal)的兒童,即:在身心發(fā)展或心理活動、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明顯偏離同年齡
18、組多少人,并出現(xiàn)障礙或不健康狀態(tài)的兒童。處于中間區(qū)域的兒童往往被視作參照的標準,成為各種“異常”兒童應該靠攏的對象,我們希望異常兒童回歸正常狀態(tài),于是特殊教育就朝向使特殊兒童“正?;钡姆较蚺?。,,事實上,人類特質的的正?;虍惓2o明確的劃分標準。人們往往采用統(tǒng)計學標準(標準化測量中經常選取代表性的兒童群體測驗并構成“常?!眮肀硎荆?,用正常/異常的二分法標準武斷地評定、劃分兒童能力發(fā)展狀態(tài),將兒童按能力分為高、中、差等各種等級與正常
19、或異常等各個類別。,點評之二:,正態(tài)分布是一個統(tǒng)計學的術語,其基本假定是:心理特質在人口中的分布如同身高、體重那樣符合正態(tài)分布曲線的規(guī)律。人類身心特征近似正態(tài)分布曲線的理論構成現(xiàn)代心理測量與各種標準化考試的統(tǒng)計學標準與基礎,T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和回歸分析等多種廣泛運用的統(tǒng)計方法均要求分析的指標服從正態(tài)分布。這種心理學研究量化的根源,始自19世紀英國著名心理學家高爾頓。他發(fā)明了許多感官和運動的測試,并以數量代表所測得的心理特質之差異
20、。他認為人的所有特質,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最終都可以定量敘述,這是實現(xiàn)人類科學的必要條件,所以應用統(tǒng)計法處理心理學研究資料。傳統(tǒng)的將兒童按能力分為高、中、差,或正常與異常的做法是與人類能力分布呈一個連續(xù)的、正態(tài)分布的規(guī)律相違背的。,第三個圖:缺陷-殘疾-特殊教育需要,,缺陷與殘疾Defect & Disability,早期特殊教育的學科出發(fā)點為兒童的“缺陷”與“異常”,強調的是特殊兒童的病理學基礎與特征,研究與實踐的對象
21、均為殘疾程度較重的盲、聾、弱智人士,此種狀態(tài)自18世紀以來奠定了特殊教育最基本的學科基礎與范圍。20世紀中期以后特殊教育出發(fā)點轉為“殘疾”,關注由個體身心缺陷引起的身體功能或活動能力的限制。特殊教育研究對象范圍隨之擴大,殘疾類型更加分化,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癥、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與多動癥(ADHD)等新的殘疾類型不斷出現(xiàn),輕中度殘疾兒童教育與社會適應問題受到更多關注?!皻埣病笔侵溉伺c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并非僅僅是指病例或生物性的功
22、能失調,它是一個演變中的概念,是傷殘者和阻礙他們在與其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的各種態(tài)度和環(huán)境障礙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1978年,英國殘疾兒童與調查委員會提交給議會的《沃諾克報告》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的概念,指出SEN既包括輕微、暫時性的學習困難,也包括嚴重的、永久性的殘疾;傳統(tǒng)的殘疾分類僅僅具有醫(yī)學的意義,對于兒童的教育沒有什么幫助。,點評之一
23、,特殊教育學科可以分為以“缺陷”、“殘疾”、“特殊教育需要”為基礎的三個相互聯(lián)系而又層次不同的特殊教育學科體系。“缺陷”仍然處于特殊教育學科的最核心, 但占SEN總體的少數。“特殊教育需要”則反映了宏觀的特殊教育視野,意味著特殊教育學科與普通教育的交叉與融合,,出現(xiàn)并解決學習困難是人生不可跨越的階段,每個兒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出現(xiàn)學習困難而需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不再是少數特殊兒童及其家長、教師的問題,而是整個教育體系必須面對的
24、問題。,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VSChildren in Difficulties,教育體系必須應對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習困難與行為問題.,兒童日益增長的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是導致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困難。,學習困難的兒童!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高危兒童!At-risk Children處境不利兒童!Disadvantaged Child
25、ren被邊緣化兒童!Marginalized Children,Child First Policy,不利環(huán)境的影響,制造兒童缺陷。如天生六個小指頭,本來不是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但是如果人們長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他,兒童本人逐漸形成不正確自我觀念, 出現(xiàn)社會交往困難, 并達到了顯著的水平。這樣, 這個孩子就由于環(huán)境而非自身的原因成為問題兒童,也就是說, 不利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了兒童問題。加深教育需要兒童某些方面的缺陷。如情緒行為障礙兒童,可
26、能會由于人們不理解或歧視而加劇他們的情緒行為問題。派生出兒童的其他障礙。如身體有缺陷兒童,可能會由于人們對他們的偏見,使他們派生出現(xiàn)膽怯、孤僻等更多障礙。,也就是說,不利的環(huán)境直接制造了缺陷與問題行為。,不同類型殘疾以及兒童困難的變化,感官損傷在兒童期間的減少。老年的視力、聽力損失、健康問題、以及身體移動困難的增加。環(huán)境惡化導致的疾病、心理健康問題、身體殘障的可能性增加。,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智力與其他才能的發(fā)展迅速。人造天才的增
27、加。天才出自勤奮與環(huán)境的改變。Gift 而非privilege人生并非賽跑!案例1:武漢教育頻道采訪的天才兒童.案例2: 華中師大附中的天才兒童.,教育與社會變化導致的問題,學習障礙與困難愈加突出.社會交往與溝通能力愈加重視.注意力與行為問題受到關注.壓力下的兒童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并非缺陷或者殘疾的罪過.,注意:我們應轉換看待兒童行為的方式,注意:皮格馬利翁效應,注意:環(huán)境剝奪是制造障礙的主要原因,三、訓練與干預概述,共同
28、的問題,我到哪里尋求幫助?我該如何教孩子?,回答,求人, 更要求己.在日常生活中教.父親有著特別的角色: 我國兒童早期發(fā)展中缺乏成年男性的介入, (幼兒園 小學女性多日常生活中父親應酬多, 在家也是認為是母親的事情, 管孩子少,評論:誰都可能有理由放棄你的孩子, 家長卻沒有理由放棄希望.不放棄的家長多數獲得了成功!,行為改變技術,鄧 猛,行為改變技術,行為改變技術是建立在這個廣義的學習概念基礎上行為改變的過程就是個體學習
29、的過程,是個體學會新的良好行為,不再表現(xiàn)不良行為的過程行為改變技術是指建立在心理學理論基礎上,旨在減少、消除個體不良行為,塑造、增進個體良好行為的各種原理、方法。行為改變包括行為的養(yǎng)成、維持、削弱和消除三個方面。行為改變技術比行為治療更為廣義,作用與應用,塑造新的良好行為增進、維持已有的良好行為削弱或消除已有的不良行為應用于發(fā)育障礙、心理衛(wèi)生、功能康復、醫(yī)療保健、公益事業(yè)與社區(qū)管理、機構與人事管理,原則,重視控制外部環(huán)境與改
30、變行為后果強調內因與外因結合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尊重個人權利與倫理要求,傳統(tǒng)的行為技術,“行為矯正”的做法。將行為矯正簡單的看成是對行為的后果進行控制,尤其是使用懲罰。由此,他們建立起一個行為干預的模式。在他們看來行為問題多是負面的,當兒童發(fā)生行為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抑制或消除行為問題,多局限于對行為的后果進行操作,也就是在問題行為發(fā)生后,通過給予其厭惡的后果來控制問題行為的發(fā)生。,這樣,,他們的行為干預經常只有一個入手
31、點,即通過控制后果去改變兒童的不良行為。這種單一的行為干預模式會使得人們多傾向于使用“懲罰”的策略,如斥責、隔離、體罰等去處理學生行為問題。尤其當兒童發(fā)生嚴重問題行為時,很多治療機構更是會采用肢體處罰或限制的方式如電擊、捆綁、拘禁兒童等來進行治療工作。,,懲罰的缺點是不言而喻的,它并沒有完全解決兒童的問題行為,只是壓抑了行為而已,行為改變的效果無法持續(xù)。 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人本精神的喪失,多元行為干預模式,,安排有效的行為后果是指在
32、目標行為出現(xiàn)之后,安排立即的后果,通過給予強化物,使個體的良好行為得到加強,或者通過施加與取消刺激物,使個體不良行為減少與削弱。這是應用行為分析的基本組成部分。,消極的懲處 VS 積極改變,積極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行為是環(huán)境的產物,行為皆有其功能!,積極行為支持,出現(xiàn)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強調以積極的、指導性的方法來代替對特殊兒童嚴重行為問題的懲罰,它非常適合于幫助兒童來調節(jié)他們的行為以適
33、應正常的教育環(huán)境,從而使他們的感情和智力得以成長。積極行為支持使用教育的方法擴展個體的行為技能和采用系統(tǒng)改變的方法重建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其首要目的在于幫助個體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以及給予所有與個體相關的人(如教師、父母、朋友和他們自己)以享受高質量生活的機會。還有同樣重要的目的是幫助個體以社會可接受的行為方式(積極行為)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使問題行為(又稱挑戰(zhàn)性行為: 指傷害了他人、本人,干擾了他人或本人的學習和社會關系的行為)失效,
34、以這樣的方式來部分或完全的減少問題行為。,積極行為支持,包括所有能夠增加個體在學習、工作、社會、娛樂、社區(qū)與家庭環(huán)境中成功的可能性和滿意度的技能,如使用教育的方法去教授、加強與擴大積極行為,也包括使用系統(tǒng)改變的方法去增加積極行為出現(xiàn)的幾率。 與強調行為與環(huán)境的關系,積極行為支持,使用教育的方法去擴展個人行為的全部技能,運用系統(tǒng)的改變方法去重設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首先著重在個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其次使個人的問題減到最小。,積極行為支持的
35、內涵強調兒童的問題行為是他們生活環(huán)境一部分的事實,所以有效的行為支持是修正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并教導新的技能和控制環(huán)境。行為的社會性得到強調,所謂積極行為支持,是使用正向的行為介入方式(例如正增強)來 增加適當行為及減少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次數.此種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上介入者常使用嫌惡方 式的介入(例如處罰)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fā)生.而在正向行為支持計劃中,介入者必須 指明學生需要達成的,,(1)替代行為:與問題行為可產生同樣功能的其它較適當行為,例
36、如 在教室中的學生尖叫行為如是為引起老師的注意,然而舉手的替代行為也可以引起老師 的注意,這種替代行為應該納入個別化教育 計畫的短期教育目標;(2)合宜行為:在問題情境中,孩童應該表現(xiàn)的適當行為,例如學生的干擾行為是為逃避困難的功課, 則需補救學生的學習能力或降低功課的難度以 引發(fā)出繼續(xù)作功課的合宜行為, 這種合宜行為 應該納入個別化教育計畫的長期目標.,總結,積極的行為支持不僅注意矯正學生的妨礙性行為,還要重新安排和改變環(huán)境系統(tǒng)來防
37、止學生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產生妨礙性行為。這種方法就在于尋找并創(chuàng)設積極回應的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根據有妨礙性行為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等特別要求而設定。積極的行為支持對有自閉癥的學生尤其有效,同時,它對于所有的有妨礙性行為的,無論是否有自閉癥或是其他障礙的學生而言,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主動介入 (proactive behavior management),Proactive responsive前攝性回應兒童需求與問題.注重前因控制.
38、 控制局面,不備兒童問題行為牽著走!積極介入\促進前提是對學生的了解與判斷反思型教師的素質,四、行為改變技術的具體運用,既然人們的行為是由行為的后效來塑造的,那么,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環(huán)境條件,使特定的行為產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人為地控制、塑造行為。,強化(reinforcement),是一種跟隨行為事件之后的某種刺激反饋,又叫做行為的后果。其定義為,被緊隨行為之后出現(xiàn)的直接結果加強的過程。當一個行為被加強后,就更可能在將來再次出現(xiàn)。
39、它包括三個要素:一是一個具體行為的發(fā)生;二是有一個直接結果緊隨著這個行為;三是此結果將導致這個行為在將來被加強,行為者更有可能在將來再次產生這一行為。正強化、負強化和差別強化,正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把孩子好的行為固定下來,也稱陽性強化,是行為干預的最基本的方法。所謂正強化,是指當某一行為在某種情況出現(xiàn)后,立即出現(xiàn)一種愉快的、積極的、滿足行為者需要的后果,則以后在同樣或類似情景下,這一特定行為的出現(xiàn)機
40、率會升高。簡單地說,每當兒童出現(xiàn)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采取獎勵辦法,立刻強化,此種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會增強。正確理解正強化的涵義,需要涵蓋以下三個要素:1.一個行為的發(fā)生;2.隨著這個行為出現(xiàn)了刺激的增加或者刺激強度的增加;3.導致了行為的增強。,例如,,媽媽在準備晚餐,小齊自動把碗筷擺好,媽媽看見了,非常高興給了小齊一個大大的擁抱親吻,于是,小齊擺碗筷的行為逐漸增加客人們都夸小齊是一個好孩子,小齊也
41、不斷用“好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事實上,起初小齊擺碗筷的行為是一個偶然的行為,但是媽媽及時地發(fā)現(xiàn)了并給予了強化物——擁抱親吻,進行正增強,良好行為被強化并多次得到增強,良好行為因此固定下來。重要的是人們對小齊“好孩子”的評價,使小齊的自我認知得到正確的引導。,但是正增強也有被誤用的時候,,小清的父母帶智清到飯店喝咖啡,小清不喜歡,從一進門就沒完沒了地哭,這時服務員給他送來了一份餅干,他吃完了以后又繼續(xù)大哭大鬧,服務員又送來一份餅干,
42、父母不允許他吃,智清更是哭鬧,智清的父母只好帶智清到另一家餐廳,可是小清因為沒有餅干吃了,又開始大哭大鬧,父母沒有辦法。,從這種情況來看,,送來餅干是一種不明智的方法,這使得智清的行為得到了一種強化,讓兒童的心理產生“哭鬧——食物”的刺激聯(lián)系,所以為了得到想要的食物,智清一而再,再而三地哭鬧。這個問題在中國的家庭中非常常見,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家庭中的孩子變成“小皇帝”,想要什么就滿足什么。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要的東西無非玩具、食物
43、等一些家長容易得到的東西,一旦孩子養(yǎng)成習慣,提出一些無禮要求的時候,您該怎么辦呢?您是不是又開始抱怨自己孩子出現(xiàn)問題行為了,殊不知是您自己種下的“根”。,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后,消除消極強化物,這也會增加該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 是通過厭惡刺激來抑制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行為。其定義為:在一辨別性刺激或情境下,行為者發(fā)出一種行為,結果可引起厭惡刺激(或稱負強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則以后在同樣
44、情境下,該行為的出現(xiàn)率會提高 。,負強化的涵義涵蓋以下三個要素:,1.一個行為發(fā)生;2.隨著這個行為出現(xiàn)了刺激的消除或者刺激強度的降低;3.導致行為的增強。,例如,,當一只不斷受到電擊(消極強化物)的老鼠偶然碰到一個杠桿時,電擊停止,老鼠以后在遇到類似情景時會增加壓杠桿的反應。,由于,厭惡刺激能使行為者產生極大的不適感,一旦出現(xiàn)某項良好行為,便立即減少或撤除其原來經受的痛苦、厭惡刺激、懲罰或情景,并使其日后在同樣情況下,獲得相同的“
45、釋放”,就會增強其良好行為的出現(xiàn)率。負強化也是增進良好行為的有效方法。,注意,應用負強化可以建立替代的良好行為,這個過程是通過逃避和回避兩個過程來實現(xiàn)其效果的。逃避是指行為者承受厭惡刺激后,只有從事某種特定的良好行為,該厭惡刺激才能終止?;乇苁钱斈撤N厭惡刺激的信號出現(xiàn)后,行為者立即從事某種特定的良好行為,免受厭惡刺激的襲擊。逃避程序并不是一個程序的終結,而是引進回避程序的準備訓練。通常負強化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當正強化物強
46、度不夠,無法吸引被干預者去從事所期望的行為以改正不良行為時,就需要利用厭惡刺激,用負強化的形式來建立被干預者的良好行為。,強化物,1.原級強化物:指本身具有強化作用的自然強化物,包括食物強化物(如糖果)、操作性強化物(如玩具)、擁有性強化物(如手機)以及活動性強化物(如看電視)等類型,它們都直接地或間接地和機體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生理需求)有關,所以被稱為“原級強化物”或“非社會性強化物”。原級強化物容易使個體滿足,很難在長期訓練方案中
47、維持強化效果,因而比較適用于較為短期的訓練程序。,2.次級強化物,又稱類化強化物、條件強化物,指一個刺激開始不具備強化作用,通過和其他“原級強化物”的聯(lián)系才獲得強化力量的刺激物。如特殊學校教師慣用的分數、獎狀、獎牌都屬于次級強化物。代幣(如積分、瓶蓋、郵票、貼紙、笑臉、星號等)也是次級強化物,兒童可以代幣來交換自己喜愛的東西如食物、學習用品和喜愛的玩具。,次級強化物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不容易受某一短缺狀態(tài)的影響,即個體對這
48、些強化物的需要程度比較一致,不被訓練環(huán)境所左右;其二是由于次級強化物的強化價值是由原級強化物的強化價值累積而成,因此其吸引力比單獨的原級強化物大得多,且個體不易引起飽足感。,3.社會性強化物。,包含人際動作或行為的正面行為后果,例如口語表達或回饋、非口語表達、接近或身體接觸等。社會性強化物可以在目標行為出現(xiàn)之后,立即地給予,且容易實施。而且,社會性強化物,如贊美或輕拍背部,通常很少會干擾到進行中的行為。除此之外,社會性強化物的給予經
49、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就發(fā)生了。,注意,以正強化為主 強化要適度 慎重選用對兒童具有最大效果及最小傷害的方法,要多用獎勵等正強化法,少用施加厭惡刺激的懲罰法,以免對兒童身心產生傷害。特別是盡量不用體罰、指責與批評,這對于發(fā)揮特殊兒童的積極因素,限制、防止消極因素很有意義。,懲罰:最嚴厲的方法,但可能最有效,1,給予臉色 2,批評3,警告 4,叱責 6,體罰,懲罰的涵義,懲罰是對違紀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減
50、退和遏止不良行為出現(xiàn)的一種強制性的糾正行為。它與“獎勵”相對,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對受教育者某種思想行為給予否定的評價,使其受到警示,以控制不良思想與行為。 懲罰是對個體和集體不良行為或過錯進行嚴厲的處罰,旨在控制某種不適當的錯誤和行為。它促使個體對受懲罰行為作出回避、退縮和改變的反應,達到改正錯誤的目的。,,懲罰是指當行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產生某一行為后,若即時使之承受厭惡刺激(又稱懲罰物)或損失正在享用的正強化物,那么其以
51、后在類似情境或刺激下,該行為的發(fā)生頻率就會降低。一般地,懲罰只能部分地減少或暫抑制不良行為,而不能使之完全消除,所以,在使用時還應結合其他的方法。而且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講,我們在進行行為干預時,也應盡量少用懲罰。,類型,一是撤除行為者正在享用的正強化物,包括反應代價和隔離等。二是在某種情境中,在行為者做某件事后,立刻施以厭惡刺激,以降低行為的發(fā)生率。,正負懲罰,正懲罰是指,當個體做出一個行為后,出現(xiàn)懲罰物。這以后個體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
52、頻率。例如,當一個攻擊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后,爸爸打他的屁股,這個孩子的打人行為會減少。負性懲罰則是當個體做出特定行為后,他所想望的東西就不出現(xiàn),這也會減少做出該行為的頻率。例如工廠規(guī)定,遲到三次扣除一個月的獎金,就是利用了負性懲罰原理。,隔離:不得以使用的辦法,所謂隔離是指當兒童表現(xiàn)某種“不受歡迎的行為”時,訓練者應終止或拿掉所喜歡的正增強,以消弱不受歡迎的行為。這一種改變行為的策略稱為隔離。 1,不理 2,剝奪 3,隔離,懲
53、罰和負強化的比較,懲罰和負強化都是以行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是應用行為分析的兩種實用策略,強調人的行為與緊接行為發(fā)生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強調如何通過行為發(fā)生后給予的刺激而改變行為的發(fā)生頻率。,二者,都需運用厭惡刺激或是懲罰物。懲罰物是指以某特定行為將來發(fā)生的可能性減小的一種結果。當一個刺激事件減少它之前的行為頻率時,這個刺激事件就是一個懲罰物。無論懲罰還是負強化在程序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引入懲罰物。同時,厭惡刺激的使用都會使行為者產生消極的情
54、緒反應。,,懲罰和負強化又有明顯的不同,首先是施行目的不同,懲罰施用厭惡刺激的目的只是阻止不良行為出現(xiàn),不一定要形成良好行為。負強化則是通過厭惡刺激抑制不良行為,并達到建立良好行為的目的;其次,施加厭惡刺激(懲罰物)的方式不同,懲罰是當行為者出現(xiàn)不良行為后施加厭惡刺激,行為發(fā)生在前,而厭惡刺激施加在后,負強化針對行為者以前被強化的行為,使之先承受厭惡刺激,等行為者良好行為產生之后,再次除去厭惡刺激;第三施行的后果不同;懲罰是當兒童
55、表現(xiàn)不良行為時及時施以厭惡刺激,其后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懼的。而負強化是針對正在受懲罰的個體,激發(fā)他“改過向善”的動機,效果是愉快的。,評論,懲罰的缺點是不言而喻的,它并沒有完全解決兒童的問題行為,只是壓抑了行為而已,行為改變的效果無法持續(xù)。例如:小明是一個有嚴重智力障礙的兒童,他經常用頭撞墻。教師實施行為干預計劃,即在每次小明撞頭時,對其噴水。小明會停止撞頭,并盡可能避免被噴水,但是沒過幾天,他又開始尖叫和咬他的手。這樣,小明的問題
56、行為只在某情境或面對某位教師時會減少,但是在其它情境卻仍然繼續(xù)存在著。而且,一旦行為干預計劃逐步消除,目標行為會再度回復,或又出現(xiàn)新的行為問題,并沒有真正的解決問題行為。但這種行為干預模式的應用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差別強化的涵義,差別強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就是運用強化和消退原理來提高良好行為的出現(xiàn)率,降低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率。比如,在課堂上離座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是恰當的,但在另一些情景下則可能不恰當,
57、強化那些在某些前提(如老師要求到黑板前演算題目)之后的離座行為,而不強化那些其他情境下的離座,就是對離座實行差別強化。,,使用差別強化,積極行為至少要不時地出現(xiàn),這樣它才可能被強化。比如,很多兒童在回答問題時,都很希望老師叫到自己,他們就會積極的舉手,并且大聲呼叫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只對舉手行為進行反應,而不理會呼喊行為,他們就能逐漸知道哪種行為才是得到回答問題機會的有效手段。,區(qū)別增強:讓壞行為減少或不再出現(xiàn),例如小明是個很愛發(fā)脾氣的
58、小孩,可是小時候身體不好,父母一直都采用過度保護的管教態(tài)度,以及說教的處理方式。但是并不能改善他的毛病。經過和專業(yè)人員討論之后,改變了方法,規(guī)定要發(fā)脾氣只能在自己的房間里發(fā)。于是每次小明要發(fā)脾氣,媽媽就把他帶到他的房間,如果是在外面要發(fā)脾氣,就讓他忍耐,馬上帶他回家在自己的房間里發(fā)。經過3周之后,小明亂發(fā)脾氣的毛病越來越少,開始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發(fā)脾氣是在主客觀條件下,長期產生的,如果單純要它馬上消失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用區(qū)別增強
59、的方式,規(guī)定一些范圍或次數來逐步減少發(fā)脾氣的不良行為。,消退:去除孩子的壞行為,正增強作用可以加強人類行為反應。若停止正增強,則該行為強度會逐漸減弱,換句話說,假若我們不理孩子的某種行為,則該行為自然會慢慢消失,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另一種方法——消弱。消弱如能與增強原理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用來改善兒童的偏差行為。心理學者強調注意力是給孩子最有力的增強之一,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因此,父母對幼小的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可以利用對此行為的忽視
60、不理來減弱或消失它,反之就會強化此種不良行為。,消退的涵義,當孩子做出某一行為之后,外界環(huán)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類似情況下發(fā)生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就會減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消退。消退就是指通過撤消促使某些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從而減少這些行為發(fā)生的行為干預方法。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對兒童的不良行為不予關注、不予理睬,那么,兒童的這種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就會下降,甚至消失。,注意,消退的行為必須明確具體嚴格控制要消退行為的強化物 與正強化結合起來
61、使用 不隨意中斷消退程序執(zhí)行消退人員的態(tài)度必須保持一致 應用“自然結果” :在應用消退法時,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自然結果”,就會提高消退效果。即當兒童的錯誤行為發(fā)生時,我們不必去追究其原因,只讓這種錯誤行為獲得自然的結果。這種方式常常能有效地處理一些錯誤如不服從指導、違反規(guī)定、不合作行為等。,例如,,小林有一個不良的吃飯習慣,每次都不肯吃飯,父母以為是她生病了,或者是飯菜不好,結果發(fā)現(xiàn)小林常常在下午或吃飯前偷吃零食。經過多次的觀
62、察,發(fā)現(xiàn)關鍵在于她意識到:不吃飯,家長會特別關注她,關心她。父母發(fā)現(xiàn)后當下決定:一不為她特意準備愛吃的東西;二,不強求她吃飯。第一天,小林因為沒有可吃的零食,在餐桌前慢吞吞吃了30分鐘的飯,沒等她吃完,媽媽就把餐桌收拾了。第二天,小林什么也沒有吃,家里人沒有關心她。第三天和第二天一樣,沒有人關心她,小林只好讓媽媽把剩下的飯菜拿給她吃,一直連續(xù)幾天,小林明白了父母的用意開始按時好好吃飯了。,評論,民以食為天,吃飽肚子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63、,孩子不吃飯怎么行呢?這使得很多父母用錯了方法,說盡好話、答應要求,雖然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卻養(yǎng)成了以后不良的飲食習慣。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光靠分析是不行的,應該了解兒童到底想什么,否則無濟于事。消弱的方法就是在正確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礎上,消除兒童的不良行為。,行為塑造,是在發(fā)展個體的任何新行為過程中,逐步增強與目標行為有關的一連串反應,循序漸進,以養(yǎng)成訓練者所期待的目標行為的整個過程。,最為人知的一個例子就是“學走路”。,每個
64、人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您輕輕地放開了孩子的手,他勇敢地站立著,您高興地笑了,往前邁一步,您興奮地想要哭,您用微笑鼓勵著他,就算是孩子摔倒在了地上,您還是鼓勵他,慢慢地您發(fā)現(xiàn)他自己能走了。學走路的示例就是行為塑造的過程,學會自己走路是您的期望行為,這一行為怎樣得到實現(xiàn),您用了很多鼓勵,或者還借助了許多的工具和手段。可惜的是您雖然都知道應用這種行為塑造的方法,但大多數也僅止與此,孩子后來的很多行為您不善加應用,所以減少很
65、多良好行為的建立。,行為塑造策略如果應用不當,也會導致不良行為的塑造,例如,苗苗不喜歡練習寫字,爸爸為了能讓她乖乖寫字,和苗苗定下協(xié)議:只要苗苗每寫一篇字,爸爸就獎勵一塊巧克力。開始幾天苗苗很認真寫完,并到爸爸那領取獎勵。一周過去了,苗苗又開始懈怠了,爸爸要求她,她卻和爸爸談條件:只要給她一根棒棒糖,她就寫,爸爸滿足了她的要求。接下來的情況是,每天只有爸爸滿足她的條件她才寫,如果她沒有要求就不寫。爸爸所期望的行為沒有得到實現(xiàn),而苗苗
66、的寫字也沒有長進。,塑造,塑造(shaping)是一種通過使用連續(xù)漸進式差別強化來建立終點行為的技術。當我們期望的行為其出現(xiàn)頻率比較低,甚至為零時,我們就會采用塑造的策略。通過這種方法我們能夠幫助有機體建立起復雜的操作技能。 所謂“差別強化”就是只對達到特定要求(如行為的次數、持續(xù)時間、反應時間、等級等)的反應進行強化,而對其他的一切反應都進行消退。也就是說,塑造是逐步強化與終點行為最為接近的一連串反應,而不是只強化終點行為。,塑
67、造的運用,塑造經常被運用于增加正常兒童或者特殊兒童的發(fā)聲。以一個沒有任何語言的兒童為例,當他開始發(fā)出任何聲音時家長或是教師就對他進行強化,并以此作為塑造的起點。當這個兒童開始不斷的發(fā)出聲音時,家長或是教師就只對達到他們要求或接近他們要求的聲音進行強化,而對其它沒達到要求的聲音或是沒有發(fā)聲的行為不進行強化。也就是說對那些簡單的而沒有達到標準的發(fā)音,不再有開始時那么多的回應和強化了,而只強化達到要求的發(fā)音。,,塑造還可運用在逐漸增加學生
68、的作業(yè)時間上。如果一個學生只能堅持做作業(yè)大約1分鐘,而我們對他的目標是堅持做作業(yè)10分鐘。開始時,只要這個學生能堅持做作業(yè)1分零10秒,我們就給他提供強化。當這個學生能堅持做作業(yè)1分零10秒時,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學生能堅持做作業(yè)1分零20秒時給他提供強化。這個程序可以一直這樣持續(xù)下去,直到達到10分鐘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當堅持作業(yè)的時間達到一定標準時,其它沒有達到標準的反應都應該被消退。也就是說,如果堅持作業(yè)的時間已經達到8分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兒童問題行為
- 健康相關行為與行為改變理論
- 學習與行為改變
- 《兒童問題行為的診斷與矯治》
- 父母團體訓練對兒童的問題行為改變之效果研究.pdf
- 兒童問題行為案例分析
- 特殊兒童行為改變原理及運用章永
- 行為改變的三級干預策略
- 兒童行為問題的咨詢與矯正感覺統(tǒng)合
- LD兒童的個性與行為問題研究.pdf
- 兒童成長與行為發(fā)展
- 父母嚴厲管教與兒童氣質、行為問題的研究
- [學習]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與診斷概要
- 兒童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及處理
- 如何預防兒童問題行為的發(fā)生
- 積極行為支持用于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干預的研究.pdf
- 學習障礙兒童的個性與行為問題研究.pdf
- 行為問題兒童與正常兒童延遲滿足能力的比較研究
- 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理論
- 兒童行為疾病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