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991年,《中國人權狀況》白皮書明確指出,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我國公民最基本的人權。無論是亞里士多德所強調的人們要追求過上基于美德的幸福生活,還是休謨指出的“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于獲得幸?!?,都離不開生存權這樣一個基礎性條件,即是說,沒有生存權,其他任何權利都是空談。馬克思也指出,人們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能夠滿足生活的物質資料本身??v觀人類社會,我們發(fā)現,由于人們的先天差異、后天環(huán)境不同,在社會的競爭發(fā)展過程中必然分化出強勢人群和
2、弱勢人群。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如果沒有其他力量的支撐,其生存權會面臨著極大的威脅甚至危機。
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生存權,各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做法,在早期更多地表現為互助、慈善等救助形式。從英國、瑞典、美國、日本等幾個發(fā)達國家的救助歷史來看,經歷了一個從早期的、不規(guī)范的、偶然性的社會慈善救助向現代規(guī)范的、明確的、穩(wěn)定的國家救助方式轉變,從政府恩惠的道德義務向政府的法律責任轉變,從公民生存權的道德性向公民生存權發(fā)展權的法律
3、性的嬗變過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者進行扶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現存的以“五?!本戎鸀橹饕獌热莸霓r村弱者救助制度正是這一優(yōu)秀的人文關懷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涉及“五?!敝贫鹊奈募椤兑痪盼辶曛烈痪盼迤吣耆珖r業(yè)發(fā)展綱要》,該《綱要》明確規(guī)定了農村弱者“五保戶”為“社內缺乏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隨后的《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把“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
4、、弱、孤、寡、殘疾社員”作為農村弱者予以五個方面的保障(即“五?!保1绕鹱匀恍匀鮿菡撸ㄈ缟鷳B(tài)脆弱地區(qū)人口,自然災害的受災民眾等)、社會性弱勢者(比如下崗職工、城市務工農民等),這些“鰥寡孤獨”或“五保戶”多屬生理性弱勢者,有的甚至連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是最弱勢者,各種風險最容易在他們身上爆發(fā)。因此,這類人是真正的弱者,是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公民獲得救助的權利根源在于人的生存權。從以五保救助制度為主體的農村弱者救助制度
5、的建立與發(fā)展來看,它以保障農村弱者的生存權為重點,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這一制度的實施,不僅體現了國家、社會對弱者生命的尊重,而且也使那些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弱勢群體直接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社會和其他公民對他們的關懷、尊重和熱愛。但是,這一制度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立法效力位階不高;二是各省市做法差異較大;三是保障不全面;四是保障不規(guī)范;五是權利受損后的救濟途徑不暢、救濟難以到位等。如何解決既存問題,既是理論界應該加以思考的一
6、個現實課題,又是政府當局的重大實踐任務。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宗法倫理語境下,來自于國家的救助體現的是統(tǒng)治者“施惠于民”,是居于上位的當權者對居于下位的國民的“仁愛”、“體恤”,是“愛民如子”式的恩惠。國家提倡的來自于社會居民間的相互救助則體現的是一種扶貧濟危的道德倫理和道德義務。其救助理念是國家施惠于民從而體現皇恩浩蕩的仁政,具有隨意性、不確定性的先天缺陷。這樣一種救助形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民主法治國家建設的發(fā)展。在現代文明社會,只有
7、將公民獲得救助的應然道德權利轉化為實然的法律權利,并最終變?yōu)楣竦膶嶋H權利,才可能真正實現全民的幸福,人類的幸福。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來看,保障每一個公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都是國家的法定義務,或說法律責任。依法確定和保障農村弱者的受救助權,體現著公平、正義、人權等法理價值。這種權利與其他法律權利一樣,在沒有保障時當事人有權提出要求,也須有獲得救濟的法律渠道。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
8、,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強調,要“推進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tǒng)籌發(fā)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br> 付子堂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各級政府對社會的各項工作進行管理的最佳狀態(tài)應當是構建法治型的社會治理模式。政府將救助農村弱者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考量,必然要求國家完善相關立法并進行依法治理。國家在立法層面上應提升立法效力層級,并督促各省市盡快出臺配套法規(guī)、規(guī)章,推進弱者救助制度相關法律、法
9、規(guī)的完善。在實踐中,必須對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履職進行有效監(jiān)督,加強責任追究力度,在農村弱者的“受救助權”遭受損害時,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民事訴訟等司法途徑進行救濟,從而保障農村弱者的生存權。
完善和落實農村弱者救助制度,確實保障社會最弱勢者的生存權,對于有效避免“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同時也前進一步”的窠臼,對于促進中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全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大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社會救助法律制度的法理分析.pdf
- 法律責任的法理學研究.pdf
- 11法理學法律責任
- 法理學教案11法律責任
- 論違反合同附隨義務的法律責任.pdf
- 救助義務之法理思考.pdf
- 公司經理的權利、義務與法律責任.pdf
- 論公司清算義務人的法律責任.pdf
- 概率水平對道德責任、法律責任評估的影響.pdf
- 人國政府法律責任制度研究--從構建責任政府的視角.pdf
- 董事法律責任制度研究.pdf
- 法律責任
- 審計職業(yè)道德與法律責任會計責任案例
- 法律責任
- 會計法律責任制度研究.pdf
- 論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責任屬性——兼論預防性法律責任的生成
- 安全生產法律責任制度研究.pdf
- 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比較分析
- 淺談會計法律責任制度
- 行政指導法律責任制度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