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犯罪的手段和犯罪對象也在不斷的發(fā)展與變化。法律調整的對象是法律制定時的社會關系,因此法律自制定時便已開始滯后于社會。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30余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甑墓I(yè)化進程,“火箭式”發(fā)展帶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同時也造成了社會問題的急劇增加。法律制定時立法者沒有或者難以考慮到的新的犯罪方式、新的犯罪對象不斷出現(xiàn),而作為基本法的刑法不可能隨時修改。在不違反
2、罪刑法定原則的條件下,只有不斷擴張我國刑法條文用語含義才能適應打擊犯罪的需要。例如犯罪對象“財物”一詞,在最初只有貸幣和實物財物的涵義,因為那時候的社會沒有除此以外的可以代表財物的東西;慢慢的,支票、股票、信用卡、消費券(卡)、股份等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財產性利益”這個概念悄然而生,逐步擴充了財物的概念;再后來,網絡出現(xiàn)了,虛擬財產誕生了,財物的涵義被大大的擴充了。作為記載雙方當事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借條、欠條常常的運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
3、中,近年來,不斷發(fā)生盜竊、搶奪、搶劫欠條案件,欠條是否屬財產性利益定侵犯財產罪總會引發(fā)各方爭議。因此,我們有必要明確欠條在刑法上的定位。本文通過對債務人從盜竊犯處購買欠條行為刑法定性的分析,試圖為今后處理類似案件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文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案件的基本情況。首先介紹了案情,然后介紹了對本案定性有無罪、盜竊罪共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詐騙罪(預備犯)四種不同的觀點,引起爭議原因主要
4、源于對刑法規(guī)定侵財罪對象“財物”含義及盜竊罪對象“財物”含義的不同理解,其次源于刑法理論界對欠條本身的法律性質爭議及司法解釋“有價支付憑證”含義的不同理解。
第二部分是案件相關問題的法理分析,法理分析部分又分為五個層次進行論述:
一是對侵犯財產罪的犯罪對象“財物”進行分析說明,對“財產性利益”含義、種類進行重點闡述,認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應將財產性利益納入財物之中,從而得出盜竊罪的犯罪對象包含財產性利益;
二
5、是重點闡述了并非所有的財產性利益均能成為盜竊罪的犯罪對象;
三是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欠條的法律性質,一方面分析了欠條本身是否具有法律意義上的財物性質;另一方面論述了只要欠條是債權債務關系的唯一憑證,欠條屬財產性利益應納入侵財罪的犯罪對象;第三方面論述了,從形式看欠條屬于盜竊罪司法解釋中的有價支付憑證可成為盜竊罪對象,但一律納入不具實質合理性,欠條要成為盜竊罪對象條件是欠條系債權債務關系的唯一憑證;
四是闡述盜竊有價支付憑
6、證、有價證券、有價票證的既遂標準,關健看是否能隨即兌現(xiàn),被害人是否能通過掛失挽回損失。能隨即兌現(xiàn)不能通過掛失挽回損失的被害人失去為既遂,反之要兌現(xiàn)才為既遂;
五是對詐騙罪對象與盜竊罪對象中的財產性利益含義進行比較,因二罪行為方式不同,是否要求行為當時取財不同決定詐騙罪財產性利益范圍廣于盜竊罪,能成為盜竊罪的財產性利益必須有物質載體或依附于實物,而詐騙罪無需。
第三部分是爭議案件的分析結論,分析了無罪觀點的理由是全盤否
7、定欠條是財物,但不問具體情況一律否定欠條是財物觀點不當,故定無罪不妥。認為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觀點一方面認為將欠條一律視為財物不妥,另一方面又將欠條視為財物,小偷魏某兌現(xiàn)欠條以前盜竊未達既遂,但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前提是上游犯罪已達既遂狀態(tài),故此觀點錯誤。結合前述法理分析,因爭議案件欠條并非債權債務關系的唯一憑證,故此欠條不屬財物,肖某購買欠條目的是為隱瞞事實真相騙取免除債務創(chuàng)造條件,屬詐騙預備,因數(shù)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債務人為賴債而收購他人盜竊的欠條行為的定性.pdf
- 特殊盜竊犯罪研究.pdf
- 盜竊犯罪形態(tài)實證研究.pdf
- 扒竊型盜竊犯罪研究.pdf
- 論網絡盜竊犯罪.pdf
- 盜竊犯罪立法評述.pdf
- 入戶盜竊犯罪問題研究.pdf
- 論盜竊犯罪情景預防.pdf
- 盜竊犯罪若干疑難問題研究.pdf
- 當前盜竊犯罪特點及其預防研究.pdf
- 第三人盜竊借條與債務人購買該借條行為定性——以趙某和李某盜竊一案為例.pdf
- 非數(shù)額型盜竊犯罪的司法認定.pdf
- 我國盜竊犯罪社區(qū)矯正措施立法完善研究.pdf
- 新型盜竊犯罪司法認定疑難問題研究.pdf
- 試析當前盜竊犯罪的特點及防范對策
- 對盜竊犯罪新司法解釋部分思考
- 家庭式職業(yè)盜竊犯罪的打擊和防范.pdf
- 網絡盜竊犯罪刑法規(guī)制若干問題研究.pdf
- 農村盜竊犯罪研究——以毫州市農村為例.pdf
- 秀山自治縣盜竊犯罪審判數(shù)據(jù)及案例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