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紀偉大的英國小說家E.M.福斯特最負盛名的作品,它通過兩位英國婦女穆爾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的印度之行,反映了英國和印度在文化和精神上的沖突,以及造成和加深這種矛盾和沖突的殖民統(tǒng)治制度。小說的神秘氣息以及其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獨具特色的風格使其一直是當代評論家分析和爭論的焦點。小說出版之初,不少評論家把這部作品看作是反映當時現(xiàn)實的的一部政治小說,但福斯特的這部小說具有更深刻的內涵,他利用這部作品探索了一些人生的普遍問
2、題。 巴赫金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創(chuàng)立了巴赫金對話理論,認為對話是生活的本質,而文學研究是巴赫金對話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他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等等誕生之日起,對話便被文學界視為一個獨立的、富有影響的批評武器。很明顯,對話是開啟巴赫金創(chuàng)作生涯的萬能鑰匙。因此,對本論文作者而言,從巴赫金對話理論的角度分析《印度之行》中的沖突和對話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文的研究是以巴赫金“對話理論”的
3、研究和《印度之行》的研究為基礎的,主要采用了描述法、歸納法、分析法等多種方法。自其問世之日起,《印度之行》就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從不同的視角對其主題、風格,寫作技巧,內涵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從巴赫金對話理論的角度來看,整部小說充滿了沖突和對話關系。但是從整部作品的情節(jié)發(fā)展來看,很顯然,這些對話是失敗的。究竟作者在這部偉大的作品中呈現(xiàn)了哪些沖突和對話?沖突和對話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主人公阿齊茲是如何進行自我對話的?
4、在與他人的對話和自我人格的對話過程中,其思想發(fā)生了哪些改變?他有什么樣的對話理想?本文將試從巴赫金對話理論的角度解讀福斯特這部最著名的小說,回答以上問題,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其深刻的內涵及其作者寫此小說的真正意圖。本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再現(xiàn)了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與其他人對話關系和沖突,包括阿齊茲與菲爾丁、阿德拉、穆爾夫人以及英國殖民者之間的對話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從他們的沖突和對話中,可以看出在相互交往時印度和英國人的內心
5、世界和態(tài)度。 第二部分從對話理論的視角分析了小說中沖突和對話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是對話雙方缺乏狂歡化世界感受,對話意識??陀^原因主要是對話缺乏狂歡節(jié)氣氛和平等話語權。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阿齊茲的自我對話以及其思想上的重生。小說中阿齊茲的印度自我和西化自我,穆斯林自我和印度自我進行了激烈的對話,并引起了他思想的變化,使他意識到只有在印度得到解放,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兩國之間建立平等互助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對話的土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印度之行聯(lián)結失敗的巴赫金對話理論解讀
- 《印度之行》文化元素的空間解讀.pdf
- 沒有呼應的回聲——《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讀.pdf
- 文化旅行理論視野下的印度之行
- 在中心與邊緣之間——《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讀.pdf
- 文化旅行理論視野下的《印度之行》_28388.pdf
- 論《印度之行》的敘事藝術.pdf
- 論《印度之行》的藝術特征.pdf
- 論印度之行中的空間
- 《印度之行》的主題研究_19756.pdf
- 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印度之行
- 打破沉默:《女勇士》的對話理論解讀.pdf
- 《土生子》的對話理論解讀_5239.pdf
- 論《印度之行》的復調性_17820.pdf
- 《印度之行》中的節(jié)奏研究_41920.pdf
- 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的《印度之行》_26312.pdf
- 《二馬》和《印度之行》的后殖民比較研究.pdf
- 對話理論視角下的中學語文文本解讀.pdf
- 隔閡與通往和諧的橋梁——印度之行主題的揭示
- 《印度之行》的新歷史主義分析_13107.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