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中的定位:《接骨師之女》中混雜身份的解讀_40006.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譚恩美是美國華裔文壇最為卓越和高產的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喜福會》一經出版便受到來自評論界及普通讀者的廣泛關注和贊譽,可以說她的出現標志著美國華裔文壇的再次崛起?!督庸菐熤肥亲T恩美筆下第四部探討大洋彼岸美國華裔移民母女間親情關系的力作。在這部小說中,譚恩美從祖母及母親身上汲取了大量寫作靈感和素材,融合其高超的敘事技巧,將不同文化背景下三代人之間的母女感情糾葛敘述得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本文旨在嘗試性地運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及女性

2、主義理論對《接骨師之女》中華裔女性身份的建構過程進行解讀。在后殖民主義理論家霍米·巴巴種族文化“雜糅”視角及女性主義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理論支持下,論文從身份角度切入《接骨師之女》,深入剖析了華裔女性如何從文化、族裔、性別層面建構混雜的身份認同。 全文共分為三部分,包括引言、主體和結論。引言部分首先對譚恩美及其作品《接骨師之女》進行簡要介紹,接著簡要回顧了國內外學術界對該部作品所作的相關評論,最后闡述了運用后殖民主義

3、理論及女性主義理論分析該部作品的可行性和意義。主體部分主要從三個層面來解讀以《接骨師之女》中女性為代表的華裔女性身份建構歷程。 第一章主要探討了作品中華裔母女身處異域對文化身份的訴求。中美殊異的文化身份立場直接導致了母女的主體性迷失,路玲的中國文化認同得不到回應,魯絲的美國文化認同更是含有自欺欺人的意味。在美國強勢文化的凝視下,文化身份訴求被賦予新的內涵,即解構固有的“文化多樣性”認同模式,建構“文化差異”認同模式。中國文化積淀

4、移植于美國土地,以路玲、魯絲母女為代表的華裔女性所追求的是兩種文化合力作用下形成的雜糅文化身份。 第二章分析了作品中華裔母女對族裔身份進行的改寫與重構。在美國東方主義話語的俯視下,包括路玲、魯絲母女在內的華裔美國人均經歷了主流社會對其形象的刻板化塑造,而華裔“種族悲哀”情節(jié)促成的自我東方化傾向更強化了刻板化形象。然而,作為弱勢族裔,華裔母女在因循刻板化塑造的同時無意識地映射出巴巴所說的“模擬”與“混雜”策略,即在不斷重復的差異中

5、從某種意義上顛覆了美國東方主義話語。但這里的顛覆并不意味著顛倒強勢和弱勢,而是建構超越二元對立的雜糅族裔身份。 第三章解讀了在后殖民語境中以寶姨、路玲、魯絲母女為代表的中國封建社會女性及華裔美國女性對女性主體身份的尋求。身處于強勢與弱勢種族、文化夾縫之間,華裔女性的身份危機折射在種族、文化、父權制俯視下的多重邊緣。但譚恩美在《接骨師之女》中所反映的女性主體身份建構并不是凌駕于男性之上的,母女三代由身份的“缺席”到被“他者化”再到

6、主體性的發(fā)聲一系列艱難境遇使她們對男性特質及女性特質融合的和諧關系有著更為真切的渴求,這正是伍爾夫“雙性同體”理想的體現。 最后,本文得出如下結論,譚恩美獨特的華裔身份使她筆下描述華族母女親情關系的文學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母女間真摯的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會跨越文化、種族因素等一切鴻溝。通過使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家霍米·巴巴種族文化“雜糅”視角及女性主義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雙性同體”觀解讀《接骨師之女》,借以展現寶姨、路玲、魯絲為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