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肺硬化性血管瘤中的兩種主要細胞的基因表達差異及意義.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是由Liebow和Hulbell首先報道的肺部較為少見腫瘤,約占肺腫瘤的2—3%,最初認為是黃色瘤或錯構瘤,長期以來被歸類于肺的炎性假瘤范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肺的硬化性血管瘤并不是肺的炎性假瘤,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良性”真性腫瘤,盡管其發(fā)病率較低,但由于臨床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極易與肺癌相混淆,更為嚴重的是術中冰凍病理診斷又極易

2、誤診為肺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以及類癌等,因而手術切除常常過度,給患者造成損害,所以對該腫瘤的研究和診斷備受重視。在我們的研究中,為了區(qū)分該腫瘤并不是炎性假瘤,也為了將來能夠有一個更適合該腫瘤的名字。我們將該腫瘤稱之為“所謂的肺硬化性血管瘤”(So—called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由于該腫瘤一般呈良性臨床經(jīng)過,與其相平行的名稱還有:良性乳頭狀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腫瘤,良性肺泡細胞瘤,良性肺腺瘤

3、,錯構瘤等。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名稱,是因為到目前為止PSH的起源尚不清楚。有人認為來源于內(nèi)皮細胞、間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等,最近還有人提出是來源于多潛能的原始呼吸道上皮細胞的觀點。在新版的WHO分類當中,也只好將該腫瘤暫時放入“未定類腫瘤”當中。有人還對該腫瘤當中兩種主要形態(tài)不同的細胞是否為同一起源提出了質(zhì)疑,并觀察到部分腫瘤術后若干年出現(xiàn)了復發(fā)和轉(zhuǎn)移的現(xiàn)象。 針對PSH的分類困難、影像和病理診斷困難、起源不明、生物

4、學特性不清的特點,我們收集了40余例的PSH資料,利用免疫組化、激光捕獲微切割(LCM)、RT-PCR、單鏈構象多態(tài)性分析和DNA測序分析等方法,對該腫瘤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期望找到能正確診斷該腫瘤的方法,并對其起源及生物學行為方面作以探討。 材料與方法: 1、材料 收集中國醫(y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1995~2004年間病理診斷為PSH及手術切除病變旁正常肺組織蠟塊標本40例。選其中17例女性,2例男性具有完整臨床資

5、料的病例進行基因表達方面的研究。該19例當中,12例無自覺癥狀,為體檢時發(fā)現(xiàn);7例有癥狀者分別表現(xiàn)為胸痛、咳嗽、痰中帶血。胸部X線片或胸部CT顯示均為孤立性腫塊,多位于肺的周邊,呈圓形、卵圓形高密度影,邊緣光滑,無毛刺及分葉狀改變。腫塊位于右肺11例,左肺8例。未發(fā)現(xiàn)多發(fā)病灶及轉(zhuǎn)移病例。發(fā)病時間為15天至5年不等。 2、免疫組化 選用單克隆抗體細胞角蛋白(cytokeratin L,CK—L)、上皮膜抗原(epithel

6、ial membrane antigen,EMA)標記上皮性抗原,SP—B和TTF—1標記原始呼吸道上皮細胞或肺泡Ⅱ型細胞,波形蛋白(vimentin,VT)標記間葉來源細胞,CD34標記內(nèi)皮來源細胞,CD68標記巨噬細胞,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dolase,NSE)和突觸素(synaptophysin,Syn)標記神經(jīng)內(nèi)分泌來源的細胞以及單克隆P53抗體(D0-7)。上述即用型抗體及S-P超敏試劑盒

7、均購自福州邁新物技術公司。將蠟塊標本制成4μm連續(xù)切片,經(jīng)脫蠟、脫苯、水化后進行HE和鏈菌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S-P法)免疫組化染色。以已知陽性組織為陽性對照,PBS緩沖液代替一抗為陰性對照。每張切片隨機選取5個高倍視野,每高倍視野計數(shù)100個瘤細胞,無著色及陽性細胞數(shù)<5%為(-),陽性細胞數(shù)>5%為(+)。CK—L、SP—B、Vimentin、CD34、CD68、NSE、Syn陽性表達的判斷為單純胞質(zhì)表達;EMA陽性表達的判

8、斷為膜/質(zhì)表達;TTF—1、p53陽性表達的判斷為單純核表達或核、胞質(zhì)同時表達。 3、激光捕獲目的細胞、提取總RNA 取病變組織蠟塊,制成6μm連續(xù)切片,Mayer's蘇木素—伊紅染色,二甲苯透明,切片晾干,放置在激光捕獲顯微切割(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系統(tǒng)(LM200型)的倒置顯微鏡的載物臺上。將附有一層乙烯乙酸乙烯酯薄膜(et hylenevinylacetate poly

9、mer,EVA)的扁平塑料帽緊密覆蓋在切片的表面。定位光束標定被選細胞,發(fā)射激光束,分別捕獲PSH組織中表面立方細胞和多角形細胞。每份標本分別捕獲5000~10000個目的細胞。按照PieoPureTM RNA Isolation Kit說明書操作提取總PdqA(Arcturus Bioscience,Mt.View,CA)。 4、RT-PCR 按照RiboAmp()HS RNA Amplification Kit說明書

10、操作。PCR擴增產(chǎn)物使用1.5%瓊脂糖,100V電泳35min,溴化乙啶(EB)染色,凝膠成像系統(tǒng)(BioImageing System,UVP,CA)下觀察。以β—actin為內(nèi)對照。 5、DNA提取、P53基因PCR擴增、SSCP及測序分析 將捕獲的PSH組織中表面立方細胞和多角形細胞加入預先加有50μL DNA裂解液(10 mmol/L Tris HCl,pH8.0;1 mmol/L EDTA PH8.0;1%Tw

11、een20;200 mg/L蛋白酶K)的0.5 mL離心管上。48℃水浴14 h,95℃10 min滅活蛋白酶K,—20℃保存?zhèn)溆?。分別取多角形細胞和立方細胞的DNA模板各10μL于50μL PCR反應體系進行P53基因(5~8外顯子)PCR擴增。取6μL PCR產(chǎn)物加等量變性上樣緩沖液混勻后,100℃熱變性10 min后迅速置于冰水浴中冷卻5 min,然后上樣于10%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49:1)中;每組均以病變旁正常肺組織作對照。

12、恒溫電泳。凝膠經(jīng)硝酸銀染色。判斷標準:待測樣品的電泳帶與正常對照的電泳帶相比,若出現(xiàn)條帶的增加、減少或位置的移動,即說明該樣品存在著基因突變。同時取剩余的p53基因(5~8外顯子)擴增產(chǎn)物(40μL左右)進行測序分析(上海聯(lián)合基因測序部)。 結果: 1、組織學改變 PSH組織形態(tài)多樣,由實性區(qū)、乳頭區(qū)、血管瘤樣區(qū)和硬化區(qū)四種基本結構構成,并有不同程度的相互移行。腫瘤細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位于實性區(qū)和乳頭區(qū)內(nèi)的多

13、角形瘤細胞,胞漿淡染或嗜酸,核圓或卵圓形,有小核仁,罕見或無核分裂像。另一種是被覆在乳頭表面、血管瘤樣區(qū)間隙及實性區(qū)裂隙內(nèi)的細胞,多呈矮立方狀,形態(tài)與肺泡Ⅱ型細胞極為相似,可融合成多核巨細胞,但無異型性。間質(zhì)內(nèi)可見較多的肥大細胞和以淋巴細胞為主的各種炎性細胞浸潤,還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鈣化和骨化等。多核瘤巨細胞和硬化性乳頭的出現(xiàn),是造成診斷困難的原因之一。 2、免疫組化結果 在40例PSH標本中,CK—L、EMA和SP—

14、B只表達在表面立方上皮細胞或?qū)嵭詤^(qū)內(nèi)陷的立方上皮細胞和血管瘤樣區(qū)的內(nèi)襯上皮細胞,而間質(zhì)多角形細胞為陰性;Vimentin則只表達于間質(zhì)的多角形細胞;TTF—1在兩種細胞內(nèi)均有表達;CD34只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表達,在兩種細胞內(nèi)均無表達;多核瘤巨細胞則表達CK—L,SP—B和TTF—1,而CD68為陰性。此外,間質(zhì)多角形細胞少量表達Syn和NSE。19例PSH組織中,3例(15.8%)標本p53蛋白呈陽性表達,且多角形細胞的表達強度高于表面立

15、方細胞的表達;15例(78.9%)p53蛋白呈陰性表達,其中1例標本雖有p53蛋白呈陽性反應的細胞,但陽性細胞數(shù)≤5%。 3、RT-PCR結果 應用LCM方法,分別提取19例PSH當中的兩種細胞的mRNA,RT-PCR擴增電泳后,所謂肺硬化性血管瘤組織中的兩種細胞,其基因表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表面立方細胞有明確的CK、EMA、SP—B和TTF—1的mRNA表達,而間質(zhì)內(nèi)的多角形細胞有明確的Vimentin、Syn和TTF—

16、1的表達,同時有弱的EMA的表達。兩種細胞都未見Ch—A的表達。這一結果與免疫組化的蛋白表達結果極為相似。 4、SSCP及測序分析 SSCP法檢測19例PSH組織P53基因突變,3例(15.8%)標本出現(xiàn)異常移動帶,1例發(fā)生在第6外顯子上,2例發(fā)生在第7外顯子上,第5及第8外顯子未見異常;在這3例突變中,單一多角形細胞突變2例,立方細胞和多角形細胞同時突變1例。DNA測序分析結果顯示19例PSH組織中,P53基因的突變

17、率為15.8%(3/19);單一多角形細胞突變2例,多角形細胞和立方細胞同時突變1例;1例發(fā)生在第6外顯子;2例發(fā)生在第7外顯子,第5、8外顯子未見突變;3例均為錯義突變。 結論: 1、PSH組織當中的多核瘤巨細胞是表面立方細胞的融合,多核瘤巨細胞和硬化性乳頭的出現(xiàn),是造成病理診斷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PSH組織中的多角形細胞和表面立方細胞在形態(tài)表型上的差異可能是由于所處不同的分化狀態(tài)所致,表面立方細胞趨向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