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逢交游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明清易代之際,朝代的更迭給學界帶來極大陣痛,知識份子開始對學術展開深刻反思,在各種學術思想激烈碰撞的過程中,學術完成轉型,新的學術范式逐漸建立,學以致用成為學界共識。孫奇逢(1585—1675)品行高潔,著述宏富,以日用倫常爲實際,有圓融大成之象,是當時北方理學泰斗。然學術的轉型與新學術范式的生成,并非突變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漸變式的繼承與革新,學者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及其所處的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都成為影響這一過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孫奇逢的

2、學術生成脈絡為經(jīng),以孫奇逢學術交游活動為緯,來探究孫奇逢學術生成的動態(tài)漸變過程,重新評估孫奇逢及其學術的歷史地位與價值,為推進明清轉型時期學術生態(tài)的建構做出貢獻。
  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有關孫奇逢的研究現(xiàn)狀、已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與意義。從民國前后至今,學界對孫奇逢的研究由集中于對其生平的爬梳轉向對其學術思想與價值的研究。然而學界還存在對孫奇逢交游研究薄弱、學術思想與價值研究不透徹的問題。以交游爲切入點的、對孫奇逢

3、學術思想生成與價值意義的研究亟待進行。
  第一章,明清易代之際,孫奇逢的三重困境與學術選擇。早年,孫奇逢有志科舉,卻前後十一次不第,仕途坎坷;至明清易代,家國離亂,孫奇逢被迫避地南遷,漂泊無依,窮困潦倒,生活艱辛;待孫奇逢南遷穩(wěn)定後,經(jīng)國濟世之志無處安放,自我認同之生存意義亟待找尋,內心困苦。在政治、生活、精神的三重困境下,孫奇逢漸從“外王”的人生追求中轉向了對“內圣”的體察,選擇退隱田園,寄情林泉,把講學論道、著書立説作為自己

4、最終的人生歸宿。
  第二章,特殊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孫奇逢以學術交游為具體實現(xiàn)途徑,所呈現(xiàn)出來的學術生發(fā)與轉型過程。前期(1597—1611),孫奇逢仰慕先哲劉因、楊繼盛,學問氣節(jié)多有浸潤;應試時結識房石麟,受其啓發(fā)與鼓勵,潛習程朱,益自奮勉;然其家學卻偏向陽明一路,其祖孫庭訓可謂受到了純正王學的影響,講求節(jié)義事功,知行合一,這爲孫奇逢日後學轉姚江埋下伏筆。中期(1611—1649),孫奇逢結交曹于汴,初識心學之要;在與鹿善繼的交游

5、中,又逐漸確立了自己明體達用,兼采程朱的學術旨趣;亦因與鹿善繼的交游,使得孫奇逢得以接觸到東林士人,在東林學風與實學思潮的影響下,學風趨於篤實,開始了他對王學的反思與修正。後期(1650—1675),孫奇逢從李崶讀《易》、研《易》、著《易》的過程中,進一步確立了其學以致用的實學基調;同時在以《理學宗傳》爲中心的學術著作撰寫實踐中,完成了其學術理論的外在建構,學術思想走向成熟。
  第三章,孫奇逢興教講學及其與弟子交游過程中對北方學

6、術的推動與發(fā)展。晚年孫奇逢退居夏峰,興教講學,廣收弟子。孫奇逢對《中州人物考》、《畿輔人物考》的編撰,既是對自己學術生發(fā)與轉型兩時期學術生態(tài)的勾勒,亦為儒學道統(tǒng)的建立與接續(xù)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此背景下,孫奇逢以興教講學為手段,在與弟子的交游之中,完成了以《洛學編》、《北學編》、《中州道學編》爲代表的北方學術生態(tài)的勾勒。這種勾勒活動以其與權力儒學天然的親近感,借助于世俗權力的平臺,使夏峰學術在北方得以廣泛流布。加之弟子承接師志,廣開書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