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龍膽瀉肝湯是一首經典良方,因其療效卓著,應用廣泛而備受歷代醫(yī)家推崇,古今醫(yī)家在臨床運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多為個人經驗總結,缺乏深入的理論研究和系統(tǒng)的臨床闡述,且因龍膽瀉肝湯的負面報道,更使某些醫(yī)家對龍膽瀉肝湯的運用因噎廢食,也進一步導致對該方的繼承、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較其它方劑稍遜一籌。
本文從方劑文獻和臨床運用出發(fā),通過收集、整理與龍膽瀉肝湯及其類方相關的文獻,采用傳統(tǒng)文獻學研究方法,追本求源,上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下及
2、《麻癥集成》等相關著作,以及近、現(xiàn)代醫(yī)家對龍膽瀉肝湯的研究,從理論和臨床兩方面系統(tǒng)探求龍膽瀉肝湯及其類方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應用,包括源流、組方特點、證治規(guī)律、臨床應用特點、典型醫(yī)案等,以便更好地古為今用、融匯貫通。
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總結,并結合導師的臨床經驗,得出龍膽瀉肝湯的臨床應用、方藥加減及常用藥物劑量等方面的規(guī)律:對龍膽瀉肝湯運用范圍的分析,得出了本方在古代以前陰類疾病和皮膚科類疾病為主要治療目標,現(xiàn)代以皮膚
3、科、肝膽及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為主。主治證候古代與現(xiàn)代臨床相同,都為肝經濕熱下注證和肝膽實火上炎證,具體癥狀則古代以陰腫、陰癢、陰汗,患處灼熱(紅腫、瘙癢或疼痛),分泌物黃稠(混濁、粘膩)。脅肋灼痛,頭痛目赤,耳暴聾,口苦,尿黃,脈弦或數(shù),舌紅,苔黃(膩)為主;現(xiàn)代以煩躁易怒、口苦、夜寐不安、脅痛、目赤、口干渴、尿黃赤、大便干結、脈弦或數(shù)、舌紅、苔黃膩等為主。而在藥物劑量方面,主要須注意以下藥物的用量:木通:選川木通或通草代替,川木通
4、的劑量首選1.5g,通草為3g;龍膽草:龍膽草性寒大苦,劑量以3克為宜;柴胡:柴胡的首選劑量為3g;甘草:選擇生甘草符合方義,劑量1.5~3g即可。
另外,本研究還對龍膽瀉肝湯及其類方的源流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龍膽瀉肝湯方名最早見于《蘭室秘藏》,而現(xiàn)用之龍膽瀉肝湯源自《校注婦人良方》,后為《醫(yī)方集解》所引。并對研究中存在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剖析,為龍膽瀉肝湯及其類方方證的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提供了理論依據,亦為今后進一步研究龍膽瀉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龍膽瀉肝湯臨床新用
- 龍膽瀉肝湯護肝保肝抗炎作用及其機理研究.pdf
- 龍膽瀉肝湯合四逆散方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
- 茵陳蒿湯合并龍膽瀉肝湯用于梗阻性黃疸術后的臨床研究.pdf
- 龍膽瀉肝湯及其配伍對大鼠腎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四君子湯及其衍化方的文獻與臨床應用研究.pdf
- 加減龍膽瀉肝湯用于梗阻性黃疸術后腎功能改善的臨床研究.pdf
- 龍膽瀉肝湯組方運用規(guī)律及對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pdf
- 關木通在龍膽瀉肝湯中配伍的腎毒性研究.pdf
- 龍膽瀉肝膠囊治療帶下?。駸嵯伦⒆C)的臨床研究.pdf
- 龍膽瀉肝片的質量標準研究.pdf
- 桂枝湯及其類方臨床應用規(guī)律研究.pdf
- 龍膽瀉肝湯合小承氣湯治療酒精性肝炎(肝膽濕熱證)的臨床觀察.pdf
- 加減龍膽瀉肝湯用于梗阻性黃疸術后膽紅素的影響.pdf
- 龍膽瀉肝湯加減配合外洗方治療濕熱下注型陰道炎的臨床研究.pdf
- 龍膽瀉肝湯配蛇丹膏外敷治療帶狀皰疹56例
- 龍膽瀉肝湯合透膿散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臨床觀察.pdf
- 龍膽瀉肝湯湯劑和丸劑等量性研究.pdf
- 茵陳術附湯合龍膽瀉肝湯加味治療乙肝肝硬化腹水(寒熱錯雜證)的臨床觀察.pdf
- 龍膽瀉肝丸(水丸)微波干燥工藝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