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神經系統(tǒng)與非神經組織的相互營養(yǎng)作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臨床上常見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傷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加快,大量骨痂形成,甚至發(fā)生神經源性異位骨化(NeurogenicHeterotopicOssification,NHO)。神經系統(tǒng)究竟通過何種媒介、何種方式實現對成骨機制的調控,目前尚不明確。神經生長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與神經肽(neuropeptide)廣泛存在
2、于神經系統(tǒng)與外周組織,具有促進多種組織修復的生物活性,一直以來被視為神經系統(tǒng)與骨組織間可能的紐帶而倍受關注。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內源性或外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均可促進脊髓背根神經節(jié)(Dorsalrootganglia,DRG)的神經肽分泌,進而對不同類型組織的生物學活性產生影響,提示"NGF—脊髓背根神經肽—外周組織”可能是中樞神經調控外周組織生理過程的一條共同通路。然而這一調控途徑是否對成骨機制構成影響,尚無研究先例。本實驗旨在通過鞘注
3、NGF模擬腦外傷患者腦脊液中的生長因子濃度改變,聯系DRG與骨折骨痂中神經肽表達的動態(tài)變化,觀察其對骨折愈合過程的影響。 目的: 通過構建鞘注NGF的大鼠脛骨骨折模型,觀察脊髓背根神經節(jié)和骨痂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P物質(SubstanceP,SP)的表達變化及其對大鼠脛骨骨折愈合的影響,分析NGF與神經肽在骨折愈合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
4、控成骨機制的可能途徑。嘗試驗證“神經生長因子—脊髓背根神經肽—骨”的調控途徑假說,探索骨科疾病的中樞治療途徑。為骨組織工程、臨床骨創(chuàng)傷及骨營養(yǎng)代謝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實驗依據。 方法: 1.實驗動物分組SPF級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隨機分為NGF組、對照組各24只。每組又分為7d、14d、21d、28d各4個觀察組,各組6只。 2.模型制備 所有參與實驗大鼠以2%戊巴比妥腹腔注射麻醉后,作背部3cm切口,咬
5、除T10部分椎板顯露硬脊膜,蛛網膜下腔置入PE10導管至L1椎體水平。另于右小腿前外側切口,造成脛骨中段橫行骨折并以克氏針復位內固定。 3.NGF干預術后當日起,經蛛網膜下腔單次注入2.5SmNGF1μg/day,連續(xù)注射14d,對照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 4.標本采集和切片制備觀察到期后,分批處死等數動物,4%多聚甲醛心內灌注后取材。切取與右側坐骨神經相連DRG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取大鼠完整右脛骨,行骨痂X線評分、骨痂/
6、骨干直徑比(A/B)值測定后,再用20%EDTA充分脫鈣,石蠟包埋、切片。 5.組織學及免疫學檢測取大鼠DRG與脛骨骨痂切片行蘇木素—依紅(HE)染色觀察組織學改變,SABC法行CGRP、SP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神經肽表達情況。顯微鏡下觀察免疫組化切片并拍照,ImagePro4.5圖像分析系統(tǒng)測定陽性產物的平均光密度(OD)值。 6.統(tǒng)計學分析實驗數據以SPSS13.0軟件采用析因方差分析與單向方差分析(ANOVA)進行
7、統(tǒng)計處理,骨痂X線評分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骨痂A/B值與免疫組化OD值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間在骨痂體積、組織細胞學、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方面的差異。并用雙變量相關分析評價骨痂評分、骨痂A/B值、免疫組化OD值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 1.骨痂評價 術后14d對照組以纖維骨痂為主,NGF組已實現部分骨性愈合。術后28dNGF組骨痂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術后21d、28dNGF組骨痂
8、/骨干直徑比值(A/B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2.骨痂組織學觀察術后7d:對照組骨折部被纖維骨痂和肉芽組織充填,骨膜反應明顯。NGF組骨膜反應輕微,纖維骨痂排列有序,間充質細胞分化為少量成骨細胞和成軟骨細胞,髓腔側可見較多破骨細胞。 術后14d:兩組切片中均可見軟骨、骨性和纖維骨痂混雜,有大量的新生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對照組骨膜略增厚,成骨方式以膜內成骨為主,軟骨骨痂成熟度較低,骨性骨痂細小且排列
9、較紊亂。NGF組骨膜無明顯增厚,軟骨內成骨極為活躍,軟骨痂中成熟軟骨細胞所占比例大。骨性骨痂數量較多,直徑寬,且按力線方向排列有序,部分形成編織骨。破骨細胞與新生髓腔結締組織數目眾多,骨痂改建活躍。 術后21d:NGF組與對照組纖維骨痂逐漸成熟為軟骨痂和骨性骨痂,成骨細胞進一步增殖,軟骨細胞肥大、鈣化。 術后28d:對照組骨折線已被大量編織骨和少量軟骨痂充填,破骨細胞活躍。NGF組幾乎全為成熟板層骨,僅余少量編織骨,骨痂
10、塑形改建更為完全,新生骨髓腔多數已和中心髓腔相通。 各時期NGF組骨性骨痂比例,成骨和破骨細胞指數均高于同期對照組。 3.DRG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術后7d兩組大鼠DRG內均可見散在分布的少量中一小神經元表達CGRP、SP陽性顆粒。NGF組陽性表達的神經元數量較對照組多,部分呈線狀連續(xù)排列。隨時間進展,兩組:DRG中陽性表達的細胞數目和強度增高。兩組DRG內CGRP表達OD峰值均出現于術后21d。SP表達峰值,對照組出現于術
11、后21d,NGF出現于術后14d,之后隨著骨痂成熟表達強度逐漸降低。術后28d對照組僅有少數細胞表達陽性顆粒,NGF組仍有較多免疫陽性細胞。NGF組各時期陽性產物OD值大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 4.骨痂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術后7d,兩組骨痂中的新生成纖維細胞、成骨細胞胞漿中有豐富陽性顆粒表達,NGF組髓腔側破骨細胞有中度—強陽性表達。7~14d兩組骨痂中表達強度逐漸上升。14d時,對照組成骨細胞與成熟軟骨細胞有
12、輕—中度陽性表達,NGF組幼稚軟骨細胞與骨小梁邊緣分布的成骨細胞、破骨細胞有強陽性表達。兩組陽性產物表達的OD值高峰均出現于術后14~21d,隨著軟骨痂成熟表達強度逐漸降低。至術后28d,對照組殘留少量成熟軟骨細胞表達陽性顆粒,NGF組可見較多免疫陽性細胞。各時期NGF組OD值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5.相關性分析雙變量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骨痂評分與骨痂SP表達OD值呈負相關,DRG神經肽表達OD值與骨痂O
13、D值呈正相關,關聯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蛛網膜下腔給予外源性NGF可以促進DRG肽能神經元和骨折骨痂表達CGRP、SP,與對照組相比表達的強度更高,持續(xù)時間更久。鞘注NGF能減輕骨膜反應,促進成骨、軟骨與破骨細胞增殖并表達CGRP、SP,增強軟骨內成骨過程,骨痂成熟加快,塑形改建過程提前且更為完全,骨痂體積減少的同時成骨的有序性提高,骨折愈合加快。推測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能通過"NGF—DRG神經肽—骨”傳導通路調控成骨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神經生長因子緩釋材料與神經生長因子對促進大鼠脛骨上段骨折愈合作用的比較實驗研究.pdf
- 脊髓完全性損傷大鼠脛骨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及神經生長因子對失神經骨折愈合的影響.pdf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進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生長因子緩釋系統(tǒng)促進下頜骨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神經生長因子對骨折愈合影響的研究.pdf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轉染促進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失神經支配對大鼠脛骨骨折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不同途徑給予外源性神經生長因子NGF對骨折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結締組織生長因子對骨折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微動促進脛骨骨折愈合的臨床研究.pdf
- 失神經對大鼠脛骨骨折愈合影響作用的研究.pdf
-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促骨質疏松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轉染促進組織工程血管化和骨折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外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對合并神經血管束損傷的下頜骨骨折愈合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缺血時神經生長因子受體(trka)在肱骨骨折愈合中表達的意義
- 膠原蛋白海綿復合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促進兔脛骨外露創(chuàng)面愈合的實驗研究.pdf
- 肝細胞生長因子促進大鼠脊髓損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的實驗研究.pdf
- 腦神經生長因子鞘注緩釋納米粒研制及治療馬尾神經綜合征的效果研究.pdf
- 缺血時神經生長因子受體(TrKA)在肱骨骨折愈合中表達的意義.pdf
- 神經生長因子促進視網膜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