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牛頭刨床的設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機械原理</b></p><p><b>  課程設計說明書</b></p><p>  設計題目:牛頭刨床的設計</p><p>  機構位置編號:1,7</p><p><b>  方案號:Ⅱ</b></p><p>&

2、lt;b>  目錄</b></p><p>  一 導桿機構的運動分析</p><p><b>  機構的運動簡圖</b></p><p>  機構在位置1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p><p>  機構在位置7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p><p><b>  刨頭的運動線圖

3、</b></p><p>  二 導桿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p><p>  在位置1 7處各運動副反作用力</p><p>  在位置1 7處曲柄上所需的平衡力矩</p><p><b>  三 飛輪設計</b></p><p>  安裝在軸O2上的飛輪轉動慣量JF的

4、 確定</p><p><b>  四 凸輪機構設計</b></p><p><b>  凸輪基本尺寸的確定</b></p><p&

5、gt;<b>  凸輪實際廓線的畫出</b></p><p><b>  五 齒輪機構的設計</b></p><p>  齒輪副Z1-Z2的變位系數(shù)的確定</p><p>  齒輪傳動的嚙合圖的繪制 一 導桿機構的運動分析</p><p><b>  機構的運動簡圖<

6、;/b></p><p><b>  `</b></p><p> ?。?)機構在位置1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p><p><b>  速度分析</b></p><p><b>  A點的速度分析圖</b></p><p>  有:VA4 = VA

7、3 + VA4A3 </p><p>  ω2=2πn/60=2π×64÷60=6.702 rad/s</p><p>  VA3= LO2A * ω2=0.603 m/s</p><p>  由圖可知:VA4 = 0, VA4A3 = 0.603 m/s</p><p>  由于V A4/ V B4 =l o4

8、A/l o4B 所以V B4 =0</p><p>  有 VC6 = VB 4+ VC6B4 </p><p>  分析可知:VC6B4 = 0, VC = 0</p><p><b>  II加速度分析</b></p><p>  有aA4 = aA3 + aA4A3 </p>

9、;<p>  aτA4 + a n A4 = a n A3 +ar A4A3 + a KA3 </p><p>  其中a n A4= V2A4/ LO4A= 0</p><p>  aA3 = V2A3/ LO2A =0.6032 / (90*10-3)</p><p>  =4.043m2/s</p><p>

10、  a KA3 =ω4×VA4A3=2*ω4* VA4A3=0</p><p>  ar A4A3= V2A4A3/ LO4B=0</p><p>  由圖分析:a τA4 = a n A3 = 4.043m2/s</p><p>  aτB4/ aτA4 = LO4B/LO4A 所以aτB4=6.896m2/s</p><p>

11、;  anB4/ anA4 = LO4B/LO4A 所以anB4=0 m2/s</p><p>  aC6= aB+ aC6B4= aτB+ a n B +aτC6B 4+ a n C6B4</p><p>  由速度分析可知:anC6B4=0</p><p>  所以aC6= aτB+ anB +aτC6B4+ anC6B4</p><p&g

12、t;  由圖分析:aτC6B4=1.800 m2/s</p><p>  aC6=6.200m2/s</p><p>  (3)機構在位置7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p><p><b>  I.速度分析</b></p><p>  機構在位置7的速度多邊形</p><p>  有:VA4 = VA3

13、 + VA4A3 </p><p>  ω2=2πn/60=6.702rad/s</p><p>  VA3= LO2A * ω2=0.603 m/s</p><p>  由圖可知:VA4 = 0.282m/s ,VA4A3 = 0.536m/s</p><p><b>  可得</b></p>&l

14、t;p>  有:VB4/VA4=LO4B/LO4A 所以 VB4=0.429m/s.</p><p>  又有 VC6 = VB4+ VC6B4 </p><p>  由圖分析:VC6B4 = 0.092m/s, VC6 = 0.42m/s</p><p><b>  II.加速度分析</b><

15、;/p><p>  有aA4 = aA3 + aA4A3 </p><p>  aτA4 + a n A4 = anA3 + aτA3+ ar A4A3 + a KA3 </p><p>  其中a n A4= V2A4/ LO4A= 0.209 m2/s</p><p>  anA3 = V2A3/ LO2A =0.6032 /

16、(90*10-3)</p><p><b>  =4.04m2/s</b></p><p><b>  aτA3 =0</b></p><p>  a KA3 =ω4×VA4A3=2*ω4* VA4A3=0.793m2/s</p><p>  由圖分析:ar A4A3=2.700m2/s

17、</p><p>  aτA4 = 2.700m2/s</p><p>  aC6= aB+ aC6B4= aτB+ a n B +aτC6B4 + a n C6B4</p><p>  其中aτB4/ aτA4 = LO4B/LO4A 所以aτB4=4.110m2/s</p><p>  anB4/ anA4 = LO4B/LO4A

18、所以anB4=0.318 m2/s</p><p>  anC6B4= V2C6B4/ LCB=0.049m2/s</p><p>  由圖分析:aτC6B4=1.700m2/s</p><p>  aC6=4.100m2/s</p><p> ?。?)刨頭的運動線圖</p><p>  由計算得刨頭C在各個位置對應位

19、移 速度 加速度,將其依次連接,構成圓滑的曲線,即得刨頭C的運動線圖。</p><p><b>  刨頭線圖如下: </b></p><p>  二 導桿機構的動態(tài)靜力分析</p><p>  在位置1處各運動副反作用力 桿組Ι受力分析圖</p><p>  由于在一位置時桿組Ι不受生產(chǎn)阻力P的作用,力分析圖如下

20、:</p><p>  由此時aC=6.599 m2/s,</p><p>  ∴Fs=m×aC=80×6.599=527.928N</p><p><b>  G6=800N</b></p><p><b>  由此得來力多邊形</b></p><p>

21、<b>  力多邊形如圖:</b></p><p>  由上得Fn=827.9N, F45=528.7N</p><p><b>  桿組Ⅱ受力分析圖</b></p><p>  5桿為二力桿,故受力相反。</p><p>  有F54=528.7N,</p><p>  a

22、B4=((anB4)2+(aτB4)2)1/2=(0+6.8962)1/2=6.896 m2/s</p><p>  ∴aS= aB4×0.5=3.448 m2/s</p><p>  FS=-m* aS=-22*3.448=75.86N</p><p>  ∵角加速度α= aτB4/L O4B=6.896÷0.58=11.89rad/s2<

23、;/p><p>  慣性力偶M=-Jα=-14.268N*m</p><p>  由對點O4求矩得F 24=384.47N</p><p><b>  故力多邊形為:</b></p><p><b>  由力多邊形得</b></p><p>  FO4=268.1N</p&

24、gt;<p><b>  桿組Ⅲ的受力分析</b></p><p>  在位置7處各運動副反作用力</p><p>  由于在一位置時桿組Ι不受生產(chǎn)阻力P的作用</p><p><b>  桿組Ι受力分析圖</b></p><p>  由此時aC=4.138m2/s,</p>

25、;<p>  ∴Fs=m×aC=80×4.138=331N</p><p>  G6=800N P=9000N</p><p><b>  由此得來力多邊形</b></p><p>  由上得Fn=1068.5N, F45=8973.2N</p><p><b>  桿

26、組Ⅱ受力分析圖</b></p><p>  5桿為二力桿,故受力相反。</p><p>  有F54= F45 =8973.2N,</p><p>  aB4=((anB4)2+(aτB4)2)1/2=(0.3182+4.112)1/2=4.12 m2/s</p><p>  ∴aS= aB4×0.5=2.06 m2/s

27、</p><p>  FS=-m* aS=-22*2.06=45.32N</p><p>  ∵角加速度α= aτB4/L O4B=4.11÷0.58=7.086rad/s2</p><p>  慣性力偶M=-Jα=8.5034N*m</p><p>  由對點O4求矩得F 24=4866.4N</p><p&g

28、t;<b>  故力多邊形為:</b></p><p><b>  由力多邊形得</b></p><p>  FO4=4031.3N</p><p><b>  桿組Ⅲ的受力分析</b></p><p>  F42=F24= 4866.4 N </p><

29、;p>  (3)曲柄上所需的平衡力矩</p><p><b>  在位置1處</b></p><p>  由于力與桿件方向相同,所以力偶M=0</p><p><b>  在位置7處</b></p><p>  F42= F24=4866.4 N 力偶M= F24*sin15* L4=113

30、.35 N*m</p><p><b>  三 飛輪設計</b></p><p>  安裝在軸O2上的飛輪轉動慣量JF</p><p>  由圖可得最大盈虧功【W(wǎng)】=3589 J</p><p>  四 凸輪機構的設計</p><p>  1求擺動從東件凸輪的運動規(guī)律</p>&l

31、t;p>  由擺桿9做等加速等減速運動,及角角加速度ε與角度δ的關系可得:</p><p>  設:δ在0—35度時: ε=a;</p><p>  δ在35—70 度時: ε=-a;</p><p>  δ在70—80度時: ε=0</p><p>  δ在80—115度時: ε=-a</p>

32、;<p>  δ在115—150度時: ε=a</p><p><b>  那么:</b></p><p>  δ在0—35度時: dψ=aδ</p><p>  δ在35—70 度時: dψ=70a-aδ</p><p>  δ在70—80度時: dψ=0</p>

33、<p>  δ在80—115度時: dψ=-aδ+80a</p><p>  δ在115—150度時: dψ=aδ-150a</p><p>  得:δ在0—35度時: ψ=</p><p>  δ在35—70 度時: ψ=-+70aδ-1225a</p><p>  δ在70—80度時:

34、ψ=1225a</p><p>  δ在80—150度時: δ—ψ 圖像與δ在0—70度時的圖像關于δ=75對稱。</p><p>  由以上計算可得 =1225a= a=0.0122</p><p>  由公式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關系</p><p>  由以上數(shù)據(jù)畫出從動桿運動線圖|</p><p><b&

35、gt;  2求凸輪基圓半徑</b></p><p>  通過作圖法求出基圓半徑=60mm,再做出凸輪的理論和實際廓線。</p><p><b>  五 齒輪機構的設計</b></p><p><b>  Z2齒輪齒數(shù)的確定</b></p><p>  由齒輪的傳動情況可得:</p&

36、gt;<p>  = 得 ==480(rad/s)</p><p>  = 得==192(rad/s)</p><p>  = 得 = =39</p><p>  齒輪副-的變位系數(shù)的確定</p><p><b>  有圖可知:</b></p><

37、p> ?。絩 sinα=mzsinα/2</p><p><b>  =</b></p><p>  代入不根切的幾何條件式 </p><p><b>  ≤得</b></p><p><b>  x≥ </b></

38、p><p>  于是得出不發(fā)生根切的最小變位系數(shù)為</p><p>  = </p><p>  當α=,z=13時,有 </p><p>  =0.24, =-0.24

39、

40、 </p><p><b>  

41、,齒輪數(shù)據(jù)的確定</b></p><p><b>  畫出齒輪副-</b></p><p>  由計算結果,利用CAD二次開發(fā)軟件,畫出兩個齒輪,然后組裝為齒輪嚙合圖,并作標注。</p><p><b>  課程設計感想</b></p><p>  機械設計是我們機械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是

42、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課程設計就是要把我們平時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踐,既是對我們所學知識的檢驗,也是讓我們更叫熟悉課堂上學到的東西。</p><p>  牛頭刨床的課程設計幾乎包含了我們本學期所學的所有重點內(nèi)容的實踐知識,從速度,加速度和受力分析,到飛輪的計算,再到凸輪齒輪的設計,讓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對平時所學知識的認識有所加深。桿件的速度,加速度和受力的分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做學問要一絲不茍,因為在眾多的

43、因素中,少考慮了一項的話,就會給整個設計帶來根本性的錯誤。另外,作圖的準確性也直接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p><p>  在凸輪的設計過程中,對運動和受力要求,要能準確理解其在設計過程的哪個環(huán)節(jié)代表什么意義。首先,準確的計算是設計的基礎,在凸輪中要根據(jù)等加速度和等減速度的要求求出擺角和行程角的關系。這其中可以利用EXCEL軟件求出很多分點的數(shù)值,對后面設計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幫助。在確定凸輪基圓時,我本想用解析法,

44、即把書上的基圓半徑的公式換成角度關系,但發(fā)現(xiàn)簡單的替換是不正確的,我通過在網(wǎng)上搜索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有很多關于快速準確求出凸輪基圓半徑的論文。但大多數(shù)給出的解析公式都包含凸輪中心到擺桿中心的距離這個量,而在本課程設計中,這是一個待求量,所以我選擇了作圖法。</p><p>  在設計齒輪時,我先通過設計要求求出齒數(shù)和變位數(shù),在求出一些基本量。在畫齒輪圖時,我想起在參加機械創(chuàng)新大賽時,一個學長做過在PROE中的齒輪二次

45、開發(fā)函數(shù),于是經(jīng)過搜索,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安裝二次開發(fā)的CAXA可以由齒數(shù),模數(shù)和變位數(shù)直接畫出齒輪圖,而且和我計算的基本量的尺寸一樣。于是我將圖導入CAD再進行組合布圖,就很方便的得出了齒輪的嚙合圖。其實在整個產(chǎn)品開發(fā)中,主要精力在產(chǎn)品的構思和結構設計上,至于出圖,應該是個體力活,因此,多掌握一些畫圖軟件和畫圖技巧可以大大減少工作量。</p><p>  另外,真正的產(chǎn)品設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團隊的協(xié)作也很有必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