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摘 要</b></p><p> 資源的流動性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個經濟機制優(yōu)劣高下的重要標志,對勞動力資源來說亦如此。勞動力流動是快速變化的經濟體系中一項重要的平衡機制,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培育和發(fā)展我國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p><p> 研究勞
2、動力合理流動問題,進一步深化勞動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國家宏觀調控下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機制,對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p><p> 【關鍵詞】勞動力流動 合理 改革</p><p><b> 目 錄</b></p><p><b> 一、緒論(01)
3、</b></p><p> ?。ㄒ唬﹦趧恿α鲃拥母拍罴邦愋?01)</p><p> ?。ǘ﹦趧恿α鲃拥目陀^必然性(02)</p><p> ?。ㄈ┭芯縿趧恿侠砹鲃訂栴}重要意義(03)</p><p> 二、勞動力流動合理性判斷(03)</p><p> ?。ㄒ唬┯绊憚趧恿α鲃右蛩?03)
4、</p><p> ?。ǘ﹦趧恿α鲃臃e極作用(04)</p><p> (三)勞動力流動經濟合理性分析(04)</p><p> 三、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05)</p><p> ?。ㄒ唬┪覈鴦趧恿α鲃蛹把芯侩A段性特征(05)</p><p> ?。ǘ┪覈r村勞動力流動問題專題研究(06)</p
5、><p> 四、制約我國勞動力合理流動障礙因素分析(07)</p><p> 五、促進我國勞動力合理流動對策建議(08)</p><p> 參考文獻 (10) </p><p> 致 謝 (11) </p><p><b> 一、緒論 </b></p><p&g
6、t; 勞動力流動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經濟社會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一方面,它是勞動力市場上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條件和實現機制。唯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才能不斷地配置勞動力要素于社會生產率最高或勞動力邊際產出最大的產業(yè)或部門,使勞動者個人、企業(yè)以及社會都取得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流動通常能夠使勞動力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從而增加未來收益,所以勞動力的流動也被認為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行為而為世人關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
7、濟條件下,研究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對于促進我國勞動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p> (一)、勞動力流動概念及類型</p><p><b> 1、勞動力流動概念</b></p><p> 在經濟學說史上,最早對勞動力下科學定義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馬克思說:“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
8、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1]作為存在于人體中體力和智力總和的勞動力,流動實際上是指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流動,說到底是勞動力的承擔者——勞動者的流動。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而在地區(qū)間、產業(yè)間、部門間、就業(yè)狀態(tài)間、企業(yè)間、乃至工作間的轉移。</p><p> 2、勞動力流動的類型 </p><p> 在經濟理論
9、研究中,一般把勞動力流動分成兩類:一類是自愿的流動;另一類是非自愿的流動。所謂自愿流動是指勞動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提高自己的未來收入進行的流動;非自愿流動則是由于雇主的原因發(fā)生的流動,或者說由于被解雇或失業(yè)而發(fā)生的流動。經濟學家認為,自愿流動是勞動力流動的基本模式,人們只有在自由選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xù)保持流動的活力。本文即是以勞動力的自愿流動為研究對象的。通常還可以把勞動力的流動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p><p&g
10、t; a.單位內部的流動。b.職業(yè)之間的流動。c單位之間的流動。d.產業(yè)之間的流動。e.地區(qū)之間的流動。f.國際間的流動。</p><p> (二)、勞動力流動的客觀必然性 </p><p> 從根本上說,勞動力流動是社會經濟活動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生產社會化的發(fā)展使人們的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相應地,勞動力的職能、勞動者的就業(yè)分布、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同時,資本等其
11、他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帶動了勞動力的適應性流動。因此,勞動力流動便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引起了勞動力的流動:</p><p><b> ?。薄a業(yè)結構的調整</b></p><p>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及生產的現代化和社會化,舊的生產形式和產業(yè)部門不斷被淘汰,原來在這些部門中工作的勞動力面臨著職業(yè)轉換。同時新興產業(yè)的涌動又提供
12、了新的就業(yè)機會,不斷地把原來分布于傳統(tǒng)產業(yè)部門的勞動力納入自己的生產過程。經濟的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的變動推動了勞動力的全面流動。 </p><p> 2、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p><p> 社會化大生產引起社會分工向復雜化和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這種不斷加速的科學技術進步,既為勞動力流動提供了可能,也對勞動力流動提出了要求。這是因為
13、,科技進步一方面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就業(yè)崗位和就業(yè)機會,另一方面又淘汰了一部分舊的工作崗位。另外,隨著競爭的加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部門或企業(yè)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減少有時甚至是絕對減少,所以就要相應地釋放出一部分勞動力,將他們重新配置到新開辦的部門或單位中去,從而自然地形成勞動力的流動。此外,技術密集型的產業(yè)由于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大,產品附加值高,所以該產業(yè)的勞動力價格較高,待遇較好,從而吸引了大批合格勞動力的
14、進入,加劇了勞動力的流動。</p><p> 3、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p><p> 由于資源分布和自然條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差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很不平衡。經濟落后地區(qū)由于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就業(yè)機會很少,勞動力供給又常常大于需求,使勞動力就業(yè)比較困難。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很快,勞動力需求量大,本地供給相對不足,所以需要從外地輸入,這樣就促使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剩余勞動力向發(fā)達地區(qū)流動
15、。另一方面,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勞動生產率較高,勞動力價格比不發(fā)達地區(qū)高出許多,正是這種地區(qū)間的收入差異,形成了不發(fā)達地區(qū)勞動力向發(fā)達地區(qū)流動的強大動力。此外,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個人發(fā)展的機遇較多,也是勞動力流入的一個重要原因。</p><p> 4、勞動力自身發(fā)展的要求 </p><p> 勞動力流動意向的變化取決于他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滿足程度的判斷。勞動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專長和收入目標
16、等的需要,對現有職業(yè)或崗位和市場上可供選擇的其他職業(yè)或崗位做出比較性評價。總之,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自身需要的變化,在產業(yè)、區(qū)域以及不同企業(yè)、組織間廣泛流動,已成為一種客觀必然現象。 </p><p> ?。ㄈ?、研究勞動力合理流動問題的重要意義 </p><p>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資源的流動性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個經濟運行機制優(yōu)劣與否、成熟與否
17、的重要標志。一個保持較高流動性的經濟運行機制,將使國民經濟結構可以隨時得到調整,資源配制可以不斷得到優(yōu)化,供求關系的失衡可以比較順利地得到解決,經濟要素也可以按照效率原則得到重組。因此,流動性本身必將增加經濟資源的價值。對于勞動力資源來說也是如此,通過教育、訓練和健康投資等形成的勞動力資源的價值的實現和增值,往往要通過勞動力資源的流動來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是以流動為條件的。在市場 經濟條件下,研究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問題,就
18、是要對勞動力流動進行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針對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引導我國勞動力有序流動的主要措施,這對于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全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p><p> 二、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判斷</p><p> (一)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p><p><b> ?。?、經濟因素</b&
19、gt;</p><p> 一般來說,經濟動機是影響勞動力流動的最根本原因,流動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p><p><b> 2、環(huán)境因素</b></p><p> 環(huán)境因素包括一般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具體的工作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衛(wèi)生、教育、戶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因素對人的影響。</p><p&g
20、t; 具體工作環(huán)境包括人際環(huán)境、管理環(huán)境等因素,對人影響更直接更有力。</p><p><b> 3、職業(yè)因素</b></p><p> 影響勞動力流動的職業(yè)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職業(yè)評價、職業(yè)技術水平、職業(yè)投入等。人們更喜歡從事社會評價高的職業(yè)和行業(yè),職業(yè)技術水平和職業(yè)投入通常和離職率成反比。</p><p><b> 4、主
21、觀因素</b></p><p> 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年齡、能力、對職業(yè)的興趣愛好及其他個性因素。</p><p> ?。ǘ?、勞動力合理流動的積極作用</p><p> 1、勞動力流動使工作職業(yè)充滿了競爭性,促進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與效率。</p><p> 2、使各種資源得到優(yōu)化配置
22、,提高社會經濟效益。</p><p> 3、改善精神面貌,促進經濟增長。勞動力作為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媒介,起著傳播、擴散知識、信息、觀念的作用。勞動力由農村和相對落后的地區(qū)流動到發(fā)達地區(qū),他們的思想、觀念、動機、行為均發(fā)生變化,并通過與家人聯(lián)系將這種變化擴散到流出地,引起當地人民思想、素質的改善。同時通過對流出地家人親屬物質、經濟上的接濟、支援,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水平,也引起了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p
23、><p> 勞動力流動還有利于流出地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流動者在流入地獲得一定經濟報酬后會返回流出地,在外期間學習的知識和技術、工作能力以及外界的信息渠道和人際關系會運用到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上。</p><p> 4、有利于勞動者個人和用人單位間雙向選擇,優(yōu)化組合,有利于勞動者個性發(fā)展和組織效率提高。</p><p> ?。ㄈ趧恿α鲃拥慕洕侠硇苑治?lt;/p>
24、;<p> 勞動力流動作為一種社會經濟行為,雖對社會勞動力資源起了優(yōu)化配置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勞動力流動都具有合理性。勞動力流動是否合理,關鍵看流動效果如何,包括對組織、個人、社會的綜合效益。</p><p> 首先,勞動力流動合理性如何與因勞動力流動而付出的代價高低有關。代價越低,合理性越高,反之合理性越低。</p><p> 其次,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如何,與流動對勞
25、動力配置的積極效應如何有直接的關系。按理而論,勞動力流動的本意就在于促進對勞動力合理有效的配置,即流動是達到有效配置的形式。那么勞動力的流動能否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于流動機制,而流動的機制又與勞動力市場的發(fā)育程度和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有直接的關系。反過來說,在勞動力市場體系尚不健全,發(fā)育比較差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也比較弱的情況下就表明勞動力的流動機制還不夠好,從而也就談不上流動會對勞動力的配置發(fā)揮積極的效應。因此,勞動力流動對勞動力資源配置
26、的積極效應起碼應包括以下幾點含義:一是勞動力的流動可以促進勞動力結構的配置比較合理,能有效改變原來結構上存在的一些明顯的問題。如專業(yè)結構、年齡結構、</p><p> 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分析職務結構、余缺調劑等。二是勞動力的流動對勞動力布局的配置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以改變原來布局上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行業(yè)布局、地區(qū)御局、特殊布局等。三是勞動力的流動有利于國家對勞動力配置和開發(fā)的基本方向,即流動不應有礙于更不應有
27、背于這個方向,要有利于勞動力規(guī)劃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勞動力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如勞動力開發(fā)與國家經濟結構、產業(yè)結構、技術結構的有效配合。若勞動力的流動在以上幾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應,就表明了其具有合理性若積極效應愈明顯愈突出合理性也就愈強,否則合理性就差,甚至有害。</p><p> 第三流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如何,還要看對勞動者的個人才能發(fā)揮得怎么樣,對勞動者的愿望、需要滿足得怎么樣。我們講勞動力的流動要有利于對勞動
28、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就包含著對個人才能的有效發(fā)揮,對個人需要的有效滿足在內。假若勞動力資源的流動達不到這個目的或者實現地比較差,那么都會影響到整個勞動力配置的效果,影響到勞動力流動的合理性。因此,勞動力的流動不僅要有利于勞動者個人才能的有效發(fā)揮,而且要有利于個人獲得新的知識和才能,有利于調動和激發(fā)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通過流動都可以達到這種效應,但對勞動力流動的管理起碼要朝著這個目標來努力。</p>
29、<p> 三、勞動力流動現狀分析</p><p> (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其研究的階段性特征</p><p> 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經歷了20多年的發(fā)展變遷呈現出比較清晰的階段性特征國內學術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p><p> 改革開放初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開始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p>&
30、lt;p> 1978年底開始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及一系列市場化改革使中國農村剩余農村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推動了農村要素市場的發(fā)育但由于各種阻礙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障礙還沒有拆除,大量農村勞動力主要向農村內部非農產業(yè)轉移,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成為吸納農村剩余農村勞動力的主體。這一時期關于農村剩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研究打破了多年來這一領域沉寂的局面,明確了農業(yè)剩余農村勞動力向非農轉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這是這一時期最大的突破。 </p>
31、<p>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專門研究開始起步</p><p> 20世紀80年代末各種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開始放寬區(qū)域差距、城鄉(xiāng)差距也不斷擴大為農村勞動力跨區(qū)域城鄉(xiāng)流動提供了可能。 這一時期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爭論事實上是關于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探討。要解決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必須打破城鄉(xiāng)隔離體制實施開通城鄉(xiāng)、推進城市化的戰(zhàn)略這是這一時
32、期在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p><p>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現在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專題性研究全面展開 </p><p> 這一時期的研究思路仍然是和城市化相結合指導思想主要是進一步消除城鄉(xiāng)隔離體制加快農村剩余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非農化和城市化解決農業(yè)、農村內部矛盾這一階段的重大突破是提出了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 </p><p>
33、?。ǘ?、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的專題研究 </p><p> 1、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基本特征 </p><p> 流動人口的基本特征是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的起點和基礎。資料表明就外出農村勞動力的個體特征來看,年輕、未婚、男性和受過更高教育的勞動者往往更偏好于流動,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青壯年占絕對優(yōu)勢,女性的平均年齡低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外出者的教育程度明顯高于非外出者,在流動的
34、方向上主要流出地是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廣西、江西等地,流入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帶的各省市,就農民工的社會群體特征來看流動者基本以尋求職業(yè)、增加收入為目的,主要來自低收入地區(qū)的中等偏低收入農戶,在流動方式上他們以農民工的身份在城市就業(yè)但無法實現永久性遷移而是處于循環(huán)流動狀態(tài),在職業(yè)活動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制造業(yè)、建筑業(yè)、批發(fā)零售貿易業(yè)、運輸業(yè)等社會服務業(yè),職業(yè)層次偏重體力付出,在流動機制上以自發(fā)流動為主并以各種社會關系為基礎,沿著
35、血緣、地緣、業(yè)緣的社會人際關系向外流動。 </p><p> 2、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動機與原因</p><p> 大量研究從中國體制轉軌的制度背景出發(fā),揭示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殊性。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村組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和農業(yè)比較收益低下是農民流動的推力,城市化、工業(yè)化帶來的就業(yè)機會與城鄉(xiāng)比較利益的差距是農民流動的拉力,城鄉(xiāng)收入水平差距即經濟收入驅動力是農村勞動力
36、流動的主要動力。但中國的戶籍制度鎖定了多數農民工的生活預期目標,從而對這種驅動力產生了消解作用,形成特殊的生命周期,即年輕時外出打工年齡大了以后回鄉(xiāng)。 </p><p> 3、公共政策與制度安排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 </p><p> 體制與制度安排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是中國流動人口研究的焦點和熱點,也是相關政策制定的核心。戶籍制度是造成外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yè)的行業(yè)、地位、身份
37、存在明顯選擇性,以及大多數流動人口不能獲得城市永久居住權和穩(wěn)定就業(yè)權,進而形成循環(huán)流動的重要原因。 </p><p> 4、流動人口規(guī)模結構的變化與民工荒問題的產生 </p><p> 學術界就中國農村勞動力的供給總量和結構進行了研究,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即一個從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到農村勞動力有限剩余的轉變正在發(fā)生。這一結論預示著結構性、局部性的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將會在中國時常發(fā)生從而
38、對中國全方位的制度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民工荒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大量研究從農民工的工資問題出發(fā)認為制度缺陷是民工荒產生的主要原因。 </p><p> 四、制約我國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障礙因素分析</p><p> (一)、戶籍制度改革滯后</p><p> 傳統(tǒng)的戶籍和遷徙制度致使流入城鎮(zhèn)的人口無法實現由農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徹底過渡
39、,在子女讀書和擇業(yè)上不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并且導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社會心理、社會情感、社會認同和社會價值觀上的隔閡、對立、分裂和矛盾。這不僅有害于我國城市化、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而且會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p><p> ?。ǘ⑸鐣U现贫雀母餃?lt;/p><p> 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加快勞動力的有效流動,必須以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為基礎。當前我國城市勞動力流動的最主要障礙不
40、是行政壁壘,而是社會保障體系發(fā)育不完善?,F行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是明顯的:一是社保覆蓋面小法定保障對象少,僅限制于全民所有制的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大多數農民工無法平等地獲得社會保障;二是社保管理機構不統(tǒng)一,勞動、人事、民政、醫(yī)療、保險等機構參與。機構的不統(tǒng)一給外流人員的社會保障帶來了一系列困難,尤其是涉及到身份、職業(yè)、行業(yè)、區(qū)域變動的流動勞動力更是苦不堪言。</p><p> (三)、法律法規(guī)建設滯后,相關部門
41、執(zhí)法不嚴</p><p> 目前,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僅對企業(yè)中的固定工、合同工給與保護,對廣大農民雇傭工、臨時工的合法權益維護適用性不大,對相關的不法企業(yè)特別是中小企業(yè)、私營業(yè)主、包工頭約束性不強。勞動合同法、就業(yè)促進法、最低工資法等相關的配套法規(guī)執(zhí)行不到位,在小企業(yè)、私營業(yè)主、建筑包工頭中很普遍,相應的維權部門、監(jiān)督機構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p><p> ?。ㄋ模?、勞動力市場欠發(fā)達
42、</p><p>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流動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勞動力市場既是勞動力流動的載體,也是運用市場規(guī)律對勞動力資源進行調節(jié)和配置的一種機制。經過近20年的改革,我國勞動力市場已初具規(guī)模,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已開始發(fā)揮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發(fā)育和發(fā)展仍滯后于其他要素市場的發(fā)展還不適應于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需要。市場發(fā)育的程度在不同區(qū)域和</p><p> 經
43、濟成份之間很不平衡。</p><p> ?。ㄎ澹?、其他影晌因素</p><p> 除上述因素之外,勞動者整體素質低下以及觀念障礙也是重要因素。</p><p> 由于素質低下,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就弱,被其他單位招用的成功率就低,不想流動或想動而又動不了的職工人數就很多。觀念障礙主要表現是擔心離開國有企業(yè)之后,難以找到好的工作,沒有失業(yè)保障等。此外,流動時大多靠
44、親人、朋友、熟人介紹的途徑,缺乏流動的獨立性、自主性。 </p><p> 五、促進我國勞動力合理流動的對策建議</p><p> 勞動力的流動一方面可以使勞動者充分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實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它涉及到社會勞動資源的配置效率并進而影響到經濟結構的變化問題。因此,必須大力培育和發(fā)展勞動力市場。并相應地進行綜合配套改革,這是實現勞動力有效流動的基礎。</p><
45、;p> ?。ㄒ唬⒏母飸艏芾碇贫?lt;/p><p> 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全體居民有平等的身份和發(fā)展機會,現行戶籍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按照國際慣例,建立統(tǒng)一的流動戶籍制度,即任何人只要在一地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就有資格辦理暫住或常住證,并依法享受當地居民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但在中國,戶籍制度改革十分復雜,必須慎之又慎。在當前無法完全按全新的戶籍制度運行和完全做到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可以考慮首先在鄉(xiāng)鎮(zhèn)和小城市中
46、以漸進方式推開。首先,可暫時保留兩類戶,放寬農村戶口遷向城鎮(zhèn)和中小城市的限制,試行以公民住房,生活基礎(穩(wěn)定的職業(yè)和收入)為落戶標準的戶籍遷移辦法。其次,建立常住人口、暫住人、寄住人口三種形式并存管理辦法,規(guī)范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對有穩(wěn)定職業(yè)和收入的遷入人員先取得暫住人口身份,經若干年后享有居住地居民同等待遇。再次,對已遷入城鎮(zhèn)工作的勞動力可試行臨時戶,登記制度,領取藍皮戶口,待條件成熟時再轉為城鎮(zhèn)戶口。最后再逐步推廣,過渡到建立全國統(tǒng)一
47、平等的戶籍制度。通過改革戶籍制度,創(chuàng)造勞動力流動的平等環(huán)境,從而降低流動的成本。</p><p> (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p><p> 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勞動力市場良性運作的基本條件,是消除勞動力區(qū)域間流動的后顧之憂和保障其權利的基礎。從有利于勞動力流動的角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擴大社保覆蓋面,將流動人口也納入到社保體系中來,使他們也享有平
48、等的社會保障的權利,為勞動力流動消除后顧之憂;二是應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社會保障機構,統(tǒng)籌管理全社會所有成員的社保事務,以期最終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化社保體系,使勞動力不管流動到什么地方都能即使方便地參加社會保障;三是現行戶籍和管理體制尚無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可在流動人口中首先推行醫(yī)療、工傷保險,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再逐步拓展到其他領域;四是逐步實現常住戶籍人口與外來流動人口公平地享有社會保障權利,制定相同的標準,可在試行社會統(tǒng)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
49、的辦法的同時,以身份證為基礎,以身份證號碼作為個人社保統(tǒng)一帳號,納入社會我國勞動力流動狀況分析化統(tǒng)一管理的軌道。</p><p> (三)、逐步改革勞動就業(yè)制度</p><p> 當前,對于流動的勞動力來說,勞動就業(yè)制度改革一是要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勞動合同關系,通過簽訂勞動合同來保障《勞動法》賦予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徹底改變過去對外來勞動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狀況,二是逐步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并
50、納入全社會工資體系之中,對于缺少社會保障體系支持的外來流動人口,實施最低工資標準是保護他們基本權益的最起碼的手段。對同一企業(yè)的員工,不管其戶籍狀況如何,應實行同一工資標準,同工同酬,并獲得同樣的勞保、福利等待遇。</p><p> ?。ㄋ模?、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p><p> 市場經濟說到底是法制經濟。《勞動法》頒布實施后,為了保障勞動力流動的有序和平等,首先應抓緊與《勞動法》相配
51、套的立法工作,重點加快促進就業(yè)、社會保障、勞動保護、工資標準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guī)建設,使之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擺脫現行各自為政的政策體系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走上依法管理的軌道 。其次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依法保護流動勞動者的利益,最后要加強配套的規(guī)</p><p> 章制度建設,制定全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有利于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p><p> ?。ㄎ澹?、健全勞動力流動的
52、調節(jié)機制</p><p>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流動主要應由工資或收入機制來調節(jié),合理的工資機制和收入分配關系將調節(jié)著勞動力在行業(yè)、企業(yè)、地區(qū)之間的流動。為此必須在健全企業(yè)自我約束的機制上,加強政府對工資分配的宏觀調控。將工資的分配權逐步從國家手中轉移到企業(yè)手中,以工資的差異作為調整勞動力流動的主要經濟手段,使工資成為引導勞動力流動的市場信號而不是行政手段。改革的基本</p><p>
53、; 要求是:首先,資水平應該具有較大的彈性;其次,工資總額由勞動力供求競爭和國家計劃雙向調控。這樣,在新型的工資制度下,工資差異就可調節(jié)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和地區(qū)之間進行合理的流動。</p><p><b> 參考文獻</b></p><p> [1] 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p><p> [2] 李竟能
54、.現階段中國人口經濟問題研究[M].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1).</p><p> [3] 廖泉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理論與實踐[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3). &
55、#1048959;</p><p> [4] 李麗輝.技術進步對勞動力流動的效應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p><p> [5] 宋醒比、廖進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力市場理論與實踐[M].中國財政經濟山版社,1999(2).</p><p> [6] 蔡坊.關于政府如何管理流動勞動力的思考[N].中國社
56、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4).</p><p> [7] 張道中.我國農業(yè)剩余勞動力流動中的幾個問題[D].經濟學家,2000.(4).<
57、/p><p> [8] 杜鷹.現階段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群體特征和宏觀背景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1997.(6).</p><p> [9] 李建中、喬根平.城市型二元
58、經濟模式下的勞動力流動分析[N].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4).
59、48966;</p><p> [10] 趙耀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經濟研究,1997.(2).И
60、960;</p><p> [11] 趙秀麗.經濟轉軌期培育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難點與對策[N].山東大學學報,1998.(1). [12] 戴風禮、葉常林.關于影響勞動力要素流動性因素的分析[J].學術界,1997.(3).</p><p> [13] 王向明.農村剩余人口的轉移與經濟發(fā)展[J].經濟研究,1985.(1).&l
61、t;/p><p> [14] 王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討論會觀點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1986.(12). </p><p> [15] 韓俊.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業(yè)模式芻議[J].農業(yè)現代化研究,1987.(4).</p><p> [16] 張永麗、黃祖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研究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2008.(1). </p><
62、p> [17] 馮蘭瑞.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道路的選擇[J].改革,1993.(4).</p><p> [18] 陳吉元.堅持和逐步實現農業(yè)剩余勞動力轉移[J].中國農村經濟,1990.(10). </p><p><b> </b></p><p><b> 致 謝</b>&l
63、t;/p><p> 本文是在導師*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多次修改完成的。*老師在繁忙的工作和學術研究之余,在大綱撰寫,組織篇章結構,文獻的準備,論文的撰寫等一系列工作中,給予了我耐心細致的指導,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我受益匪淺.在此表示最誠摯的謝意。</p><p> 最后,要感謝所有同學及朋友對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當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村勞動力轉移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農村勞動力的思考
- 促進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研究-工商企業(yè)管理畢業(yè)論文
- 勞動力供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的糾紛研究-畢業(yè)論文
- 我國勞動力移動與靈活就業(yè)研究畢業(yè)論文
- 勞動力市場工資議價的博弈分析畢業(yè)論文
- 勞動力流動與區(qū)域發(fā)展
- 勞動力市場分割對我國勞動力流動的影響研究.pdf
- 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就業(yè)平等指數初步研究畢業(yè)論文
- 畢業(yè)論文—建設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勞動力
- 畢業(yè)論文—建設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村勞動力
- 教育與勞動力流動研究.pdf
- 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模式研究.pdf
- 勞動力異質性及其流動
- 勞動力流動問題研究.pdf
- 中國收入差距與勞動力流動關系研究綜述_論文
- 淺析女性勞動力就業(yè)障礙畢業(yè)論文(鄭玲)初稿
- 當前我國勞動力雙向流動研究.pdf
- 我國勞動力流動的現狀問題探析
- 農村勞動力流動路徑分析.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