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全球氣候變暖與健康(宋偉民)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全球氣候變暖與健康</b></p><p><b>  復旦大學 宋偉民</b></p><p>  世界氣候正在發(fā)生著變化。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 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改變到了一定程度。這種變化明顯不同于歷史上所觀察到的自然背景的變化。過去50年的氣候變暖幾乎是過去100年的2倍。全球平均氣溫從1850年~1899年到2

2、001~2005年已經上升了0.76℃。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從工業(yè)革命前的280ppm(1ppm=1.96mg/m3)增加到2005年的397ppm。這一濃度遠遠超過了過去65000年來的自然變化范圍。分析和探索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研究其對人群健康影響和危害,采取適當的應對策略和措施已經成為當代環(huán)境衛(wèi)生學所涵蓋的重要內容。</p><p>  一、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原因</p><p>  就自

3、然因素而言,氣候系統(tǒng)的能量基本上來自太陽,因此太陽能量輸出的變化被認為是引起氣候變化的一種輻射強迫,即太陽輻射的變化是引起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外因。另一個影響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發(fā)?;鹕奖l(fā)之后,向高空噴放出大量硫化物氣溶膠和塵埃,可以到達平流層高度。它們可以顯著的反射太陽輻射,從而使大氣層下層的大氣冷卻。除了自然因素外影響氣候系統(tǒng)的就是人類的活動。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

4、的變化(如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等。   所謂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是指由于地球表面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tǒng)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形成了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大約到達地球的2/3太陽能被吸收,使地表加

5、熱。熱再返回大氣層,被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所吸收。沒有溫室效應氣體,地球是非常寒冷的,平均溫度僅為-19℃,人類將無法在這樣的地球上生存</p><p>  所謂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能吸收長波輻射的物質,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汽、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烴、微塵粒等。通常把CO2、CH4、N2O、SO2、O3和CFCS等稱為溫室效應氣體。溫室氣體的來源包括向大氣排放的各種溫室氣體、氣溶膠、或溫室氣體前體物的過

6、程或活動。如燃燒過程、農業(yè)生產活動等。這些活動向大氣排放了CO2、CH4、SO2等。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中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產生的增溫效應占所有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的63%。</p><p>  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由于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大量地使用了化石燃料,使得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加。從上一個冰期到工業(yè)

7、紀元前,地球表面二氧化碳從180ppm上升到了280ppm。這使得地球表面溫度平均上升了4℃。自從工業(yè)紀元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280ppm基礎上增加了30%。當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了387ppm,加上其他溫室效應氣體,所達到的二氧化碳當量濃度已達430ppm。以20世紀90年代排放速率估計,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CO2濃度將達560ppm,為工業(yè)革命前的2倍。其他溫室氣體也將同時增加。而大氣中CH4 的濃度在過去300年間

8、大致以指數形式增加,近年來每年大約以0.15% 的速率遞增。據估計,大氣中CH4將達2.5ppm(1ppm=0.71mg/m3),是1950年的2倍,N2O也以每年3.9*106t的速度遞增。 而每摩爾CH4的溫室氣體當量是CO2的21倍,每摩爾N2O的溫室氣體當量是CO2的200倍。IPCC估計,到205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當量濃度可達550ppm~70</p><p>  據預測,如果溫室氣體以目前排放速率持續(xù)

9、下去,地球表面的氣溫則有可能每10年上升0.12℃,100年后的全球平均溫度將大約增加2℃。</p><p>  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產生熱量到哪里去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發(fā)布的《2009年氣候狀況報告》表明,93.4%進入大海,而2.3%進入陸地,剩下的進入冰川或冰蓋。過去的50年全球地表氣溫上升了0.56 ℃,其中陸地上升了0.7 ℃, 海洋僅上升了0.5-0.6 ℃。從1979年算起, 海洋的增溫率是陸

10、地的2倍。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海水對CO2的溶解能力會減少。因此,其吸收CO2的量會變得越來越少。另外,甲烷作為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其能力是CO2的20倍。據估計,目前在西伯利亞凍土層下所封存的甲烷其捕捉長波輻射的當量相當于人類活動70年里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據IPCC估計,到2100年地球溫度將升高1.8℃~4.0℃。由于地球目前已處在溫暖期,因此如果地球溫度平均比工業(yè)紀元前增加2℃的話,預計將對人類健康、經濟基礎和環(huán)境將產生破壞性

11、的影響。地表溫度的升高將產生一系列反饋影響。例如,北極冰雪的融化。冰如同一面鏡子,其將射到地面90%的熱量反射回了大氣層。隨著冰雪的融化,這種反饋將大大減少,這就增加了地面熱量。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北極“夏季融冰”的面積以每10年7%的速度在減少。自20</p><p>  根據2007年IPCC關于氣候變暖的結論,氣候變暖的發(fā)生是不容置疑的,其主要將影響到人類活動。一個變暖的且不穩(wěn)定的氣候將導致更為極端的天

12、氣事件、洪水和干旱、水體和空氣污染,并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海平面增加會增加沿海洪澇災害,導致人口遷移。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現在居住在沿海60公里范圍內。某些易受影響的地區(qū)是埃及尼羅河三角區(qū),孟加拉國的恒河-雅魯藏布江三角區(qū),以及很多小的島嶼,如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和圖瓦盧(太平洋島國)。</p><p>  我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 略高于全球同期增溫平均值

13、。近50年變化更為明顯。從地理分布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qū)氣候變暖明顯,而長江以南地區(qū)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jié)上看,冬季增溫最為顯著。從1986年到2005年我國連續(xù)出現了20個暖冬。從1995到2006年12年中的11年,占據了1850年代有記錄以來的最溫暖的12個年份中11個。</p><p>  對我國1956-2008年極端氣溫事件變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國絕對冷指數呈減少趨勢,而且這種趨勢自20世紀80年代中

14、后期開始顯著。而暖指數則主要表現為增加趨勢。對1961~2007年我國47年逐日溫度資料分析表明,春季和夏季提早,秋季和冬季推遲,該現象在21世紀初表現最為明顯。另外發(fā)現,20世紀60~90年代,我國極端低溫事件群發(fā)區(qū)域在不斷縮小。在1960~2005的45年間冬季大于10℃降溫事件呈減少趨勢。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生強寒潮和中等寒潮比例逐漸減少,而發(fā)生弱寒潮比例則明顯增加。</p><p>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

15、不爭的事實,因此關于大氣中CO2濃度翻倍后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以下幾個方面的預測:①全球氣溫將平均升高1.5℃~4.5℃,由此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全球溫度帶位移;② 最低溫度的增幅要比最高溫度的大,夜晚溫度增幅比白天大。冬季溫度增幅比夏季的明顯;③全球降雨量將有所增加,但不同區(qū)域和不同季節(jié)會有很大差別;④由于氣候變暖會使蒸散的水分遠大于降雨量增加的量,因此,在中緯度內陸地區(qū)夏季干旱將明顯增加。</p><p>  二

16、、氣候變暖對健康影響</p><p>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tài)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大部分IPCC最近的報告證實,有大量的證據表明,人類正在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面。氣候變異和變暖正通過自然災害、熱浪、洪水和干旱引起死亡和疾病, 此外,很多重要的疾病對氣溫和降水是非常敏感的。這些疾病包括常見的蟲媒傳染病如瘧疾

17、和登革熱以及營養(yǎng)不良和腹瀉等。氣候變暖已經影響到了全球疾病負擔,且預期這一負擔在未來還會加重。</p><p>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主要關注氣候變化與極端氣象事件如熱浪、寒潮等關系。從熱帶到南北極,氣候和天氣對人類生活具有強大的直接和間接影響。</p><p>  20世紀90年代,與天氣相關的自然災害在全球范圍造成約60萬人死亡,

18、其中約95%發(fā)生在貧窮國家。自1995 年以來,逐步開始關注自然氣候變化對傳染病年際變化等人體健康的影響,開展不同規(guī)模城市的逐日天氣變化和死亡率之間關系的研究,運用各種模式進行氣候變化對疾病傳播影響的模擬研究。2000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估計,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超過15萬人死亡及550萬傷殘調整生命年的損失,其中88%以上都發(fā)生于5歲以下兒童。氣候變化對健康的主要影響有直接的影響和間接的影響。包括高溫中暑和機體脫水;心腦血管疾患和

19、呼吸道死亡率增加;氣候變暖加劇大氣污染物的反應,增加了大氣污染程度;提高了病媒的傳播能力,增加了介水傳染病、食源性傳染病和蟲媒傳染病如瘧疾等傳染病發(fā)病和死亡;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導致食品供應短缺,繼而引起營養(yǎng)不良等發(fā)生增加。表1 總結了與氣候變化有關主要健康影響。</p><p>  表1 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p><p> ?。ㄒ唬夂蜃兓瘜】抵苯佑绊?lt;/p><

20、p>  1. 人對氣候變化的調節(jié)作用</p><p>  氣候和天氣對人類健康具有很大的影響。各種氣象因素如氣壓、溫度、濕度、氣流、輻射等通過綜合作用影響人體健康。經過長期的生活,人們習慣了所在環(huán)境的氣候,在生理上可以適應天氣的變化,人們也能夠通過機體的生理調節(jié)應對天氣環(huán)境一定的變化。因此人體對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適應和調節(jié)作用。但這種適應程度有限的。比如熱環(huán)境對機體的影響。當人體受熱時,刺激皮膚溫熱感受器,

21、感受器興奮產生神經沖動,傳至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導致散熱中樞興奮,引起心輸出量增加,內臟血管收縮,皮膚血管擴張和汗腺分泌增強等反應;同時,產熱中樞受到抑制而減少產熱,使體溫保持在正常范圍。這就是機體對環(huán)境溫度的調節(jié)。但是,當超過了自身的散熱能力和空氣的冷卻力時,即造成體內蓄熱或過熱,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體溫升高。因此,體溫升高是體溫調節(jié)緊張的重要標志。受熱時,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高,但由于每搏輸出量下降 ,引起心血管系統(tǒng)緊張。長期在熱環(huán)境

22、中生活的人,其耐熱能力比非長期,或短期生活的要明顯增強。這種生物學現象稱為熱適應。熱適應表現為多種生理功能的適應性變化及其相應的機體外形和器官結構的適應性改變,表現為皮膚顏色、汗腺的分布和密度、汗腺對溫度敏感</p><p>  2. 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直接危害</p><p>  熱浪是氣候變暖早造成健康直接影響具有特征性的因素。熱浪是指天氣持續(xù)地保持過度的炎熱,也有可能伴隨有很高的濕度。

23、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對熱浪可能有不同的解釋,一個對較熱氣候地區(qū)來說是正常的溫度而對一個通常較冷的地區(qū)來說可能是熱浪。例如夏干冬濕的地中海氣候。熱浪可以因為高溫引起死亡,尤其是老年人。</p><p>  與心肺有關疾病導致的死亡是隨著高溫或低溫而增加的。在熱浪期間,與熱浪有關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天氣的短期顯著波動可能對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極端的酷熱或嚴寒能引起潛在的致命性疾病,如熱緊張或體溫降低,以及增加心臟和呼吸道疾

24、病的死亡率。</p><p>  高溫熱浪對健康一個重要影響是脫水和心臟病。1995年美國伊利諾伊州發(fā)生了一次災難性熱浪。在為期三天天氣事件中,24h平均氣溫為87.2華氏度,其中有二天達到了100華氏度以上。有近700人死于高溫,許多人死于心臟病和脫水。2003年6~7月的高溫,造成幾百萬人飲水困難,也對農業(yè)生產造成了巨大影響。2003年夏季,歐洲的熱浪,使得英國、法國和德國的最高氣溫記錄被刷新,在法國巴黎市每

25、日持續(xù)在37℃以上,甚至達40℃,熱浪致死的人數急劇增加,僅巴黎就有50例。</p><p>  熱浪發(fā)生期間,氣溫高于正常值,熱相關死亡風險受每次熱浪的具體特性影響,例如熱浪的持續(xù)時間、炎熱程度以及發(fā)生的季節(jié)時段。據研究表明,美國1987~2005年發(fā)生在43個地區(qū)的熱浪期間與非熱浪天氣相比,非意外死亡的日平均風險增加3.47%。熱浪發(fā)生在炎熱季節(jié)的早期比發(fā)生在晚期對死亡率的影響更甚。早期死亡率增加5.04%,

26、晚期死亡率增加2.56%。2003年熱浪對上海市居民死亡率影響的研究表明, 熱浪期與非熱浪期相比,居民總死亡風險增加13%、心腦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9%,呼吸道死亡疾病風險增加23%。</p><p>  熱浪對健康的影響除了與溫度有關外,還與氣壓、日照時數和相對濕度等有關。另外,社會經濟、居住環(huán)境等對熱浪的健康影響也有著重要的影響。</p><p>  日溫差(每日最高、最低溫度的差值)的

27、改變可以反映全球和區(qū)域性的氣候變化特征。對日溫差與每日死亡率關系的研究發(fā)現,日溫差升高可以增加居民死亡風險,日溫差每增加l℃,總死亡風險增加1.4%,心臟病死亡風險增加1.9%。 </p><p>  熱浪對人群健康的影響與社會經濟以及人們生活居住條件的改善有一定關系。有研究表明,上海市1998年熱浪期間最高死亡數是非熱浪期間的3倍,而2003年這種增加僅為42%。在夏季沒有空調,冬天沒有供暖的生活居住環(huán)境中的人

28、群,熱浪和寒冷對健康影響要遠遠大于有空調和暖氣的人群。</p><p>  氣候變化不僅是熱浪等高溫酷暑對機體的影響,與熱浪相應的還有寒潮的影響。這種極端氣候的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也是屬于氣候變化的影響之一。2008年,我國的強寒冷冬季,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和健康危害。有病例交叉研究分析表明,降溫幅度大且伴隨高氣壓寒潮導致居民每日心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50%、91%和68%。</p&

29、gt;<p>  有研究表明,溫度和我國每日居民死亡率之間的關系基本呈“V”或“J”形。在較低溫度下,死亡風險隨溫度降低而降低,到達拐點后,死亡風險隨溫度升高而升高。我國居民死亡發(fā)生風險最低的溫度范圍在20℃~25℃左右。一般而言, 溫度-死亡的關系是非線性關系,而且在不同地區(qū)或國家每日溫度與日死亡人數的曲線形狀不盡相同。</p><p>  氣溫變化對健康影響還與人對高溫或寒冷的敏感性有關。老年人

30、群或幼兒對這種變化敏感性比較高。有研究表明,年齡大于65歲人群對熱浪的所引起的死亡風險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說明大于65歲的人群是氣候變化的脆弱人群。</p><p> ?。ǘ?氣候變化對健康間接影響</p><p>  氣候變化對健康的間接影響包括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產生的影響;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物對健康的聯合影響;氣候變化引起的環(huán)境生態(tài)改變所產生健康影響。</p><p

31、>  1. 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產生的影響</p><p>  蟲媒傳染病是氣候變暖引起的最主要傳染病。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蟲媒傳染病主要是瘧疾、登革熱、黃熱病、血吸蟲病、萊姆病、腦炎等。瘧疾是全球流行最嚴重的蟲媒傳染病。全世界有1/ 20 的人口患有瘧疾,每年有3.5 億新病例,約200 萬人死于該病。到21 世紀末,氣候變暖將使?jié)撛诘寞懠矀鞑^(qū)由原來占世界人口45 %的地域擴大到占世界人口60 %的地域,即每年

32、將新增病例5 000 萬~8 000 萬。</p><p>  每年全球有25 萬~50 萬登革熱病例,若得不到及時治療,病死率可高達40 %~50 %。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該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1953年登革熱首次在馬尼拉流行,至70年代局限該地,80和90年代傳播至印、巴及中國等地,1997年美洲的熱帶、亞熱帶國家也數次大流行和多次小流行。據世界衛(wèi)

33、生組織報告,2007年亞洲登革熱疫情來勢更加兇猛,其原因是雨季的提前到來,而雨季提前到來的主因是全球氣候變暖。2007年上半年,柬埔寨有近2萬人感染登革熱,182人因此死亡;緬甸發(fā)現3000例登革熱病例,30人死亡;越南共發(fā)現3萬多病例,34人不治死亡;泰國有近2萬人感染登革熱,18例死亡。</p><p>  氣候因素與流行性出血熱的發(fā)生也有著明顯關系。有研究表明,地表溫度、降雨量和相對濕度等氣象因素的變異對流

34、行性出血熱發(fā)病率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一項在我國安徽的研究結果表明,南方濤動指數的月平均數與流行性出血熱月平均發(fā)病率呈負相關,而與瘧疾的月平均發(fā)病率呈正相關。</p><p>  氣候變暖會導致冬季變暖而夏季更熱。氣溫升高有利于病菌及病媒昆蟲的生存,并可加快其繁殖速度。如惡性瘧原蟲在37.8℃下繁殖周期是26天,而在42.8℃下,繁殖周期為13天,縮短1倍。暖冬使冬季溫度升高以及導致無霜帶范圍的擴大也會使病媒昆蟲和

35、微生物容易越冬,導致來年其在環(huán)境中密度增加,從而加速傳染病的流行。在英國,冬季氣溫上升,導致鼠類繁殖期延長,從而使鼠類數量大大增加,引起鉤端螺旋體病和由蜱傳播的萊姆病流行。在地勢較高的地區(qū),高溫可以增加瘧疾的傳播。如盧旺達和烏干達高地因高溫伴隨暴雨使瘧疾發(fā)病率增加。氣溫可影響血吸蟲和釘螺的生長發(fā)育、繁殖和死亡。一般在低氣溫時(9 ℃以下),血吸蟲感染不會發(fā)生,但感染幾率隨氣溫升高而增加,氣溫在24 ℃~27 ℃時,血吸蟲感染率可達最高。

36、但氣溫過高時(39 ℃或以上) ,可造成釘螺死亡,血吸蟲感染率反而下降。據數學模型預測,到2050 年,由氣候變化而增加的血吸蟲病例數可高達500萬。另外,在我國由于氣候變暖可使釘螺向北方地區(qū)擴散、進而對我國血吸蟲病傳播構成潛在影響。對過去50年(1950—2000年間)全國釘螺和日本血吸蟲有效積溫的波動趨勢及預測表明,</p><p>  另外,海平面上升、大氣環(huán)流改變引起的厄爾尼諾現象等都可以使風暴和洪澇災害

37、發(fā)生增加,導致病媒昆蟲遷移。水災可直接造成傷害和死亡,并可增加感染水源性和病媒傳播疾病的風險。更多變的降雨模式很可能會危及淡水的供應。全球缺水已經影響到每10個人中的4個。缺水和水質不良可影響到健康和生活衛(wèi)生。這會使每年造成約190萬人死亡的腹瀉風險以及沙眼和其他疾病的風險升高。缺水迫使人們長距離運水并在家中蓄水。這可增加家庭水污染的危險,引起疾病并為蚊蟲提供繁殖場所,而蚊蟲是瘧疾、登革熱及其他疾病的傳播媒介。</p>&

38、lt;p>  2010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估計2010~2050期間,全球為應對氣候變暖所采取的用于預防、治療腹瀉和瘧疾的措施,全球每年平均花費約13億到16億美元。</p><p>  2. 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對健康的聯合影響</p><p>  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物存在聯合健康效應。環(huán)境溫度與大氣中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有著密切的關聯。氣溫升高能加劇光化學反應,使光氧化劑如臭氧生成增加,進而

39、影響人體健康。全球氣溫升高在密度和季節(jié)性規(guī)律方面影響空氣中漂浮的人為和天然顆粒,高溫熱浪與大氣顆粒物對居民總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和心肺疾病死亡的影響存在協(xié)同增強效應。再如可引起哮喘的植物花粉。約有3億人患哮喘,2005年死于該病的人數達255 000。如不采取緊急行動制止氣候變化并防范其后果,今后10年內的哮喘死亡人數預計將增加近20%。另外,極端氣候和大氣污染對人群不良健康效應上可能存在著協(xié)同作用。有研究表明,北京大氣顆粒物與氣溫對健康

40、影響存在交互作用。溫度越高,PM10與溫度對人群非意外死亡影響的聯合作用越大。同時,氣候變化與大氣污染的聯合效應可能不僅僅局限于表觀溫度與大氣污染之間的交互作用,其他的暴露測量指標或氣象因素(濕度、氣壓等)也可能影響大氣污染對健康的效應。</p><p>  3. 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其他間接影響</p><p>  厄爾尼諾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

41、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qū)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該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fā)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20世紀60年代,氣象學家發(fā)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當氣壓差減小時,就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fā)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溫,使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huán)流發(fā)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

42、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qū)干旱,干旱的地區(qū)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中國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澇就與1997~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當年厄爾尼諾強大的影響力一直從1997年上半年續(xù)待至1998年上半年。1998年全球年平均氣溫達到14.5℃,是有現代氣象記載以來的最高紀錄;而中國那年也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那一年被稱為20世紀最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19

43、97年由于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氣溫升高使坦桑尼亞</p><p>  極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是全球變暖的另一個結果,增加了沿海地區(qū)水災的危險,并可迫使人群流離失所。現在,世界人口的半數以上居住在離海岸60公里以內的地區(qū)。很多地區(qū),尤其是高緯度地區(qū)經歷了降水增加而且強降水的頻率有普遍增加的趨勢。</p><p>  氣候變化引起的洪水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效應,其中短期效應主

44、要是造成人員傷亡,中期效應主要是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發(fā)病率的增加,長期效應則由于洪水造成的經濟困難和生命財產損失而導致的精神壓抑;氣候變化引起的干旱則通過影響糧食產量甚至顆粒無收而加劇人群的營養(yǎng)不良、誘發(fā)饑饉而影響人體健康,干旱對健康的影響還包括水資源缺乏引起的各種疾病。</p><p>  氣溫升高和降水的變化可能減少很多最貧窮地區(qū)主食的產量,增加營養(yǎng)不良發(fā)生的風險。全球營養(yǎng)不良每年造成約350萬例死亡,原因是缺

45、少維持生命所需的足夠營養(yǎng)并因此不能抵御瘧疾、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等傳染病。地球氣溫升高和更多變的降雨預計將使許多熱帶發(fā)展中地區(qū)的作物產量下降,而這些地區(qū)的食品安全情況已經很糟。</p><p>  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不會均衡分布到世界各地。在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小島國家、干旱的高山地帶以及沿海人口密度較高的區(qū)域是最容易遭受影響的。</p><p>  三、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p>

46、<p>  氣候變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環(huán)境危害,是對人類社會的重大挑戰(zhàn)。與其有關溫室氣體是和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必須通過國際社會合作和聯合行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其威脅具有非線性的和潛在的不可逆性。應對氣候變暖的主要行動可以包括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減輕已經發(fā)生的或預期會發(fā)生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p><p>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在溫室氣體減排上已經和正在做出了

47、積極的努力。1990 年6 月首先由歐共體代表在籌備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的過程中提出了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保護大氣層和控制CO2 排放的主張。由“七十七國集團和中國”與發(fā)達國家展開了艱苦的談判。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公約,并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huán)發(fā)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稓夂蜃兓蚣芄s》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

48、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它為國際社會在對付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并對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規(guī)定了有區(qū)別的義務。該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具有法律約束力,從1994年3月起生效?!毒┒甲h定書》是1997年12月由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的。該議定書規(guī)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發(fā)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其中美國削減

49、7%,歐盟8%,日本6%,加拿大6%,東歐各國5%~8%。該議定書</p><p>  有效的減緩氣候變暖不僅有益于人類而且也有益于所有自然界。很多國家正在聯合國氣候框架規(guī)劃下努力降低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但是,即便如此,過去和可以預期的將來,在發(fā)展和能量的使用上,將會意味著在未來的十年里世界將仍然面臨氣候顯著的改變和海平面上升。雖然到目前為止尚無法回答用于減輕溫室效應的投資是否能買回減緩的時間,但從公共衛(wèi)生的觀點

50、看,減輕氣候變暖是避免全球性健康影響擴大化的前提。</p><p>  公共衛(wèi)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安全的飲用水,充足的食品,可靠的住宿,以及社會狀況。氣候改變很可能影響到所有這些方面。IPCC對氣候變暖影響文獻綜述指出,氣候變暖可能會帶來一些局部的利益,如降低冬季的死亡,在某些地區(qū),尤其是高緯度地區(qū),會增加食品的生產。公共衛(wèi)生服務和高的生活標準將保護一些人群免受一些特殊的影響;如氣候變暖將不可能在北歐或北美地區(qū)引

51、起瘧疾。但迅速的氣候變暖產生的健康效應總的來講可能是負面的,尤其對那些最貧窮的地區(qū),也是對溫室效應氣體貢獻最少的地區(qū)。</p><p>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研究減輕氣候變暖影響提出了一個議程。該議程推薦了5個研究領域:①氣候變暖與其他關鍵健康影響因素的相互作用:此舉對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含義是應當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針對各種環(huán)境健康風險的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的作用,協(xié)調考慮減輕氣候變化與其他因素,如經濟發(fā)展、能源管理、城市化及水

52、、土壤和其他自然資源的保護等來支持人類生命和福利、社會影響和醫(yī)療保健的可及性等。②氣候變化的直接和間接健康效應:提醒由病媒分布、熱浪、干旱和洪水災害等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公共衛(wèi)生服務要考慮這些效應的長期影響。這些影響包括水資源管理以及與其相關的旱澇災害等。③比較短期干預的效益:采用公共衛(wèi)生方法能夠監(jiān)測各種衛(wèi)生服務和其他方面的短期干預,從信息的交換和提供的服務與研究人員的協(xié)調中可以得到干預建議和評價方法等。④對非衛(wèi)生部門政策健康影響的評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