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從新媒介通達新傳播:基于技術哲學的傳播研究思考</p><p>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運營而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應用的微博、微信、QQ等都是新媒體演變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新媒體”一詞成為當下社會焦點,對人們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此,本文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出發(fā),探究技術哲學的傳播研究,思考主流傳播學的理論基礎和在新媒體時代下所受到的沖擊和挑戰(zhàn),重新審視“傳播”影響

2、,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 </p><p>  關鍵詞:新媒介;傳播;技術哲學;研究思考 </p><p>  其實我們所看見的新媒體,不過是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種填充,是新媒體論證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形式。 </p><p>  一、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 </p><p>  假如將新媒體比作為廣播、電視、報紙的一種創(chuàng)新,我想這樣的創(chuàng)新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

3、。新媒體關鍵在于“新”,傳統(tǒng)媒介研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現(xiàn)有形式中某種功能的拓展,并非是對概念、理論的創(chuàng)新,現(xiàn)階段傳播研究成為社會重點話題,第一,移動網絡的發(fā)展在新媒體發(fā)展起到主導作用,對人們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引起了社會關系的重組進而出現(xiàn)了傳播改革;第二,傳播研究主要通過拓展研究,例如:“媒介賦權”的自媒體探討,但是這也只是媒介的功能強化,依然局限在結構功能形式中。這樣一來,新媒體中的“新”,在研究中只能作為一種形式材料的新、其實更多的是

4、“翻新”,并非是思想上創(chuàng)新、范式的新?,F(xiàn)階段,傳播研究受到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傳播成為社會的組成要素,成為社會的核心,但是主流傳播研究仍然局限在傳統(tǒng)的范式中。新媒體成為社會的核心也并非意味著傳播研究、傳播學走向核心,而是一直以來,傳播概念代表著多學科的興趣表現(xiàn),這也是發(fā)展共識?,F(xiàn)階段的新媒體發(fā)展,主要開創(chuàng)了不同途徑的研究,進而將互聯(lián)網發(fā)展推向學科熱門中,傳播學的命題在其他學科中得到了凸顯。傳播學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關鍵在于怎樣應對,如果不能從

5、現(xiàn)代化的傳播角度挖掘創(chuàng)新形式,傳播學將會走向</p><p><b>  二、技術 </b></p><p>  大眾媒體是一種為善服務,也是一種為惡服務。我們所說的媒介效果,不過是媒介內容對大眾的影響,主流傳播學遮蔽技術多樣化并非是一種巧合。曾有學者說:哲學從古至今將技術放在思維對象之外。從較早以前,技術一直在方法、目的是范圍內。簡而言之,技術自身并沒有任何推動力,

6、直至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形式的出現(xiàn)開始出現(xiàn)轉化,在工業(yè)發(fā)展中只是與社會組織混為一體,技術在哲學研究中也得到了重生。雖然現(xiàn)階段我們對于技術的認識仍然在目的、方法范圍中,但是從工業(yè)革命后期,技術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得到了新的研究內容,這些內容,使得原有的知識分類掌握具有一定難度,從哲學觀點上顛覆了目的、方法的技術理論。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技術不能被定義為方法;第三種學者認為:與技術行為相對應的傳統(tǒng)行為概念,以對抗技術規(guī)范。 </p>

7、<p>  交往行為則是一種符號互動。交往行為指的是:與技術規(guī)范不同的社會規(guī)范:技術規(guī)范的關鍵在于經驗的積累,而社會規(guī)范在于主體間性。這樣一來,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就能夠從行為與合目的理性關系進行角度研究;其實,兩者之間的最大區(qū)別在于,一方學者從方法范圍的角度進行分析,另一方則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分析。二兩者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則是:全部將語言技術轉為非自然化現(xiàn)象,就像由人本轉向另一種人本的轉化。 </p><

8、p>  主體傳播學在理論技術上進入一種尷尬局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學術思想是一種原創(chuàng)性的,在不斷借助其他學科的關鍵概念和理論思想,在操作、技巧上作為一種工具的媒介效果。施密特說:由于長期以來缺少深遠意義的成果,對傳媒作用的研究領域缺少創(chuàng)新,這樣一來,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闡述,用其因果關系的作用模式進行研究是不可行的。技術觀點的單一,兩方面造成傳播學理論的蕭條;第一,割裂社會理論和技術理論的聯(lián)系。以哈馬斯為例:主流傳播學的并不

9、多,在主流傳播學研究中是一種主導研究體系。傳播與人們生活基本關聯(lián)的面向,在主流傳播學范圍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新媒體研究多數(shù)以多樣化發(fā)展,逐漸趨于傳播核心命題。 </p><p><b>  三、語言、媒介 </b></p><p>  把語言和媒介融合在一起,這在主流傳播學中看起來較為怪異,但在人文研究中則是正常的。例如:文化學者霍爾,在研究

10、表征問題時提出:語言是一種廣泛的內容影響在人們生活中。由此可見,特殊的語言書寫系統(tǒng)、口語系統(tǒng)全部被稱為“語言”。在不同的視覺形象中,被當做表達意義過程,無論是應用在電子、移動終端、機器上都是其他方式生成的。任何一種符號功能,只有與其他符號聯(lián)系在一起時才能具有表達意義。媒介、大眾媒介都是一種語言、一種象征?;魻栒J為:科學證明主義主流傳播學預設的語言觀念,是一種傳統(tǒng)的途徑。通常情況下,怎樣應用語言表征世界,可以分為不同的形式,反映論、意向性

11、、構成主義。在反映理論中,意義是一種現(xiàn)實世界中的觀念、客體、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映真實意義,如同意義一樣存在于世界之中。構成主義認為:表征是由語言對意義的生產。在表征中,應用被組織為各種不容語言符號與他人溝通。在語言與實際生活中,沒有單一的模仿,或是反映;意義主要通過關系確定。霍爾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凸顯了文化分析和實證功能主義理論。其題材――社會、文化、人的主體――并不受實證主義方式的支配。以霍爾為主的文化研究的語言觀,凸顯了功能主

12、義主流傳播學</p><p>  文化研究提出:表征在我們大腦中運用語言對不同概念的意義的產生。是一種概念與語言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讓我們可以稱為“真實”的人、物、也能夠想象虛構出人、物世界。所以,語言的作用不只“反映現(xiàn)實”,也是現(xiàn)實的強大力量。文化研究提出的主流傳播學預設的“反映論”,在傳播學中處于獨立地位。 </p><p><b>  結語: </b></p&

13、gt;<p>  綜上所述,從新媒介通達新傳播分析,筆者認為,我們在進行新媒體研究過程中,傳播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主流傳播學的功能主義理論體系,需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一,拓展傳播含義;第二,新技術的興起推動了學術思想的中介化轉化;第三,現(xiàn)階段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傳播逐漸是一種社會構成要素。新技術的出現(xiàn),推動了媒介的轉變,實現(xiàn)了學科創(chuàng)新、劃分,傳播研究正在向著媒體時代發(fā)展,傳播學研究范式的構成也正當時。 </p><p

14、><b>  [參考文獻] </b></p><p>  [1]孫瑋.從新媒介通達新傳播:基于技術哲學的傳播研究思考[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1). </p><p>  [2]王燦發(fā),馬緣園.2014年至2015年我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綜述――基于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載論文的分析[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05

15、). </p><p>  [3]曲飛帆,杜駿飛.超越功能主義范式的中國新媒體傳播研究――以2015年以來的研究文獻為例[J].當代傳播,2016(05). </p><p>  [4]齊愛軍.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實踐范式”轉向――兼論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建構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6(34). </p><p>  [5]周巖,湯建民.中國媒介融合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