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摘 要:</b></p><p> 隨著EDA技術(shù)的發(fā)展,F(xiàn)PGA已經(jīng)在許多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循環(huán)冗余碼校驗(CRC)是一種可靠性很高的串行數(shù)據(jù)校驗方法。 </p><p> 本文首先介紹了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成和校驗兩個部分。其中模2除法是基本原理中最為核心的
2、,本文做了著重說明。其次,還重點分析了其硬件電路的實現(xiàn)方法,并在此基礎(chǔ)上基于FPGA用VHDL語言設計了編程程序。本設計將實現(xiàn)模塊分成兩部分進行介紹:一部分是CRC生成校驗模塊,另一部分是顯示校驗模塊。CRC生成校驗模塊是CRC生成模塊和校驗模塊通過握手信號連接起來的,這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簡化了頂層文件,而顯示校驗模塊主要功能是將發(fā)送數(shù)據(jù)以及生成數(shù)據(jù)用十六進制數(shù)表示,并且通過數(shù)碼管顯示出來,以便于檢驗程序是否正確。最后,本文介紹如何利用
3、Quartus Ⅱ分別對CRC生成模塊和CRC校驗模塊進行波形仿真,并對調(diào)試驗證。</p><p><b> 目 錄</b></p><p><b> 摘 要1</b></p><p><b> 1 引 言3</b></p><p><b> 2
4、任務書3</b></p><p> 3 CRC的研究狀況4</p><p> 4 CRC的特征和基本工作原理5</p><p> 4.1 CRC的特征和碼集選擇的原則5</p><p> 4.2 CRC生成原理5</p><p> 4.3CRC模塊結(jié)構(gòu)圖6</p>&l
5、t;p> 5 CRC生成器和校驗器的設計7</p><p> 5.1 用VHDL設計串行的CRC碼傳輸過程7</p><p> 5.2 VHDL硬件描述語言設計CRC8</p><p> 5.2 CRC模塊原理圖11</p><p> 6 CRC生成器和校驗器的硬件實現(xiàn)12</p><p>&
6、lt;b> 7 波形仿真13</b></p><p><b> 8 結(jié)束語13</b></p><p> 9 CRC的發(fā)展方向14</p><p><b> 10 致謝14</b></p><p> 11 參考文獻14</p><p>&
7、lt;b> 引言</b></p><p> 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使傳輸或接收的數(shù)據(jù)發(fā)生錯誤。為了能在接收端判斷數(shù)據(jù)的正確性,使用校驗碼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 CRC(Cyclic Redundancy Code)就是其中的一種。</p><p> CRC 在通訊傳輸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如USB 協(xié)議、IEEE 802.3 標準、IEEE 8
8、02.11 標準、RFID 協(xié)議等都采用了 CRC 作為正確性校驗的方法。實際應用的過程一般是在發(fā)送端計算發(fā)送信息的 CRC 值,并將它作為信息包/幀的一部分傳遞給接收端;接收端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 CRC 計算,并與發(fā)送過來的 CRC進行比較,從而判斷接收的信息是否正確。CRC 的計算實現(xiàn)可以有多種方法,它可以通過軟件方式計算,也可以通過硬件方式計算,還可以通過查表得到。發(fā)送時,CRC的計算過程可以在傳輸之前完成,也可以在傳輸過程中進
9、行;對 CRC的校驗可以在接收的同時進行,也可以在傳輸完成之后進行。CRC的計算可以是按位串行進行的,也可以是多位并行進行的。本文將對 CRC 的原理和并行計算方法進行介紹,并以 USB 協(xié)議中使用的 CRC的計算硬件設計實現(xiàn)為例進行討論。</p><p><b> 2 任務書</b></p><p> 3 CRC的研究狀況</p><p&g
10、t; CRC基本原理簡單,實現(xiàn)硬件電路簡單,且效果較好,目前得到廣泛的運用下面這一些常見的標準CRC。</p><p> 生成多項式的最高冪次項系數(shù)是固定的1,故在簡記式中,將最高的1統(tǒng)一去掉了,如04C11DB7實際上是104C11DB7。 ** 前稱CRC-CCITT。ITU的前身是CCITT。</p><p><b> 備注:</b></p>
11、<p> ?。?)生成多項式是標準規(guī)定的;</p><p> ?。?)CRC校驗碼是基于將位串看作是系數(shù)為0或1的多項式,一個k位的數(shù)據(jù)流可以看作是關(guān)于x的從k-1階到0階的k-1次多項式的系數(shù)序列。采用此編碼,發(fā)送方和接收方必須事先商定一個生成多項式G(x),其高位和低位必須是1。要計算m位的幀M(x)的校驗和,基本思想是將校驗和加在幀的末尾,使這個帶校驗和的幀的多項式能被G(x)除盡。當接收方收到
12、加有校驗和的幀時,用G(x)去除它,如果有余數(shù),則CRC校驗錯誤,只有沒有余數(shù)的校驗才是正確的。 </p><p> 4 CRC的特征和基本工作原理</p><p> 4.1 CRC的特征和碼集選擇的原則</p><p> CRC即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Cyclic Redundancy Check)是數(shù)據(jù)通信領(lǐng)域中最常用的一種差錯校驗碼,其特征是信息字段和校驗
13、字段的長度可以任意選定。但是信息字段和校驗字段的長度也要滿足一定的要求,即有碼集選擇原則。</p><p> CRC碼集選擇的原則:若設碼字長度為N,信息字段為K位,校驗字段為R位(N=K+R),則對于CRC碼集中的任一碼字,存在且僅存在一個R次多項式g(x),使得 V(x)=A(x)g(x)=xRm(x)+r(x);</p><p> 其中:m(x)為K-1次信息多項式, r(x)為
14、R-1次校驗多項式, g(x)稱為生成多項式,g(x)=g0+g1x1+ g2x2+...+g(R-1)x(R-1)+gRxR </p><p> 發(fā)送方通過指定的g(x)產(chǎn)生CRC碼字,接收方則通過該g(x)來驗證收到的CRC碼字。 </p><p> 4.2 CRC生成原理</p><p> 經(jīng)過CRC方式編碼的串行發(fā)送序列碼,可稱為CRC碼,共有兩個部
15、分組成:k位有效信息數(shù)據(jù)和r位CRC校驗碼。其中r位CRC校驗碼是通過k位有效信息序列被一個事先選擇的r+1位“生成多項式”相“除”后得到的(r位余數(shù)即是CRC校驗碼)。CRC校驗碼一般在有效信息發(fā)送時產(chǎn)生,拼接在有效信息后被發(fā)送;在接收端,CRC碼用同樣的生成多項式相除,除盡表示無誤,棄掉r位CRC校驗碼,接收有效信息;反之,則表示傳輸出錯,糾錯或請求重發(fā)。</p><p> 實際的CRC校驗生成是采用二進制
16、模2算法得到的,即加法不進位,減法不借位,是一種異或操作。生成多項式G(x)是經(jīng)過嚴格的數(shù)學分析和實驗后確定的,有相應的國際標準。</p><p> 下面用一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CRC的生成和校驗過程。</p><p> 設發(fā)送數(shù)據(jù)序列為110101110100.生成多項式為G(x)= +++1,k=5,對應的序列為110101.將發(fā)送數(shù)據(jù)序列按模2算法被生成多項式序列去除,</p
17、><p> (其中1000001為Q(x),,01111為R(x))得余數(shù)多項式比特序列01111。將余數(shù)多項式比較序列加到新序列中去,得 </p><p> 發(fā)送數(shù)據(jù)比特序列 CRC校驗比特序列</p><p> 帶有CRC校驗的實際發(fā)送比特序列</p><p> 如果數(shù)據(jù)在傳輸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差錯,那么接收端收到的帶CRC
18、校驗比特序列定能被同一生成多項式序列整除,即本設計完成12位信息加5位CRC校驗發(fā)送,接收,有兩個功能模塊構(gòu)成,CRC校驗生成模塊(發(fā)送)和CRC校驗檢錯模塊(接收),采用輸入、輸出都為并行的CRC校驗生成方式。</p><p><b> CRC模塊結(jié)構(gòu)圖 </b></p><p> 用 VHDL 設計并行的 CRC碼傳輸過程設計輸入輸出都為并行的 CRC 編碼器
19、的基本思想: 信息源的并行傳輸速度相對串行傳輸要快的多, 我們就設計一個并行信源, 然后再根據(jù) CRC 算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 VHDL 語言將此并行 CRC 碼實現(xiàn)的過程描述出來, 從而簡化信息傳輸流程, 提高了運行速度。并行 CRC 校驗生成模塊的設計本設計完成 12 位信息加 5 位 CRC 校驗碼發(fā)送, 接收。由兩個模塊構(gòu)成, CRC 校驗生成模塊( 發(fā)送) 和 CRC 校驗生成模塊( 接收) 。采用輸入輸出都為并行的 CRC
20、生成校驗方式。CRC 校驗生成模塊如下圖:</p><p> Sdata latacrco datacrci dfinish </p><p> Dload …… hrecv rdata</p><p> Clk hsend clk
21、 error</p><p> 5 CRC生成器和校驗器的設計</p><p> 5.1 用 VHDL 設計串行的 CRC碼傳輸過程</p><p> 16位串行編碼器對2個8位的信息源進行CRC 編碼,并產(chǎn)生32位的輸出結(jié)果,其中前16位為輸入的信息位,后16位為CRC校驗位。串行CRC碼傳輸過程的原理框圖如下圖所示。</p&
22、gt;<p> 串行CRC碼傳輸過程原理框圖</p><p> 5.2 VHDL硬件描述語言設計CRC</p><p> 根據(jù)CRC的生成原理以及校驗原理用VHDL語言將其算法描述出來,并將生成模塊與校驗模塊合二為一,運用hrecv,hsend兩個握手信號來協(xié)調(diào)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其具體程序如下:</p><p> LIBRARY IEEE; &
23、lt;/p><p>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p><p> USE IEEE.STD_LOGIC_Arith.ALL;</p><p> 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p><p> ENTITY crc5 IS</p><p><
24、b> PORT(</b></p><p> clk: IN STD_LOGIC; --系統(tǒng)時鐘</p><p> rst_n: IN STD_LOGIC; --復位信號</p><p> sdata: IN STD_LOG
25、IC_VECTOR(11 DOWNTO 0); --12位有效信息輸入dload: IN STD_LOGIC; --數(shù)據(jù)裝載信號</p><p> hrecv: IN STD_LOGIC; --握手信號輸入.</p><p> datacrci: IN STD
26、_LOGIC_VECTOR(16 DOWNTO 0);</p><p> --帶5位冗余信息的17位CRC碼輸入</p><p> datacrco: OUT STD_LOGIC_VECTOR(16 DOWNTO 0); --帶5位冗余信息的17位CRC碼輸出</p><p> hsend: OUT STD_LOGIC;
27、 --握手信號輸出rdata: OUT STD_LOGIC_VECTOR(11 DOWNTO 0); --12位有效信息輸出</p><p> dfinish: OUT STD_LOGIC; --數(shù)據(jù)接收完畢</p><p> error01: OUT STD_LOGIC
28、 --數(shù)據(jù)接收錯誤</p><p><b> ); </b></p><p><b> END; </b></p><p> ARCHITECTURE one OF crc5 IS</p><p> SIGNAL datacrco_r: STD_LOGIC_VECTOR
29、(16 DOWNTO 0);</p><p> SIGNAL hsend_r: STD_LOGIC;</p><p> SIGNAL rdata_r: STD_LOGIC_VECTOR(11 DOWNTO 0);</p><p> SIGNAL dfinish_r: STD_LOGIC;</p><p> SIGNAL error01
30、_r: STD_LOGIC;SIGNAL rdatacrc: STD_LOGIC_VECTOR(16 DOWNTO 0);</p><p> CONSTANT POLYNOMIAL: STD_LOGIC_VECTOR(5 DOWNTO 0):="110101";--生成多項式G(x)=x^5 + x^4 + x^2 + 1</p><p><b> BE
31、GIN</b></p><p> PROCESS(clk,rst_n) --CRC碼產(chǎn)生模塊.</p><p> VARIABLE dtemp: STD_LOGIC_VECTOR(11 DOWNTO 0);</p><p> VARIABLE sdtemp: STD_LOGIC_VECTO
32、R(11 DOWNTO 0);</p><p><b> BEGIN</b></p><p> IF RISING_EDGE(clk) THEN</p><p> IF rst_n='0' THEN</p><p> hsend_r<='0';</p><
33、p> datacrco_r<=B"0_0000_0000_0000_0000";</p><p> ELSIF dload='1' THEN</p><p> dtemp :=sdata;</p><p> sdtemp :=sdata;</p><p> IF dtemp(11)=&
34、#39;1' THEN</p><p> dtemp(11 DOWNTO 6):=dtemp(11 DOWNTO 6)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dtemp(10)='1' THEN</p><p> dtem
35、p(10 DOWNTO 5):=dtemp(10 DOWNTO 5)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dtemp(9)='1' THEN</p><p> dtemp(9 DOWNTO 4):=dtemp(9 DOWNTO 4) XOR POLYNO
36、MIAL;</p><p><b> END IF;</b></p><p> IF dtemp(8)='1' THEN</p><p> dtemp(8 DOWNTO 3):=dtemp(8 DOWNTO 3)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
37、lt;/b></p><p> IF dtemp(7)='1' THEN</p><p> dtemp(7 DOWNTO 2):=dtemp(7 DOWNTO 2)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dtemp(6)=&
38、#39;1' THEN</p><p> dtemp(6 DOWNTO 1):=dtemp(6 DOWNTO 1)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dtemp(5)='1' THEN</p><p> dtemp(5
39、 DOWNTO 0):=dtemp(5 DOWNTO 0)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datacrco_r<=sdtemp & dtemp(4 DOWNTO 0);</p><p> hsend_r<='1';</p>
40、<p><b> ELSE</b></p><p> hsend_r<='0';</p><p><b> END IF;</b></p><p><b> END IF;</b></p><p> END PROCESS;<
41、/p><p> PROCESS(clk,rst_n) --接收端CRC5校驗模塊.</p><p> VARIABLE rdtemp: STD_LOGIC_VECTOR(11 DOWNTO 0);</p><p><b> BEGIN</b></p><p> IF
42、RISING_EDGE(clk) THEN</p><p> IF rst_n='0' THEN</p><p> rdata_r <=X"000";</p><p> dfinish_r <='0';</p><p> error01_r <='0'
43、;;</p><p> ELSIF hrecv='1' THEN</p><p> rdatacrc <=datacrci;</p><p> rdtemp :=datacrci(16 DOWNTO 5);</p><p> IF rdtemp(11)='1' THEN</p>&l
44、t;p> rdtemp(11 DOWNTO 6):=rdtemp(11 DOWNTO 6)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rdtemp(10)='1' THEN</p><p> rdtemp(10 DOWNTO 5):=rdtemp(10
45、 DOWNTO 5)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rdtemp(9)='1' THEN</p><p> rdtemp(9 DOWNTO 4):=rdtemp(9 DOWNTO 4) XOR POLYNOMIAL;</p><
46、p> IF rdtemp(8)='1' THEN</p><p> rdtemp(8 DOWNTO 3):=rdtemp(8 DOWNTO 3) XOR POLYNOMIAL;</p><p> IF rdtemp(7)='1' THEN</p><p> rdtemp(7 DOWNTO 2):=rdtemp(7 DOW
47、NTO 2) XOR POLYNOMIAL;</p><p><b> END IF;</b></p><p> IF (rdtemp(4 DOWNTO 0) XOR rdatacrc(4 DOWNTO 0))="00000" THEN</p><p> rdata_r <=rdatacrc(16 DOWNT
48、O 5); --校驗正確,輸出數(shù)據(jù).</p><p> dfinish_r<='1';</p><p> error01_r<='0';</p><p><b> ELSE</b></p><p> rdata_r<=X"000&q
49、uot;; --校驗錯誤,輸出全零.</p><p> error01_r<='1';</p><p><b> END IF;</b></p><p><b> ELSE</b></p><p> dfinish_
50、r<='0';</p><p><b> END IF;</b></p><p><b> END IF;</b></p><p> END PROCESS;</p><p> 5.2 CRC模塊原理圖</p><p> 下圖即為CRC測試頂
51、層模塊。頂層模塊圖主要是根據(jù)程序自動生成的,便于對硬件的理解。</p><p> 6 CRC生成器和校驗器的硬件實現(xiàn)</p><p> 利用QuartusⅡ進行調(diào)試</p><p><b> 其具體步驟如下:</b></p><p> 啟動Quartus II 建立一個空白工程,然后命名為crc5.qpf。&l
52、t;/p><p> 新建Verilog HDL源程序文件crc5.v,寫出程序代碼并保存,進行綜合編譯,若在編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誤,則找出并更正錯誤,直至編譯成功為止。</p><p> 建立波形仿真文件并進行仿真驗證,分析其運行最高時鐘頻率。</p><p> 將crc5_test.bsf,crc5_test.v拷貝到工程目錄中。</p><p&
53、gt; 新建圖形設計文件進行硬件測試,命名為crc5_top.bdf并保存。</p><p> 選擇目標器件并對相應的引腳進行鎖定,在這里所選擇的器件為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的EP1C6Q240C8芯片,引腳鎖定方法如表3.21所示。將未使用的管腳設置為三態(tài)輸入(一定要設置,否則可能會損壞芯片)。</p><p> 7.將crc5_top.bdf設置為頂層實體。對該工程文
54、件進行全程編譯處理,若在編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錯誤,則找出并更正錯誤,直至編譯成功為止。</p><p> 8. 硬件連接,下載程序。</p><p> 9.通過KEY1—KEY5進行操作,觀察數(shù)碼管和發(fā)光二極管的狀態(tài),去幾個數(shù)計算驗證。</p><p><b> 7 波形仿真</b></p><p> CRC 碼傳輸
55、的總過程并行信源模塊, 校驗生成, 檢錯模塊結(jié)合起來,整個并行 CRC 碼信息傳輸?shù)倪^程的仿真如下圖:</p><p> 通過以上的仿真可以看出,循環(huán)冗余碼校驗是一種可靠性高、易于實現(xiàn)的校驗方法。</p><p><b> 8 結(jié)束語</b></p><p> 通過緊張的工作,在指導老師劉亞娟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我們的設計任務——基于F
56、PGA的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實現(xiàn)。通過本次專題設計的學習,我們深深的體會到設計課的重要性和目的性所在,為了完成項目,在網(wǎng)絡上找了許多相關(guān)資料,大大擴充了自己的知識面,使許多以前想解決卻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對軟件設計流程有更深刻的了解,掌握了EDA軟件的使用。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鍛煉了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適應實際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p><p> C
57、RC硬件實現(xiàn)方法是最普遍的串行計算方法,其電路結(jié)構(gòu)簡單,容易實現(xiàn),可以工作在較高的時鐘頻率下?;赩HDL語言設計的CRC生成校驗器,使得設計硬件電路就像設計軟件一樣方便,快捷,充分體現(xiàn)了電路設計過程中“硬件軟化”的優(yōu)點。</p><p> 9 CRC的發(fā)展方向</p><p> 作為線性分組碼中一種重要的信道編碼,CRC除了具有線性碼的一般性質(zhì)外,還具有循環(huán)性。它是在嚴密的代數(shù)理論
58、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這種碼的編碼和解碼設備都不太復雜,而且檢(糾)錯的能力較強。目前,CRC仍得到廣泛的應用,并且位數(shù)越來越多。用CPLD做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硬件實現(xiàn),其速度更快,性能更好,而且占用極少的FPGA內(nèi)部資源。所以,以后用FPGA做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硬件實現(xiàn)會成為主流。</p><p><b> 10 致謝 </b></p><p> 在指導老師劉亞娟
59、老師的精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次專題設計。同時獲得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實踐能力,對FPGA技術(shù)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這對我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有極大的幫助。通過大量閱讀資料,我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并懂得將所學融會貫通到實踐中去。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我也認識到自己還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理論需要很好的結(jié)合實踐,全面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p><p><b>
60、11 參考文獻</b></p><p> [1]《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CRC)的硬件并行實現(xiàn)》,作者:蔣安平, 2007年02期 </p><p> [2]《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軟件實現(xiàn)》,作者:孟德,2000年02期</p><p> [3]《基于CPLD的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實現(xiàn)》,作者:劉培培,2009年01期</p><p>
61、 [4]《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單片機及CPLD實現(xiàn)》,作者:來衛(wèi)國、徐冉,2002年09期</p><p> [5]《通信原理簡明教程第二版》,作者:南利平,2007年08月</p><p> [6]《EDA技術(shù)及應用第二版》,作者:譚會生、張昌凡,2004年04月 </p><p> [7] 《CRC計算方法的研究》作者:郭晶,朱輝 ,1997年3月</
62、p><p> 附件1: 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工作程序</p><p> 注:1.提前或推延進行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各階段要求相同,日程自定;</p><p> 2.畢業(yè)論文(設計)工作三個階段時間安排,可根據(jù)各專業(yè)特點適當調(diào)整。 </p><p>
63、 附件2: 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撰寫規(guī)范</p><p> 一、畢業(yè)論文(設計)文本結(jié)構(gòu)</p><p> 畢業(yè)論文(設計)主要由8個部分組成:①封面;②目錄;③題目;④中外文摘要;⑤正文;⑥參考文獻;⑦謝辭;⑧附錄。</p><p> 二、畢業(yè)論文(設計)各部分規(guī)范</p><p><b> 1. 封面</
64、b></p><p> 封面按學校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包括論文(設計)題目、作者姓名、指導教師姓名、學科專業(yè)等內(nèi)容。</p><p><b> 2. 目錄</b></p><p> 目錄由畢業(yè)論文(設計)各部分內(nèi)容的順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目次中的內(nèi)容一般列出二級標題即可。目錄應該用“…………”連接名稱與頁碼。</p>&
65、lt;p><b> 3. 題目</b></p><p> 論文(設計)題目要恰當、簡明、凝練,能夠反映論文的主題及其內(nèi)容,做到文、題貼切。題目中不使用非規(guī)范的縮略詞、符號、代號和公式,通常不采用問話的方式。題目所使用的詞語應當考慮到有助于選擇關(guān)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p><p> 題目的中文字數(shù)一般不超過20個字,外文題目不超過10個實詞,中外文標題
66、應一致,居中編排格式。</p><p> 4. 中外文摘要及關(guān)鍵詞 摘要是對畢業(yè)論文(設計)內(nèi)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摘要主要是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結(jié)果和結(jié)論。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畢業(yè)論文(設計)必要的信息,使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摘要中應用第三人稱的方法記述論文的性質(zhì)和主題,不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應采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xiàn)狀”、“進行了…
67、調(diào)查”等表達方式。排除在本學科領(lǐng)域已成為常識的內(nèi)容,不得重復題目中已有的信息。語句要合乎邏輯關(guān)系,盡量同正文的文體保持一致。結(jié)構(gòu)要嚴謹,表達要簡明,語義要確切,一般不再分段落。對某些縮略語、簡稱、代號等,除了相鄰專業(yè)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xiàn)處必須加以說明。摘要中通常不用圖表、化學結(jié)構(gòu)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shù)語。</p><p> 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摘要包含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中文摘要字數(shù)約為200
68、~300字,外文摘要約為200~300個實詞。</p><p> 關(guān)鍵詞(Keywords)是為了文獻標引,從《漢語主題詞表》或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nèi)容信息的詞語或術(shù)語。關(guān)鍵詞不宜用非通用的代號和分子式。</p><p> 關(guān)鍵詞一般為3~6個。關(guān)鍵詞的排序,通常應按研究的對象、性質(zhì)(問題)和采取的手段排序。中文關(guān)鍵詞兩詞之間應留出一個漢字的空間,不加任何標點符號;外文關(guān)鍵
69、詞之間用分號隔開。</p><p><b> 5. 正文</b></p><p> 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正文包括前言(引言)、正文、結(jié)論三個部分。外語類專業(yè)畢業(yè)生必須用所學專業(yè)外語撰寫。</p><p> 畢業(yè)論文(設計)的篇幅一般6000字左右。</p><p><b> (1)前言(引言)</b
70、></p><p> 前言(引言)主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對前人的研究狀況進行評述分析,闡明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實驗設計、預期結(jié)果、成果的意義等。</p><p><b> (2)正文</b></p><p> 正文是對研究工作與研究內(nèi)容的詳細表述,一般由標題、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組成。該部分要運用選定的研究方法分析問題、論
71、證觀點,盡量反映出研究能力和學術(shù)水平。正文是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核心部分,占據(jù)主要篇幅。</p><p> 正文是論文的主體,要求觀點清晰、論點正確、論據(jù)可靠、論證嚴密、層次清楚。</p><p> 正文中的圖表和計量單位要規(guī)范。圖須有序號、圖題、圖例、量和單位,圖序號須用阿拉伯數(shù)字,與圖題空 1 格,寫在圖下方;表格采用 3線表,表頭線和表尾線為粗黑線,表兩邊不要串寫文字,表序號須用阿
72、拉伯數(shù)字,與標題空 1格,寫在表上方;一律使用法定計量單位。</p><p><b> (3)結(jié)論</b></p><p> 結(jié)論是對整個研究工作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結(jié)論應當準確、完整、明確、精練。如不可能導出應有的結(jié)論,也可以沒有結(jié)論而進行必要的討論,闡述本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開展研究的建議。</p><p><b> 6
73、. 謝辭(致謝)</b></p><p> 謝辭(致謝)是對給予各類資助、指導和協(xié)助完成科研工作,以及提供各種條件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的感謝。謝辭應實事求是。</p><p><b> 7. 參考文獻</b></p><p> 文后參考文獻,是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按順序和規(guī)定的格式列在正文之后。所列出的文獻,應當是作者親自閱讀或引
74、用過的,出處要翔實,要進行核實查對。所引用的文獻應是公開出版的刊物或著作,內(nèi)部刊物一般不引用。</p><p> 正文中參考文獻的標注方法,是在引用文字(即所引用的詞組、句子、段落等)結(jié)束處的右上角標出參考文獻序號。全文參考文獻的序號要按照從小到大的次序排列,某一文獻多次引用時,要用同一序號標出。</p><p> 文后參考文獻的編寫方式,是依正文中參考文獻序號的次序排列所有的參考文獻
75、,且一個參考文獻只能出現(xiàn)一次。</p><p><b> 8. 附錄</b></p><p> 凡不宜收入正文中而又有價值的內(nèi)容,可編入畢業(yè)論文的附錄中。附錄內(nèi)容主要包括:①正文中所使用公式的推導與證明過程;②使用的主要符號、單位、縮寫、程序全文及其說明等;③在正文中無法列出的實驗數(shù)據(jù);④重復性數(shù)據(jù)圖表;⑤調(diào)查問卷等。</p><p>
76、(頂頭空2行)目 錄(4號黑體,居中)</p><p> 摘要……………………………………………………………………………………1</p><p> 關(guān)鍵詞…………………………………………………………………………………1</p><p> Abstract………………………………………………………………………………1</p><p>
77、 Key words……………………………………………………………………………1</p><p> 引言(或緒論)………………………………………………………………………1</p><p> 1□材料與方法………………………………………………………………………Y</p><p> 1.1□材料 ……………………………………………………………………………Y<
78、/p><p> 1.2□方法 ……………………………………………………………………………Y</p><p> 1.2.1□×××××…………………………………………………………………Y</p><p> 1.2.2□×××××……………………………………………………
79、……………Y</p><p> 1.2.3□×××××…………………………………………………………………Y</p><p> 1.2.4□×××××…………………………………………………………………Y</p><p> 2□××…………………
80、……………………………………………………………Y</p><p> 2.1□×××××……………………………………………………………………Y</p><p> 3□×××…………………………………………………………………………… Y</p><p> ………………………………………
81、……………………(略)</p><p> X ×××××(正文第X章)…………………………………………………………Y</p><p> 致謝……………………………………………………………………………………Y</p><p> 參考文獻………………………………………………………………………………Y</p&
82、gt;<p> 附錄A ××××(必要時)………………………………………………………Y</p><p> 附錄B ××××(必要時)………………………………………………………Y</p><p> 圖1 ××××(必要時)…………………………………
83、………………………Y</p><p> 圖2 ××××(必要時)…………………………………………………………Y</p><p> 表1 ××××(必要時)……………………………………………………………Y</p><p> 表2 ××××(必
84、要時)……………………………………………………………Y</p><p> 注:1. 目次中的內(nèi)容一般列出“章”、“節(jié)”、“條”三級標題即可;</p><p> 2.X、Y表示具體的阿拉伯數(shù)字;</p><p> 畢業(yè)論文(設計)題目(3號黑體)</p><p> ××××專業(yè)學生 學生姓名
85、</p><p> 指導教師 指導教師姓名(小四仿宋體)</p><p> 摘要:××××××××××××××××××(200—300字,五號宋體)××××
86、15;××××××××××××……</p><p> 關(guān)鍵詞:××× ×××× ××××× ×××(3-5個,五號宋體)</p>
87、;<p> Title(3號Times New Romar)</p><p> Student majoring in ×××× Name</p><p> 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p><p> Abstract: ×××
88、×××(五號Times New Romar,200—300個實詞)××××××××××××××××××××××……</p><p> Key words:
89、5;××;××××;×××××;×××(3-5實詞個,五號Times New Romar)</p><p> 引言×××××(小四宋體)×××××××
90、215;××××××××××××××××××××××××××××××××××××
91、××××××××××××××××××××××××××××……。</p><p> 1 材料與方法 (仿宋體四號)</p>
92、<p> 1.1 ××××××××××(黑體小四號)</p><p> ××××××(小四宋體)×××××××××××
93、5;××××××××××××××××××××××××××××××××。</p><p> 1.
94、1.1 ××(仿宋體小四號)×××× ××××××××××××××××××××××××××(小四宋體)×
95、;×××××××××××××××××××××××××××××××××××。</p&g
96、t;<p> 1.1.2 ××(仿宋體小四號)×××× ×××××××××××××××××××××××××
97、×(小四宋體)××××××××××××××××××××××××××××××××××
98、5;×。</p><p> 1.2 ××××××××××(黑體小四號)……</p><p> 2 結(jié)果與分析 (仿宋體四號)</p><p> 2.1 ××××××××
99、;××(黑體小四號)</p><p> ××××××(小四宋體)××××××××××××××××××××××
100、15;×××××××××××××××××××××。</p><p> 2.1.1 ××(仿宋體小四號)×××× ××
101、××××××××××××××××××××××××(小四宋體)×××××××××××
102、5;××××××××××××××××××××××××。</p><p> 2.1.2 ××(仿宋體小四號)××××
103、; ××××××××××××××××××××××××××(小四宋體)×××××××××
104、;×××××××××××××××××××××××××××。</p><p> 2.2 ××××
105、5;×××××(黑體小四號)……</p><p> 3 討論 (仿宋體四號)</p><p> 3.1 ××××××××××(黑體小四號) </p><p> ××××
106、××(小四宋體)×××××××××××××××××××××××××××××××××
107、5;××××××××××。</p><p> 3.2 ××××××××××(黑體小四號)……</p><p><b> 致謝</b></p><
108、p> ××××××(小四宋體)×××××××××××××××××××……</p><p><b> 參考文獻:</b></p&g
109、t;<p>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參考文獻題目[J]. 期刊或雜志等名稱,年份,卷(期數(shù)):頁碼.</p><p> [2] 劉凡豐. 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透視[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p><p> 沒有卷的就直接寫2003(1)(本條為期刊雜志著錄格式)</p><p> [3] 譚丙煜.怎
110、樣撰寫科學論文[M].2版.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條為中文圖書著錄格式)</p><p> [4] 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2:頁碼.(本條為碩士、博士論文著錄格式)</p><p> [5] 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N].人民日報,2005-06-12.(本條為報紙著錄格式)</p><p> [6]
111、 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C]// 作者姓名.論文集名稱.城市:出版單位(社),年代:頁碼.(本條為論文集著錄格式)</p><p> [7] 外國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M].譯者(名字),譯.城市:出版單位,年代:頁碼.(本條為原著翻譯中文的著錄格式,多個譯者可寫為:***,***,***,等譯.)</p><p> 外文文獻著錄格式參照中文的(五號Times New Roma
112、r)。</p><p> 注:由于網(wǎng)站資料權(quán)威性不確定,且目前中國期刊網(wǎng)和電子圖書資源很豐富,故網(wǎng)站資料不得作為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參考文獻</p><p> 文獻類型標志說明:普通圖書 M ,會議記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P,數(shù)據(jù)庫DB,計算機程序CP。</p><p> 論文中圖的具體要求為:</p>&l
113、t;p> ?、?#160;主線粗于輔線(座標線) </p><p> ?、?#160;圖題,小5黑(句末無標點) </p><p> ③ 標值線(座標上的刻度線)一律在圖的內(nèi)側(cè) </p><p> ?、?#160;圖例一律在圖題的上方或在圖中,6宋 </p><p> ?、?/p>
114、 圖注一律在圖題的下方,6宋 </p><p> ?、?#160;標目(座標的文字說明)及圖內(nèi)文字,6宋 </p><p> ?、?#160;圖版(照片)說明在圖題之下,6宋,文字一般接排,如:A.麥穗形態(tài);B.花原基 </p><p> 論文中表格的具體要求為:</p><p> ?、?/p>
115、 表題:小5黑,居中(句末無標點) </p><p><b> ?、?#160;表內(nèi)容:6宋 </b></p><p> ?、?#160;數(shù)字一般以小數(shù)點位數(shù)對齊,數(shù)值后表示差異顯著性的字母右肩上標 </p><p> ?、?#160;表注:6宋,各注之間用“;”隔開</p><p&g
116、t; ?。旑^空2行)目 錄(4號黑體,居中)</p><p> 摘要…………………………………………………………………………………1</p><p> 關(guān)鍵詞………………………………………………………………………………1</p><p> Abstract……………………………………………………………………………1</p><p>
117、 Key words……………………………………………………………………1</p><p> 引言(或緒論)……………………………………………………………………1</p><p> 一、×××××………………………………………………………………Y</p><p> ?。ㄒ唬?#215;××&
118、#215;×…………………………………………………………………Y</p><p> 1.××××× ……………………………………………………………………Y</p><p> ?。?)×××××……………………………………………………………Y</p><p>
119、; ?。?)×××××………………………………………………………Y</p><p> ?。?)×××××………………………………………………………………Y</p><p> 2.×××××……………………………………………………………………
120、……Y</p><p> 3.××………………………………………………………………………………Y</p><p> ?。ǘ?#215;××××…………………………………………………………………Y</p><p> 1.×××………………………………………………………………
121、………… Y</p><p> 二、×××××…………………………………………………………………Y</p><p> ……………………………………………………………(略)</p><p> X ×××××(正文第X章)………………………………………………………
122、Y</p><p> 致謝……………………………………………………………………………………Y</p><p> 參考文獻………………………………………………………………………………Y</p><p> 附錄A ××××(必要時)………………………………………………………Y</p><p> 附
123、錄B ××××(必要時)………………………………………………………Y</p><p> 圖1 ××××(必要時)………………………………………………………Y</p><p> 圖2 ××××(必要時)………………………………………………………Y</p>
124、;<p> 表1 ××××(必要時)……………………………………………………………Y</p><p> 表2 ××××(必要時)……………………………………………………………Y</p><p> 注:1. 目次中的內(nèi)容一般列出“章”、“節(jié)”、“條”三級標題即可;</p><
125、;p> 2.X、Y表示具體的數(shù)字;</p><p> 畢業(yè)論文(設計)題目(3號黑體)</p><p> ××××專業(yè)學生 學生姓名</p><p> 指導教師 指導教師姓名(小四仿宋體)</p><p> 摘要:×××××&
126、#215;××××××××××××(200—300字,五號楷體)×××××××××××××××××……</p><p> 關(guān)
127、鍵詞:××× ×××× ××××× ×××(3-5個,五號楷體)</p><p> Title(3號Times New Romar)</p><p> Student majoring in ×××
128、215; Name</p><p> Tutor Name(小四Times New Romar)</p><p> Abstract: ××××××(五號Times New Romar,200—300個實詞)×××××××××
129、;×××××××××××××……</p><p> Key words: ×××;××××;×××××;×××(3-5個實詞,五號Ti
130、mes New Romar)</p><p> 引言×××××(小四宋體)××××××××××××××××××××××××&
131、#215;××××××××××××××××××××××××××××××××××××
132、;×××××××××××……。</p><p> 一、 ××××××××× (楷體四號)</p><p> ?。ㄒ唬?#215;×××××&
133、#215;×××(黑體小四號)</p><p> 1.××(楷體小四號)××××</p><p> ××××××(宋體小四)×××××××××
134、15;××××××××××××××××××××××××××××××××××。</p>
135、<p> ?。?)××(宋體小四號)××××</p><p> ××××××(宋體小四)××××××××××××××××
136、215;××××××××××××××××××××××××××××××××××××
137、×××。</p><p> ?。?)××(宋體小四號)××××……</p><p> 2.××(楷體小四號)××××……</p><p> ?。ǘ?#215;××××
138、5;××××(黑體小四號)……</p><p> 二、 ××××××××× (楷體四號)</p><p> ?。ㄒ唬?#215;×××××××××(黑體小四號)</
139、p><p> 1.××(楷體小四號)××××</p><p> ××××××(宋體小四)×××××××××××××××
140、215;××××××××××××××××××××××××××××。</p><p> (1)××(宋體小四號)
141、215;×××</p><p> ××××××(宋體小四)××××××××××××××××××××××&
142、#215;×××××××××××××××××××××××××××××××××。</p><
143、p> ?。?)××(宋體小四號)××××……</p><p> 2.××(楷體小四號)××××……</p><p> ?。ǘ?#215;×××××××××(黑體小四號)……
144、</p><p><b> 致謝</b></p><p> ××××××(小四宋體)××××××××××××××××××
145、15;……</p><p><b> 參考文獻:</b></p><p>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參考文獻題目[J]. 期刊或雜志等名稱,年份,卷(期數(shù)):頁碼.</p><p> [2] 劉凡豐. 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透視[J] .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p><p>
146、沒有卷的就直接寫2003(1)(本條為期刊雜志著錄格式)</p><p> [3] 譚丙煜.怎樣撰寫科學論文[M].2版.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條為中文圖書著錄格式)</p><p> [4] 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D].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2:頁碼.(本條為碩士、博士論文著錄格式)</p><p> [5] 作者姓名. 參考文
147、獻題目[N].人民日報,2005-06-12.(本條為報紙著錄格式)</p><p> [6] 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C]// 作者姓名.論文集名稱.城市:出版單位(社),年代:頁碼.(本條為論文集著錄格式)</p><p> [7] 外國作者姓名. 參考文獻題目[M].譯者(名字),譯.城市:出版單位,年代:頁碼.(本條為原著翻譯中文的著錄格式,多個譯者可寫為:***,***,*
148、**,等譯.)</p><p> 注:由于網(wǎng)站資料隨意性、權(quán)威性不確定,且目前中國期刊網(wǎng)和電子圖書資源很豐富,故網(wǎng)站資料不得作為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參考文獻</p><p> 外文文獻著錄格式參照中文的(五號Times New Romar)。</p><p> 文獻類型標志說明:普通圖書 M ,會議記錄C,匯編G,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專利
149、P,數(shù)據(jù)庫DB,計算機程序CP。</p><p> 論文中圖的具體要求為:</p><p> ?、?#160;主線粗于輔線(座標線) </p><p> ?、?#160;圖題,小5黑(句末無標點) </p><p> ?、?#160;標值線(座標上的刻度線)一律在圖的內(nèi)側(cè) </p>&
150、lt;p> ?、?#160;圖例一律在圖題的上方或在圖中,6宋 </p><p> ?、?#160;圖注一律在圖題的下方,6宋 </p><p> ?、?#160;標目(座標的文字說明)及圖內(nèi)文字,6宋 </p><p> ?、?#160;圖版(照片)說明在圖題之下,6宋,文字一般接排,如:A.麥穗形態(tài);B.花原基
151、160; </p><p> 論文中表格的具體要求為:</p><p> ① 表題:小5黑,居中(句末無標點) </p><p><b> ② 表內(nèi)容:6宋 </b></p><p> ?、?#160;數(shù)字一般以小數(shù)點位數(shù)對齊,數(shù)值后表示差異顯著性的字母右肩上標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通信中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的設計
- 多重級聯(lián)奇偶校驗碼的FPGA實現(xiàn).pdf
- 基于FPGA的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研究.pdf
- 準循環(huán)低密度奇偶校驗碼譯碼器的FPGA設計與實現(xiàn).pdf
-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譯碼研究及FPGA實現(xiàn).pdf
- 準循環(huán)低密度校驗碼譯碼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pdf
- 低密度校驗碼LDPC的實現(xiàn)研究.pdf
- 一類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研究及FPGA實現(xiàn).pdf
- 基于準循環(huán)稀疏序列的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研究.pdf
- 準循環(huán)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的構(gòu)造方法研究.pdf
- 準循環(huán)低密度校驗碼的理論研究及構(gòu)造.pdf
- 低密度校驗碼的代數(shù)構(gòu)造.pdf
- 基于fpga的crc校驗西郵精版說明書
- 低密度校驗碼譯碼器的設計與實現(xiàn).pdf
- 低密度校驗碼的VLSI定點譯碼設計與實現(xiàn).pdf
-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譯碼算法的硬件實現(xiàn).pdf
- 低密度校驗碼的設計及應用.pdf
- 低密度校驗碼的構(gòu)造和設計研究.pdf
- 低密度極性校驗碼的應用研究.pdf
- 低密度校驗碼的圍長提升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